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29

佛肚子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论文摘要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给我写运气

已采纳
无才贫农准备写一篇关于宇宙演化的论文,名字是《九礼宇宙人体无字天书》。试图用古老而全新的全息多维思维全面的展示宇宙、人体、万物的全息多维时空结构。古学借鉴《黄帝内经》等,今学借鉴《全息生物学》等,无间隔因素的描述无穷无量的各种宇宙真象。一粒种子演化成大树和每一粒种子的演化;一个受精卵细胞演化成人体和人类历史的演化;全息多维时空的各种全息要素和全息对应关系;太极的种类和不同的五行排列顺序等等。以此为基础,找出他们与宇宙的全息对应关系,推理宇宙的演化过程,然后用现代科学的实际观测对照,消除不同时空的时间差异来验证,反复循环论证,力图达到无间隔的天地作证,最全面的展示宇宙演化的历史。把天文学、地理地质学、人类历史、人体解剖生理卫生,细胞分子学等等百科知识全部用人体科学的线索统一贯串,全息对应出宇宙演化的主题和规律原理。万物的无穷结构对应无数美丽的神话故事。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论文摘要

185 评论(9)

蘇二爱喝椰汁

大家在看一个复杂事物的时候,从不同方向会看到不同的结果,就像牛顿当初发现苹果落地那样,他产生了与众不同的想法,在当时来讲在常人眼里他是多么谎拗。 我们在量子物理学来研究宇宙的起源和发展显得迷雾重重。在人们为暗物质的存在而奇怪的时候,宇宙的全部都包括什么?是不是要推翻原先的物理学呢? 让我们合上双眼不要去留心眼前的物质世界,我们只感到生命的存在和延续 ,我们所感到得时间和空间这就是宇宙的一切。 宇宙的原物质只有时间原和空间原,宇宙的守恒是围绕着时间和空间展开的,这同宇称不守恒定律得到截然相反的结果,它们的不统一性还有待研究。 波粒二象性仍然很难用相对论来解释,科学永无止境要不停的探索。 时空场在不停的坍缩,时间已趋于疯狂,宇宙的进程在不断加速,时间和空间聚集了巨大的能量 。宇宙的漫长历程凝集成了点,宇宙的无边空间凝剂成了点,宇宙已经到了一个极端的状态,时空已趋于寂寞死亡状态 ,当宇宙历程加速到时空到零时,时空突然变得异常不稳定,空间的内外巨大压力使空间开始膨胀,就这样宇宙开始了它的大爆炸,由于时间流逝的很快,宇宙的进程也是惊人快的,在多次时空爆炸后,演变到了我们所见到的现实宇宙。宇宙万物是时空个体不能共融只能相交的结果。宇宙大爆炸的时间,我个人认为在不同的时空场里得到结果会出入很大,而且宇宙的时间进程一直处于加速状态之中,根据宇宙背景辐射大概距今100几十亿年了吧。 要从时空的角度考虑宇宙,有许多问题还有待研究解决,我愿与大家一起探讨有关问题。我的地址:
119 评论(14)

liluolove

伽莫夫认为,宇宙最初是一个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由最基本粒子组成的“原始火球”——引力奇点。根据现代物理学,这个火球必定迅速膨胀,它的演化过程好像一次巨大的爆发。由于迅速膨胀,宇宙密度和温度不断降低,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化学元素,然后形成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气体物质。气体物质又逐渐凝聚成星云,最后从星云中逐渐产生各种天体,成为现在的宇宙。 这种学说一般人听起来非常离奇,不可思议。在科学界,也由于这个学说缺乏有力的观测证据,因而在它刚刚问世时,并未予以普遍的响应。 到了1965年,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使大爆炸说重见天日。原来,大爆炸说曾预言宇宙中还应该到处存在着“原始火球”的“余热”,这种余热应表现为一种四面八方都有的背景辐射 。特别令人惊奇的是 ,伽莫夫预言的“余热”温度竟恰好与宇宙背景辐射的温度相当。另一方面,由于有关的天文学基本数据已被改进,因此根据这个数据推算出来的宇宙膨胀年龄,已从原来的50亿年增到100—200亿年,现在最准确的是137亿年,这个年龄与天体演化研究中所发现的最老的天体年龄是吻合的。由于大爆炸说比其他宇宙学说能够更多、更好地解释宇宙观测事实,因此愈来愈显示出它的生命力。现在,大多数天文学家都接受了大爆炸说的基本思想,不少过去不能解释的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它是最有影响、最有希望的一种宇宙学说。
234 评论(11)

wankai

爆炸 扩张 冷却 形成
349 评论(10)

