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ngzhan26
司马迁、王羲之、陈胜、吴广、商鞅、林则徐、邓世昌、等等很多呢。帝王像汉武帝,唐太宗等,思想家孔子,韩非子,即使是这些历史人物,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完人,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只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好了。人无完人嘛。 
论蜀汉五虎上将之赵云 摘要: 赵云起先是刘备的骑兵护卫长,后来逐步成为蜀汉集团的重要将领之一。历史上的赵云绝非平庸之辈,他有着一些不同凡响的优秀品格赵云比同时的许多人清醒,他不仅能从刘备集团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而且注意争取民心。赵云追随刘备多年,总是克己奉公,不徇私情…… 《三国演义》中人物众多,而且十分生动,在民间广为流传,特别是一些杰出人物甚至是中外闻名,家喻户晓,影响深远,这是其他历史段落无法比拟的六十年间如此群星闪耀,构成了三国人物的特殊品貌和持久的魅力 在如多的三国人物中,除了智绝千古的诸葛亮外,最受欢迎的恐怕就是常山赵子龙了 作为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关羽张飞黄忠马超甚至魏延在才干和对蜀汉政权的贡献上都比赵云高出一筹。但是作为小说中的艺术形象,赵云却比以上众人更加深入人心,提起赵云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 历史上的赵云,最初跟随公孙瓒,后公孙瓒派赵云帮助刘备,刘备很喜欢赵云便留用了他,因为刘备和蔼公孙瓒是同学,所以公孙瓒很爽快的答应了赵云起先“为先主主骑”,也就是刘备的骑兵护卫长,后来逐步成为蜀汉集团的重要将领之一。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谋臣如雨,猛将如云,赵云并不是最杰出的人物。 关羽、张飞都有“万人之敌”,是当世之虎臣,曹操等对头也都是怎么认为的。诸葛亮在给关羽的信中称马超为“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黄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赵云在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中,从容拒敌,以少胜多,被刘备称赞为“一身都是胆”,并号为虎威将军。但全面考虑,赵云仍比关张马黄略逊一筹,所以在历史上蜀汉排五虎上将时赵云在最后一位 说到功劳,赵云也不如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魏延等人。关羽自和刘备结拜后,忠心不二,是刘备最器重的部下,担任重要职务。早在建安四年刘备重新夺取徐州时,就派关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在赤壁之战前,刘备只有二支部队:一支是刘琦率领的江夏军队一万人,另一支就是“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后,刘备得到荆州六郡,“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刘备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可见刘备对关羽的信任和器重。而关羽在荆州水淹七军,击退曹仁,生擒于禁,力斩庞德,“威震华夏”,周围几个小郡都脱离曹操统治愿意受关羽节制,吓得曹操想迁离许都,可说是功绩显赫。张飞的功业虽然比不上关羽,但也是刘备的股肱之臣。赤壁大战后,“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刘备夺取益州后,“以飞领巴西太守”,张飞在巴西打败曹操手下的勇将张郃,使曹操多年不敢再进攻巴西。马超虽然迟归顺刘备的时间比较晚,不是元老级的人物,但他的剽悍善战早已是闻名遐迩刘备围成都,刘璋坚决抵抗,但一听说马超投了刘备,且在城外,立刻开城出降,也算是为刘备立了一大功。黄忠于建安二十四年斩杀曹军名将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曹操闻渊死讯放声大哭。魏延从建安二十四年起镇守汉中,刘备去世后,他更是以蜀汉第一大将的身份,南征北伐,出生入死,建立了累累功勋。而赵云长期跟随在刘备、诸葛亮身边,担当护卫将领,没有独自领兵打仗的机会,功业不如前几位了,自然地位不如关张马黄魏了。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拜张飞为右将军,假节;拜马超为左将军,假节;拜黄忠为后将军,赐爵关内侯;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而赵云仅为翊军将军,而这种不三不四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将军封号很多人都得到了。章武元年,刘备称帝,关羽、黄忠已经过世,张飞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马超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魏延也进拜镇北将军。这时,赵云的官爵却没有升迁。汉代,车骑将军、骠骑将军是一级上将;前后左右将军是二级上将所以此时赵云的军阶远远低于其他几位将军建兴五年,诸葛亮驻汉中,准备大举北伐。这时,关、张、马、黄均已去世魏延以镇北将军、都亭侯的身份,担任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而赵云则以镇东将军、永昌亭侯的身份,跟在诸葛亮身边,地位仍然不及魏延重要。这种情况,一直到赵云去世也没有改变。 然而,历史上的赵云也不是平庸之辈,他有很多其他人没有的优秀品格: 第一,深明大义。赵云的原则是忠君报国救民于水火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在封建社会中,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人生理想。他先投公孙瓒,后归刘备,都不是单纯出于私人感情。正是这一点,使赵云大大高出一般的赳赳武夫。 第二,忠直敢谏。益州刚刚安定,刘备想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可见赵云比同时的许多人清醒,他不仅能从刘备集团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而且注意争取民心。所以刘备马上采纳了他的建议。 当刘备要去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时,蜀国竟无一人敢出来劝说刘备只有赵云挺身而出,竭力劝阻,指出:“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不应置魏,先与吴战。”但刘备不听,一意孤行,终于导致夷陵之败,不仅自己送了性命还害了蜀汉七十万将士的性命使蜀汉元气大伤。 综观蜀汉集团的历史,在众多武将中,其他人都不曾像赵云那样,从根本大计上直言规谏刘备,这是赵云识见过人之处。 第三,公正无私。赵云追随刘备多年,总是克己奉公,不徇私情。赤壁之战前,刘备曾于博望坡打败曹操大将夏侯敦。在战斗中,赵云俘虏了夏侯敦的部将夏侯兰。他与夏侯兰本是同乡,小时候的朋友。在这种情况下云没有私自放走夏侯兰,而是报告刘备;而且根据夏侯兰的能力为刘备推荐他;让他为蜀国出力公事公办,实堪称赞!赵云的这一优秀品质早为刘备所赏识,所以刘备曾任他为留营司马,“掌内事”;而他一直兢兢业业,秉公理事。 第四,谦虚谨慎。赵云在蜀汉集团中,资历仅次于关羽、张飞,又有救护刘禅之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从不争名夺利,与同僚永远保持融洽的关系。这一点,是“刚而自矜”的关羽、“性矜高”的魏延等人所不及的。建兴六年,诸葛亮一出祁山,遭到街亭之败,赵云与邓芝率领的疑兵也在箕谷失利。