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68

wyl042166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历史七年级上册论文范文人教版电子书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ouvrir

已采纳
秦国的商鞅变法: 答:内容:鼓励农民开垦土地;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耕战;建立郡县制。意义:变法使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最终的统一大业奠定基础。2、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秦始皇的评价):答:(1)、政治上,加强中央专制集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设立郡县制。(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3)、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4)、军事上,为了抵御匈奴,修筑长城。3、秦王朝进行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的统一,你认为好处在哪儿?秦的统一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力,其进步又在哪儿?答:好处:统一文字解决了原先六国文字异形的状况,便利了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统一货币,将战国后期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流通的货币,解决了携带、流通的困难,方便了经济交流;统一度量衡,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统一车轨,解决了交通的不便,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和地区间的联系。 进步:(1)、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发展。(2)、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3)、有利于加强军事的力量。(4)、有利于巩固民族的团结。4、汉武帝的巩固统一措施(对汉武帝的评价):答:(1)、民族政策:北击匈奴(卫青和霍去病大败匈奴),河西屯边,西南开边,东北拓展,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2)、经济政策:废半两钱,改铸五铢钱。在关中开凿六辅渠和白渠。治理黄河。(3)、文化政策:“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出),兴办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5、六朝时期南方地区得以开发,最主要的原因: 答:(1)、南方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发展。 (2)、由于北方的长期战乱,造成人口大规模的南迁,一方面改变南方人少地广的局面,有利于垦辟荒地;另一方面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3)、经过统治者和老百姓的长期开发。6、从六朝经济开发的史实出发,联系当地实际,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对社会交流对经济发展的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哪些?答:无论是六朝的经济开发,还是当今改革开放,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带来了先进生产力和劳动力,促进闭塞、贫困、落后地区的开发;促进交通道路的畅通;促进先进技术的推广;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促进新兴城镇的兴起和繁荣。(再举例)7、你是如何理解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含义?举出我国历史上体现这种浩然之气的事例?当今社会我们如何提倡这种浩然正气?答: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发生什么变化,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不能变的,这就是这句话的含义。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举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司马迁忍辱负重著《史记》,文天祥正气歌,岳飞抗金。当今社会,仍有很多意志薄弱的人,经不起金钱和物质的利诱,成为腐败分子。社会大力宣传这方面的素材,鞭挞不良风气,形成一股正气,使浩然之气发扬光大;个人应加强做人准则、品行素养、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提高,使浩然之气蔚然成风。8、百家争鸣:思想家 代表 代表作 主张 儒家 孔子 《诗》、《书》、《春秋》 提出“仁”和“礼”的学说。他注意“因材施教”,教育学生对 “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学习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孟子 《孟子》 主张“仁政”,“民贵君轻”,重视人的作用。提倡做人要有骨气。 道家 老子 《道德经》 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子 《韩非子》 认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主张由君主掌握一切大权。 墨家 墨子 提倡兼爱、非攻、节俭。 兵家 孙武 《孙子兵法》 9、司马迁有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对照他和屈原的经历和成就,你如何看待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出哪些人生道理?答:司马迁忍辱负重,为了成就《史记》;屈原愤而投江,为了表达对楚国的忠贞。一生一死,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但他们都是为了理想和抱负,体现了两位伟人的崇高人格。因此,他们都受到人民的尊敬、热爱和推崇。(感悟自己发挥) 初一下册1、 对“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评价:答:(1)、知人善任。他用人不计资历出身,不计亲疏恩怨,凡有治国安邦之才,都委以重任。(2)、虚心纳谏。唐太宗在位期间,进谏的大臣很多,以魏徵最著名。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在位20余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物价廉价,社会呈现出安定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2、比较秦朝和唐朝: 秦朝 隋朝 统治时间 15年 38年 统一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力、兼并混战的局面,第一次实现全国统一 结束了自西晋以来的长期分裂割据状态,重建全国大一统的局面。 政治制度 1、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2、 郡县制 1、 三省六部2、 科举制 伟大工程 长城 运河 灭亡原因 1、 法律严酷2、 兵役、徭役繁重 1、 苛政猛于虎2、 骄奢淫逸,滥用民力 影响 1、 汉承秦制2、 汉接受秦亡教训,休养生息 1、 唐承隋制2、 唐接受隋亡教训,贞观之治 3、比较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他们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点?你对哪位皇帝评分最高? 答:他们的共同点:(1)、富有才干;(2)、英武果断;(3)、勇于创新。不同点:(1)、秦始皇统治手段过于严厉,比较残暴。(2)、汉武帝也有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一面,虽有巩固国防、开疆拓土之功,但耗用民力过度给社会带来危害,好在尚能悬崖勒马。(3)、唐太宗则统治开明、宽容一些,能虚心地纳谏,容易听进意见,对民族关系的处理,主张“华夷一家”,尤为可嘉。4、复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你用史实证明此论断:答:(1)、三国时期: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领船队到达台湾(当时称夷洲),开始了大陆与台湾的大规模交往。(2)、隋朝:朱宽率领船队到达台湾(当时称流求)(3)、元朝: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理澎湖和流求(今台湾)。(4)、清朝:郑成功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康熙时,台湾归于清朝版图,清政府设立台湾府,属福建省管辖。(5)、二战后:日本投降后,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收复台湾、澎湖列岛,重新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5、比较秦汉与隋唐的官员选拔方式,列举它们的不同点,联系现实生活,你认为,推举与考试,哪种方式更容易得到人才?更能体现公平竞争的精神?答:秦汉与隋唐官员选拔方式的不同点:秦汉时期是推举,隋唐时期是考试。推举往往要对被推举者长期观察或考核,如果推举人大公无私,严格遵照推举标准,认真考核人士,那么,推举方式确能获得贤能之士。反之,如果推举人徇私舞弊,不严守选举标准,那么推举方式就容易产生弊端。考试方式看重选拔者的学识,学识能力的考核,可以制订合理的考核评判标准,可以建立考试制度,更能体现公开、公平的选举精神。但是。如果考试内容不切实际或考核评判标准过于死板,那么,即便做到公开、公平,也不能获得真正的人才。

