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46

同济SF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药用植物薄荷论文选题背景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清扬星

已采纳
一、现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中医中药的发展,1958年国务院《关于发展中药材生产问题的指示》提出“发展药材生产,注意保护野生药材,并且根据可能条件逐步进行人工栽培”、“实行就地生产就地供应的办法”、“各地在引种外地品种的时候,由于土壤、气候对中药材的品质有影响,必须经过试验以后,再逐步推广,达到自给”。30多年来各地普遍栽培药用植物,出现了许多新的药材产区。据1984年统计,新产区生产的药材占栽培药材总量的1/3以上。国家医药管理局、各级药材公司均有相应的机构,领导和组织各地药材生产和科研工作。吉林、北京、四川、浙江、广西、云南、海南等地先后成立了代表不同气候类型的药用植物引种栽培专门研究机构及基地,许多省市的中药研究所设有栽培研究室。许多医药院校开设药用植物栽培课,吉林农业大学(原吉林特产学院)、中国药科大学(南京)、西北大学、四川省中药学校(峨眉)开设有关专业;培养了大批专业科技人才。在调查总结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各地先后出版了《中药材生产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药用植物栽培》、《药用植物栽培学》等书籍及《天麻》、《茯苓》、《薄荷》、《浙贝母》、《巴戟天》、《人参栽培及其研究》等专著不下数十种,这些出版物在指导各地进行引种试种和药材生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此同时,一些重要药用植物的栽培技术也有了很大改进。良种选育方面,如江苏省海门县用薄荷的两个品系687和409杂交育成新品种“海香一号”,鲜草亩产3000kg,精油薄荷脑含量可达85%以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用新状元和武陟一号杂交育成“北京一号”,用小黑英和大青英杂交培育成“北京二号”,大面积亩产平均鲜品700—1250kg,高产田为每亩1500—2000kg,已在北京郊区及河南推广生产。山东省通过茎尖培养得到怀地黄无病毒植株,运用胚珠试管受精克服自交不孕和运用花药培养培育纯系怀地黄,为地黄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总结丰产经验方面,如四川省中药研究所调查并总结了石柱黄连栽培六条经验:(1)宽厢栽培、壮苗全苗;(2)增施肥料,结合培土;(3)调节荫棚,先促进、后抑制地上部分生长;(4)延长生长期,抑制发育;(5)精细管理;(6)细挖细炕,不损失黄连。贯彻以上措施黄连大面积丰产田亩产125kg,小面积达250—392Kg。又如江苏省昆山县根据南京药学院研究结果,将薏苡由旱生改为湿生,使亩产量由40kg增至300kg。引种驯化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突出的例子如由于掌握了天麻与蜜环菌及其它共生菌的关系,天麻大面积引种获得了成功;又如番红花由于发现了花芽分化与温度的同步关系,克服了球茎变小的障碍,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近年来在栽培研究与化学研究工作结合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人参、三七、唐古特莨菪、黄连、八角枫、盾叶薯蓣等。这标志着栽培研究的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如人参植株不同部位的皂甙含量的测定,为地上部分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提供了依据,从而可大大地增加经济效益。对皮类、树脂类药材的研究,近年来也有了很大进展,突出的如杜仲的环状剥皮取代了砍树剥皮。广西药物研究所用乙烯利处理安息香树干,促进分泌组织的形成,使每株割脂由40g增至250g。广东进行了天竺黄形成原因及人工结天竺黄的研究,使产量提高4—5倍。药用真菌的培养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如麦角菌发酵培养成功,云芝、猪苓、茯苓、雷丸等繁殖研究都获得一定的进展。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已积累了大量资料,无性系繁殖方面如广西植物研究所培养的罗汉果试管苗移植于苗床后,当年已结薯块。生物合成方面如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对三分三的组织培养,在培养基中加入2mg/l水解乳白脘,莨菪碱和东莨菪碱的含量分别为554%及495%,比原茎(139%)约高4倍。三七块茎愈伤组织中皂甙元含量为24%,比原块茎高08%。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对人参进行组织培养结果,愈伤组织中人参皂甙含量最高达06%,与北京地区栽培的6年生人参皂甙的含量相近。以上情况说明药用植物栽培的科研工作已从50年代初总结农民经验发展至实验生物学,甚至细胞生物学水平。