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mlan29
孔子被奉为“天下文官主,历代帝王师”。统治者对他的推崇见证于孔庙的一次又一次的扩建重修。就连经由农民起义取得天下的明朝朱家王朝也不例外,明朝对孔庙重修建达21次之多,最大的一次是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当时,孔庙遭雷击,大成殿等主要建筑120余楹“化为灰烬”,明孝宗急忙下令重修,历时5年,耗银15.2万两。 历经洪武、永乐、成化、弘治等扩修、扩建,基本形成现存孔庙的规模,并为后人留下了著名的洪武、永乐、成化、弘治四通御制巨碑。洪武碑 立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是朱元璋“为祀岳、镇、海、渎,免祀杂神,专崇孔子”之御碑。碑文道:“朕奋起布衣,以安民为念,训将练兵,平定华夷,大统以正,永为治之道,必本于礼。”又说:“孔子善明先王之要道,为天下师。”其政治用意,不言而喻。永乐碑 为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所立,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重修曲阜孔庙,朱棣便亲自写下了这幢御制孔子庙碑文,赞扬孔子“参天地、赞化育、明王道、正彝伦,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各得以尽其份”。命有司维修孔庙,“撤其旧而新之”。以期“作我士类、世有才贤,佐我大明,於万斯年”。同时炫耀朱元璋尊孔之盛举。成化碑 明宪宗御制重修孔子庙碑。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立,龟趺螭首,碑文说“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天生孔子,实所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艺开太平者也”,“孔子之道在天下,如布制菽粟,民生日用不可暂缺。”弘治碑 立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因碑文中有“金元入主中国,纲常扫地之时”一语,招惹清乾隆皇帝不悦,遂将碑亭拆掉,只剩龟趺孤碑了。 这四幢碑均用正楷书写,结体方整,书法见劲,展现着汉字的独特魅力,因而它们也备受中外书法爱好者的青睐。 这些石碑历经风雨沧桑,傲然挺立在孔庙院内。这些石碑不是在当地造的,而是从北京西山运来的。当时交通运输不发达,数九寒天,人们往地上泼水,使地面结冰,然后畜拉人推,滚滑而行,积几年之功才运到孔庙。所以这些石碑积聚了统治者的良苦用心和劳动者的勤劳智慧。 
游孔庙国子监从雍正宫出来我们来到了文化底蕴很浓郁的孔庙与国子监里博物馆,博物馆里的每一棵古树都有故事,偶尔我们跟上其他团的讲解员听听他们的讲解,“除奸柏”“罗锅槐”,庙挺大, 看到了“状元桥”,听讲解员说,“状元桥”是皇上给状元一些奖赏时要过此处桥,所以,在此称作“状元桥”。走过状元桥也会带来好运,我代替女儿走了一趟,孔庙与国子监就这样参观完了。关于孔庙与国子监有很多相关资料,一并载来。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无论是它的建筑,格局,历史渊源都很有意义。北京孔庙,始建于公元十四世纪的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为了加强思想统治,笼络汉族的封建贵族和士大夫,下令袭历代旧典,命宣抚王楫于金枢密院建宣圣庙,祭祀孔子。据《元史?哈刺哈孙传》:"京师久阙孔子庙,而国学寓他署,乃奏建庙学。"至了元成宗铁木耳大德六年(1302年),在今址正式建庙,于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根据"左庙右学"的礼制,同年在孔庙西侧,建国子监,又称太学。十一年特诏命孔子加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这块"加号诏书"石碑,现仍耸立在大成门前。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皇帝下诏恩准孔庙配享宫城规制,许孔庙四隅建角楼。元末,孔庙荒废。明永乐九年(1411年),又重新整治,并修缮了大成殿。宣德四年(1429年)修整了大成殿及两庑。嘉靖九年(1530年)为祭祀孔子五代先祖,增建崇圣祠。清乾隆二年(1737年)皇帝亲谕孔庙使用最高贵的黄琉璃瓦顶,只有崇圣祠仍用绿琉璃瓦顶。这时的孔庙已是红墙黄瓦,金碧辉煌了。到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祭孔的礼节升为大祀,孔庙也大规模地修缮。工程尚未完成,清朝被推翻,但修缮仍继续进行,到了民国五年(1916年)才最后竣工。至此孔庙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和布局,成为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全国第二大孔庙。北京孔庙规模宏伟,占地广阔,约38公顷,古建筑面积约有7400平方米,现有房屋286间,前后共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依序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崇圣祠五座建筑。大成门外东有碑亭、宰牲亭、井亭、神厨;西有碑亭、致斋所、神库、并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据《国子监志》记载,致斋所和宰牲所之南原有更衣亭和更房各一间。大成门内系中心庙院,院内青砖铺地,苍松翠柏,古树参天。中间一条笔直甬道通向大成殿。甬道两旁浓荫掩映着十一座清代碑亭。甬道西南设有祭奠焚纸燎炉,甬道正中西侧还有一眼古井。甬道尽头是巍峨庄严的大成殿。它坐落在以汉白玉雕云头石柱栏杆的月台上。院内东西两侧各有庑殿十九间,左右对称,布局完整。东西庑北端有东西掖房各十间,南端有祭器、乐器库各十二间。东西掖房及两库均为L形平面附属建筑。孔庙珍藏丰富古迹众多,而以石刻最为著称。主要有进士题名碑、乾隆石鼓、十三经刻石以及明清石刻碑亭等。皇家祭孔场所 三朝最高学府 见证传统文化 促进文化交流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始建于元代,是元、明、清三朝皇家祭祀孔子的场所和国家最高学府兼管理国家教育的行政机关。