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h_1874
1、1600年是歌剧诞生的年代,到1750年德国伟大作曲家巴赫去世之间的150年间,被冠之以“巴洛克时期”的名称。 巴洛克音乐是指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起源于意大利并流传于欧洲以及拉丁美洲的一种音乐风格。巴洛克原意为“怪异的珍珠”或“荒谬的思想”,被18世纪末叶的文艺理家用来贬称17世纪以来的意大利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此后就成为这一时期艺术风格的总称。其特征是高贵庄严,气势雄伟,富有动力,常给人以紧迫感。同时期的音乐大体上也具有这些特征,故称巴洛克音乐。巴洛克音乐时期由于普遍使用数字低音记谱法,因此又称“数字低音时代”。在一个半世纪中,出现大批作曲家,主要代表有:蒙泰韦尔迪、维瓦尔迪、吕利、珀塞尔、亨德尔和JS巴赫。他们的创作领域和艺术个性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包含了巴洛克音乐的某些特征。 巴罗克时期的音乐特点 巴罗克一词源于葡萄牙文“Baroque”,原指珍珠光怪奇异的外形。始用于对意大利雕刻家贝尼尼作品风格的表述,后泛指17至18世纪德国和奥地利盛行的,华丽而辉煌、融雕刻与绘画为一体的建筑风格。巴罗克一词在18世纪引入音乐评论,借用来描述这一时期与之相比拟的欧洲音乐文化风格,含退化和堕落的贬义。19世纪后被艺术史学家以一种艺术潮流予以肯定,一般指1600~1750年由巴赫和亨德尔发展起来的音乐,即音乐史上的巴罗克时期。巴罗克艺术气度高贵、情调感人,比文艺复兴时期更丰富、更具戏剧性。巴罗克音乐有如下特点: 1、中世纪教会调式体系解体,大、小调式取而代之,以新和声功能观念形成的数字低音广泛应用,亦称数字低音时代; 2、二部结构原则上的音乐发展及织体运动浑然一体,开拓了对位法; 3、音乐旋律连续展开富于流动性,节奏稳定贯穿乐曲始终,力度以整体为单位出现强弱、刚柔变化的对比; 4、欧洲音乐的许多重要体裁初步形成,如歌剧、组曲、奏鸣曲、协奏曲、清唱剧、康塔塔(大型声乐套曲)已具备经典形式。 2、有一次,肖邦听完他的学生古特曼奏完这首练习曲,无限感慨地叹道:“啊,我的祖国!”人们才知道作者在曲中抒发的是乡恋之情。从此,这首练习曲被冠以标题“离别”这是一首心灵的悲歌,是肖邦练习曲中少见的。纯朴的和声音型,就象远方传来故乡的风笛声;主题音调亲切而温存,但又充满惆怅与优郁。在中间段落,乐曲有一阵戏剧性的高潮,不久,依然回复到隽永的悲歌音调之中。最后,在一个叹息般的下行的旋律音调不断模进中,出现了富有特征的降六音,进一步加深了乐曲哀婉惆怅的情绪。作者本人十分喜爱这首作品,他曾说自己再也写不了比这更美的旋律了。 钢琴练习曲到了肖邦的时代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然而,使技术性较强的练习曲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还应当说是从肖邦开始的。肖邦钢琴练习曲的独创性也正在于艺术性和技术性的高度结合。肖邦一生共创作了二十七首练习曲,1831年创作的《c小调练习曲》(《革命练习曲》)是其中流传得最广的一首。它一直吸引着无数的钢琴演奏家,从而使它成为钢琴歌曲音乐会上最常见的表演曲目之一。这首练习曲,表现了肖邦在华沙革命失败后内心感受。因此,被后人命名为“革命”练习曲。1830年11月,正当肖邦离开祖国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爆发了震动波兰的华沙革命。肖邦心情非常激动,他恨不得马上启程回国。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为什么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1831年9月,坚持了十个月的华沙革命,终于被沙俄军队血腥镇压了。当时,肖邦正在赴西欧的途中,他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他在日记中写到:“啊!上帝,你还在么?你存在,却不给他们以报应!莫斯科的罪行你认为还不够么?或者,或者你自己就是一个莫斯科鬼子!