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12332111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育。这是一项长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学校教育是我国主要的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制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因此,作为"班集体灵魂"的班主任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历史重任。小学一年级班主任面对6、7岁的儿童,工作繁琐而细致。我相信,任何一位班主任都希望胜任这项工作并把自己从繁琐中尽量解脱出来,那么,如何养成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一、亲近学生,了解学生;展现自我,树立威望。“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班主任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我本学期顺利开展班主任工作的基础。了解学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最好的途径是通过家访,谈话,活动观察等。了解全班主要的优缺点并分析其原因所在,了解家长普遍的文化层次,找到亟待纠正的弱点;二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爱好等),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做什么事比较积极,哪些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学生等等。以便在各项活动中更加细致地作安排。在亲近与了解学生的过程中,我努力向学生展现自己广博的文化与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对你"既亲近又崇拜",既认定你是值得信赖的老师,又把你当作好朋友,树立起班主任崇高的威望。只有这样,我对学生的教育才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干部队伍的组建和培养。一个班的集体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小干部决定的。小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我称他们是"班主任的左右手。"所以唯有慎重地选拔和培养干部队伍,班主任工作才能逐渐从繁重走向简单与轻松。当选的干部应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还要有值得大家信任的长处。干部队伍的组建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存在,班主任必须精心培养:其一,要大力表扬干部优点,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帮助小干部树立威信;其二,在鼓励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的同时,要更严格要求干部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从各方面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亦即"以点带面";其三,培养干部团结协作的精神,要能够通过干部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舆论,带动整个班集体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亦即"以面带面"。三、以强化常规训练带动教育教学工作。良好的常规是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一个学生调皮捣蛋、不合常规的举动往往会使一堂好课留下遗憾,使整个集体活动宣告失败,甚至使全班努力争取的荣誉付诸东流,直接影响到班集体的利益。因此,要扎实有效地加强一个学生的常规训练。训练的内容包括《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常规、课堂常规、集会和出操常规、卫生常规、劳动常规、参观常规等等诸多方面。训练可以通过班会集体教育或个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力,形成习惯,保证整个班集体随时表现出"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良好班风班貌。针对一年级学生喜欢乱叫乱喊的毛病,我采取以静制动,以小声制大声的方法,在孩子们面前我从不大声喊叫,从不敲桌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四、拟定集体与个人的远、近期目标,不断地朝目标努力制定学习任务。有目标才有动力。班主任要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和本班实际情况,拟定全班与小组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远、近期目标,让每一个学生明确我们全班和小组正在努力奋斗的目标是什么,避免盲目、低效地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动力。将集体的动力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帮助和鼓励每一个人进步,使每个人都在明显而又易于承受的压力下自觉要求自己。如国庆节诗歌表演、运动会、讲故事比赛、做国旗比赛、拔河比赛等活动中,都及时进行目标教育,同时协助学生共同完成既定目标。工夫不负有心人,本学期我班在学校各项活动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目标的制定不是目的,如何通过努力去实现目标,提高学生的素质才是目的。因此,鉴于小学生年龄与心理特征,有两点需注意:一是近期目标较之远期目标更有激励作用;二是目标的制定必须切实,要让孩子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不能好高骛远,以免丧失孩子信心。五、激发学生竞争意识竞争是一股巨大的、潜在的、其它任何外力都不可能达到或代替的动力。班主任应在班内掀起激烈的、持久的竞争活动。必须强调,这是"互助"、"友好"的竞争而不是"敌视"和"保守"的竞争,其目的是为了取得共同的、更大的进步。