化学、实验生物学等多种学科已相继渗入栽培学科。二、展望虽然我国的药用植物栽培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研究的水平与深度还存在着不足,与某些国家相比,有些方面还有相当的差距。他们对药用植物生物学特性,有效成分积累动态,以及采收期、土壤肥料对药用植物产量及含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将药用植物栽培与化学的研究紧密结合,从而提高了研究水平和深度。我国在现有的基础上加速实现药用植物研究的现代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刻不容缓的任务。为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药用植物栽培的研究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注重经济效益,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解决生产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把药材生产搞上去。同时也应适当加强应用理论和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我国栽培研究的水平,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今后我们对药用植物的研究,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加强综合研究任何一门学科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必须要有多学科的配合,药用植物栽培研究也不例外。例如野生药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涉及到一系列的生态平衡问题。任何一种药用植物引种栽培过程中都要涉及到这种植物的物种问题,生态学问题,各种栽培技术问题。栽培成功后还存在着质量问题。栽培技术与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关系又涉及到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生物合成与转化,在植物体内的积累动态,以及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与药用植物栽培研究的深度有关。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有多学科的紧密协作,要有农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生药学和植物化学、植物病理学、昆虫学等专业的工作者共同努力。因此,要迅速发展我国的药用植物栽培研究,开展综合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开展新技术、新方法在药用植物栽培上的应用研究近年来,生物学和农业上的新技术、新方法发展很快,许多在农业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些应尽快地应用在药用植物研究上。例如选种工作,国外采用新技术取得了不少成绩,我们也开展了一些工作,今后应在现有的人工选种和杂交育种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使用单倍体、多倍体、细胞杂交、辐射育种、激光育种,甚至遗传工程定向地改变遗传特性,培育新的品种。在栽培技术方面要积极应用现代工农业和生物科学技术提高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水平。通过对药用植物生理生态的研究,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开展抑制光呼吸作用的研究及生物固氮作用的研究。结合药用植物特点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以及采用自动喷灌、滴灌等合理灌溉等。因地制宜地实现农田操作的机械化,用电子遥测技术对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开展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新技术的研究等。此外,还有利用组织培养进行快速繁殖,培育无病毒植株,无性繁殖系工业化生产及应用无土栽培法对一些经济价值高的药用植物进行工业化生产研究等。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从微观上对细胞器、花粉、染色体进行研究并应用电镜、放射免疫技术、组织化学等方法加强药用植物生理、生化、遗传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着重研究与植物有效成分有密切关系的次生物质,如生物碱、甾体化合物、黄酮类、烯萜类的生物合成与转化,以及它们在植物体内的代谢与基因控制的关系,开展遗传工程的研究。这些研究将为提高药用植物产量与质量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具有指导意义,应受到重视并逐步开展起来。