孔庙:举行国家祭孔典礼的场所北京孔庙是国子监的一部分,原称国子监孔庙或京师孔庙,是皇帝举行国家祭孔典礼的场所。早在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即命宣抚王揖建宣圣庙。元成宗铁穆耳大德六年(1302年)在现址正式创建,大德十年(1306年)庙成。两千多年来,孔子的尊号历代不断加封。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特诏命孔子加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达到最高等级,而祭孔礼仪也不断提高,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祭孔礼节升为大祀。北京孔庙历史上曾多次扩建和修缮,才形成今天的规模和布局。孔庙占地22000平方米,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前院东面有碑亭、神厨、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斋所,并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两侧排列着198座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刻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大成门外有乾隆石鼓和与之有关的两座清代石碑。中院的主要建筑为东西庑和13座御碑亭;后院崇圣祠独立成院,集合成北京孔庙完整的古建群体。1988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子监:三朝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北京国子监是元、明、清三朝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它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明代永乐、正统年间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组皇家建筑,形成现在的规制。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占地面积28000多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10余固定展览对外开放国子监东与孔庙相连,合于“左庙右学”之制,西有“射圃”(今箭厂胡同一带),南面为“南学”,是清代雍正皇帝钦赐学舍,总称国子监。国子监主体建筑历经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国子监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6月,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挂牌并正式对外开放,目前推出了《大哉孔子展》、《中国古代科举展》、《北京孔庙历史沿革展》、《大成殿复原陈列》等10余项固定展览。展览通过实物、图片、视频、场景相结合的方式,介绍孔子及思想、儒家文化、古代教育、科举制度等。还开辟了700多平方米的临时展厅,不断举办文化展览活动。建筑辉煌:凸显皇家气派北京孔庙主体建筑都覆以黄色琉璃瓦,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规制。整座孔庙建筑布局科学,规模宏大,凸显皇家气派。先师门(又称棂星门)是孔庙的大门,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单檐歇山顶,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筑风格,先师门两侧连接庙宇的外围墙,犹如一座城门。进入先师门,迎面看到的便是大成门。大成门创建于元代,清代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九檩,单檐歇山顶。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中间的御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龙纹图样,五龙戏珠,栩栩如生。大成门前廊两侧摆放着10枚石鼓,每枚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游猎诗。这是清乾隆时仿公元前8世纪周宣王时代的石鼓遗物刻制的,那难辨的文字和深邃的诗意恐怕只有学识渊博的孔老夫子才能完全理解吧。第一进院落是皇帝祭孔前筹备各项事宜的场所,其东侧设有宰牲亭、井亭、神厨,用于祭孔三牲的宰杀、清洗和烹制。两侧有神库、致斋所用于祭孔礼器的存放和供品的备制。第二进院落是孔庙的中心院落,每逢祭孔大典,这里便钟鼓齐鸣,乐舞升平,仪仗威严。大成殿是第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也是整座孔庙的中心建筑,是孔庙内最神圣的殿堂。大成殿始建于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后毁于战火,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重建,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将殿由7间扩建为9间。殿内金砖铺地,内顶施团龙井口天花,其规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等级,堪与故宫太和殿媲美。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木牌位,神位两边设有配享的“四配十二哲”牌位。神位前置祭案,上设尊、爵、卣、笾、豆等祭器均为清乾隆时的御制真品。大殿内外高悬清康熙至宣统9位皇帝的御匾,均是皇帝亲书的对孔子的四字赞语,是珍贵的文物。孔庙的第三进院落最具特色,由崇圣门、崇圣殿和东西配殿组成独立完整的院落,与前二进院落分割明显而又过渡自然,反映出古人在建筑部局上的巧妙构思。这组建筑称为崇圣祠,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庙。