激发与外班学生的竞争意识,从集体活动的表现、班级荣誉的争取、留给老师的印象以及个人获将情况等等多个方面激发全班由整体到个人的与外班的竞争意识。如每周卫生检查、早操检查、眼保健操检查。不管周一晨会有没有受到表扬,都及时将信息反馈,让孩子们每天都重视起来,形成习惯,一学期来班级各项规章制度都保持的有条不紊,这也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六、协调家长的关系,建立丰富的信息网络。班主任只凭自己的威信和力量是不可能取得教育成功的,他必须力争本班科任老师和家长对学生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并时常同他们交换意见。 家长会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应高度重视,确保会议质量,尽量与家长取得共识。会上可以请个别优秀家长介绍成功教育孩子的经验,可以谈教改的方向,谈本期教学内容及要求,谈本期整体情况,进行作业展览或者谈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建议均可。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班主任工作才能更加顺利轻松。此外,班主任还要通过观察、与学生谈心、干部和同学之间互相监督汇报以及听取来自校领导、其他老师、社会的意见等等途径,随时掌握与调控学生的思想行为动向。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而在生活中又应注重“数学化”培养。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因此,强调生活数学化和数学生活化这两者的辩证结合,对于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溶进生活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我想结合新课程的教学,浅谈一下这方面的几点想法:一、把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培养学生对数学情感的需要。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例如“实践活动——愉快的周末”的教学,教材虽然也提供了生动丰富的现实情境,但是静态的画面哪有动态的游戏、竞赛更让学生感兴趣的呢?而且这部分知识安排了5个活动场景,如果一个个去解决,时间也不够。因此,在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强烈的竞争意识,我整合了教材内容,选取了适合室内活动的套圈比赛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先结合套圈选手的队列训练,复习“几”和“第几”的知识;接着通过每人所套的3个圈的得分,来训练学生的口算和估算能力;然后在成绩的统计中评出冠亚军,并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提出数学问题。最后,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其余4个活动场景的内容。让他们在探索活动中、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鼓励小组学习、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又如在“0的加减法”教学中,我让学生看图讲“小猫吃鱼”的故事,在故事中体会“相同的数相减得0”;在教学“几和第几”时,我让学生通过排队来感受“几”和“第几”的区别;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又让学生们利用摆小棒来经历“凑十”的过程,等等。总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利用讲故事、做游戏、动手操作和现场表演等形式,整合本课时的知识点,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亲身经历数学知识与技能形成的过程,感受一些数学现象,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如在“比一比”的教学中,让学生比较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的长短、高矮和大小、轻重。在练习中,选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题材或有趣的情景,如设计一个小魔术:把一长一短两支铅笔握在手里(使长的那支短些,短的那支长些),先让学生比出长短,再张开手给他们看,让学生感受到魔术中也有数学。二、把卡通人物引入到课堂教材中有一些情景虽从生活中来,但又远离生活。学生很喜欢远离现实的童话中的主角,这些主角的出现,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解决数学问题。因此以此为切入口,安排他们喜欢的小动物和他们一起学习,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习提炼生活。如:在“十几减8、十几减7”的练习中,我就出示了聪明猴,让它来安排课堂活动,让它把全班学生分成了两队“松鼠队”和“小熊队”进行夺红旗的比赛,哪一队获胜,哪一队就会获得“蓝猫”标志,由于有学生熟悉的动画人物参加,因此课堂上童趣缭绕。最后的环节中,聪明猴认为两队的小朋友都很出色,因此带大家来到果园摘水果,先选择你喜欢的水果,再回答上面的口算题,这个水果就是奖给你的。学生此时小手都举得高高的,都想获得其中的水果,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真有趣,真快乐。三、把课堂上的数学运用到生活中去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根据新课的内容,让学生每天去收集“身边的数学问题”,并记下来。比如教完“认位置”后,让学生用“上下、前后、左右”介绍自己小房间的布置。如教完“时间”后,我让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并用图画的方式画出来贴在自己的房间里每天执行。又如在教完“分类”以后,我结合品德课的内容,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次整理书包的比赛。学生在比赛中不仅调动了积极性,而且深刻的感觉到只有合理的分类以后才能将书包整理的更好。总之,教学中应该善于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体验数学、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