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00

zhenlong0211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议论文随笔500字高中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皮皮虫一

已采纳
申论写作参考范例(1)  决不能用损害群众利益的方式搞建设  湖南省嘉禾县强制拆迁和陕西省周至县非法圈占耕地违法违规事件,有关责任人已经  受到了严肃处理(有关报道见第二版)。这两起事件都是地方政府滥用行政权力、用损害  群众利益的方式搞建设的典型案例。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需要保持合理的发展速度和适度的建设规模,拆迁  和征地都是必要的。但是,各地区、各部门必须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  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从维  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出发,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坚决纠正  城镇房屋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和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  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践证明,做到了这一点,就  会形成社会效益、企业利益和个人权益共赢的局面,反之,片面追求建设速度,片面强调  降低成本,超越了资源环境和群众承受能力,其代价必然是损害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征地  拆迁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做到决不能因为地方财力有限,就降低拆迁和土地征  用补偿安置标准;决不能为了招商引资,满足开发商的要求,而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决  不能为了要政绩、谋形象,用损害群众利益的方式搞建设。  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为规范房屋拆迁和土地征用,维护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  正确履行职责,实现从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到依靠法律手段管理的根本性转变。决不能  以政府行为替代市场行为,决不能以行政命令替代法定程序,决不能片面强调为政府的“  重点工程”让路而破坏拆迁和土地征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必须坚持量力而行。各级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  端正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承受能力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城市  建设规模和土地征用规模。坚决制止脱离实际,大规模投资建设行政中心、中央商务区、  会展(博览)中心、大草坪、大广场、宽马路等盲目攀比、贪大求洋、劳民伤财的“形象  工程”、“政绩工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按客观规律办  事,一切按勤俭节约原则办事。  加强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管理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经  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各地区、各部门要从这两起事件中  深刻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引以为戒。把控制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规模作为落实  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措施和确保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今年政府工作的重要  任务,列为廉政建设专项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依法行政,严格依据城市建设规划,合理  确定拆迁和土地征用规模,规范审批程序,完善补偿安置政策,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  顿,坚决查处城镇房屋拆迁和农村土地征用中违法违规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件,坚决维护中  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申论写作参考范例(2)  严守考纪 诚信做人  在全国高考前夕,教育部出台《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这一办法对考生和监  考工作人员可能发生的违规行为及处罚等都做了明确规定,深得民心,受到考生和家长们  的普遍欢迎。  近几年,考试中的作弊和违规现象愈演愈烈,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从大中小学日常  考试延伸到普通高考,从招工招干考试延伸到各类专业技术职称考试,从在校学生作弊发  展到公职人员作弊,从考生作弊发展到监考等工作人员合伙作弊、集体作弊,从一般夹带  “小抄”变成利用现代化工具作弊。应当看到,考试舞弊已经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些  人利用各类“假文凭”混进了公务员队伍,一些人借助别人代考得到了“硕士”“博士”  学位。特别令人忧虑的是,这些现象威胁了国家教育统一考试的权威性、公正性和严肃性  ,损害了群众切身利益,败坏了社会风气。  高考对考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十年寒窗,日日苦读,就是为了考出好成绩,考上好  大学。有人临场发挥正常,取得了高分;有人未能发挥水平,成绩不理想,这都是正常的  。无论考得好坏,考试对每个人都是一视同仁的,上大学的机会对每个人也都是均等的。  考试既是对一个人成绩的检验,也是对公平的检验。如果有人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就是  对其他人的不公平,就等于通过不正当手段,剥夺了别的考生应有的权利,窃取了别人上  大学的机会。这是对考生最大的不公平不公正。  作弊不仅危害考场秩序,也败坏社会信用。一个社会的诚信是由各个方面构成的。诚  实守信是对人的基本要求,更是大学生必备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无信不立。”讲诚信的  人越多,社会诚信水平就会越高。人在社会中,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则,否则个人就失去立  身之本,社会就失去运行之规。诚信考试是学生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考风考纪是社会诚  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今年高考起,每位考生都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希望考生有诺必践  ,遵章守纪,向社会交上一份诚实答卷。  消除考试中各种作弊违规现象,既要加强考风考纪建设,加大对替考及利用各种手段  作弊的防范和查处力度,又要把诚信考试作为治理教育环境的一项系统工程,加大对诚信  、守规、守纪、守法考试的宣传力度,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有效监督,营造“诚信考  试光荣、作弊违纪可耻”的社会风尚,使神圣的考场真正成为平等竞争的“赛场”。  高考在即,700多万考生经历了多年的学习,将面临实战检验。这是考生们施展个人才  华的重要时刻,更是考生们人生中的重要时刻。衷心祝愿每一个考生都能正常发挥,取得  佳绩,以实际行动为全社会的诚信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申论辅导系列之十:申论写作参考范例(3)  人民时评:根治“慢作为”为政府机关提速  武汉市法制办传来消息,武汉市相关政府部门将采用“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  制度”,来对付公务员的“慢作为”。  