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王阳明论文题目有哪些类型可以写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94

qin_fyh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王阳明论文题目有哪些类型可以写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kl3366

已采纳
知行合一【内容提要】所谓知行合一,知即指心理上的认知和决定,行是包括心理和外在的全部行为,二者合一,既不是以心理上的认知和决定为主,继而进行实践,也不是把实际的行动当做是完全明了内心的认识,而是让人们意识到这一点:心理认知与其在现实中的行动是紧密相关的,我们不仅要认知,更要践履,把“知”与“行”统一起来,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认知水平,两者相辅相成,从而完善自己的身心修养,以期望最终能达到上善之境。【关键词】心 知行合一【引言】中国哲学史有两大特点:其一是以修养论为中心,另一个是以知行合一为目的,将心理与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促使自己的修养得到提升。“知行合一”这一词的首次提出,是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期间,他对此也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正文】(一)背景:通过“龙场悟道”,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由此,阳明心学正式成立。“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此句表达出:理只在心中,外在的一切都是内心的体现,所以,要向内求理。当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作为心学中的概念,主要针对朱熹的思想。他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学风。同时,包括王阳明颇为欣赏的陆九渊也都主张“知先行后”,分裂了知与行。在此,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以救朱学之偏。综上,知行合一的目的有二,一是纠正当时重理论轻道德践履的风气,二是纠正内在动机与外在行为分离的现状,提出内在动机作为内在行为,要克制其中不善的因素。(二)分析:1.知行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真知需要有切实的体验,两者在没有私欲时是一体的,有了实际的行动体验,才能所是知了,没有行为而只是心里的认识,就算不上是真正的知道。正如“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不能分为“两截”来看。同时,他尤其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认为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对道德的认知必然表现在道德行为上。知行的统一性:知与行贯穿知行活动的整个过程。首先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把知行相贯通,使其在一个过程中相互关联,中间连续不断,从而使一个行为从内到外的统一。(三)弊端:后来,王阳明过于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知与行的界限,忽略了对客观知识的学习,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结语】知行合一在中国哲学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知行两词的探讨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哲学发展的命运,王阳明将知行进行了理论化的统一,也给后人留下了一道值得永远思考的题目。只要对哲学的探讨仍在继续,知与行的轻重缓急就需要长久地探索下去。

王阳明论文题目有哪些类型可以写

320 评论(10)

xp2009

近日细细品读了清代李毓秀所编写的《弟子规》,书很薄,内容也不多,仅千余字,可谓寥寥无几然而读之,朗朗上口;思之,镌隽于心,可谓“大道至简”,字里行间透露着圣人之训,充溢着先贤“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教导  《弟子规》开篇就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所谓开宗明义,总叙仅用二十四字就言明全书宗旨:《弟子规》仍圣人之教诲,在于教导我们为人处事要从“孝、悌、谨、信、爱人”开始,在做好这些的基础上,再学“文”这短短的二十四字却涵盖了人如何立于世最基本的道理老子云: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道至简最深奥的其实是最简单的为人处事,首要学做人,然后才是学做事  人之初,百善孝为先,“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人人都知要孝顺父母,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又有几人能完全做到,扪心自问,为人子女的我们,是否总以“工作忙”、“没时间”为借口,连父母亲仅有的“常回家看看,聊几句家常”这样最简单的愿望都未必能做到,何况是“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我想更多地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父母为了子女生病而日夜操劳,而夜不寐,寝难安吧  人人都知“人无信不立”,“凡出言,信为先诈为妄,奚可焉”,所谓“言必信,行必果”的道理,每个人都明白,可是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人能完全做到呢!反躬自省,走进社会的我们,是否在面对现实的利益考验和权欲冲击时,而屡屡“割地让城”,却又每每以“仅此一次、下不为例”为由而安慰自己,只能在无奈和挣扎中渐渐在背离诚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呢  人人都知道读书的好处,“万般皆下品,唯为读书高”话虽不够周全,可却是妇孺皆知的道理读书简单吗?简单,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可是古往今来能够读好书,读成书,读懂书,用活书的人又有几何?我们是否总是“方读此”又“慕彼”,“此未终”,又顾彼呢?所谓“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又有几人做到呢?  “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大道至简,知易行难,最简单的却往往是最难做到的,最难一以贯之的读《弟子规》不难,读懂《弟子规》相信也不难,难就难在是否能够按照《弟子规》中所教导的做人之本,处事之道去做,难在是否能够身体力行知易行难,说起道理来,人人都是一套一套的,可是真正做起来呢?王阳明说过,“知不行之不可以为学,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必然会导致“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的弊病即使现在你明白这些简单的道理,可是在实际中不去做,不践行,最终也等于“不知”而已只有践履德行,做到事上磨炼,才能知行合一  也许,《弟子规》从我们为人处事之基本处着手,传达圣人之训,正是告诉我们这个“大道至简,知易行难”的道理,让我们潜心做“弟子”,从孝顺父母、尊师敬长开始学会做人,从谨慎修身、言行合一开始学会处事,从行善最乐,泛爱众人开始学会仁者爱人,去践行先贤的教诲
314 评论(12)

chaironaldo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命题很宏伟,预祝你能成功
335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