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近代史论文应该怎么写范文初一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55

1271488445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近代史论文应该怎么写范文初一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安安MAGIC

已采纳
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解体,使国际战略形势更加复杂多变。从表象上看,一些大国的战略不断花样翻新,但又似曾相识。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来分析国际战略形势的发展,固然更直观、更能从影响战争的诸因素的横向联系来说明问题,然而毕竟是从现实看现实,从动机研究动机,往往缺乏历史纵向性的透视力。从历史思想文化与战略的关系这个角度进行一些探索,也许有助于为研究国际战略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思想文化是战略的底蕴和根基 世界上每一种文化传统都包含着关于战争的思想;每一种战略思想又都与一定的思想文化相联系。广义的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然环境、社会形态、经济水平等作用下长期形成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思想文化以人对自然、人对人的态度,人的生存方式及其生命意义为主要内容。它的发展虽然总体上与历史的发展是并行的,但是,思想文化有时是可逆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畸变或倒退。战略服从和服务于当时的国家政治,但战略又深刻地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哲学传统。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生存环境和历史发展的差异,决定其社会结构、文化心理结构的区别,从而也影响到战略文化的不同特点。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战略文化都有其固有的传统文化的烙印。也就是说,战略的底蕴和根基是思想文化,而且战略思想最终要汇人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思想文化的发展历史中去。从这个意义上讲,战略思想也是一种文化,战略思想的发展是一种文化现象,不论它是进步的还是反动的都是如此。思想文化与战略相结合,我们可以称之为战略文化。战略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理论,并以这种思想和理论指导战略行动和影响社会文化与思潮。它具有观念形态、历史继承性、国体与区域特征等属性。它是制定现实战略的潜在意识和历史文化情结,因为战略家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和教养中进行认识和实践创造活动。战略制定者的个人风格,正是其文化底蕴的外在表现。因此,从战略文化的角度分析有关国家的战争准备与实施,挖掘其深层次的思想文化与哲学的背景,及其对思想文化的反作用,并且揭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是战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战争指导上,了解对方的战略文化与了解其军事部署是同等重要的。 (二)中华文化与战略传统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延续最久又辐射甚广的文化。众所周知,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中,中华文明以其源远流长而著称于世,至今已经延续了5000多年。在中国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不仅孕育出灿烂辉煌的人文思想,而且产生了具有深刻哲理的军事思想。 中国的战略文化起源很早,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当时的华夏文明,培育了《孙子兵法》、《吴起兵、法》、《孙膑兵法》、《六韬》等战略思想和理论,同时在《周易》、《老子》、《尚书》、《论语》、《孟子》中也包含有若干大战略的观念。它们都成为先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战略文化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整体和谐。其内容极为丰富,如果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可以说就是:和平、统一、防御;知兵非好战。表现为文字创造上的“止戈为武”;道德观念上的“和为贵”、“仇必和而解”;政治上的“兼爱”、“非攻”、“以战止战”;军事上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不斗,大兵无创”等。中国的军事防御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中的“师左次,无咎”,《尚书》中的“罔或无威,守执非敌”,后来发展到《孙子兵法》中的“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盖吾中华民族和平守法,根于天性,非出于自卫之不得已,决不肯轻启战争。”中国战略文化的防御性质是得到世界公认的。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说:“中国的决策人历来强调防御性的地面战争……与欧洲帝国主义行动中所显示的商业扩张主义的进攻理论截然不同。”托马斯·克利瑞说:“中国将武力的使用限于防御目的,是受源出于道家和儒家道德思想的影响。