在社会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政府系统在工作作风转变  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一些干部作风态度差,中心意识、服务意识不强,  不作为,慢作为,甚至乱作为。  眼下,各级政府正在积极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公务员的“不作为、乱作为”成  为监督的焦点,然而公务员“慢作为”却因为种种原因一度被忽视。有人对“慢作为”这  样解释:习惯于按部就班,不论问题的难易缓急,都是研究研究,请示领导后再答复,使  一些当天可以处理的事宜不能迅速处理。  其实,“慢作为”和“不作为”、“乱作为”在本质上并没什么不一样。它们与中纪  委三次全会提出的“四大纪律”、“八项要求”格格不入,与公务员的基本要求格格不入  ,损害政府的机体和功能,降低行政效率水平,影响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甚至从某  种意义上说,“慢作为”比“不作为”、“乱作为”更可怕。因为“慢作为”比较隐蔽,  难以被察觉,即便被察觉了,也难以给予“定罪”。换句话说,“慢作为”就像是糖尿病  ,看起来没事,可实质上隐患大,并很可能会危及到“生命”,即政府机体功能的正常运  转。  因此,对“慢作为”的治理势在必行,但更应该提前着手,趁在“病入膏肓”之前。  如今,为了解决“慢作为”带来的危害,武汉市相关政府部门明确提出,将在系统内实施  首问负责制和一次性告知制度:凡本部门的事情,部门内任何一职员都要给当事人明确的  答复并限时办理。这种为人民服务、对民众负责的态度和举措显然值得肯定和借鉴。  然而,要彻底根治“慢作为”,仅仅依靠“首问负责制”和“一次性告知制度”显然  不够,还需要根据工作特点,找准薄弱环节,细化、完善公务员的相关考核标准和措施办  法。比如,规范处理一些没有明确处理时限的工作;统一一些既怕不作为,又怕乱作为,  公务员自身又把握不定的复杂问题的处理原则等。与此同时,各级监察机关作为政府行使  监察职能的专门机构,要加强对政府部门履行职责的监督检查。  人们常说,社会在转型,政府需再造。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应该是有限政府、有效政府  、服务政府、透明政府、责任政府等等。不管对政府的要求和目标如何定位,我们都可以  看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该讲效率,应该有责任意识,应该为人民服务。在政府具体行  为的落实过程中,只有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一项制度有效执行的参照标杆,民意与政情才可  能通过一些小小的平台实现无缝对接。从这个意义上讲,细节造就现代政府。正如交易成  本经济学大师奥利弗·威廉姆森所言:“行动在于细节”。  其实,民众衡量政府所提出的一项服务改革措施的标准很简单,就是看政府如何做,  是否做得比以前更好,如果没做好如何实现改进。可以说,细节在时刻考量着每一个政府  公务员的服务水平,也深深地影响着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代化需要现代政府,现代政府推进现代化。中国告别了"短缺经济",但并不意味着  告别了“短缺社会”,与现代化的经济社会相比,我们在许多供给上过剩的同时,却面临  着许多“短缺”:短少信用、短少人才、缺少市场秩序等等。可对于转型时期的政府而言  ,缓解乃至消除社会"短缺"服务,为政府机关提速应该是其努力的最明确方向;而要实现  这一切,就应该从根治“慢作为”开始。  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一)论点  (1)什么是论点: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2)论点有几个:一篇文章的论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不止一个。如果论点不止一个,那就需要明确中心论点。这几个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  (3)论点的位置:文章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即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任何位置。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4)论点的呈现方式: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5)论点的提出和确立要注意:  ①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谎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  ②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③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到、新颖。  (二)论据  (1)什么是论据:论据就是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2)论据的类型:①事实的材料,②理论的材料。  ①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可以是 具体的事例,b.概括的事实, 统计数字, 亲身经历、感受。  ②作为论据的理论材料,可以是a.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 民间的谚语和俗语,C.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3)使用论据的要求:①确凿性。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应该联系紧密一致。  (三)论证  (1)什么是论证: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  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论证”的问题。论证的自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论证的类型: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①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②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3)基本的论证方法:包括三大类五种:归纳法、例证法、演绎法、类比法、对比法。  ①归纳法。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归纳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也可以先提出结论再举例加以证明。前者即我们通常所说之归纳法,后者我们称为例证法。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②演绎法。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演绎法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论。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如大前提“凡金属都可以导电”、小前提“铁是金属”、结论“所以铁能导电”。  ③比较法。比较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二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对比法是通过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4)驳论方法:驳论有三种方法,即①反驳论点、②反驳论据、③反驳论证。由于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效果。一篇驳论文可以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①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②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点论据必须引出错误的论点。③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矛盾等等。

