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鱼的饲养管理科普论文选题方向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81

log213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鱼的饲养管理科普论文选题方向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amoboo

已采纳
池塘要求:池塘面积以10-20亩为宜,水深2-5米,淤泥厚度不超过20厘米。每10亩池塘配套功率为3千瓦的增氧机和自动投饵机各1台。草鱼池塘清整:冬季排干池水,冻晒20天以上。鱼种放养前15天,进水10-20厘米,每亩用生石灰150公斤清塘消毒。鱼种放养:春节前后,每亩放规格为200-250克/尾的草鱼种300尾,规格为15-20尾/公斤的鲫鱼种300尾,规格为5-6尾/公斤的鲢鱼种50尾、鳙鱼种10尾。鱼种放养前用5%食盐水浸泡消毒5-10分钟。饲料投喂:以投喂颗粒饲料为主,饲料蛋白质含量在28-32%,辅投青绿饲料。饲料投喂遵循“前粗后精”和“四定四看”的原则,一般每天投喂2次,以2小时内吃完、草鱼摄食8成饱为宜。连续投喂颗粒饲料一段时间后,应停喂颗粒饲料1周,间隔期内投喂原粮饲料。平时注意在饲料中适量添加维生素等药物,避免草鱼患肝胆综合症等疾病而造成大量死亡。水质管理:正确使用增氧机,6-10月晴天无风天气,每天下午1-3时开机增氧2小时,凌晨适时增氧;连续阴天应提早增氧。适时向池塘加注新水,采取“小排小进、多次换水”的办法逐步调控水质。6-9月,每隔3-5天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10厘米左右,每隔15-20天每亩水面1米水深用生石灰10-20公斤化浆全池泼洒1次。病害防治:采用“前粗后精、精青结合”的方式投喂,控制草鱼肝胆综合症发生。草鱼常见病有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一般采取内服外泼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外泼主要以漂白粉、二氧化氯等消毒剂为主,连用3天;内服以“三黄粉”药饵效果较好,每50公斤鱼体重用三黄粉(大黄50%、黄柏30%、黄芩20%,碾成碎粉后搅匀)3公斤与面粉糊混匀后拌入饲料中投喂,连用3-5天。适时捕捞:适时将大规格成鱼起捕上市是草鱼高产养殖的重要措施,主要目的是降低池塘水体的载鱼量,促进后期池鱼快速生长。一般于7月底起捕1次,在清晨水温较低时起捕。

鱼的饲养管理科普论文选题方向

118 评论(14)

Allan_cheung

金鱼属广温性鱼类,在温度O一39℃的水体中均能生存。但水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鱼体新陈代谢的速度。在温度适宜的范围内,水温越高,新陈代谢越旺盛,生长发育也越快。金鱼适应性虽强,但却有不耐水温突变的弱点。金鱼在温度为0—39℃的水中都能生存,但在这个水温范围,如温度突然升高或降低的幅度超过8—4℃时,金鱼就容易得病。温度突变的幅度再加大时,金鱼甚至会立即死亡。不同年龄的金鱼对水温突变的耐力也有差异,幼鱼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水温变化是通过刺激鱼的神经系统而作用于鱼体的,水温突变激烈,使神经系统处于休克状态,鱼的呼吸活动便会中断,以至死亡。因此养金鱼时要尽量将水温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即20一28℃之间。冬季,当水温降至接近0℃时。金鱼处于半休眠状态;春季,当水温上升到8—10℃,金鱼才开始有明显的摄食活动;盛夏,水温如超过30℃时,便要适时采取降温措施。  养鱼水体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金鱼和浮游植物的呼吸作用以及金鱼粪便等污物的分解作用。同溶解氧一样,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也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夜间浮游植物停止光合作用改行呼吸作用,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产生二氧化碳排于水中,使水中二氧化碳增多。相反, 由于白天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则使二氧化碳含量减少。这样消长趋势恰与溶解氧相反。如果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偏高,将会降低金鱼体内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水中溶解氧量不低,金鱼也会发生呼吸困难的现象。在一般条件下,由于游离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大,很少发现它直接威胁金鱼生命的现象。在金鱼饲养管理中,只要每日做好鱼池的清洁卫生工作,把鱼粪、残饵等污物清除掉,并适当添注新水,就能防止发生二氧化碳含量过高的现象。  水中含氢离子的浓度即为酸碱度,酸碱度用符号pH值米表示,中性水pH值等于7,酸性水pH值小于7,而碱性水pH值大于7;也就是说,水越酸性,pH值就越低;水中碱性越浓,pH值也就越高。pH值的大小取决于水中二氧化碳与重碳酸盐的数量比例关系。一般说来,二氧化碳越多,pH值越低;二氧化碳越少,pH值即增高。金鱼对PH值适应范围很广,在pH值为5—5范围内都能很好生存,最适范围是5—5。但在孵化鱼卵和培育仔鱼及早期幼鱼时,pH值则以2—2之间较为理想,这是由于金鱼世代生长在偏碱性水中的缘故,特别在我国北方养金鱼的水体pH值一般保持在0—0之间。实践证明,pH值偏低时,金鱼活动缓慢,食欲降低,而且鱼体色彩不鲜艳,当pH值严重偏低时,金鱼会停止生长,即使水中溶解氧含量不低也会出现浮头现象。反之,pH值过高也会使金鱼致命。
156 评论(13)