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重修,并将灰瓦顶改为绿琉璃瓦顶。崇圣殿又称五代祠,面阔五间,进深七檩,殿前建有宽大的月台,月台三面建有垂带踏步各十级。殿内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颜回、孔汲、曾参、孟轲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东西配殿坐落在砖石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五檩,单檐悬山顶,内奉程颐、程颢兄弟、张载、蔡沈、周敦颐、朱熹6位先儒之父。三进院落及其建筑有明确的建筑等级差别和功能区域划分,和谐统一地组成一整套皇家祭祀性建筑群落,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史料珍贵:众多名碑有记载孔庙历经7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遗留下来弥足珍贵的文物,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和孔子儒学的重要史料和实物。在孔庙的第一进院落御路两侧分四部分树立着198座高大的进士题名碑,其中元代3座、明代77座、清代118座。这些进士题名碑上刻着元、明、清三代各科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共计51624人。在众多的进士当中有我们熟知的一些名人如张居正,于谦、徐光启,严嵩,纪昀、刘墉及近代名人刘春霖、沈钧儒等。穿梭在这片时间跨度达数百年的碑林中,轻抚旧貌斑驳的碑身,仰望碑面上已模糊的字迹,不免让人发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感慨。在孔庙与国子监(古代皇家大学)之间的夹道内,有一处由189座高大石碑组成的碑林。石碑上篆刻着儒家经典:《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这部石经的蓝本是雍正年间的江苏金坛贡生蒋衡历时12年手书而成。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下旨刻石立碑。全部石经共计63万余字,规模宏大,楷法工整,内容的准确性和刻制的精美度都优于西安的“开成石经”,而在规模上也是仅次于西安碑林的全国第二大碑林。相传乾隆命和珅、王杰为总裁,彭元瑞、刘墉为副总裁来考订经稿。彭元瑞以宋元善本十三经核订蒋衡手书的经稿,并把俗体字均改为古体字,使经文更加完善规范,古意大增,受到乾隆赞赏,被授以太子太保衔。这使和珅嫉恨非凡,权倾朝野的他命人在一夜之间挖去石碑上全部改过的古体字。直到和珅垮台后,古体字迹才得以重新修复,至今碑面上还有一块块挖补的痕迹。中心院落御道的西侧有口古井。由青石板组成的花瓣形井台,石质井圈。由于坐落在德胜门、安定门内一带水线上,当年井水常溢到井口,水质清纯甘冽,相传进京赶考的举人们在拜谒孔子后都要饮一下井中圣水,据说饮后能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写出一手好文章。而用井水磨墨,写出的字墨香四溢,笔劲流畅。故乾隆赐名“砚水湖”。虽然现在井中水位很低,也没有人饮用,但这口井雅致大气的名字及动人的传说,为孔庙增添了几分文采。2005年4月北京孔庙开始了50年来的第一次大规模修缮,这次修缮以古建复原和维护为主,恢复清代的建筑规模和样式,宏伟大气的孔庙将再次重现人们面前。
我只知道区别 中国建筑中具有审美价值的特征形式和风格。自先秦至19世纪中叶以前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体系,2000多年间风格变化不大,通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外国建筑,特别是西方建筑的大量输入,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有了较多的接触和交流,建筑风格发生了急剧变化,通称为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响,17世纪以后,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 艺术特征 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 ①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②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 ③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 这些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 重视环境整体经营 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周礼》中关于野、都、鄙、乡、闾、里、邑、丘、甸等的规划制度,虽然未必全都成为事实,但至少说明当时已有了系统规划的大区域规划构思。《管子·乘马》主张,“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说明城市选址必须考虑环境关系。中国的堪舆学说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绝大多数是讲求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古代城市都注重将城市本体与周围环境统一经营。秦咸阳北包北坂,中贯渭水,南抵南山,最盛时东西达到二三百里,是一个超级尺度的城市环境。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北魏)、建康(今江苏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其经营范围也都远远超过城墙以内;即使一般的府、州、县城,也将郊区包容在城市的整体环境中统一布局。重要的风景名胜,如五岳五镇、佛道名山、邑郊园林等,也都把 环境经营放在首位;帝王陵区,更是着重风水地理,这些地方的建筑大多是靠环境来显示其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