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53

excutcess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一篇历史论文关于瘟疫的文章是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Taozifight8

已采纳
吴有性于崇锁十五年(1642)撰成《温疫沦》,据《四库全书总目》载,《瘟疫论》2卷,补遗1卷,版本主要有清初刻本、四库全书本等。前有作者“原序”1篇,概述本书的写作主旨及其对疫病的基本见解;上卷共50篇,论温疫的病源、证候、传变、治疗法则、预后及禁忌等;下卷37篇,论“杂气”、疫病的兼夹证候、治疗上的标本取舍、病后调理及妇女、妊娠、小儿疫病的治疗等。本书阐述温疫的病因病机、治疗法则以及各种兼症和治法,其主旨在于说明温病与伤寒的区别。书中提出了“戾气说”,是中医病因学说的重大发展,其对温疫邪气侵犯人体后“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而处于半表半里之膜原”、以及“温疫下不厌早,汗不厌迟,总宜顾存津液”等见解,并由此而创制的达原饮、三消饮等方,均突破了伤寒理论的框架,开其后温病学说的先河,对清代以至现代中医学术均有甚大影响。上卷载论文50篇,阐述瘟疫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并从多方面论述温疫与伤寒的不同。下卷载文36篇,着重论述温疫的兼证,有数篇论述温疫名实和疫疬证治。吴氏认为瘟疫之因,为无形之“戾气”,从口鼻侵入人体。戾气有多种,各有“特适”性和“偏中”性,即不同戾气具有侵犯一定脏器的特异性,人或动物对某种戾气也具有不同感受性。提出“能知以物制气,一病只有一药之到病已”的原则。把戾气侵入途径分为“自天受”(空气传染)和“传染受”(接触传染),既可形成流行之疫,也可出现散发之疫。提出“达原”、“三消”等治法。吴氏创论外感瘟疫病因及传受途径,实开我国传染病学之先河,对后世戴天章等有很大影响。清代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温病学家并未按吴氏的思路继续探索,而返回中医传统思维方法中,使吴氏民气说未能得到充分发展。

一篇历史论文关于瘟疫的文章是

207 评论(14)

hd1016

看问题要看主流 医学的发展有这个因素 但主要不是他推动的`~最多也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促进
275 评论(11)

xielulu666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 随着19世纪工业革命在全世界的扩展,西方近代交通通讯方式开始在中国出现。轮船、火车、电车、汽车、铁路、公路等近代交通工具和运输载体出现。电报、电话等近代通讯方式改变了社会生产生活,使得信息流畅。从19世纪末至建国之前,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及周边地区都通了电,广大内陆的乡村和西部地区没有通电。以照相、电影、无线电广播、话剧、西方音乐和美术的传入为标志的西方近代文化的输入拓宽了国人的文化精神生活的领域,促进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但是也促使中国传统文化日渐式微。以《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为标志的近代报纸、出版事业兴起,启蒙了国民追求民主自由和科学的思想。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子、废止缠足、改长袍马褂为制服、西装、中山装等法令改变了人们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礼和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等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体现出进步民主的思想战胜封建专制思想。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近代化并不彻底,城市比乡村的近代化程度强许多,广大农村地区仍然过着传统的农业社会生活。 近代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国家动荡战乱不断和灾害频繁,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中国近代以来不少农村地区的经济持续萎缩,社会剧烈的动荡加剧了农村的阶级矛盾,农村内部的贫富也十分悬殊。以农民为主体的下层民众生活艰难困苦、工人、手工业者生活很艰辛。在旧中国占农民大多数的是贫农雇农和中农,中农在年景好时勉强吃饱饭,贫农雇农生活贫困。近代以来爱国开明的知识分子在社会动荡中探索各种救国道路,也有部分知识分子沦为外国侵略势力的买办和代言人,更有甚者充当外敌的走狗。封建军阀、大官僚大地主、乡村的土豪劣绅、城乡的富商、买办等腐朽阶级享受种种特权,欺压人民。他们利用权力攫取了大量的财富,过着纸醉金迷的罪恶生活。由于社会动荡旧中国社会治安混乱,城市里流氓帮派和会党林立,民国时期上海、天津、北平、广州、武汉、成都等地黑帮盛行。著名的黑帮有青红帮、斧头帮等。上海的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王亚樵。天津的袁文会儿等都是著名的黑社会头子。在水旱码头、车站、地方市面上大大小小的恶霸鱼肉人民。在东北、西北的山区里土匪啸聚山林杀人越货。旧中国在各地妓院、赌场、烟馆随处可见,这些罪恶的场所使人学坏堕落。由于经济贫困,国民教育不振,广大下层百姓无法上学,直到1949年文盲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由于缺乏教育,民智未开愚昧麻木,人心涣散,国家民族意识萌发的晚,整个社会一盘散沙。 近代水利、运输、工矿业发展受阻,交通和基础设施落后,因此水灾、旱灾、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交替,由于国力衰弱,国家的抗灾能力脆弱,每逢大灾就会有大批民众死亡,有时灾难之间互相叠加,造成大灾之后灾区贫困衰败不堪。1877-1879年的“丁戊奇荒”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严重的饥荒。旱灾、蝗灾、水灾、瘟疫互相交织。广大北方地区约有一千余万农民死于饥荒。1920年的发生在大西北的海原大地震,造成24万余人死于震灾。饥荒之年大多数灾民自生自灭,灾民饥肠辘辘,食不果腹,衣衫褴褛,到处行乞,惨不忍睹,因饥饿倒毙道路者比比皆是,死而无葬,暴尸野外,蚊蝇滋生,恶臭冲天,遇暑热瘟疫流行,饥民群处之处,因疫病,死者互相枕籍,哀号遍野,村户萧疏,鬼唱歌。这就是近代中国农村遇到严重饥荒的写照,受灾严重之地犹如人间地狱。
211 评论(12)

几度春秋hbw

拜占庭帝国衰亡的原因:1、查士丁尼大帝妄想恢复罗马帝国,穷兵黩武,四处扩张,造成帝国财尽民穷严重消耗了国力。2、六世纪中叶的大瘟疫(查士丁尼瘟疫),使帝国损失了一半的人口,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几乎是帝国崩溃。3、拜占庭帝国后期内讧不断,严重消耗了国力。4、拜占庭帝国地处欧亚非文明碰撞的地区,不断出现的强敌,蚕食帝国的疆域。5、拜占庭帝国社会变革缓慢,未能抓住变革发展的机遇,迷恋于过去的辉煌错失良机。6、十字军东征使帝国元气大伤。拜占廷帝国衰亡给我们的启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308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