……我在这里赤手空拳,丝毫不能出力,只是唉声叹气,在钢琴上吐露我的痛苦。”肖邦把自己全部的感情都灌注在音乐中,写出了这首著名的练习曲。 这是一首单一形象的音乐作品。全曲自始至终贯穿在愤怒激越和悲痛欲绝的情绪之中。整个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流和右手刚毅的曲调相结合而体现出来的。主题后半部分具有明显的宣叙调特点,仿佛倾诉着内心的苦痛。乐曲中段,附点节奏级进上行的呐喊式的音调,在急骤起伏的伴奏声中一再重现,使乐曲情绪越来越激昂。尾声出现了蕴含悲痛的曲调,寄托了沉深的忧郁和哀思。一九三一年七月,肖邦决定离开维也纳返回波兰。但是,当他途经斯图加特的时候,突然得到起义失败,华沙沦陷的惨痛消息。这不幸的消息如千斤重锤敲碎了肖邦的心。他孤零零一个人走回旅馆,悲痛、愤怒使他坐卧不安,他在屋里踱来踱去。硝烟弥漫的祖国,火光冲天的华沙,倒到血泊中的起义者……这些景象萦(yíng)绕着肖邦,使他不得安宁。他痛苦地闭上了双眼,他的心紧缩起来。 天黑了,肖邦点燃一支蜡烛放在桌前,摊开日记本,挥笔写道: “……莫斯科鬼子将成为世界的统治者吗?他们践踏着成千上万的死尸填满的坟墓,他们放火焚(fén)烧城市!啊!为什么我连一个莫斯科鬼子都不能杀啊?……” 他突然放下笔,霍(huò)地站立起来,用尽全力捶击钢琴,大声呼吼道:“不!波兰不会亡!绝不会亡!” 他把这炽烈燃烧着的感情凝结在音符里,他把全部的悲愤之情倾泻在钢琴上,肖邦的钢琴曲《C小调练习曲》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出来的。这首乐曲悲愤、激昂,曲调忽而上升,忽而急剧地下降,发出猛烈的咆哮,像一匹烈马在感情的波涛里搏斗、奔腾。这首乐曲充满了刚毅、坚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以人们通常又把这首钢琴曲称作《革命练习曲》。在这首乐曲里,肖邦把自己的悲愤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波兰民族在华沙起义失败后顽强不屈的意志。这是肖邦的一部著名代表作,影响较大。全曲激昂悲愤,深刻地反映了肖邦在华沙陷落、起义失败后的心情,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所以它被称作《革命练习曲》。正如音乐家舒曼所说,“肖邦的作品像隐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在这首乐曲里,肖邦把自己的悲愤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波兰民族在华沙起义失败后顽强不屈的意志。这是肖邦的一部著名代表作,影响很大。3、这是德彪西最杰出的作品,将印象注意形态明确清晰的呈现出来,成为他管弦乐曲中登峰造极之作,算技巧较其他作品更为精巧细致 德彪西热爱海洋,是人人皆知的在他的日记中,曾经留下许多赞美海洋的话在这首曲子中,德彪西将海洋的三种形态,巧妙的串联起来,描绘出变化万千的沧海姿态,是一首赞美海之力与美的颂歌 一还上的黎明到中午 乐曲先描写黎明前海洋沉静的波动不久曙光照耀在海面上,双簧管与单簧管奏出尖锐的动机,然后以英国管,小喇叭的旋律,呈现更光辉的音彩这东西在第三曲中又将重现最初微弱的晨曦,逐渐光亮,随后在整个海洋上,反射出万道光芒随着乐曲的动荡,苍茫的海洋,开始一天中新的活动 二浪的嬉戏 由木管和弦乐描绘出海洋平静的率动情景有如嬉戏般的波涛,激动兴奋,有一阵子似乎相互纠缠喧闹,但随后又困倦地沉入宁静中 三风与浪的对话 开头由定音鼓奏出颤音,表现烦闷不悦之情弦乐扮演着被风激怒的波涛,飓风则由双簧管担任,正强烈吹袭着海面而后,加上弱音器的小喇叭,奏出第一段的主题,随后全曲逐渐演变成怒涛澎湃的海景 交响音画《大海》,作于1905年三月,初演于1905年十月。本曲为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它表现了"大海"的景色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这些印象派的手法,都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 关于本曲,曾有这样一段逸话。