历史七年级上册论文范文人教版电子书

130 评论(15)

sunbinice

知识结构就没有了有一份全册的重点知识总结。是我考试前自己独自归纳的,希望能够帮到你。本册的世界之最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栗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西汉时发明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东汉张衡制造世界最早的地震仪器地动仪战国七雄地理位置 燕 赵秦 魏 齐 韩 楚 朝代及年份一览夏 禹 前2070商 汤 前1600西周 周武王 前1046春秋 齐桓公 前770 晋文公东周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战国 七雄并立 前475秦 秦始皇嬴政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前221西汉 汉高祖刘邦 前202东汉 光武帝刘秀 公元25 三国 曹丕 魏 洛阳 220 刘备 蜀(汉) 成都 221 孙权 吴 建业 222西晋 司马炎 266东晋 司马睿 前秦 苻坚 南朝 宋、齐、梁、陈 北朝 北魏、东魏、西魏 北齐、北周商鞅变法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变法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织 ③建立县制变法作用:(1)使秦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2)使秦确立了封建制度变法结果:成功了百家争鸣儒家 孔子 仁”的学说 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谦虚诚实等 《春秋》 《论语》 孟子 “春秋无义战” 笼统反对一切战争 可持续性发展(环保) 道家 老子 辩证观 凡事都有对立面 《道德经》 庄子 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 支持正义战争法家 韩非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 建立君主集权兵家 孙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孙膑  在治国观点上对立的是儒家和法家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 最适合当时形势得失法家 最适合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的是法家著名人物及其成就春秋齐国管仲:尊王攘夷春秋战国之际名医扁鹊:四诊法战国楚国屈原:《离骚》、端午节秦国太守李冰:修筑都江堰农民陈胜吴广:中国首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主父偃:削弱诸侯势力东汉水利专家王景:治理黄河东汉太守杜诗:发明冶铁水匈奴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西汉卫青霍去病:北上抗击匈奴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和亲,为匈汉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西汉使者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环保)东汉科学家张衡:制造能测定地震方向的地动仪汉朝神医华佗:发明“麻沸散”和自编“五禽戏”东汉医圣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秦汉时期王充:《论衡》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内容: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南朝数学家祖冲之: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第7位北朝农学家贾思勰:《齐民要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书成换白鹅”东晋画家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宗教佛教 古印度 西汉末年 白马寺、转世投胎、忍受苦难、虔诚信教、 (轮回) 来世幸福、三生有幸 道教 中国 东汉时期 修身养性、炼制丹药、得道成仙、长生不老
269 评论(15)

