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XL123
西方美术发展史之光与影的绝唱 --浅议莫奈及其代表作 文学艺术学院美术学学 我不敢想象,当一个人眼中的世界是由色彩缤纷的光与影组成的,那将是怎样一种美妙绝伦的景象也许这样的经历只有在梦中才能出现,如我们这样平凡的人。而莫奈却如同一个落入凡间的精灵,用他那不寻常的眼观察这个世界,从而留下了那麽多绝美的画。那些曾深深震撼过我的作品,我称之为"光与影的绝唱”。 莫奈,〈西方美术史〉中这样介绍他:“莫奈(1840-1926)是法国印象派中最主要的风景画家,也是印象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出生在巴黎,早期曾爱过古典派画家的短期训练,但对他影响最大的是马奈等人的外光画法;他终生坚持这种画法,并逐步印象派的绘画风格1874-1877年,是他创作的成熟期和丰富期画了许多擅长表现光和 色,以及空气感的风景画;这些画色彩非常漂亮明快,丰富而又和谐, 充满诗情画意1880年后,用同一主题画了许多变体画,力求非常确切 地画出时间季节阳光温度气氛等晚期的作品带有装饰性,笔触比较奔放,当时已受到美术沙龙的赞赏远离社会生活,表现纯粹的自然美,这也是印象派画家的特点之一 ” 我并不喜欢这样的介绍,我总认为那么生动活泼的画,那么明丽动人的艺术,用这么枯燥干涩的语言描述出来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 我宁愿相信莫奈是自然的观察者。他的朋友塞尚说得好:“莫奈只是只眼睛,可是我的天,那是多么了不起的眼睛啊!” 就是这样的一双眼,捕捉了多少一瞬即逝的美丽景物。在大自然里一个很平常的角落、一池水、一间屋甚至一棵树,在阳光照耀下所呈现的五光十色,就是美丽的画面。这些画面浮现出的美妙和辉煌,如诗般令人遐想,如音乐般令人心潮激荡。在他的画中我仿佛看到了持伞少女后面天空中有浮云掠过,我几乎可以感觉到那吹送浮云的微风,在浪花飞溅岸岩的海景里嗅到空气中的盐味。 同时我也相信莫奈是人生的观察者。他将人与物象在浩瀚的自然中视为连带同一的生命。从他开始画家终于离开了空气沉闷的画室,走上街头,奔向海滩,进人原野和乡村,凭自己的心,用自己的眼,感受摄取丰富多采的新鲜事物,捕捉种种生动的印象。同时,他用画笔表现自己对自然的真实感受,追求稍纵即逝的直接印象,描绘大自然中千变万化的光线和色彩。在莫奈的画里,自由挥洒的写意笔触和装饰味的色彩,明白地告诉我们他更多回到了自己的内心他的画早已不仅仅是风景画,那其中藏有太多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理解 而莫奈的作品中,最让我心动的是他对光线和颜色的表现他认为一切色彩都是光的表现形式。认为一切自然现象都应该从光的角度来观察,一切色彩皆缘于光。因此,莫奈被称为“画光的人” (painter of light),他沉醉于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下光线和颜色的变幻。而池塘水面的反射,水面下的水草,水面上的垂柳, 又提供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在他的画中,莫奈对光之美作了极致的描绘,那是超越了世俗的光与色的层次、升华至空灵境界的生命之光,它脱离了肉体和精神的樊篱而永恒自在地流动着。 也许任何人知道莫奈都是从这幅<日出印象>开始的,我也不例外最欣赏的是他的用色,大胆而不失和谐。最妙的是这种被讥为“未完成的画”是在眼睛里完成的:大大小小的色块在眼中如ice-cream般溶化,浑然一体,实在是令人感动。莫奈的笔触极富层次,无需用手,透过眼睛便可体验到画面的质感:碎钻般的浪花、轻纱一样的晨雾、那不可捕捉的空气的美,在瞬间却又幻化为永恒。 