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浈123
首先要明白姓和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因为日本姓氏是在1875年明治天皇又颁布了《平民苗字必称令》,规定所有日本人必须使用姓氏后才开始普遍的,而且日本文化受中国的影响比较深,所以你可以从中日文化的历史渊源开始。也可以一开始就对姓氏文化进行介绍。(在中国传说中姓氏应该是伏羲创建的,在百科中认为他最重要的贡献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姓作为“远禽兽,别婚姻”的符号,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记) 中日对本国姓氏文化的不同态度和不同认识本身也反映了两国虽然一衣带水但在内部对很多文化思想的认识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比如在日本天皇是没有姓的,应为他们认为天皇是神,中国姓氏大多代表了大家拥有同一个‘祖先’,来自同一个"家族“,在中国通常是维系血缘的隐形 纽带,寄托了很多人的一种"认祖归根"的情感。而在日本(在古代,日本人只有贵族有姓有名,他们所谓的姓,与我们理解的姓并不一样。 公元四世纪末,日本的大和朝廷把日本列岛南部的许多小国统一成为一个国家,其政治统治的基础是氏姓制度。以大和朝廷的大王(即后来的天皇)为首的,掌握着中央政权的贵族与隶属于朝廷的小国国王之间建立了有血缘关系的集团,这些集团称之为“氏”,一个“氏”也就是一个贵族世家。 氏的称呼有的来自官职,有的来自居住地、统治地的地名,有的来自神名,还有的来自技艺。例如,居住出云国的就叫做“出云氏”,做祭祀工作的就叫“忌部氏”。掌握大和朝廷最高权力的大王家,是当时最强大的氏。 后来,大王家又对隶属朝廷的许多氏按与自己的亲疏、血缘远近、功劳势力大小,分别赐予“姓”。这个“姓”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姓,只是表示地位、门第、职务的称号,类似爵位。当时的姓约有30个,其中“相臣”、“君”、“直”等赐给皇族及显要的贵族,是最有势力姓。 )也就是说日本他们的姓氏刚开始时为了作为政治工具而产生的,更多的代表了‘姓’的拥有者的地位,而'氏’更多的代表属于哪个势力阶层。当然现在意义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就是你自己去找资料对比了! 就以介绍'姓"‘氏’开始,然后以中日两国'姓'‘氏’的发展为两条主线,最后对两国进行对比,最好也与西方的姓氏文化进行一下对比,结尾时归结到文化的思考上去。很容易写的。去百度百科搜索相关资料吧! 
实话实说,日语论文中,的确是日本文学方面最有的写,也最容易写。只要按照年代顺序或者流派等架构论述,在就这些加入自己的评价解读等,和可以将其纵向地与其他国家,比如我国的文学进行对比,加以阐述。5000字应该是张飞吃豆芽啦~!祝好~!
你可以就就某一具体文化表现进行切入,对比一下中日的文化区别,这样就可以凑构5000字了。比如中日的河有很大的不同,那就对比一下文学、文化中的河:日本:《北の河》高桥有一(1965年芥川)《深い河》田久保英夫(1969年芥川)《泥河》、《莹川》宫本辉(1977年芥川)再来看中国:《呼兰河传》萧红《黄河东流去》李淮可以通过日文维基、百度百科了解大意,然后就可以开始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