aass1188

本世纪,有两种"宇宙模型"比较有影响。一是稳态理论,一是大爆炸理论。20年代后期,爱德温�6�1哈勃(Edwin Hubble)发现了红移现象,说明宇宙正在膨胀。60年代中期,阿尔诺�6�1彭齐亚斯(Arno Penzias)和罗伯特�6�1威尔逊(Robert Wilson)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现在,大爆炸理论广泛地为人们所接受。 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单独的无维度的点,即一个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无尺度但却包含了宇宙全部物质的奇点。至少是在120~150亿年以前,宇宙及空间本身由这个点爆炸形成。   目前学术界影响较大的“大爆炸宇宙论”是1927年由比利时数学家勒梅特提出的,他认为最初宇宙的物质集中在一个超原子的“宇宙蛋”里,在一次无与伦比的大爆炸中分裂成无数碎片,形成了今天的宇宙。1948年,俄裔美籍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又详细勾画出宇宙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50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经一系列元素演化到最后形成星球、星系的整个膨胀演化过程的图像。但是该理论存在许多使人迷惑之处。   人类把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确定为衡量时间的标准——年。但宇宙中所有天体的运动速度都是不同的,在宇宙范围,时间没有衡量标准。譬如地球上东西南北的方向概念在宇宙范围就没有任何意义。既然年的概念对宇宙而言并不存在,大爆炸宇宙论又如何用年的概念去推算宇宙的确切年龄呢?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提出了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互相远离的宇宙膨胀说。哈勃定律只是说明了距离地球越远的星系运动速度越快---星系红移量与星系距离呈正比关系。但他没能发现很重要的另一点---星系红移量与星系质量也呈正比关系。   宇宙中星系间距离非常非常遥远,光线传播因空间物质的吸收、阻挡会逐渐减弱,那些运动速度越快的星系就是质量越大的星系。质量大,能量辐射就强,因此我们观察到的红移量极大的星系,当然是质量极大的星系。这就是被称作“类星体”的遥远星系因质量巨大而红移量巨大的原因。另外那些质量小、能量辐射弱的星系(除极少数距银河系很近的星系,如大、小麦哲伦星系外)则很难观察到,于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星系大多呈红移。而银河系内的恒星由于距地球近,大小恒星都能看到,所以恒星的红移紫移数量大致相等。     宇宙中的物质分布出现不平衡时,局部物质结构会不断发生膨胀和收缩变化,但宇宙整体结构相对平衡的状态不会改变。仅凭从地球角度观测到的部分(不是全部)可见星系与地球之间距离的远近变化,不能说明宇宙整体是在膨胀或收缩。就像地球上的海洋受引力作用不断此涨彼消的潮汐现象并不说明海水总量是在增加或减少一样。   1994年,美国卡内基研究所的弗里德曼等人,用估计宇宙膨胀速率的办法计算宇宙年龄时,得出一个80~120亿年的年龄计算值。然而根据对恒星光谱的分析,宇宙中最古老的恒星年龄为140~160亿年。恒星的年龄倒比宇宙的年龄大。   1964年,美国工程师彭齐亚斯和威尔逊探测到的微波背景辐射,是因为布满宇宙空间的各种物质相互之间能量传递产生的效果。宇宙中的物质辐射是时刻存在的,3K或5K的温度值也只是人类根据自己判断设计的一种衡量标准。这种能量辐射现象只能说明宇宙中的物质由于引力作用,在大尺度空间整体分布的相对均匀性和星际空间里确实存在大量我们目前还观测不到的“暗物质”。   至于大爆炸宇宙论中的氦丰度问题,氦元素原本就是宇宙中存在的仅次于氢元素的数量极丰富的原子结构,它在空间的百分比含量和其它元素的百分比含量同样都属于物质结构分布规律中很平常的物理现象。在宇宙大尺度范围中,不仅氦元素的丰度相似,其余的氢、氧……元素的丰度也都是相似的。而且,各种元素是随不同的温度、环境而不断互相变换的,并不是始终保持一副面孔,所以微波背景辐射和氦丰度与宇宙的起源之间看不出有任何必然的联系。     根据天文观测资料和物理理论描述宇宙的具体形态,星系的形态特征对研究宇宙结构至关重要,从星系的运动规律可以推断整个宇宙的结构形态。而星系共有的圆形旋涡结构就是整个宇宙的缩影,那些椭圆、棒旋等不同的星系形态只是因为星系年龄和观测角度不同而产生的视觉效果。   这种螺旋现象对于认识宇宙形态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大至旋涡星系,小至DNA分子,都是在这种螺旋线中产生。大自然并不认可笔直的形式,自然界所有物质的基本结构都是曲线运动方式的圆环形状。从原子、分子到星球、星系直到星系团、超星系团无一例外,毋庸置疑,浩瀚的宇宙就是一个大旋涡。因此,确立一个“螺旋运动形态宇宙模型”,比那种作为所有物质总和的“宇宙”却脱离曲线运动模式而独辟蹊径,以直线运动方式从一个中心向四面八方无限伸展的“大爆炸宇宙模型”,更能体现真实的宇宙结构形
300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