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中国少数民族论文参考文献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03

附近的不吃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国少数民族论文参考文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555w555

已采纳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一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来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物质和能量输出输入不能平衡,造成系统成分缺损(如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结构变化(如动物种群的突增或突减、食物链的改变等),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一般称为生态失调,严重的就是生态灾难。编辑本段温室效应——地球发烧之谜 温室效应是指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高温室气体大量排向大气层,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目前,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CO2大约为230亿吨。比20世纪初增加20%。至今仍以每年0.5%的速度递增,这必将导致全球气温变暖、生态系统破坏以及海平面的上升。据有关数据统计预测,到203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约20cm,到本世纪末将上升65cm,严重威胁到低洼的岛屿和沿海地带。编辑本段臭氧层破坏——女娲后代需补天 臭氧层是高空大气中臭氧浓度较高的气层,它能阻碍过多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有效地保护地面一切生物的正常生长。臭氧层的破坏主要是现代生活大量使用的化学物质氟利昂进入平流层,在紫外线作用下分解产生的原子氯通过连锁反应而实现的。最近研究表明,南极上空15-20千米间的低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已减少了40%-50%,在某些高度,臭氧的损失可能高达95%。北极的平流层中也发生了臭氧损耗。臭氧层的破坏将会增加紫外线β波的辐射强度。据资料统计分析,臭氧浓度降低l%,皮肤癌增加4%,白内障发生则增加0.6%。到本世纪初,地球中部上空的臭氧层已减少了5%-10%,使皮肤癌患者人数增加了26%。编辑本段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孕育沙漠的温床 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是指由于人们过渡的放牧、耕作、滥垦滥伐等人为因素和一系列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土地质量下降并逐步沙漠化的过程。全球土地面积的15%已因人类活动而遭到不同程度的退化。土地退化中,水侵蚀占55.7%,风侵蚀占28%,化学现象(盐化、液化、污染)占12.1%,物理现象(水涝、沉陷)占4.2%。土壤侵蚀年平均速度为每公顷约0.5-2吨。全球每年损失灌溉地150万平方公顷。70%的农用干旱地和半干旱地已沙漠化,最为严重的是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和亚洲。在过去的20年里,因土地退化和沙漠化,使全世界饥饿的难民由6亿增加到5.5亿人。编辑本段废物质污染及转移——工业文明的后遗症 废物质污染及转移是指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向自然界或向他国排放的废气、废液、固体废物等,严重污染空气,河流、湖泊、海洋和陆地环境以及危害人类健康的问题。目前,市场中约有7万一8万种化学产品,其中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有危害的约有3.5万种,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灾变的有500余种。据研究证实,一节一号电池能污染60升水,能使十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价值,其污染可持续20年之久。塑料袋在自然状态下能存在450年之久。当代“空中死神”——酸雨,其对森林土壤、湖泊及各种建筑物的影响和侵蚀已得到公认。有害废物的转移常常会演变成国际交往的政治事件。发达国家非法向海洋和发展中国家倾倒危险废物,致使发展中国家蒙受巨大危害,直接导致接受地的环境污染和对居民的健康影响。另据资料统计,我国城市垃圾历年堆存量已达60多亿吨,侵占土地面积达5亿平方米,城市人均垃圾年产量达440千克。编辑本段森林面积减少——地球之肺溃疡 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对环境具有重大的调节功能。因发达国家广泛进口和发展中国家开荒、采伐、放牧,使得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据绿色和平组织估计,100年来,全世界的原始森林有80%遭到破坏。另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报告显示,如果用陆地总面积来算,地球的森林覆盖率仅为26.6%。