在撤退时,由于赵云亲自断后,队伍不乱,“军资什物,略无所弃”。诸葛亮对此十分赞赏,要赏赐赵云所部将士。这时赵云毫无沾沾自喜之态,而是诚恳地说:“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透过这番真挚感人的话语,赵云律己之严格,胸襟之开阔,让人钦佩不已。综上所述,历史上的赵云,虽然在功业上不及其他武将,却具有人所不及的美德。这一切,为塑造赵云这个艺术形象提供了坚实的历史生活依据。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对赵云是抱有深厚感情的他从自己看待赵云的角度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赵云形象。 首先,罗贯中超越史书记载,竭力树立起赵云勇冠三军的虎将形象。 前面说过,历史上的赵云的武艺和威名并不是最突出的。罗贯中为了把自己心目中的这个英雄人物塑造得更为高大,极大地发挥了艺术想像力,使《三国演义》中的赵云的武勇得到充分的渲染。 《三国演义》中的赵云首次出场,就先声夺人,不同凡响:当时公孙瓒在磐河被袁绍大将文丑战败后,“文丑直将公孙瓒赶出阵后山谷而逃……瓒弓箭尽落,头盔坠地,披发纵马,却转山坡,其马前失,瓒翻身坠于坡下。文丑急捻枪来剌。”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候,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一将,马上须无铠甲,拈枪直取文丑……大战文丑五六十合,胜负未分。瓒部下救军到,文丑拔回马去了。那少年也不赶去。”只见这少年“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颜,相貌堂堂,威风凛凛。”[1]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真正使赵云名扬天下的是惊心动魄的长阪坡之战,但是这一段经典战例是罗贯中编出来的《三国志·赵云传》:云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根据这一段简单的记载,可以看出赵云在抱着刘禅、保着甘夫人的情况下,只能匆匆撤退,根本不可能在敌军阵中横冲直撞。然而,罗贯中却编织出一连串紧张曲折的情节:先是让赵云两次冲进曹军阵中,救出甘夫人和麇竺,找到麋夫人,接过阿斗,为赵云创造了一个匹马单枪,怀抱幼主的特殊条件。然后,以酣畅淋漓的笔墨描写赵云在曹军中往来冲突,所向披靡,“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剌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2]这一番惊天动地的拼杀,使赵云的形象犹如一尊巨石雕像,巍然屹立在千百万读者心中;使“常山赵子龙”从此成了勇敢坚贞的化身,英武超群的代名词 罗贯中即使在大胆虚构的时候,也不过分吹捧赵云也没有明写赵云的武艺超过了吕布、关羽、张飞、马超等人。但是罗贯中巧妙地采用多种艺术手法,使赵云的武艺和勇敢得到了比别人更充分的表现,因而产生了更突出的艺术效果。 其次,罗贯中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表现了赵云的美德。 历史上的赵云的优秀品格,在《三国演义》中大都得到了艺术的再现。例如:用他救出公孙瓒后所说的“方今天下滔滔,民有倒悬之危。云愿从仁义之主,以安天下,非特背袁氏以投明主”,来表现他的深明大义;用劝阻刘备将成都有名田宅分赐诸官,反对刘备为报私仇而伐东吴[,来表现他的忠直敢谏;以他将刘备集团的开基创业放在首位,不贪美色,拒娶桂阳太守赵范之嫂,来表现他的克己奉公;用他不与黄忠争功,打了胜仗从不夸功自傲,来表现他的谦虚谨慎,等等。 罗贯中在表现赵云的美德时,特别突出了他的机警和精细。本来历史上的赵云在这方面并不突出,罗贯中又一次发挥了艺术创造的才能,把这一点表现得鲜明而生动,使赵云的形象在刘备集团中更加别具风采。当蔡瑁邀请刘备到襄阳赴会,企图借机加害时,赵云带领三百人马随刘备而行。到了襄阳,“云带甲挂剑,行坐不离”。次日宴会,赵云仍是“带剑于侧”,只是由于刘备下令,才勉强到外厅就席。饮了一会酒,他放心不下,入内观看,发觉刘备已经逃席,他便马上率三百军出城寻找。找来找去,不见刘备踪影,“子龙欲入城中,恐有埋伏,遂引军投新野而归”。回到新野仍不见刘备,他又连夜到处寻找,直到找到刘备才算放心。事情的全过程都可以看出他的机警和精细。正因为如此,刘备和诸葛亮对于他办事都特别放心。诸葛亮出使东吴,指名要赵云按约定日期去接他;刘备到江东娶亲,诸葛亮明言:“吾定了三条计,非子龙而不可行也”;周瑜死后,诸葛亮到柴桑吊丧,又是由赵云保护……赵云从来不像关羽那样傲慢托大,也不像张飞那样鲁莽粗心,总是胆大心细,兢兢业业,一次又一次地圆满完成任务。这一特点同他的英武盖世、忠直谦虚等美德相结合,使赵云成为《三国演义》的武将形象系列中性格最完美的人物。 再次,罗贯中精思妙裁,将赵云的亮点一直保持到最后。 历史上的赵云的最后一段重要经历是在建兴六年随诸葛亮首次北伐。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致大败。兵退,贬为镇军将军。”[3]对此,罗贯中在很大程度上作了浪漫主义的改造。一是虚构年已七十的赵云在诸葛亮出兵前自告奋勇充当先锋,在凤鸣山连杀魏国西凉大将韩德的四个儿子,吓得韩德“肝胆皆裂”;“西凉兵素知子龙之名,又见英雄尚在,谁敢交锋?……大败而走”。第二天再次与魏军交锋,不到三个回合又剌死了“有万夫不当之勇”的韩德。这一场厮杀,使读者深深感到赵云宝刀未老,雄风犹在。二是虚构赵云剌死了曹真手下的副先锋朱赞,再一次立下战功。三是略而不提赵云“失利于箕谷”的事实。四是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赵云和邓芝从容撤军的经过:赵云让邓芝打起自己的旗号先撤,自己在后掩护,这种虚虚实实的布置使畏惧赵云的魏军不敢放手追赶。赵云却时而冲到魏军面前,剌死其先锋苏顒;时而又出现在魏军背后,一声大喝,“惊得魏兵落马者百余人”。于是赵云安全退到汉中,沿途毫无损失。这样描写的结果,使这次退却在读者心理上似乎成了一次胜利。五是描写赵云谢绝诸葛亮的赏赐,使得“孔明叹曰:‘先帝在日,常称子龙之德。今果如此,言不谬也。’乃倍加钦敬”[4]。这一系列生动的描写,使赵云在最后一次出征中保持了“常胜将军”的威名,并使他的美德在晚年发出新的光彩。 为什么赵云形象在读者的心目中会排在所有武将形象之首,比关张等人都高呢? 首先,这是因为《三国演义》中的赵云是一个真实性与独创性融为一体的鲜明的艺术形象。 罗贯中笔下的赵云,是一个具有非凡本领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同时又是一个符合艺术真实要求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与赵云有关的情节大都于史有据,使艺术形象的赵云符合历史人物赵云;罗贯中将赵云的种种英雄业绩置于特定的时代氛围之中,使赵云形象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而且由于罗贯中在描写中相当注意细节的真实。长阪坡单骑救主中,在这个以虚构为主的重要情节里,罗贯中尽情渲染了赵云的非凡武艺和胆略,但没有忘记为赵云设置可信的环境和条件:一是让赵云单枪匹马,没有其他累赘碍手碍脚;二是赵云在冲杀过程中,除与张郃战了十余合便夺路而走之外,其他对手均为曹军中平平之辈,没有构成对赵云的真正威胁;三是曹操为了收伏赵云,下令“不要放冷箭,要捉活的”。这就使赵云有可能突出重围。因此,尽管读者感到赵云的勇武是难以企及的,但在心理上却相信它是真实的。 另一方面,罗贯中笔下的赵云,又是一个具有独创性的人物形象。在《三国演义》问世以前,还不曾出现过赵云这样的英雄形象这个形象的成功塑造,主要是罗贯中的功劳。在《三国演义》写到的数百名武将中,给人留下鲜明印象的名将有数十人,但像赵云那样胆识兼备,智勇双全,机警精细,谦虚谨慎的形象却只有一个,人们决不会感到他与其他名将有什么雷同之处 赵云受到读者的喜爱还和现在人的观念的改变有关就拿对关羽的印象来说,今天的读者早就没有封建时代的小民对他的那种敬畏和崇拜了。相反,人们很不喜欢他的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动辄就把“过五关斩六将”挂在嘴边;对他不顾大局,竟擅自提出要入蜀与马超比武,声称不与黄忠同列,无礼拒绝孙权联姻的要求,等等,人们也很不以为然;对于他在华容道放走曹操,人们更认为是严重丧失立场,敌我不分,是为一己私恩而出卖原则。