战争只是不得已的手段,而且必须有正当的理由,这通常是指防御战争,但不排除惩罚性战争,以制止以强凌弱的行为。”中国的万里长城从来都是防御的象征,而不是国界的象征。儒家主张:“夷狄之人中国者则中国之”。历代中原政权所实施的军事战略,如慑之以兵威,和之以婚姻,阻之以城塞,施之以禄位,通之以货利,怀之以教化等等,都反映了中国独特的战略文化。美国作家蒙特罗说:“征服中国,好像将一把剑投人海中。其抵抗似乎很小,可是不久以后,钢铁就会生锈,而且被合并了。这合并的过程非常彻底,几代之后,就只有哲学家才知道,谁是征服者,谁是被征服者了。”这个比喻富于文化和哲理含义。 中华文明赋予其战略的灵魂就是求和平、谋统一、重防御。这种战略文化,在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为中国人民带来了自身的繁荣和睦邻友好关系。但是,到了封建社会的后期,腐败的政治体制和无能的军事官僚,没能将防御传统的积极成分加以发扬,而是承袭传统战略文化中的保守性的一面,实行消极防御,封边禁海,放弃海疆。特别是对待军事技术的基本态度上,古代中国多突出“道”与“器”之辨,重道轻器,忽视军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这种弊端在封建社会全盛、外部压力较少之时尚能被掩盖,然而当封建社会步入衰世,西方列强不断入侵之时,其恶果便暴露出来。清王朝后期,对外敌入侵抵抗不力,甚至不战而退、不战而降,从而给中国近代史蒙上屈辱的阴影。 中华民族是一个珍视统一的民族。中国战略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涵就是统一观念。反对分裂,谋求统一,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与大融合,这是中国几千年战争史的主流。无论一个时期内国家如何分裂、各民族间如何对立,最终的结局仍是在民族和解中产生出新的更大范围统一的中国。在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繁衍和生息的人民,无论他们生活在哪个时代,无论他们属于哪个民族,也无论他们信仰什么宗教,甚至无论他们迁徙到什么地方,都始终保持着对一种统一文化和一个统一国家的高度认同。这种文化就是中华文化,这个国家就是中国。中华文化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文化体系,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习俗都可以在这个博大的文化体系内融汇与发展。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发生过西方历史上那样惨烈的宗教战争,这正是中华文化的伟大贡献之一。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人民开始了伟大的革命战争,对历史留下的战略文化传统进行了科学的扬弃,传统战略文化的精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新的意义。中国现代战略文化划时代的里程碑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创立。毛泽东军事思想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战略文化,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积极防御”的战略理论。这个理论一直延续到今天。它强调: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不要别国的一寸土地;也不许别国侵占我国的一寸土地。主张和平解决历史遗留的领土争端。在军事与政治外交相结合的斗争中,掌握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在作战指导上,实行在战略的防御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在战略的持久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在战略的内线作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这就使得在战略上属于防御性质的作战,避免了消极保守被动的一面,发挥了积极主动的一面,从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中,中国始终把日本统治阶级与日本人民区别开来。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放弃日本战争赔款;教育改造并释放日本战犯;抚养日本侵略者丢下的遗孤,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宽大胸怀和以德报怨的文化传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对待敌军战俘实行真正的人道主义政策,得到全世界包括当时敌对国家在内的普遍公认和赞扬。在对印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收复了被印军非法侵占的中国领土,在完全有能力继续追击的情况下,为了表示和平诚意又主动回撤到原先的实际控制线,并且释放全部战俘,主动交还缴获的大批武器、车辆和军用物资。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种宽仁,正是体现了中国战略文化的特色。 (三)普鲁士文化对战略的两重性影响 德国近代史留给人类的经验教训是多方面的。它既产生了马克思、恩格斯这样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产生了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等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和诸如海涅、歌德、席勒、贝多芬等伟大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产生了沙恩霍斯特和克劳塞维茨等军事理论家与军事改革家,但同时它也产生了威廉二世、希特勒等一帮战争狂人,使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之一。德国的近现代史完整地推演了文明和哲理怎样被异化,怎样通过蛊惑和煽动而对一个民族的精神进行误导,怎样产生当权者的极度偏邪的战略思维,又怎样从疯狂走向自我毁灭,而德国人民则获得理性的复归的历史进程。 威廉一世和俾斯麦在1866年与1871年之间,通过“铁血政策”结束了几乎达1000年之久的德国分裂状态;从建立普鲁士帝国到1945年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消亡,德国的历史进程,除了魏玛共和国的一段时期外,基本是先后在俾斯麦、威廉二世、希特勒一脉相承的战略思维引导下,沿着侵略扩张的历史逻辑,从发生发展到走向灭亡。