与凡高的狂放不羁相比,莫奈显得轻灵飘逸。同时一幅《向日葵》,凡高凌厉的笔触无处不透露着对生命的热爱,而莫奈的画则充满了人情味,整体橘红的色调给人柔和温暖的感觉 而在《卢昂大教堂》系列,莫奈对光色关系的准确捕捉令人惊叹。他所画的卢昂大教堂丧失了石头的坚实感,变成纯色彩的精妙音乐在某种程度上说,画家和音乐家的才能是相通的。蓝、粉、金等色彩在莫奈手中谱成了一部光与色的交响乐,震撼着我的心灵。 对于莫奈的作品,最爱的是《睡莲》。我固执地认为这是最能体现莫奈灵性的作品。那清澈明亮的水面如暗绿的丝绢,各色睡莲则似镶在上面的宝石,有着宝石的完美无瑕,却少了那份俗气。水面之下, 仿佛还有水草的摇动。在一片涌动的深绿中,不同颜色的莲花,正在悄悄地开放,显得格外娇艳而矜持光线在画面上翩翩起舞,睡莲在漫无目的地向上飘荡。水的色彩和浓度呈现出田园诗般的宁静,神话般的迷离。面对着这幅画,我在那一刻竟有悬身于怪异水世界上空的感觉,看着白云的倒影在睡莲巨叶间的水面滑过。 就这样,我被莫奈--一个百年前的精灵诱惑着,连自己都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 我只知道,看莫奈的画,如同远处飘来的一首苍老的歌,飘渺,悠远,却又那么轻易地探入我最柔软敏感的灵魂深处 我只知道,看莫奈的画,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但花与月却在一瞬间留下世间最美的定格也许只有朦胧的遥远的才是最美的因为永远达不到,所以永远努力去追寻,生命就在追寻中完成了它的意义 也许我是不会亲眼见到我所钟爱的莫奈的画了,但这未必不是一好事,正如他的画告诉我的:只要用眼去观察,用心去体会,再远的美丽也只剩下简单的光和线当我读懂了,闭上眼,面前浮现他笔下那接天映日的白杨、逆光的草垛、变幻莫测的教堂、梦幻般的睡莲……我终于发现,这一切,形成了周而复始、延续不断的大自然,斗转星移,时光流逝,永恒不变的只有那些美妙的形象…… 
=-=,,,这样不是会有好多篇一样的咯饿,,,怎么办,明天要交咯
上个世纪初,在西欧流行一部卷幅浩瀚的长篇小说《芳托马斯》。32卷由两个作家合作完成,每月创作一卷。合作延续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来,路易•菲伊雷德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放映后在欧洲引起轰动。 《芳托马斯》的主角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叫芳托马斯。他入室盗窃,诱奸妇女,抢劫银行,无恶不作。警察全力追捕,街上贴满缉拿文告。但是芳托马斯狡诈异常。警察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他有高超的易容术,从不露出真容;他身手敏捷,能飞檐走壁;他精通缩骨术,能从极小的缝隙中飞身而过。他经常与警察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他化装成绅士出入于酒店、旅馆与赌场,时而与政要侃侃而谈,时而与贵妇逢场作戏。总之,这是一个半魔幻半真实的风流大盗。他有智取法律的力量,敢于向愚蠢的官僚机构挑战,具有超现实的魔力。 《受威胁的凶手》就是芳托马斯的崇拜者之一,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关于马格利特的介绍网上可查,不在此赘述。接着返回原画上,整张画面,二名手持简单工具的侦探,一具赤裸女尸,一名穿着讲究不明身份的人,三名围观者。最初看到这幅画时,脑中便充满各种诡异的问号:谁杀了那名女子?留声机旁边的男子到底是谁?那两名侦探为何手持如此简单的抓捕工具?三名围观者到底看到了什么? 