在今天的读者心目中,关羽的形象已经大大降低了。 相比之下,赵云的英勇善战和一系列美德,则更容易得到今天的读者的理解和欣赏,并能被人们批判地吸收。这样一来,今天的读者喜欢赵云甚于喜欢关羽,也就毫不奇怪了。 参考书目: [1]《三国演义》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2]《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3]《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4]《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李白的一生李白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 五岁时随家人定居于昌隆(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李白少时, 好任侠, 且喜纵横。 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 自汉末以来, 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 因此, 李白从少年时起, 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 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眠山, 潜心学习, 多年不进城市。 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 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 由于饲养惯了, 定时飞来求食, 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 一声呼唤, 便从四处飞落阶前, 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 一点都不害怕。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 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 认定他们有道术, 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 二人都婉言拒绝了。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ruí)也是李白的好友, 此人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 那时李白才十六岁。 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冶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 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 喜谈王霸之道, 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李白出蜀, "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他乘舟沿江出峡, 渐行渐远, 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 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 推送着他的行舟, 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一、江陵幸遇司马祯 李白没有想到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 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祯。 天台道士司马帧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 而且写得一手好篆(zhuàn), 诗也飘逸如仙。 玄宗对其非常尊敬, 曾将他召至内殿, 请教经法, 还为他造了阳台观, 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其学道。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 自然十分开心, 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 李白器宇轩昂, 资质不凡, 司马祯一见己十分欣赏, 及至看了他的诗文, 更是惊叹不已, 称赞其“有仙风道骨, 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 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 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 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 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 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 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 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 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 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 兴奋之余, 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 以大鹏自喻, 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 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 从江陵起, 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二、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 途经岳阳, 再向南去, 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可是正当泛舟洞庭时, 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 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 李白悲痛万分, 他伏在朋友的身边, 号陶大哭, "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 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 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 真是无可奈何, 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 自己继续东游, 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李白来到了庐山, 在此写下了烩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诗。