森林减少导致土壤流失、水灾频繁、全球变暖、物种消失等。一味向地球索取的人类,已将生存的地球推到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编辑本段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将患“孤独症” 生物多种性减少是指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生物物种,由于生态环境的丧失,对资源的过份开发,环境污染和引进外来物种等原因,使这些物种不断消失的现象。据估计,地球上的物种约有3000万种。自1600年以来,已有724个物种灭绝,目前已有3956个物种濒临灭绝,3647个物种为濒危物种,7240个物种为稀有物种。多数专家认为,地球上生物的1/4可能在未来20-30年内处于灭绝的危险,1990-2020年内,全世界5%-15%的物种可能灭绝,也就是每天消失40-140个物种。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对进化和保护生物圈的生命维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编辑本段水资源枯竭——逼近人类社会的危机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似乎无所不在。然而饮用水短缺却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目前,世界的年耗水量已达7万亿立方米,加之工业废水的排放,化学肥料的滥用,垃圾的任意倾倒,生活污水的剧增,使河流变成阴沟,湖泊变成污水地;滥垦滥伐造成大量水分蒸发和流失,饮用水在急剧减少。水荒,向人类敲响了警钟。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流受到污染,生化需氧量(BOD)值超过6.5毫克/升,水中氮和磷污染,污染河流含磷量均值为未受污染河流平均值的2.5倍。另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活用水告急,其中43个国家为严重缺水,危及20亿人口的生存,其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中东地区。许多科学家预言:水在21世纪将成为人类最缺乏的资源。正如人们所希望的,不要让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编辑本段核污染——摆脱不掉的阴影 核污染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产生核泄漏甚至核爆炸而引起的反射性污染。其危害范围大,对周围生物破坏极为严重,持续时期长,事后处理危险复杂。如1986年4月,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13万人被疏散,经济损失达150亿美元。编辑本段海洋污染——致命蓝色国土 海洋被誉为“国防的前线、贸易的通道、资源的宝库、云雨的故乡、生命的摇篮”。然而,她正受到严重的污染。海洋污染常见的主要有原油污染、漂浮物污染和有机化合物污染及其引起的赤潮、黑潮。海洋污染直接导致海洋环境的恶化,生物品种的减少。编辑本段噪音污染——永无宁日的呐喊 工业机器、建筑机械、汽车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产生的高强度噪音,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严重影响了人类身体的健康。 人口爆炸,已使地球不堪重负;环境污染,已使其伤痕累累;生态失衡,已使她失去了昔日的辉煌;物种灭绝危及整个生物圈。面对无穷无尽的污染,河流在悲泣,泉水在呻吟,海水在怒号。森林匿迹,溪流绝唱,草原退化,流沙尘扬。我们的地球,正超负荷运转;我们的家园,正走向衰亡,人类的警钟,是自己把她敲响,挽救自然,挽救生态,挽救环境,挽救地球已刻不容缓。否则,人类的末日将是自己酿造的一杯毒酒。 环境污染的原因 总的来说,环境污染可以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也可以是自然活动的结果,或是这两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火山喷发,往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粉尘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同样也造成大气环境的污染。但通常情况下,环境污染更多地是由人类活动,特别是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我们平常所指的就是这类源于人类活动的环境污染。人类活动之所以会造成环境污染,是因 为人类跟其他生物有一个根本差别:人类除了进行自身的生产外,还进行更大规模的物质生产,而后者是其他所有生物都没有的。由于这一点,人类活动的强度远远大于其他生物。例如,对生态系统中水的利用,其他生物仅取用满足其生存要求的量,而人类对水的利用则不知道要比其他生物多多少倍,多到有的局部生态系统所有的水都不够用。污染物的排放源称为污染 源。各种污染源的情况将在第四节讲述。 对环境污染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根据受污染的环境系统所属类型或其中的主导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按污染源所处的社会领域,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等等;按照污染物的形态或性质,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噪声污 染、辐射污染等。