议论文随笔500字高中篇

119 评论(14)

小朱w

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
257 评论(8)

潇湘潋滟

身处逆境,活出精彩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很多,任何人的一生也不会永远一帆风顺的,也许都有过在逆境中苦苦挣扎的艰辛。但当你身处逆境当中时,抱怨、自责、悲伤都是徒劳的,唯一的出路也许只能是在逆境中承受、适应、调整,然后自己慢慢消化掉。何不把这种遗憾与挫折当做磨练自己意志的一种方式?让这种苦难与悲伤蜕变成丰富自己人生阅历的华彩篇章!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借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克服战胜它,在逆境中活出自己的精彩! 身处逆境时的心态最重要!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相信风雨过后有彩虹。至少我还年轻,我没有生治不了的病,比我不幸的人也是有的。该经历的也经历过了,该承受的也承受过了,还能怎样?还会怎样?又能怎样?又会怎样呢?所以我会不屑一顾的笑对逆境!让曾经浮躁脆弱的心平静下来,坦然淡定的面对生活。静下心感受自己内心的丰富与细致,徜徉陶醉在自认为不俗的品味与修养中。 在逆境中逆流前行,会是件很累、很艰辛的事情。当自己感觉累时,那么就停下看看身边的风景,不也是很美好的事情吗?当自己无法做出抉择时,那么就把自己交给时间吧,耐心的去等待风雨过后的阳光,荆棘以后会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 当你走出逆境,回首再看自己走过的那段艰辛历程时,会发现原来自己要比想象的还坚强、还聪明、还伟大。真正体会出“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含义。 坚强也是一种美!多一次逆境就多一份成熟,多一次逆境就多一次机遇!逆境能创造出生活的强者。 使人跌入万劫不复之地的不是挫折与逆境,而是垮掉的意志。自信、勇气、坚强,心中还要有永恒的梦想!就只当自己是那只等待涅槃的凤凰,浴火重生,会迎来美好的未来!
340 评论(13)

j5002263

冬去春来又一年,山上的积雪融化了,小河里的冰也融化了。柳树抽出了嫩绿的新枝,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了出来,好奇地张望着这个美丽、神气的世界。小燕子也从南方赶回来了,叽叽喳喳地叫着,伴着山泉的丁冬,流水的潺潺,奏出了一首优美的、婉转的“春之歌”。春风是温柔的。它没有秋风的萧瑟,也没有冬风的凛冽。吹在脸上就犹如慈祥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的脸颊。它也可以送那载着梦想的风筝扶摇直上... ... 春雨是缠绵的。它没有夏雨的瓢泼,也没有秋风的暴虐。春雨细如牛毛,像花针。细细密密的雨丝连成片,好像天地之间挂了无比宽大的纱帘。一切好像若隐若现,时有时无,虚实之间方可看到春雨的独特所在。雨水顺着房檐流下来,像一串串断了线的珠子。看远处的田野里!农民们披着蓑,戴着笠,笑着播下一棵棵希望的种子。春雨贵如油,它毫无保留地把它所能做到的一切都献给了我们。 春天是绚丽的,它没有冬季的冷峭,也没有秋季的枯黄。它是一种自然和谐的色彩。天是蓝的,云是白的,水是清的,花是红的,草是绿的… …这无穷无尽的色彩交织成了一幅绝美的春景图.就像那只用颜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那般自然。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数不尽的文人墨客曾赞颂过春天,它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要用春天这大好时光,更加发奋地学习。不要为以后留下一丝遗憾。春是艳丽的,是充满希望的。 我爱美丽的春。
159 评论(10)