权威970802

中学生历史论文 屈原之死,死于爱国。屈原面对楚国上下昏庸,郢都破灭,没有卖国求荣,而是凭着一颗“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忠肝义胆,与楚国共存亡。他将国家兴衰置于自己得失之上,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爱国志士,鞭挞着卖国之人,有如此深远之影响,有如此深远之意义,怎能说死得“轻如鸿毛”呢?郭沫若同志说过:“屈原的死是为民殉国难,是一种为国捐躯精神的再现,他是为正义而死,为真理而死,死得其所。” 屈原之死,死于一种热忱,死于一种抗争。在他生命旅途的最后一站,将生命与信念的光辉和伟大展现给世人;他用生命守住他的灵魂:他用他的死告诉世人,追求信念与自由是永恒的主题;他给芸芸众生以震撼;他在“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郁闷空气中注入了一股热浪。这种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民主革命宣传家,思想家陈天华或许受了屈原之死的感染吧!他的《猛回头》、《警世钟》成为刺向清政府的两刃利剑,而他为了抗议日本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迫害,愤然投海而死。老舍也倍受屈原的感染吧!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堪忍受邪恶势力的迫害,愤然投湖自杀,这是对文革动乱的抗争,是对‘文革”的控诉,他们和屈原—样,以自己的生命警醒人们要奋发,要觉醒。他们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死的价值所在。 屈原之死给时空注释新的含义。这一道闪光的利剑划破了千年长空,给生与死赋予新的内容。他的精神流淌在每一个中华赤子的热血里,融入炎黄子孙的灵魂中。死已不是一种结束,而是一个伟大的起点。文天祥虽死犹生,丹心照汉青;史可法,身殉孤城,忠心可鉴;更有于谦,千锤万凿,清白人间。选择死亡,并不是平淡的沉沦,更不是无能的表现。屈原之死是一种力量,一种发奋的力量,它如长夜中划空而过的流星,闪出一生最璀璨的光辉。我说,屈原之死,价值永恒,价值无限。虽然人生的意义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人生中也有为了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在某种条件下,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续生命的音响和光彩。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峰,绝妙的音乐、多是悲壮的旋律。而高尚的情操,却在壮烈的牺牲中。人生留迹于大地之间,本应该有惊人之举。卓尔不群的泰山睥睨群峰,汪洋恣肆的长江啸傲百川,佰剑于长城的秦皇汉武,在史册中群视千秋。 生命的长短无关紧要,紧要的是生命的意义。屈原不随俗而毅然沉江,以身殉国,生命之光与日月争辉,长与短,因之失去意义。古往今来,多少生命在历史的星河中默默产生,又默默消亡,而又有几颗能够像屈原这样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熠熠闪烁。他的死,有力地维护了他那不随波逐流,不苟且偷生的人格尊严;他的死,充分显示了他的忠贞爱国,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他的死真正体现了他那昭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生价值。鲁迅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但真理更可贵。屈原虽死,而真理传于四方,这样的死,死得其所。生与死,是一对矛盾。孟子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也如裴多斐所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也就是说,为了真理,自由,正义,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但同时,我们要珍惜生命。罗曼•曼兰说过:“以死来鄙薄自己,背叛自己,否定自己的信念是世界上最大的错过。” 屈原投江是一曲壮烈的悲歌,一捶击破昏暗的响鼓,一声震撼历史长河的惊雷,屈原是矗立于人类心中的永远丰碑。
305 评论(12)

晶有灵犀

调查报告可分为:基本情况调查报告、典型经济调查报告、新生事物调查报告、揭露问题调查报告。 4.调查报告的结构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1)标题。调查报告的标题形式比较灵活,通常有两种构成形式:一种是双行标题,又叫主副式标题;一种是单行标题。双行标题由主标题和副标题构成,与(论) 新闻专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访的标(文) 题相似。单行标题又分两种构成(带) 形式:一种是公文式标题,由事由和文种(泻) 构成;另一种是内容概(请) 括式标题,这种形式相当灵活。(2)正文(家) 。由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前(泥) 言,着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称) 重介绍基本情况并提出问题。主体,是调查报告的核心内容,也是对调查研究结果的具体引证、论说部分。其结构形式分为纵式结构和逻辑结构两种。结语,是调查报告的结束语,要求简明扼要,言尽即止。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5.调查报告实例
352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