中国少数民族论文参考文献

181 评论(12)

笙笙萸

这种依靠购买怀孕母畜来繁殖畜群的办法,是中原地区快速发展畜牧生产的一条途径,是贾思勰为经营商品性畜牧业的地主所提供的精明筹划;它的前提是存在一个繁荣的牲畜市场。能够经常供应这样充足的包括母畜在内的牲畜的市场,其来源应是牧区,这是在游牧人进入中原的条件下农牧区经济文化交流更为经常和频繁的一种反映。 在这样的情况下,《齐民要术》畜牧卷所载的畜牧生产技术、相畜术和畜病防治技术,应该包含了牧区人民丰富的经验在内的,而且比重不应太少。由于少数民族的经验和汉族人民的经验已经融合在一起,现在很难把它们区分开来了。不过还是有迹象可寻的。如,马和馿杂交后代骡的培育成功,是北方草原民族的一项重大贡献。《逸周书�6�1王会解》载商初伊尹为“四方朝献令”,规定正北方方国的献物中有“駃騠”,即以马为父本的骡。上面谈到,从战国至魏晋,传入中原的骡从“奇畜”变为常畜,至《齐民要术》第一次系统记述了马驴杂交培育骡的方法和有关技术原则,这是牧区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一次总结,当与大批游牧人南进有关。又如,《齐民要术》提倡养羊应“常留腊月、正月生者为种”,并指出,选择冬羔作种,可以使怀孕母畜处于秋草正肥之时,从而“肤躯充满”,有丰富的乳汁来抚育冬羔,开春“母乳适尽”时,如能接上春草,从而使母肥子壮,达到“极佳”的效果[32] 。其基本精神是牲畜繁育与牧场环境季节变化的关系。这显然是牧区人民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当然不排除有汉族人民的经验在内,但起码是以牧区经验为基础的。《齐民要术�6�1养羊第五十七》称羊脓鼻、口颊生疮为“可妬浑”,无疑是胡语的音译;这不过是牧区与农区科技文化交流融合过程中偶尔留下的痕迹而已。少数民族的农牧业科技文化成果,已经融合到汉族的农牧业文化之中而被历史抹平了痕迹的,应该是更多的。《齐民要术》不但是我国传统农学的经典,而且是我国完整地保存下来的第一部饮食学的著作,是总结我国公元六世纪以前饮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其中也包含了少数民族、尤其是北方草原民族饮食文化方面的成就和影响。下面仅就乳酪(包括酪酥和干酪)的制作、饼食的制作和反映少数民族习俗的烹饪方法等三个方面略加论述。 (一) 乳酪制品 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是以“食肉饮酪”[33] 著称的。乳酪制品是北方草原民族的发明创造。中原上古时代也有“酪”,但和乳酪不是一码事。《礼记�6�1礼运》“后圣有作……以为醴酪”,郑玄以“酢酨”释“酪”,“酢酨”就是醋,所以上古时代的“酪”是带酸味的饮料。后世所谓“盐酪”的“酪”,亦指此。但随着农耕、游牧两大经济文化区的形成和相互交流的展开,草原牧民的饮食习俗也逐渐传入中原。汉代皇室设专官管理乳马并生产马酒,名曰“挏马”。这种挏马酒的制作方法是:“以韦革为夹兜,受数斗,盛马乳,挏取其上肥,因名曰挏马”[34] 。这是属于“湩”一类的食品;后来的蒙古人仍然是沿用这种方法制作马乳酒的[35] 。大概由于它带有酸味,中原人也称之为“酪”;“酪”逐渐成为乳制品的称呼。西汉刘煕《释名�6�1释饮食》说:“酪,泽也,乳汁所作,使人肥泽也。”似乎是乳制品的一种泛称,反映人们对乳制品有所认识而不大深入。到了东汉末年,人们能够进一步区分不同的乳制品了,如服虔《通俗文》说:“缊羊乳曰酪,酥曰�餬。”但乳酪制品在中原毕竟是罕见之物[36] 。魏晋南北朝,游牧人渐次南下,草原食俗风靡中原。早在晋代,羊肉乳酪已是中原人士的常食,西晋潘岳《闲居赋》中就有“灌园鬻蔬,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费”的诗句[37] 。乳酪甚至成为中原人士向南方人夸耀的珍品[38] 。随着中原人的南渡,这种食俗甚至对南方也发生了影响[39] 。到了北朝,羊肉乳酪竟然被称之为“中国之味”。据《洛阳伽蓝记》卷三所载,原来在南齐做官的王肃跑到了北魏: 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经数年巳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是陆产之最,鱼是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甚是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唯茗不中,与酪作奴。’高祖大笑。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齐民要术》在记述食品制作和烹饪技术的三卷中把羊作为肉类的第一原料,同时又在养羊章中第一次对各种乳酪制品的制作技术作了详尽的总结。贾思勰的介绍包括作酪法、作干酪法、作漉酪法、作马酪酵法、抨酥法。对每一种制品的每一个步骤的技术要点都作出交待。