药用植物薄荷论文选题背景

301 评论(14)

h_can

针对春天这个特殊的季节,我就给大家分享一种植物,它很不起眼,但在中医看来,却有很好的药食作用。 它就是薄荷
209 评论(9)

露露enjoy

薄荷有着广泛的用途,可以食用、药用、观赏绿化以及用于牙膏、糖果等工业品的制造等等。薄荷MenthahaplocalyxBrip。,MenthaarvensisL。,英文名称wildmint,别名野薄荷、土薄荷、水薄荷,属唇形科薄荷属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薄荷属植物约30种,均具有芳香,挥发油含量及成分各有所不同,可作不同的用途,种植面积较大的有薄荷、绿薄荷、胡椒薄荷和芳香薄荷等。薄荷原产北温带及日本、朝鲜和我国东北各省。在世界广泛分布与栽培。
210 评论(9)

苦的甜甜圈

编辑词条薄荷草  【内容介绍】:  薄荷 (《雷公炮炙论》)   【异名】蕃荷菜(《千金·食治》),菝蔺、吴菝蔺(《食性本草》),南薄荷(《本草衍义》),猫儿薄苛(《履巉岩本草》),升阳菜(《滇南本草》),薄苛(《品汇精要》),蔢荷(《本草蒙筌》),夜息花(《植物名汇》)。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全草或叶。  【植物形态】①薄荷多年生草本,高10~80厘米。  茎四棱形,被逆生的长柔毛及腺点。  单叶对生;叶柄长2~15毫米,密被白色短柔毛;叶片长卵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3~7厘米,先端锐尖,基部阔楔形,边缘具细尖锯齿,密生缘毛,上面被白色短柔毛,下面被柔毛及腺点。  轮伞花序腋生;苞片1,线状披针形,边缘具细锯齿及微柔毛;花萼钟状,5裂,裂片近三角形,具明显的5条纵脉,外面密生白色柔毛及腺点;花冠二唇形,紫色或淡红色,有时为白色,长3~5毫米,上唇1片,长圆形,先端微凹,下唇3裂片,较小,全缘,花冠外面光滑或上面裂片被毛,内侧喉部被一圈细柔毛;雄蕊4,花药黄色,花丝丝状,着生于花冠筒中部,伸出花冠筒外;子房4深裂,花柱伸出花冠筒外,柱头2歧。  小坚果长1毫米,藏于宿萼内。  花期8~10月。  果期9~11月。  生于小溪沟边、路旁及山野湿地,或为栽培。  分布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及西南各地。  ②家薄荷与上种相似。  叶卵形至长圆形,长2~5厘米,两面均有腺点。  萼裂片窄三角形,有缘毛。  花冠淡紫色或白色。  小坚果长7毫米。  全国各地多有栽培。  此外,兴安薄荷(东北),以及江苏(苏州、太仓)栽培的龙脑薄荷(《本草衍义》)等,亦同供药用。
197 评论(12)

ningbaby0315

薄荷,土名叫“银丹草”,为唇形科薄荷属植物的统称,多生于山野湿地河旁,根茎横生地下。全株青气芳香。叶对生,花小淡紫色,唇形,花后结暗紫棕色的小粒果。薄荷是中华常用中药之一。它是辛凉性发汗解热药,治流行性感冒、头疼、目赤、身热、咽喉、牙床肿痛等症。处用可治神经痛、皮肤瘙痒、皮疹和湿疹等。光朋温室采摘的薄荷又是春节餐桌上的鲜菜。清爽可口。平常以薄荷代茶,清心明目。  世界薄荷属植物约有30种;薄荷包含了25个种,除了少数为一年生植物外,大部分均为具有香味的多年生植物。目前的主产地是美国,最好的薄荷产自英国。茎长约90厘米,毛茸茸的叶片呈锯齿状,花顶生,开紫色、白色和粉红色的花穗。中国现有12种,野生的有辣椒荷、欧薄荷、留兰香圆叶薄荷及唇萼薄荷等。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内服少量薄荷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 通过末稍神经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 促进汗腺分泌, 增加散热, 有发汗解热作用.薄荷油少量内服, 同样有发汗、解热和中枢兴奋作用.但也有报道, 薄荷有中枢抑制作用.薄荷提取物1g/kg皮下注射,对小鼠醋酸扭体反应的抑制率为30%~60%, 其有效成分为薄荷醇.左旋薄荷酮也有较强镇痛作用.  局部作用:薄荷制剂局部应用可使皮肤粘膜的冷觉感受器产生冷觉反射, 引起皮肤粘膜血管收缩;薄荷油对皮肤有刺激作用, 并可慢慢渗透入皮肤内, 引起长时间的充血.薄荷油外用能麻醉神经末梢, 具有清凉、消炎、止痛和止痒作用.薄荷油的主成分薄荷脑对皮肤有相似的作用.  解痉作用:薄荷及其有效成分均有解痉作用.薄荷的乙醇提取物对乙酰胆碱或组胺所致豚鼠离体回肠收缩有显著抑制作用.另外, 薄荷还有保肝、利胆、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244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