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北京城市发展史论文选题理由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19

womenzuihao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北京城市发展史论文选题理由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Faye_dai

已采纳
据学术堂了解,论文选题的缘由可以分目的和意义两部分来写:  1、目的——重在阐述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即为什么选这样一个题目进行论述,要论述出什么东西。  2、意义——重在表明论文选题对理论研究有哪些贡献,或对实践具有哪些帮助和指导。

北京城市发展史论文选题理由

222 评论(12)

scw55555

这个写论文的话,首先的标题,然后就是中间结尾。
207 评论(9)

回忆10

回答 您好,我是小关老师,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请稍等一会儿哦~ 北京城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当时是燕诸侯国的都城,彼时称之为“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北京就成为历朝历代把守的重镇,辽、元、明、清……每朝帝王都曾在这里建都。北京城规划严整,布局平衡,历来是中国古都的典范,在世界建城史上也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直到13世纪中期,北京的格局样貌才开始固定下来。 公元1267年至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建造了元朝国都,即历史上著名的“元大都”。元大都位于今北京旧城内城及以北部分,城南北长6公里,东西长7公里,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值得一提的是,元大都的设计和建造都采用了汉族统治者建都的思想,即以“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为核心的传统理念。城中街道布局规划整齐,经纬分明。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大规模建造包括紫禁城在内的城池和园林,这种布局被保留下来。元大都的建造,奠定了今日北京的基本格局。沿着历史的脉络我们不难发现,也许再也没有另外一座城市,能将“城”的概念和格局在时间的长河里一步步演化成一种文脉并始终传承,以至于它至今仍能深刻地影响城市的每一步发展。 人文西贵,“城”的格局与气质先有北京城,后有流传数百年的“东富西贵”。“西贵”文化是北京“城”文脉的延展和再升级。可以说,元大都为北京定下格局,“西贵”文化则为这座城市定了“调”。“西贵”前后历经两个阶段,一段是文人情怀,一段是皇室文脉。明朝时,大多商贾由于通惠河航运水道、物资均在京城东部而在这里聚居,文人、高官不愿与商人为邻,故另择西部居住。明朝恢复科举制后,进京赶考的学子更是住在西边各省会馆,从这里走上仕途。这时的“西贵”,饱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人情怀。 这一情怀沿传至今,已经渗透到北京的城市规划中,至今,京西仍卧藏二十多个中央政务机构,名校与科研单位遍布,孕育大国浓荫栋梁。清康熙年间,畅春园的修建,成为清代第一处常年居住的离宫。之后雍正、乾隆二位皇帝,更分别大举兴建圆明园与三山五园。三山五园就是清朝三代皇权梦想的开端与大国盛世的缩影,也是“西贵”文化鼎盛的开始。从此以后,“西贵”开始真正代表皇权贵胄的栖息世袭之地。(注:“三山五园”指的是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圆明园、颐和园、畅春园、宜园、静明园。)“西贵”文化因北京城市格局而起,因皇脉传承而兴,到了当代则演变成了“因稀而贵”。如今,当你手中拿着一张北京地图,像切蛋糕一样将城区沿南北中轴切开,就会非常直观的发现西边的土地已经愈发稀少。西贵已经成为“稀贵”,这种稀缺性促使其价值更加凸显,愈来愈强烈地影响着北京城市的发展。“西贵”文化,早已写进了北京城市的发展基因。这种持续演进与传承不息,代表着北京城最主要的气质,使得北京城有了不可复制且永不消逝的属性。 四环西贵,唯此一城千百年来,“城”文化的长久浸润及对“城”的依赖,使身在北京的人们始终都离不开城。从城墙围合的“城”,到消失了边界的当代城市,现在和未来人们需要一座什么样的“城”,这不仅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课题,更成为了一个居住课题。俯瞰今日北京的“城”之格局,会清晰的看到北京东北、西北、东南部发展已成定局。北京五环内,未来土地预计新增供应已经所剩无几。 城市土地饱和之后,近年刚刚崛起的主城西南区域,势当成为下一阶段北京城市的发展重心。国际化走向,让北京最终在“西南金角”打开了一道隐形“围墙”。北京西南,以“世界政经资本中国主场”金融街为中心向外辐射,亚投行进驻、丽泽商务区崛起、总部基地科技园区愈发完善、首都文娱休闲区CRD日益成熟丰盈……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源的汇入,西南区域的全方位发展,都呼应着首都经济功能转型的整体规划。人们在这里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多元价值资本,开启全新的复合式发展平台。如果说国际化资本发展是打开了城的“围墙”,那么生活资源又为人们的城市生活创造了一种安定“围合”的状态。 西南四环,在金融街、丽泽、总部基地、西红门等多个商圈集聚效应下,形成了一条独属京西南的核心繁华“黄金线”,商务、商业、生活等优质资源快速集结在这里。北京第四座、拥有全北京最大IMAX影院的丰台万达广场,长安街以南最大一站式购物中心、无缝对接宜家的LIVAT荟聚商场,都是名副其实的都市核心“生活场”。此外,万豪酒店、天坛医院、学校、公园等顶级配套进驻,多条主干道路与多线地铁兴建,更使得区域的城市感得到“围合”,也让生活感的“城墙”温润地将这里的生活包容起来。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 ❤️❤️❤️ 更多5条 
123 评论(12)