三、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 此地江山雄性, 虎踞龙盘, 六朝宫阅历历在目。 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 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 他认为往日之都, 己呈一片衰颓之气, 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 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 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 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 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 当李白告别金陵时, 吴姬压酒, 金陵子弟殷勤相送, 频频举杯劝饮, 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 流过了人们的心头, 使人难以忘却。李白告别金陵后, 从江上前往扬州。 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 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 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到了盛夏, 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 《系马垂杨下, 衔杯大道边 天边看绿水, 海上见青山》, 好不惬意。 到了秋天, 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 卧病他乡, 思绪很多, 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 又深深地思念家乡, 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 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准南病好之后, 又到了姑苏。 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 李白怀古有感, 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 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 称其 "可以泣鬼神矣"。 由此看来, 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 却多别出新意。 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 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 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 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李白由越西归, 回到了荆门。 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 虽然思乡心切, 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 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 最后, 他决定再度漫游。 首先, 他来到洞庭湖, 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 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 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 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 《赠孟浩然》。 不久, 李白到了安陆, 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 然而, 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 他仍然想寻找机会, 以求仕进。 在隐居寿山时, 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 提高自己的声誉。 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yǔ )师的赏识, 便将其招为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 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 又几次出游, 结识了 一些官吏和贵公子, 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 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四、一进长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玄宗即位后, 己有过多次狩猎, 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 耀武扬威, 以此震慑邻国。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 玄宗又有一次狞猎, 正好李白也在西游, 因上《大猎赋》, 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他的《大猎赋》希图以 "大道匡君, 示物周博", 而 "圣朝园池遐荒, 殚穷六合", 幅员辽阔, 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 夸耀本朝远胜汉朝, 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 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 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 另外, 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 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 常登临终南山远眺。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 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 因此颇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 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 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 最后两句说 "何时人少室, 王母应相逢", 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 希望引荐, 愿为朝廷效劳。由此, 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极宫, 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 这次相遇, 自然立刻上前拜见, 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 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啸洒出尘的丰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 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一年快过去了, 李白仍然作客长安, 没有机会出任, 他的心情有些沮丧。