本世纪初,巴黎有一位从来没有亲眼见过大海的绅士,在欣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时,仿佛真的看到了惊涛拍岸、浪花飞溅的大海景象,这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后来,当他到海滨旅游时,见到了真正的大海,反而觉得有些"不够劲"了。待他旅游归来,得以再次欣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时,才找回当初的感觉。此时他不禁惊叹道:"哦! 这才是大海啊! " =========================================没时间了 = = 
1、美国黑人早期布鲁-鲁斯音乐的兴衰(1890-1929)2、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表现性评价研究3、音乐意义存在方式并及真理自行置入艺术作品的形而上学研宄4、全球化背景下贵州苗族音乐传播研究5、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之文化阐释与建构6、音乐心理视角下的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7、西方指挥艺术风格类型研究8、隋唐宫廷音乐表演研究9、卡拉斯的薇奥列塔10、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11、论打击乐与电子音乐的结合12、基于元理论的音乐表演艺术组织战略管理研究13、19-20世纪中叶捷克音乐的社会学研究14、内地音乐资源对澳门当代音乐的影响15、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研究以上十五个音乐专业方向的毕业论文题目由学术堂提供
如果同学想让自己的论文题目变得更加新颖,可以试着将两个主题结合在一起。例如:1、人的身心不断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声音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你想让自己的论文与生物学或心理学有关,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探索音乐: 音乐有助于治疗各种身体、精神和心理障碍。 音乐对认知能力的影响,如记忆、注意力和集中力。 性格特征与音乐偏好之间的关系。 2、从人类文明的早期开始,音乐文化就是其发展不可替代的一个方面。如果你对音乐史或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感兴趣,可以研究: 音乐时代及其对公众观点的影响。 音乐潮流对公众行为的影响。3、技术对音乐创作、发展和传播的贡献。如果技术是你感兴趣的领域,可以选择下列主题: 数字录音技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歌手。 视频剪辑:视觉图像与声音。
民族音乐学家刘九达先生曾说过一段往事:有一次他坐船回四川老家,忽听得船工唱起了号子,便赶紧掏出本子想记下来。可是船工们一见那个阵势忽然都哑了。其中一位老船工说:“那位先生是同我们闹玩,哪有那样阔气的人来学这不三不四的东西哦!”现如今的学者和歌唱家去“采风”或者没遇过这种尴尬,可是说实在,“场面”上的东西我们见得太多。周强在《石工号子》的封面上写道,他的专辑是“学院派与原生态的对话”,相信这是他多年歌唱实践与思索的感悟。所谓“学院派”和“原生态”,它们之间并没有一条天然的不可逾越的鸿沟。有的“原生态”人以为“原汁原味”才是最好,任何对它进行艺术“加工”都是对它的“污染”。而“学院派”又往往被人指责“高高在上”,对业余的民间的东西不屑一顾。其实这都是“鬼不吃蜡烛屎――人做出。”“原生态”无非就是民间的东西,它既不会一成不变,甚至不可以复制。你以为侗族人平日唱的“大歌”与央视演播厅里表演的“大歌”是一样的么?傻!说白了,后者也是对前者的一种“加工”。艺术加工并没那么可怕,“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永远是艺术的法则。胡松华唱《草原赞歌》以及滕格尔唱《天堂》不都一样经过了“加工”的么?牧民并没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