小未必佳

孔雀鱼体长4~5厘米,是最容易饲养的一种热带淡水鱼。它丰富的色彩、多姿的形状和旺盛的繁殖力,倍受热带淡水鱼饲养族的青睐。尤其是繁殖的后代,会有很多与其亲鱼色彩、形状不同的鱼种产生。雌、雄鱼差别明显,雄鱼的大小只有雌鱼的一半左右,雄鱼体色丰富多彩,尾部形状千姿百态。  别名彩虹鱼、百万鱼、库比鱼。孔雀鱼体形修长,有极为美丽的尾鳍。成体雄鱼体长3厘米左右,体色艳基色有淡红、淡绿、淡黄、红、紫、孔雀蓝等,尾部长占体长的2/3左右,尾鳍上有1—3行排列整齐的黑色圆斑或是一彩色大圆斑。尾鳍形状有圆尾、旗尾、三角尾、火炬尾、琴尾、齿尾、燕尾、裙尾、上剑尾、下剑尾等。成体雌鱼体长可达5—6 厘米,尾部长占体长的1/2以上,体色较雄鱼单调,尾鳍呈鲜艳的蓝、黄、淡绿、淡蓝色,散布着大小不等的黑色斑点,这种鱼的尾鳍很有特色,游动时似小扇扇动。孔雀鱼适应性很强,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2—24℃,喜微碱性水质,pH7.2—7.4,食性广,性情温和,活泼好动,能和其他热带鱼混养。孔雀鱼易养,但要获得体色艳丽,体形优美的鱼则从鱼苗期就需要宽大的水体,较多的水草,鲜活的饵料,适宜的水质等环境。孔雀鱼4~5月龄性腺发育成熟,但是繁殖能力很弱,在水温24℃,硬度8度左右的水中,每月能繁殖1次,每次产鱼苗数视鱼体大小而异,少则10余尾,多则70~80尾。当雌鱼腹部膨大鼓出,近肛门处出现一块明显的黑色胎斑时,是临产的征兆。  孔雀鱼,卵胎生将鱼的代表,由于周期性的生产力,使得它赢得「百万鱼」的封号,也因此常是初饲养观赏鱼者家中的常客。早期的孔雀鱼以东南亚进口及国内南部生产为主,两者的共通特性是对水的硬度要求很高,且都是采室外培育的方式,因此充分受到阳光的洗礼,所以色泽显得特别灿烂。起初孔雀鱼虽为各界所接受,但落得和其它鱼种混养及廉价易阵亡的悲惨印象,因此国内观赏鱼的发展虽有数十年的历史,而孔雀鱼却得数十年如一日,毫无进展可言。这期间虽然有数波推展孔雀鱼的动作,但始终因天时地利种种条件不配合而无疾而终。主要是国内观赏鱼界数十年来的高度开发,至今已进入瓶颈,因此在这波倡导活动之下终于获得各方的响应,让孔雀鱼在观赏鱼界中建立一个新的领域。孔雀鱼往往是初学入门者第一次饲养的鱼种,却也常常是养鱼数十年者重拾的鱼种,此现象正巧说明了孔雀鱼易懂难精的特性,无怪乎能让人如此的着迷,愿意摒弃所有的鱼种只留孔雀鱼。  孔雀鱼属卵胎生鱼类。繁殖力强,性成熟早,幼鱼经3-4个月饲养便进入成熟期可以繁殖后代,性成熟迟早与水温高低、饲养条件密切相关。  孔雀鱼繁殖时要选择一个较大的水族缸,水温保持在26摄氏度。pH8-4,同时要多种一些水草,然后按1雄配4雌的比例防入种鱼。待鱼发情后,雌鱼腹部逐渐膨大,出现黑色胎斑;雄鱼此时不断追逐雌鱼,雄鱼的交接器插入雌鱼的泄殖孔时排出精子,进行体内受精。当雌鱼胎斑变得大而黑、肛门突出时,可捞入另一水族箱内待产。  待产箱中的温度应比原水温高1~2度,箱底放青苔或水草,给小鱼设一个避身之处。雌鱼产仔后,要立即将其捞出,以免吃掉仔鱼。或者要塑料片围成漏斗状隔离墙,侵入水中,将产仔雌鱼放在漏斗中,使仔鱼产出后从漏斗下空洞掉入漏斗外水体,雌鱼就吃不到仔鱼了。  孔雀鱼每月产仔一次,视雌鱼大小,每次可产10-120尾仔鱼,一年产仔量相当多,故有“百万鱼”之称。繁殖时应注意,同窝留种鱼不要超过三代,以免连续近亲繁殖导致品种退化,使后代鱼体越来越小,尾鳍变短。最好引进同品种鱼进行有目的远缘杂交,以防次品种退化,达到改良品种的目的。但孔雀鱼寿命很短,一般只有2-3年。第一胎一般产的比较少,大约产10~80尾;第二胎大约产80~120尾。价格几元到几十元甚至几百元1条不等  孔雀鱼在狭窄的区域内会有争地盘的现象,出现达到导致鱼只致死,所以当地方狭小的时候适合单条养殖。
185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