好友诚意相邀, 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 但李白无意前往。这次去长安, 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 却毫无着落, 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mèn)。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 也极不得意, 只有发出"行路难, 归去来"的感叹, 离开了长安。五、翰林供奉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 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 对其十分仰慕, 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 玄宗降辇步迎, “以七宝床赐食于前, 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 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 胸有成竹, 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 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 职务是草拟文告, 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 利用他敏捷的诗才, 赋诗纪实。虽非记功, 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 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 同僚不胜艳羡, 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天宝初, 每年冬天玄宗都带着酋长、使臣去温家狞猎, 李白自然侍从同去, 当场写赋宣扬玄宗的盛德, 歌颂圣朝威力, 深得玄宗赏识。此时, 玄宗宠爱杨玉环, 每与她在宫中游乐时, 玄宗都要李白写些行乐词, 谱人新曲歌唱。李白怀着“长揖蒙垂国士恩, 壮士剖心酬知己”的心情, 竭尽才思采写这些诗。在长安时, 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 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 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 笼罩着中国, 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 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宦官和外戚的受宠, 使李白"大济苍生"的热情骤然冷了下来, 自己虽在长安, 但也没有施展自己管、晏之术的机会。朝政的腐败, 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 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谁料就在此时, 倒被赐金放还, 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这次的归山, 实在是体面一点的放逐。六、再次远游 1•漫游梁宋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 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 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 李白已名扬全国, 而杜甫风华正茂, 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 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 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 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 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 访道求仙。这年秋天, 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 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 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 三人各有大志, 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 评文论诗, 纵谈天下大势, 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 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这年的秋冬之际, 李杜又一次分手, 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 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 成为道士 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 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 为他造了真寰 此次的求仙访道, 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天宝四年 (公元745年)秋天, 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 他们两次相约, 三次会见, 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 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 就在这年冬天, 两人分手, 李白准备重访江东。2•东去吴越 李白离开东鲁, 便从任城乘船, 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 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 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 孔巢文也到了会稽, 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 泛舟静湖, 往来剡溪等处, 倘佯山水之中, 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丽妇女。在金陵, 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 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 都尽情畅游, 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 通宵达旦地唱歌, 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 拍手为他们助兴 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 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 友情更深厚, 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 每当想念, 便吟诵一番。