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冷冰冰
在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中西方美术比较课程之后,我对中西方美术有了更深一层次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仅是停留在感官表现上异同的对比,更触发了我于中西方艺术精神的思考。以下所述,皆为思考所得,笔录以下,请老师指正。中外美术,乃至更为宏观的,广义的艺术门类中,出去我国本土的中华文化所繁衍出的艺术,以及众所周知的欧陆艺术之外,还存在非洲,南美和中东的一些不同的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花样繁多,各有特色,皆是因为源于不同种族在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由于地理,历史等的不同,而渐渐形成的。然而,究其根本,我以为也只是‘中’‘西’艺术之比较而已,之所以这样说,乃是源于中国文明与全世界文明之大不同的特殊缘故(日本,朝鲜等国古代文化也有此倾向性,乃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总体而言,整个宏观上的西方文明都呈现出一种阳刚的,富于创造力和对抗性的精神气质(包括非洲和南美洲文化),而中国文化则显露出一派阴柔的,顺应自然的生命态度,而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态度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形态,当然也导致了两者之间大相径庭的艺术面貌。西方文明以希腊文明为基石,后又加入了希伯来文明,这两种文明相互消长,希腊文明崇尚自由,享乐,而希伯来文明则呈现出禁欲,苦行的宗教形式,前者以人为本,活在当下,后者企图压迫人性,然而文艺复兴之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后却得到人性的爆发。西方艺术开始就将人放在第一本位之上(希腊神话中的神都是人性化的,希伯来文明中耶和华也有喜怒哀乐),在他们,人类文明的发展乃是与天争夺生存权利的过程。而非洲,南美等地域文化中,虽然也有对自然崇拜的一面(如图腾,尊自然中的物质为神等),但是从他们的艺术上仍然体现出的是一种与之对抗的决心(非洲的面具,塑像就是为了吓退猛兽与妖灵)和歌颂生命的狂欢。而中国文明,大概在发源之初(三皇五帝,夏,商之时)还是一派阳刚之气,当时多战争,战争摧毁文化,但是也早就文化。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的阳性文化算是到达了顶点,后一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道”,形势就急转直下,阴阳转换由此开始,中国人一直崇尚自然,讲究“道法自然”,以自然为师,甚至不惜隐于自然中去,“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诉求。于是,回到美术史中来。西方美术史一路是创造新的艺术形式表达人的声音。而中国美术史则一直企图通过艺术搭建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由此,因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源动力,造成了西方美术立体,强烈的视觉效果,和中国绘画平淡,高远,疏逸的精神品格。中西方艺术比较是一门大课题,就从其中一点出发,洋洋万言也难以言论完备,只以此文略作记述,乃是我自己的一点思考,其中必有纰漏,各种不足,希望指正。 
中国古代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艺术特点之比较中西方艺术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归纳起来主要是:中国艺术追求写意性,意在表达其神韵,以线条和水墨作为基本的造型手段,而西方艺术追求写实性,也就是对现实事物的模仿再现,主要以块、面、明、暗和色彩为造型手段。当然,比较中西方艺术我们并不能泛泛而谈,在此,我们以中国古代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为代表,对中西艺术作一个较初步的分析和比较,使我们对这两种艺术形式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一、中国古代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特点及艺术精神中国古代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就是它的写意性,这也是中国绘画艺术最根本的特点。所谓写意,就是偏重于意韵与情趣的表达,并不拘泥于客观对象本质的外貌形态,强调创的主观情感的融入。或强调哲理性的显现,或重视抒情的表达,但这种抒情的表达又并不是无本之源,并不是的随心所欲,而是在观察客观对象的基础上完成的。当然,中国绘画表现出来的这种偏重主观情感的表达,强调写意性的特点,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哲学思想及宇宙人生观紧密相连。因为中国古代信奉道家思想,道家的那种重心略物的哲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山水画乃至整个中国艺术的重表现而略再现的美学基础。所以,一个中国山水画家就要有容纳百川万物的胸中意气,才能做到下笔挥墨洒脱自如,才能表现出山水画那种超然与淡泊的意境。西方艺术因为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认为: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目的是向上帝靠拢,是对上帝的一种贡献。所以西方画家非常注重绘画的写实性。写实性与写意性是相对的。所谓写实,顾名思义即艺术家偏重于客观描写对象的外在特征,把客观对象的色彩、外貌及其所受的光影关系都尽可能真实地描绘出来。西方艺术家和中国艺术家关注内容所不同的方面主要在于是否较真实地模仿再现对象,而不是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所以,西方风景画家追求的是尽可能地再现自然,采用不同的手法描摹自然的景色,甚至寻找科学的方法,试图更形象、更直接地表现自然。这种表现基础是建立在他们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之上的。二、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因为使用的是最富有弹力的毛笔和对笔触、水分变化反应最为灵敏的宣纸,所以形成了中国画笔墨不易塑形,笔触变化无究的特点。同时中国山水画主要是依靠水墨和毛笔用线造型,用线和毛笔的各式各样的皴擦来塑造各种山石及流水的特性。因此,线在中国山水画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元素。对线应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幅山水作品的成功与否。所以想要画好中国画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摸索与练习笔墨和线条,以达到十分娴熟,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画好一幅画作。因为,每一个画家对生命的领悟都不一样,中国画家把这种对人生的认识与感悟渗透到线条与笔墨之中,最后形成具备自己独特风格的画风。西方绘画使用的是与中国画完全不同的油画笔、油性颜料与画布,因为工具与表达媒介的差别,就必然导致中西绘画表现手法的不同。上面说到西方艺术强调写实性,真实的摹写对象,而绘画是二维空间艺术,要想在平面的二维空间中塑造出三维空间来,必须用块面和明暗来表现对象。所以西方风景画不同于中国山水画的线条,它用油画笔和颜料表现形体的块面和明暗,加之以色彩作为主要的造型手段。西方艺术家认为,必须通过一个个小的块面,才能塑造出接近现实事物具有立体感的对象来,因此西方风景画中的湖光山色都是由一个个的面组成的,加之光影与色彩,来增强画的体积感与真实感。所以我们看到的西方风景画比中国山水画更接近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观。三、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空间观念不同我们比较中西的两幅作品:黄宾虹的《山中坐雨》和多比尼的《奥普特沃兹的水闸》。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山水画《山中坐雨》是一种自由的流动式的空间观念,这种空间观念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没有固定的视点,可以将不同视点观察到的对象同时组合在画幅中。正如宋代郭熙所说的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可见中国画的这种空间观念不是一般的物理空间观念,而是一种置于天地间非常自由灵活的空间表现,所以中国古代山水画,大多山下农舍掩映于群山林野之中、行旅之人漫步于溪桥湖畔边,画中充满着诗情画意,毫不拘泥于现实的空间环境。这就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特殊的透视方法散点透视法。再来看看西方风景画的代表作多比尼的《奥普特沃兹的水闸》。画家力图在平面上塑造出一种立体空间感,逼真的再现对象所处的空间环境,他只是在自然和风景画的空间转化中充当了一个载体的角色。他运用的是带理性的科学分析的焦点透视法,他的这种空间观念是建立在其科学和理性思想的指导下的,是用明暗和透视来表现的。所以说,西方艺术家对于空间理念的认识,就是对自然实实在在的空间认识,并不能像中国画家那样能够脱离真实自然的约束。中西艺术的确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其审美思想和表现手法都有着较大的差异,但作为人类艺术精神的表现,它们又有着共同之处,完全可以互为借鉴,共同创新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