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36

hu_490605567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介绍一位音乐家论文英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anzinimo2592

已采纳
Ludwig Van Beethoven  He is considered to have been the most crucial figure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between the Classical and Romantic eras in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and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and influential composers of all   Born in Bonn, then the capital of the Electorate of Cologne and a part of the Holy Roman Empire of the German Nation in present-day Germany, he moved to Vienna in his early twenties and settled there, studying with Joseph Haydn and quickly gaining a reputation as a virtuoso His hearing began to deteriorate in the late 1790s, yet he continued to compose, conduct, and perform, even after becoming completely   As a child, he practiced to stop his father beating his As a man, his name is synonymous with musical mastery, and he wrote the most famous notes of music in the history of According to FlameHorse (who knows his classical music), “(Beethoven’s) finest works are also the finest works of their kind in music history: the 9th Symphony, the 5th Piano Concerto, the Violin Concerto, the Late Quartets, and the Missa S And he achieved all this despite being completely deaf for the last 25 years of his life” I have selected the third movement of Beethoven’s Moonlight Sonata because most people familiar with the sonata only know the first

介绍一位音乐家论文英文

206 评论(11)

小黑葛11

郭沫若题聂耳碑文 聂耳同志,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声鼙鼓也。其所谱“义勇军进行曲”,已被选为代用国歌。闻其声者,莫不油然而兴爱国之思,庄然而宏志士之气,毅然而同趣于共同之鹄的。聂耳同志,中国共产党党员也。 聂耳,是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名字,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乐曲就谱自于这位天才音乐家之手。郭沫若曾赞誉他是“中国革命之号角”。聂耳23岁短暂生命中留下的乐章,奏响了中华民族解放的最强音,激励着一代代国人“前进!前进!前进!进!” 生平 ■只有23岁的短暂生命,却做过学 生、士兵、店员、演员 ■到上海后,他为生活所迫去烟店当 店员;19岁才正式开始艺术生活。 因耳朵非常敏锐,别人起了个绰号 叫“耳朵先生”,他索性改名聂耳 ■吹响抗日号角的音乐家不幸死于 敌国,郭沫若认为致溺原因不明 聂耳,原名聂守信,号子义,1912年出生于云南昆明市,祖籍玉溪县。父亲是个中医。他4岁丧父后,母亲靠艰难地经营药铺和帮人做针线养活全家。 童年时的聂耳,受到云南丰富而又优美的民间音乐和戏曲的熏陶。喜爱唱民歌的母亲是他最早的音乐启蒙教师。他10岁时从邻居那里学会了吹笛子,后又学了拉二胡、弹三弦和月琴,并参加了学生音乐团,并担任指挥。1927年,他考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他受到五卅运动和大革命风潮影响,读到一些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杂志。 在革命处于低潮的1928年秋,他加入了共青团,并参加了秘密印刷和散发传单等工作。1930年春,中共云南省委遭受严重破坏,聂耳得知有叛徒供出他参加共青团的情况,马上去了上海。 刚进入上海的聂耳,为生活所迫去烟店当店员。翌年,烟店倒闭,他一度徘徊街头,后考入明月歌剧社,自19岁起正式开始了专业艺术生活。当时,他因耳朵非常敏锐,别人起了个绰号叫“耳朵先生”,他索性就此改名聂耳。 聂耳进入歌剧社后,便遇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翌年初的“一二八”事变。他积极参加救亡运动,并与作家田汉结识。