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DUAN123
工写妙合画心境,融会贯通求变革 -----著名花鸟画家赵清国的作品赏析 夫从艺者,托其根于心智也,发其花、笔端墨彩于萱桑也。人之神不能无为,思虑易迁,哀乐相变,感生于志,赋形凝萃于画间。庚寅(2010)年春(5月15日),在首都的一场拍卖会中,著名花鸟画家赵清国先生的多幅花鸟和国画人物作品赢得来自全国各地和场外的网络参拍者竞相投购,其中一幅斗方葡萄创下25万元的拍卖纪录。五月的北京春寒料峭,不畏风寒的人们带着极大的热情前来参观竞拍。展厅四壁挂满了国内外中国画大师们的作品,清国先生参拍十幅中国画作。这幅以葡萄为主题的《春华秋实》展拍,气势恢弘、枝藤遒劲而又笔墨浓重!赵清国,河南郑州须水镇人,1954年生于普通农民家庭。兄妹五人排行老末,儿时受大哥和父辈的蒙学影响,喜欢读书、写字、画画。他最大的理想将来当一名画家。中学读书时,他的文化课和美术课成绩都非常优秀。然而“文革”却断送了绘画的梦想。1970年,刚满十六岁的他不得不携笔从戎,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工程兵某部。白天在坑道里从事繁重的体力施工,晚上回兵营挑灯夜战,读书写字。艰苦的生活环境磨练了清国的意志,坚定了他学画、当画家的决心。从那时起,他养成了画速写的习惯。他说,他至今不抽烟、不打牌,和年轻时画画的理想追求是有直接关系的。庄子《外篇》曰:“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青年时代的清国,奋发上进,施工工程,文化宣传,样样都抢在前头,干的出色。他说,人活着,不管做什么,都应该有种向上精神追求,越是环境艰苦,越要有独立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上经》)他常以古人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从普通施工员,到书记员,再到司务长,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清国在部队的时候喜欢读书,兴趣广泛,吹拉弹唱样样都行。但他最钟情的还是画画。他不但喜欢画花鸟鱼虫工笔小品,更热心于描写全景式的大幅巨制。他有时也画油画、搞书法,涉猎极广,没有定式。他最终走上绘画道路正轨,拜潘天寿的入室弟子,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的朱颖人教授为师,却来自一次偶然的机会。70年代末,已转业到地方的物资系统清国,在洛阳接待了朱颖人、陈永康等先生一行的艺术家,并观看了他们合作的一幅丈二巨作《洛阳花似锦图》,那绚丽的墨彩、挺立的奇石,虬曲的松柏、华丽的牡丹、萱草以及气势逼人构图,让清国良久驻足,竟然看呆了,原来中国画还可以这样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拜朱教授为师,学画国画。说来也巧,刚好朱颖人先生与河南知名花鸟画家李自强先生熟捻。他家中收藏有朱先生十数张从20世纪60年代延至新近的大幅花鸟画作品,清国如视珍宝,借来系统地仔细临摹。他深感自己原有的绘画功底不足,先后在天津大学进修MBA期间到天津美院和贾宝珉、姬俊尧、王之江、李学瑛等先生系统地学习传统绘画理论。1992年4月,经李自强先生推荐,清国带上了数十幅作品驱车千里至杭州西子湖畔朱先生府上求教。朱先生在一一看过作品,夸清国画画有灵气,并在其作品上题字:“精神可嘉,当需努力”。兴致之余,朱先生信手边画边讲,口传身授。那年,朱先生71岁,清国43岁,当为先生的晚年弟子之一。“朱颖人先对生活和艺术的理解表现在他的三个基本观点之中,艺术风格要与个性相和谐、生活的感受是创作的源泉、中国画笔墨是能不断传承发展的艺术。他身上充分表现了一位当代中国画人精审敦厚、充满自信的品质。”朱颖人先生的师承十分丰富,他既受过颜文梁、林风眠、孙文林、关良、倪贻德、黎冰鸿等人学院式的西洋画教育,也受过蔡卓群、吴茀之、潘天寿等人师徒式的训练,他善于吸收中、西绘画两方面的营养,把学院式的教学和传统师徒传承式的训练结合起来学习,并贯彻到他以门生代行老先生的教学中去。