近代史论文应该怎么写范文初一

108 评论(15)

laiyonghua

(浙江省兰溪市教委教研室 屠洪兴) 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涉及的内容范围广、事件多、头绪杂。学生学习世界史比学中国史更难,加上近年来 在高考命题中世界史部分的要求又在不断提高,“大跨度、高概括”的试题连连出现,学生对世界史的学习更 是望而生畏。而过去那种“一轮章节知识,二轮归类知识,三轮查漏补缺”的复习模式,已无力解决学生的“ 难与怕”的矛盾。 如何来解决学习世界史中的“难与怕”的矛盾,使学生学得既新有趣、又能适应目前高考的要求?这是广 大历史教师都在共同苦苦探求的问题。笔者当然也不例外。在苦苦探求的道路上,得益于专家们的启示,我逐 渐形成了整体知识结构复习的方法。这是一种先整体、再分章,而分章又始终不离整体的一种教学方法。几年 的教学实践我感到用整体知识结构复习法来作世界史第一轮的复习,既省时,又有效,它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学生都说:“这种复习方法,整体性强,脉络清楚,既有利于提高能力,又有利于牢固记忆知识,符合高考的 要求。 根据刘宗绪先生的“生产力发展”标准,我把世界近代史十七章内容纳入一个整体知识结构中,并以两次 工业革命作为分期标志,分成三个有着不同特征的阶段。具体图示如下: 世界近代史整体知识结构图示 (附图 {图}) (附图 {图}) (附图 {图}) 把某一阶段的历史组成整体知识结构,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 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是我们用整体法理解历史的依据、也是我们用整体法复习历史应 遵循的原则。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整体知识结构?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整体知识结构?怎样才能使学 生真正体会到历史的涓涓细流汇集成历史的巨流?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历史是“奔腾不息的长河”这一 含义?这些是我们在运用整体知识结构复习法时必须达到的目的。为此,我们在使用整体知识结构复习方法时 ,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坚持整体观。这是该复习方法的最基本的特征。整体法十分强调对历史的整体理解。在复习某一 阶段或某一部分的内容时,应首先向学生指出主要内容有哪些,使他们对该部分历史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例如 在复习世界近代史时,应首先指出主要是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史,并由此派生出无产阶级斗争史和民族运 动史。又如在复习近代第一阶段的历史时,则应指出本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三次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另外还有 殖民争霸斗争和殖民地人民的独立革命。 坚持整体观,还要强调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大背景。只有把一个时期中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纳入 一个历史的大背景之中,才会形成整体印象。因此,在复习近代第一阶段的内容时,有必要把新航路开辟后殖 民掠夺开始这一背景突出出来,这才能把早期的革命、争霸、独立斗争三方面内容统一起来。正是殖民掠夺, 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才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呼唤出一次次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急 风暴雨;也正是殖民扩张,才出现西欧殖民者在世界舞台上演出的一幕幕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也由于殖民掠 夺导致广大殖民地的贫穷和落后,才燃烧起反殖斗争的愤怒烈火。 在复习近代第二阶段的历史时,也必须牢牢抓住“工业革命”这一历史大背景进行分析。是工业革命使资 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尤其是工业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才出现为铲除各种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障碍为目的的革命和改革。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股革命与改革潮流就这样出现了。正是工业革命,导致 社会关系的变化,形成了无产阶级,才会有不断发展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也由于资本主义力量的增强 ,导致了西方资本主义对广大的亚非地区的进一步掠夺,并把这些地区卷进了殖民体系之中,从而引发了19 世纪中期的“亚洲革命风暴”。