白露未晞啊

言与行言与行,常常联系在一起。人们常说“言行一致”、“言行不一”,就可见言与行的紧密关系了。言,往往是行的先导;行,往往是言的实践。 有的人,喜欢“言”在“行”前。豪言壮语,意气风发,一派志在必得,胸有成竹的气势,但是,却常常有言无行,使人只听到“雷声”却不见“雨点”;或是眼高手低,不能行,落得个尴尬的结局,留下笑柄。这一类喜言少行的人可谓是爱好形式,不重内容或是自负自傲之流了。 但也有人常常是“行”在“言”前。他们行动前悄无声息,默默无闻,只有孺子牛的干劲,却没有霸王的沽名钓誉,待正果修成,事物圆满之后才放出言论,或仍是一言不发,只留待他人评说。这一类喜行少言的人可谓是实干家,脚踏实地,认真处世,他们的“言”可 算是一字千金,货真价实。 也有一些人,既“言”又“行”。他们志向明确,意志坚定,态度认真,行动踏实,坚持言行一致,言出必做。可称之为说一不二,对自己的言论认真负责的行动者,他们与那些“大炮”们形成极鲜明的对比。 当然,还有一些人不“言”不“行”,甘于沉默,甘于退化。他们毫无进取之心,冷眼观世界,恹恹欲睡,一副老朽垂死状,渐渐进入行尸走肉的状态中。这类人只能被认为是在慢性自杀,消极沉沦。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同的人对于“言行”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注释。从一个人对待“言”与“行”的态度就可以看到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对生命的理解,也就能看出他的人生的成败与否。 “言”与“行”,永远值得人们深入思考 论流行与永恒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流行,也不会存在绝对的永恒。 ——题记 这个世界上遍布了数不尽的文学作品,我们也在不同的时代阅读着不一的文字,因为对于读者,没有永恒不厌的文章,但是,对于作者,却总有挥之不去的永恒的情感。 我们时常穿梭于书店,购买或阅读着各种书籍,但是,作为读者最关注的还是最新出炉的新作品,最流行的文学类别。或许是一年,一个月,或者只是一星期,某本书卖得相当火爆,须臾间化作风暴袭卷了每个角落,这是流行,当然只是对于我们而言,是我们对新事物的尝试与追捧,是具有时代性的,在不同的时刻我们可以随意地变换自己的看法。因为作为一名局外人,对于一篇别人的文章并不会寄予过多感情,不会长久地,或者说永恒地去品读,就如流水,会无止息得流淌,而不会因为喜欢某处而停滞不前,这是流行的趋势,不变的定理。 尽管对于读者只有流行的作品,但对于作者却存有永恒的文字。每一篇作品都有着它背后的故事,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用情感堆积起来的,即使它饱受读者的争议,却仍会对里面的文字有不一样的感觉,说不清,也道不明,是一种扑朔迷离的影象,这是永恒,当然,也仅仅局限于作者自己,即便是知己也不能体会这种感受。这样的感情是最真实的,就如游离于山间的自然之气,永恒地存在直至自然消失不见,它抽象却也具体,总之,对于作者,它是个活物,是过去的自己的影子,包含了作者的心,这或许就是永恒的美好与奇特吧。 的确,流行与永恒有着太多的差别,但并不存在绝对的分界,它们都是相对而言的,就是说,对于同一事物,流行与永恒是可以同时存在的,且并不矛盾。因为我们是不同的人,所以对于同一件事,感情是不一的,这也决定了流行与永恒在我们心中的取决。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流行,也不存在绝对的永恒,改变了角度或态度,事物的性质也常随之变动。就拿余秋雨先生来说吧,他是个公众人物,当然也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作家。当他的新书出版,无数的读者也开始了对他的议论,有褒有贬,于是,他的作品流行起来,传阅在不同的人手中,而时间久了,呼声与争议也越来越小,直至,这一流行的秋雨热散去。但是,余秋雨写这东西仅仅是给读者看看,或者赚些稿费的吗?不然吧,想必是他心中的真实情感的涌动与迸发,即便是遭受指责,也会继续书写,不会搁浅。对于自己的文字,他的感受是永恒的,难以被外物影响或改变。这是流行与永恒的交融,也是一个例证。 有关流行与永恒的关系是很复杂的,交错相通,不只是局限在文学作品,而是充盈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与细节,人哪,就是这样,站的地方不一样,感觉也就不一样了,总之,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个世界上还不会存在绝对的流行,亦或绝对的永恒,不要把事物分得那么清楚,仅此而已。
347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