朱先生常说:“光学古人的笔墨是远远不够的,要做到师迹又师心,注意学习古人的意境和构思”。朱先生重视课徒与古代名画临摹、写生、创作三个环节的关联互动,主张借“临摹与读画”以学古(即因),承“写生与创作”(即创)以开今。通过学古达于开今的目的。写生是师古人师造化的实践,是通向创作的必由之路。创作是写生的提炼和升华,同时,又是师古人,师造化的试金石,通过实践寻找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实际上在整个学画的过程中,临摹、写生、创作三者是循环往复不断交替进行的。在老师的引领和启发下,清国逐渐明白了这些道理,并且重新注意临摹、写生、创作三者的关系。大体来说,清国的创作九十年代前以临摹为主,兼及写生创作;后期以写生、创作为主。纵观清国的绘画是临摹、写生和创作交叉进行的。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清国逐渐走出一条自悟的学画之路。清国追随朱颖人教授以及诸多先生学画,虔诚,有颗执著之心。先生们亦都倾其所长,无论从题材画意,还是笔墨题款,都毫无保留的传授。清国学得刻苦,也学得灵活。既从宏观着眼,注意把握大局。又从微观入手,一笔一画,精微描摹。他学习有心,不但揣摩老师们的传授要点,而且重视研究老师各自的画路、画材,并结合自己的特点,有针对地借鉴。2005年以来,清国进入创作盛期,完成了一批以葡萄,牡丹、荷花和各种农作物为主题的大型画作,像《风雨荷塘图》、《南风吹来望丰年》、《山中惟有茶烟》(2006年),《春雨》、《清溪品茗图》、《石榴韵赋》、《秋馨图》、《云岭寄情》(2007年),水彩画《雪域佛光》、《缤纷净界》、《嵩山雪景》(2008年)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通观清国以花鸟为主景的作品,早期的作品比较写实,“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追求朴实的自然美。近期的作品渐趋夸张,带有一定的象征性,透露出较多的理性精神。从上述作品可以明显看出,画家渐由“客观”描摹进入一个主观“臆造”的全新阶段。在创作构图上,清国着意追求雄浑博大的意境,大视角、特写式镜头强化、夸张花木的奇绝,枝藤的伟岸,从而拉近与观众的距离,造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人随作品迸发出心底的崇高感。我国著名花鸟画家,美术评论家,人民艺术家鲁慕迅先生在其《梅花》作品上题款“漫天飞雪压重峦,独立冰崖展笑颜;根有丹砂花似火,化将光热暖人间”。为更好的表现和适应大幅画创作的需要,清国运用粗放的大笔,以浓墨、焦墨和重彩,泼洒胸中浩然之气,从而追求朴厚凝重的艺术效果。这种壮美的审美取向预示着清国艺术创作孕育着一场突变。为迎接这场孕育已久的艺术创作变革,清国先后接受《世界知识画报》、《科技人》和国家机关的邀请,赴京创作巨幅葡萄题材的《珠玑图》、《紫气东来》、《寻诗觅句涉秋园》等画作。他告诉我,近期要重新有选择的读些理论书籍和诗集,拓展意境,滋养笔墨,六十岁以后再进行风格变化,以期探索花鸟人文画的表现方式,展现由修养与能力交融起来的思维,达到直取水墨写意作品的神意格调和主题思想品质。 
美术是人的一种爱好,对我们的生活影响非常大,丰富我们的生活。美术更是一种艺术。
对于美术的见解美术是造物的艺术。 从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园林设计,到汽车造型、产品设计、时装设计、室内装修,以至于你环视你的周围,锅碗瓢盆、瓶瓶罐罐、目力所及的所有物品都包含着美术工作者的心力和汗水。可知眼见之物都有审美的需要。人们常说美是精神的需要。我想换一种说法,美是一种意境,人的一种精神需要,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需要。是眼睛的需要。美是为了让眼睛愉悦。让眼睛愉悦是很伟大的事情。 