找到了上面的背景,心中稍微宽松,若马格利特真的是在画芳托马斯的话,留声机旁边的男子就应该是那位风流大盗了。刚刚做完案的他正在准备易容逃跑,地上的旅行箱,凳子上的大衣和帽子是他的作案工具。门口的两名侦探正在等待时机,或许是在等候支援的同伴,面对名声大作的芳托马斯不敢轻举妄动,面部表情极其凝重。三名围观者目睹一切后,惊愕、忧郁尽显脸上,一切一触即发。而画家更是将看画人的视角至于这一切发生的最近处,整个场面令人紧张不已。 可是画家在这里开了个小小的玩笑,在已经发明了留声机的年代,两名侦探还手持木棒、绳网,意图逮捕芳托马斯如此这般的江洋大盗,画家拿我们顽固。愚蠢的官僚机构开了一把涮。 老师也讲到过,整幅画人物的面孔全是马格利特,听到时很是迷惑。为何要将自己画成所有人?是技术,用以构成魔幻感么?以哲学绘画著名的画家应该不止有这点想法吧?我这样猜度着。受害者是我,施暴者是我,围观者是我,执法者也是我。画家这么画到底是为什么? 画家画这幅画的时候,立体主义,野兽主义已经在欧洲普遍流行,达达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正在蓬勃发展。随着照相机的发明,画家的绘画对象,表现手法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艺术观念经受着暴风骤雨般的洗礼,画家本人也从一只烟斗开始,去探索相似和近似的概念,,把观念和形象分离开来,挑战了大众的常识,发人深省。用绘画把“是”与“不是”这个哲学问题表达出来。而以上各种主义发展到达达主义反传统,反艺术之后,不论是艺术,还是道德都需要一种颠覆,杜尚用他的作画颠覆了艺术形式,那马格利特这幅画就是对道德的一种颠覆。画家崇拜芳托马斯,崇拜他能玩弄政府机构于股掌,完全自由;在作画职业上,画家却扮演着那两名侦探式的人物,理性,专业;在现实生活中,画家扮演着别人生活的围观者,或许自己也是受害者。一个人身上有多种身份,不同以往,受害者是值得同情的,施暴者是必须谴责的,围观者是完全无辜的。道德不如以前一样代表着绝对的善恶,而是随着人性的胶合越来越暧昧不清。我们的自私,冷漠不再是无事者的无关紧要。因为一切都与自己有关。这也正是体现了现代艺术的本质,对观念的改变和诠释。改变和诠释建立在艺术家大量的思考上。马格利特受不了巴黎的艺术氛围回到了比利时,自己一个人思考,用画笔去诠释,虽然在美术史上不如其他一些大家那般早年得志,却也画出了自己的一副天地。他的画总以哲思出名,比例的夸大,主题的诡异,思想的深奥,挡住了大部分人的脚步,被印在钞票上的《天降》,我倒觉得远不如他《窗》系列那组画来的动人,画布遮挡住窗户,画上户外的景象,真实是什么?画家用这组画来拷问我们。与其说马格利特是魔幻现实主义画家,我到是偏向于把他归为现实派的思想,魔幻的表达手法。他和达利不同,达利执迷于如何表达潜意识,但是马格利特却表达着现实,用魔幻拷问着现实。对于常规,大多数人选择默认,而马格利特却用自己的画笔拷问着这些大家默认的东西。以哲人的身份画画,这就是我想说的马格利特。【参考书目】: 《马格利特:图像的哲学》 刘云卿 广西大学出版社 《现代主义绘画解读》 孙家祥 上海教育出版社 《剑桥艺术史-20世纪艺术》 罗斯玛丽•兰伯特(英) 译林出版社 《世界著名图像的秘密》 张延风 百花文艺出版社 《奢华的冒险-现代艺术的消解与重建》 张彬 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十世纪视觉艺术》 爱德华•路希•史密斯(英)
噗!!!校友!!!你们是哪个班的!!! 顺便在这里抱怨一下,我一个字都写不出来,这该死的论文!!!让哲学什么的见鬼去吧!!!
艺术鉴赏论文以论文中心为基础,展开论述,主要阐明它的艺术价值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