abhmhrt26

北京发展历史:从秦朝开始,封建王朝相继更迭,一直到1911年清朝的灭亡,前后共计二千一百多年。在这期间,中国统一时期的政治中心,虽然有过几次迁移,但是真正称得上是全国最大、最重要的政治中心的,只有两个,在前期是长安,在后期就是北京。从十世纪开始,北京在全国中的政治地位,巳经日见重要。首先是辽朝在这里建立了陪都,也就是它的第二政治中心,叫做燕京。相继兴起的金朝,又在这里正式建立都城,改你中都。燕京和中都,都是在古代蓟城的旧址上发展起来的,其位置相当于现在北京市内的西南部分。另外金朝还曾利用当时城北的一带湖泊,兴建离宫,其中心位置就在今天北京城内北海公园湖泊东岸和靠近东岸的琼岛一带。到了十三世纪中叶元朝相继在这里建都的时侯,又以金朝卿宫的旧址为中心,经过全面规划,创建了一座新城,命名大都。大都城开始兴建后七年,欧洲中世纪有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经过长途跋涉来到这里,他对大都城规模的宏伟和布局的严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后来他在《游记》中所极口称赞的汉八里城(Kbanbalig意即大可汗之城)。大都建成后不到百年,元朝灭亡,十五世纪初明朝经过重新设计,又进一步改造了大都城。十六世纪中叶加筑外城,清朝因袭不变。这就是保留到新中国建立前夕的古代北京长期演变的一个简单过程,这个城可以叫做旧北京城。这个旧北京城具有完整的城市规划,它突出的特点,就是纵贯全城的中轴线,以及建立在中轴线上的封建皇宫紫禁城。紫禁城四周绕以皇城,皇城外面又加筑大城。大城通称内城,因为包筑在它正南一面的还有外城。纵贯全城的中轴线,从外城永定门(正南门)开始,向北经过正阳门(内城正南门,又称前门)、天安门(皇城南门),穿过紫禁城的正中心,越过人工培筑的景山中峰,最后止于内城北部两座造型稳重的大建筑物:鼓楼和钟楼,全长近八公里。紫禁城中全部宫殿建筑,只有象征封建皇帝权力中心的前朝三大殿和皇帝日常活动的后三殿,才被兴建在这条中轴线上其他建筑,都严格按照对称排列的原则,布置在这条中轴线的左右两侧。不仅如此,就是紫禁城外为封建皇帝祭神的主要庙坛。例如天安门内东西两侧的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官)和社稷坛(今中山公园)、永定门内东西两侧的天坛和先农坛,也都一律采取对称的方式排列在这条中轴线的两边,这些庙坛都是封建皇帝利用神权以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标志。                                                                                 在决定了中轴线上的紫禁城和紫禁城外最主要的庙坛建筑的全部布局之后,才规划了大城以内南北正交的街道系统,从而形成了旧北京城几何图案式的城市平面图。扩展资料:名称由来: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
210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