为免叙述的繁琐,下面以作酪法为例,列简表如下: 表2 《齐民要术�6�1养羊》所载“作酪”的技术要点 步骤|技术要点 准备|牛产前要用薄粥喂饲;产后“挼乳核令破”,以便“核破脉开,捋乳易得” 捋乳|捋乳与喂养羔、犊兼顾,要在牛羊产后5—10日,羔、犊能吃青草时进行,而且要留1/3供羔、犊食用;捋乳季节为三四月间至八月末;每日早放至太阳升起在东南角,待牛羊“噉露草饱”后取乳,取乳后,让羔犊随母放牧,晚上及早放时则母子别群 煎乳|缓火煎乳,煎至四五沸;最好用干牛羊粪;煎乳过程中要常以杓扬乳,勿令溢出,并彻底纵横直勾,使之均匀 卧酪|先用生绢袋子过滤熟乳,过滤后盛以瓦瓶,瓦瓶若已用过,须加热去掉水气;温度需“温温小暖于人体”;以“先成甜酪”接种,或用“醋飧”(酸浆水饭)替代,以勺拌匀,用毡絮覆盖保暖 从上表可以看出,《齐民要术》对乳酪制品制作方法和技术要点的交代是十分细致周到的,也很科学。这显然包含了北方草原民族长期经验的积累,应视为少数民族对我国饮食文化的重要贡献。 当然,这种影响是双向的:游牧人在中的传播他们的饮食习俗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接受了中原农耕民族的饮食习惯,植物性食物在他们的食谱中已占了很大比重。北魏神瑞二年(415年),秋谷不登,国内恐慌,有人提出迁都。崔浩等反对。并指出,只要挨过冬天,“至春草生,乳酪将出,兼有菜果,足接来秋。若得中熟,事则济矣”。说明鲜卑拓抜氏虽然仍保留食肉饮酪的习惯,但谷物和果菜已经成为重要的、乃至主要的食物。 (二) 饼食制品 黍稷(粟)是黄河流域中下游原产粮食作物,中原人把它们脱粒后煮成饭吃,自称“粒食之民”。小麦起源于西亚,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通过我国西部民族传入中原,但中原种麦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保持“粒食”习惯,麦类也做成“麦饭”来吃,《十三经》中没有“麺”(面)字和“饼”字,《礼记�6�1内则》介绍各种食品时也没有谈及作饼。所以西晋束晳《饼赋》说:“饼之作也,其来近矣。……或名生于里巷,或法出乎殊俗。”所谓“殊俗”,主要应该就是西方民族的饮食习俗。因为最早种麦和磨面作饼的是西亚人,麦作首先传到我国西部地区,磨面作饼的技术也在西部民族发展起来。中原人磨面作饼,主要是从西部民族学来的。在迄今所知先秦文献中,“饼”字仅见于《墨子�6�1耕柱》,相传春秋时的公输般制作石转磨[40] ,而战国石磨的实物遗存亦已发现,可信先秦时代中原人已开始磨面作饼。汉代以降,中原人把各种面食统称之为“饼”,以区别于传统的“粒食”。饼食在民族的融合和交流中发展起来。但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仍有一些饼食带有明显的西北民族的印记的。其中有些在《齐民要术》也能找某些痕迹。 在打上西北民族印记的饼食中,名气最大的是“胡饼”。胡饼是芝麻烧饼。《释名�6�1释饮食》:“胡饼,作之大漫沍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漫沍”,《太平御览》引作“漫汗”,意为无边际,形容其饼之大。胡饼又的确是着芝麻的,所以后来石虎把胡饼改称“麻饼”[41] 。这种饼原在北方民族地区流行。如东汉赵歧避难至北海,常在市中卖胡饼[42] 。它传入中原较早。东汉末,“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43] 。《汉末英雄记》载李叔节“作万枚胡饼”慰劳吕布。《广异记》记述了某人与其妻胡妇开店,以“卖胡饼为业”的故事。古书中这类记载不少,反映了胡饼在中原的广泛传播。由于胡饼相当程度的普及,出现了制作胡饼的专门设施。《齐民要术�6�1饼法第八十二》“髓饼法”载:
163 评论(15)

手机用户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其中占全国总人口9%左右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欠发达的西部及其它边远落后地区。全国592个贫困县其中西部有334个,占64%。西部地区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3%。与东部相比,西部人口素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东部平均每100人中科技人员18名,西部2名;东部人均受教育时间达10年零8个月,西部人均为3年零6个月;西部地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东西部的综合人才差距10:1。西部虽然总面积54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56%。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特别是科技、教育和文化发展严重滞后,制约西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将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普工作提到突出的位置上来,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这事关民族地区的兴旺发达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348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