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山东省特殊教育学院的美术展,因为学美术是要有绘画基础的。画展把学生的精彩习作展示(应该是学生的最高水平)给全校的学生看。我看到一个画的人体,很精细,毫发毕现。那时我是懂美术的,水平也有限,我能理解为什么要把这人体,画到这种逼真的程度,如果用相机不是很容易就能达到这种效果、甚至更精确吗?一幅画中的细节何止万千?那时候我的思维就是那么清晰,好几年我都明白画一只逼真的人体的意义,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直到有一天就会成了,当然,人类画画,是企图把握住眼睛所感知到的一切,或者说,是为了培养一种“把握住眼睛所感知到的一切”的能力。照相机的确可以记录下拍摄对象更多更准确更精细的视觉信息。但是那是照相机“感知”到的信息。而画下逼真的人体的人,却真正感知到了人体的万千细节:身体的起伏轮廓、耳朵的形状、眼睛的大小、鼻头的位置、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以至眼睛能感知到的一切。这种感知能力和描绘能力,是造型能力的不可缺一的部分,是发展更强造物能力的基础。在这种感觉能力训练和表现能力训练的过程中,将会培养出审美的能力和创造的能力。人的审美能力是向自然物学来的,或者说是向上帝学来的。万物造化永远都是所有创造者的老师。有一句古话说:“外师造化,内得心源”说的根本就是这个意思。 我想,画一幅美的画、设计一个漂亮的汽车图片,建造一座美丽的房子,写几个神采飞扬的字,都是一种造物,是人们在生活中留下美的足迹。
我遗落了羽翼与一些期望,以为那些过往云烟从此消弭依稀记得,微笑着站在蔷薇架下的小小的自己,那花香溢满的梦—— 和那用画笔勾勒出来的彩虹 在我心中从不曾淡却…… 我心中的美术,不是用笔画出的图,不是用墨泼出的彩,而是用心勾勒的那充满人间所有颜色的绚丽世界它没有让人迷幻的笔触,但却能波动我寂寞的心弦;没有云里雾里的斑斓色块,却能让我醉入七彩的人生舞台!啊,我心中的美术,就是我给你的全部表白!我眼中的美术形状和色彩有一种奇妙的力,能在默默之中支配大众的心例如春花的美能使人心兴奋,秋月的美能使人心沉静;人在晴天格外高兴,在阴天就大家懒洋洋地山乡的居民大都忠厚,水乡的居民大都活泼,也是因为常见山或水,其心暗中受其力的支配,便养成了特殊的性情用人工巧妙地配合形状、色彩的,叫做美术配合在平面上的是绘画,配合在立体上的是雕塑,配合在实用上的是建筑因为是用人工巧妙地配合的,故其支配人心的力更大这叫做美术的亲和力例如许多人共看画图,所看的倘是墨绘的山水图,诸人心中共起壮美之感;倘是金碧的花蝶图,诸人心中共起优美之感故厅堂上挂山水图,满堂的人愈感庄敬;房室中挂花鸟图,一室的人倍觉和乐优良的电影开映时,满院的客座阒然无声,但闻机器转动的微音因为数千百观众的心,都被这些映画(电影)的亲和力所统御了雕塑是立体的,故其亲和力更大,伟人的铜像矗立在都市的广场中,其英姿每天印象于往来的万众的心头,默默中施行着普遍的教育又如入大寺院,仰望金身的大佛像,其人虽非宗教信徒,一时也会肃然起敬,缓步低声埃及的专制帝王建造七十嫡高的人面狮身大石雕,名之曰“斯芬克司”埃及人民的绝对服从的精神,半是这大石雕的暗示力所养成的建筑在美术中形体最大,其亲和力也最大;又因我们的生活大部分在建筑物中度过,故建筑及于人心的影响也最深例如端庄雅洁的校舍建筑,能使学生听讲时精神集中,研究时心情安定,暗中对于教育有不少的助力古来帝王的宫殿,必极富丽堂皇,使臣民瞻望九重城阙,自然心生惶恐宗教的寺院,必极高大雄壮,使僧众参诣大雄宝殿,自然稽首归心这便是利用建筑的亲和力以镇服人心的饮食店的座位与旅馆的房间,布置精美,可以推广营业商人也会利用建筑的亲和力以支配顾客的心建筑与人生的关系最切,故凡建筑隆盛的时代,其国民文化必然繁荣希腊黄金时代有极精美的神殿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有极伟大的寺院建筑,便是其例现代欧美的热中于都市建筑,也可说是现代人的文化的表象哥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