1932年夏,他到北平投考艺术学院未被录取,找工作无着,返回上海。1933年初,经田汉介绍,聂耳秘密加入共产党。此后,聂耳在影业公司和唱片公司谱曲,并经常登台演出,谱出的许多歌曲传唱于全中国,并驰名海外。 1935年4月初,党组织得知聂耳有被国民党逮捕的危险,且考虑到他有去国外学习的愿望,于是通知他先去日本,再从那里转道去苏联。聂耳于4月中旬东渡后,受到中国留学生的热烈欢迎,日本一些进步文化人士如秋田雨雀、滨田实弘等也邀请他参观剧团,进行交流。聂耳是抗日斗争的鼓动者,但对日本文化有浓厚兴趣,此前也学过日语,于是计划停留一年。此间,他最后完成了《义勇军进行曲》,把乐谱寄回国内,并在留学生聚会上演唱。同年7月,聂耳于暑假期间赴藤泽市的鹄沼海滨,住在日本友人家中,一面练琴一面天天游泳。7月17日,他不幸在海中溺亡。郭沫若于1954年在为他题词时感慨说:“不幸死于敌国,为憾至极,其何以致溺之由,至今犹未能明焉。” 聂耳尸体火化后,被生前好友送回国,归葬于家乡昆明西山,解放后修建了陵墓。日本的友好团体,也在他遇难的藤泽市海滨建立了纪念碑。他去世的那个月,电影《风云儿女》上映,并奏出了《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国人所吟唱的最强音。 背景 ■他是天才的音乐家,又是革命者。 恰恰因为后者,才能出现前者辉煌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乐乃心声”。聂耳本人乃至他那些激越高昂的不朽作品,都是那个特定的民族危亡时代所造就。那些铿锵有力的音符,也都是当时环境下人民的心声。 日本侵华和国内抗日群众运动的风雨,在他心中激起澎湃的心潮,音乐与革命从此结合到一起。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的十天后,即2月7日,在外面隆隆炮声可闻、难民在街上到处流离奔走哭喊的环境中,聂耳在日记中首次提出“怎样去做革命的音乐”。聂耳是一个天才的音乐家,又是一个革命者,而且恰恰因为后者,才能出现前者的辉煌。他的一系列作品,特别是《义勇军进行曲》,正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产物。 《义勇军进行曲》在银幕上首次响起时,不幸正逢聂耳去世,但这支歌作为民族革命的号角响彻了中华大地,还享誉全球。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英、美、印等许多国家电台经常播放此歌。战争结束前夕,美国国务院还批准将其列入《盟军胜利凯旋之歌》中。 新中国成立前夕征集国歌时,周恩来就提出用这首歌,并在新政协会上一致通过。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和此后每年的国庆节,聂耳谱出的乐章都雄壮地奏响,这足以告慰亡逝于异国的英灵。 故事 ■音乐创作生涯只有两年,却创作 出许多影响几十年的歌曲 ■在北平时穷得买不起棉衣,却在 秋末深入天桥等地,用有限的几 个钱来收集北方民间音乐素材, 并聆听卖嗓子、卖武功的吼声;他 在上海一年的苦苦积攒,才买到 一把梦寐以求的廉价小提琴 聂耳的音乐创作生涯虽然只有1933年至1935年这短短的两年,却创作出《大路歌》、《码头工人歌》、《开路先锋》、《新的女性》、《毕业歌》、《卖报歌》、《铁蹄下的歌女》等几十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除了他个人的天才,最主要的是他深入社会生活的最底层。他在1933年6月3日的日记中总结说:“音乐与其他艺术、诗、小说、戏剧一样,它是代替大众在呐喊,大众必然会要求音乐新的内容和演奏,并要求作曲家的新态度。” 从小家境贫寒的聂耳对劳苦大众有深厚的感情,鄙视那些钻在“象牙之塔”中的孤芳自赏和为少数人服务的“阳春白雪”。他在北平时穷得买不起棉衣,却在秋末深入到贫民区天桥等地,用有限的几个钱来收集北方民间音乐素材,并在“充满了工人们、车夫、流氓无产阶级的汗臭”环境中聆听卖嗓子、卖武功的吼声,从中知道了他们“生命的挣扎”的心曲。在上海,他经常踏着晨霜夜路体验女工上班的辛苦,从而创作出《新女性》。聂耳还与小报童交上了朋友,天天问寒问暖,那首著名的《卖报歌》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吟诵出来的。 聂耳没有像样的创作条件,到上海一年后经过苦苦积攒,才买到一把多年梦寐以求的廉价小提琴。他居住的斗室冬冷夏热,到北京一次连续登台演出四天仅得6元钱报酬。这不仅使他从心底更憎恨资本家老板剥削的冷酷,其作品也不断呼喊出人民要求解放的心声。 ■田汉在香烟包装纸上匆匆写下 《义勇军进行曲》,聂耳于国内定 下初稿,最后谱成于敌国境内 30年代中期,日寇侵占东北后又把铁蹄伸向华北,国内的反动腐朽势力却仍沉溺于纸醉金迷中。社会上充斥着“桃花江”、“毛毛雨”、“妹妹我爱你”一类萎靡丧志的淫歌艳曲。共产党员作家田汉找到聂耳,认为如此“唱靡靡之音,长此下去,人们会成为亡国奴”。二人就此议定,要创作一首歌,来战胜“桃花江是美人窝”。二人研究了《国际歌》、《马赛曲》和《船夫曲》,认为很有气势,可以借鉴。1935年初,田汉改编了电影《风云儿女》,并写了一首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由于发现国民党特务已来追捕,他仓促间在一张小小的香烟包装纸上写下歌词,就被抓进监狱。 夏衍拿到田汉留下的剧本,在里面发现了那张写着歌词的香烟衬纸。不久,聂耳来找夏衍,听说此事后,主动提出:“作曲交给我,我干!”聂耳根据同田汉一起提出的构想,带着满腔激愤,只用两天时间便谱写了初稿,随即因躲避追捕到了日本。在那里,他一方面受到友好人士的热情接待,一方面也看到军国主义分子大肆鼓噪“扩大在支(那)利益”,并磨刀霍霍。聂耳由此更激发了创作灵感,迅速将歌曲定稿寄回国,其旋律更加高昂雄壮。
328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