3•探幽燕, 走江南 李白在吴越漫游了几年, 漂泊不定。这时国家混乱, 情况一年比一年差。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心情引导下, 他决计去幽燕(今北京一带), 以探虚实。到了幽燕之后, 李白亲眼看到安禄山秣马厉兵, 形势己很危急, 自己却无能为力。安史之乱前两三年, 李白漫游于宣城、当涂、南陵、秋浦一带, 仍然衣食依人, 经常赋诗投赠地方官, 以求帮助。在此次漫游期间, 李白因夫人许氏病亡, 又娶宗氏。家庭多变, 国家多事, 李白一面求仙学道, 一面企图为国建功, 对于国家安危, 颇多关切, 虽然仍事漫游, 已与过去有所不同。七、病逝途中 天宝十四年, 安史之乱策发, 李白避居庐山。那时, 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磷恰在此时出师东巡, 李白应邀人幕。李白人幕后, 力劝永王勤王灭贼, 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 他也作过自我检讨。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 以此免祸, 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永王不久即败北, 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时崔涣宣慰江南, 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 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 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 并让他参加了幕府。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 为宋写过一些文表, 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 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 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 但不知什么原因, 后来不但未见任用, 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梓潼), 完全出乎意料。因为当时永王幕下的武将均巴得到了重用 事情之所以发生变故, 可能与崔涣、张镐这批人的失势有关。至德二年 (公元757年)冬, 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 即将一去不返, 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 "夜郎万里道, 西上令人老", 不由更觉忧伤。由于李白在海内素负盛名, 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请, 大家都很尊重他, 并没有把他看做一个遭流放的罪人。乾元二年 (公元759年), 李白行至巫山, 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 宣布大赦, 规定死者从流, 流以下完全赦免。这样, 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 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 而那首著名的《早发自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到了江夏, 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 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 李白应友人之邀, 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 发思古之幽情, 赋诗抒怀。不久, 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 他往来于两地之间, 仍然依人为生。上元二年, 己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 他的生活相当窘迫, 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 (公元762年), 李白病重, 在病塌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 赋 《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终年六十二岁。
找身边的榜样 榜样,在词典中解释为:被当作楷模去学习和效仿的人物。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让人们看得更远,脚步迈得更加有力。 榜样的精神是鼓舞的,它会让人们在受挫时坚定、迷茫时清醒,鼓舞人们去拼搏、去奋斗。 古有精忠报国的抗金英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浑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抗击倭寇、收复台湾的郑成功…… 近有身陷囹圄受尽酷刑,坚持斗争的方志敏;身中数弹仍高呼“杀敌报国”的抗战将领张自忠;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敌人枪口的战斗英雄黄继光;为了集体为了胜利葬身火海的邱少云…… 而今,和平年代更有那些与时俱进、富于奉献的骄子:不顾个人安危、抗击“非典”的医护工作者;把祖国荣耀写上天空的航天人;一颗赤子情怀感动所有国人的“爱心大使”丛飞…… 然而,榜样不一定都是这些有惊天动地伟绩的人,他们也可以是我们身边平凡的人们。如果我们用心地去寻找,就会惊喜地发现:榜样无处不在! 在我们班就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她就是×××。她胸怀祖国,热爱祖国,并且自己有着一个远大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并不像有些同学似的,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一点头绪都没有。在这个时代,没有文化等于一个废人,因此,她一直非常勤奋地学习,并且作为学习委员,她能够在其他同学有难题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非常乐于助人。她品德优良,有礼貌,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而且懂得感恩,别人帮助她后,知道说“谢谢”。她的心态也好,受到挫折时不悲观失望,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防止下次再犯。她还懂得合理利用时间,珍惜时间,在课间其他同学追逐打闹时,她懂得抓住点滴的时间来看书学习,因此她的学习成绩优秀。 榜样是一种人格力量,促使人们自律,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榜样是一种时代标记,让人们在奋斗中有方向、有目标、有动力;我认为×××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她用实际行动见证了什么是“四好少年”,我认为我们都要向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