回顾近几年的高考试题:1993年的“三股潮流”题,1994年的“恩格 斯论断”题,1996年的“法国两次革命的比较”题,无不以“工业革命”作为问题的切入点来进行命题的 。 近代第三阶段中的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又无不根植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当然,在分析欧洲舞台 上错综复杂的斗争时,也不能忘记普法战争对法、德两国的影响)。 第二,要注重联系性。仅仅注意历史的大背景,这还不够,还必须揭示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才能将分散的历史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物质世界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 是没有的。在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中,因果联系又是一种最普遍最本质的联系。它既然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就当然应该成为我们用整体法复习世界史的一个必须遵循的原则。 英、法、美三国是怎样由轰轰烈烈的政治革命演变为热火朝天的产业革命的?经过分析我们看到,政治革 命是产业革命的政治前提,那么又是为什么产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呢?这是因为它在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 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拥有广阔的世界市场,这就直接刺激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另外,它还有劳动力、资金、资源、科技等独具的优越条件,而法、美则是望尘莫及的。因此,法、美只能在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不断扩大的 情况下被带动起来。一场伟大的产业革命的成功,又推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资 产阶级革命,就是这种反映(这在前面已分析了)。这些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成功,又使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 界确立。资产阶级在全球的胜利,推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它又为新的一次科技革命提供了政治保证。资本 主义国家对亚非地区的殖民掠夺的进一步加剧,导致了许多亚非国家卷入殖民体系,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 形成;而分裂国家的走上统一,又提供了统一的国内市场。政治上的保证、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又催生了第二 次工业革命。从“一战”到“二战”,为什么只有二十年的休战?在历史发展的链条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英、法、美对德问题上有着这样的变化过程:巴黎和会上的“严厉制裁”到赔款与签约问题上的“扶植”, 再到三十年代的“纵容”,而德国则起了与之相应的变化:“受制裁”——“得扶植”——“遭危机”——“ 形成战争策源地”。这些变化,又完全根植于“争夺”、“反苏”“自保”。正是由于大国的中立自保和对法 西斯侵略的纵容姑息,加上反法斯力量未及时联合、又导致了三十年代的法西斯局部侵略战争演变为全面大战 。 整体复习法中,不仅要揭示教材中的显性联系,还要揭示教材中未提及的隐性联系。比如拿破仑入侵西班 牙、葡萄牙和拿破仑被“反法同盟”战败两件事给拉丁美洲独立革命带来的影响。 第三,要坚持比较法。比较是认识事物的最好方法。只有运用比较,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认识事物的本 质特征,认识事物间的共性与个性。整体法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放在一个整体之中,这给我们运用比较法带 来了便利。 复习中,我们可以有以下一些比较的内容:早期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比较;19世纪五、六十年代资 产阶级革命的改革比较;早期革命与19世纪五、六十年代革命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工业革命前后殖 民掠夺不同特点的比较以及工业革命前后工人运动特点的比较等等。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共 同规律和革命模式的多样性,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特点以及在历史上造成的不同影响。 整体历史知识结构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加以归纳和整 理,不仅能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起到简化头绪、理清思路的作用,有利 于加强记忆。因为记忆时把需要记忆的知识加以整理,把它纳入普遍联系之中,比起孤立地背诵,效果要好得 多。倘我们能按整体法扎扎实实搞好第一轮复习,又能配以按国按类的第二轮复习,那么一张缜密而又完整的 知识之网就编织成了。用这样的“网”捕“鱼”,恐怕就不会顾此失彼,出现漏“网”之“鱼”了。 整体知识结构复习法,对我来说仅仅还是尝试,还有许多不够成熟甚至不够科学的地方,一切都有待于改 进和完善。但我相信,它具有生命力,一定会发展起来,被广大师生接受
277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