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74

淼淼酱5200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乡村教育的议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puhaiyan

已采纳
农村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浓浓的乡土气息和淳厚的风土人情。这些都是城市所无法比拟的。但农村学生相较于城里学生而言,他们生活中可感知的新鲜事物少,视野较窄,可供阅读的书籍极其匮乏。在教学中,我发现农村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对作文不感兴趣、作文水平低的现象。通过几年不断的探索,我认为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厚积薄发,丰富学生的作文语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由于农村小学生阅读量小、词汇缺乏、知识面窄,在语言表达上较不确切、不生动具体,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我认为注重平时积累,多渠道丰富学生的作文语言。 1、课内阅读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因此我在教学中,要求每生一本课内笔记本,在预习新课的时候将自己喜欢的词句划出来并用工整的字将这些词句抄在笔记本中,起初学生对课文的好词佳句还不甚理解,我们可以先领同学有感情地读,接着在理解的基础上请学生抄写。学生摘抄的语句都是他们自己喜欢的,也都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能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作文时这些词语就可以信手拈来,使习作锦上添花。 2、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作用不容忽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想成为妙手,就得有广泛的阅读。因此,我经常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多读课外读物,鼓励学生积极借阅图书室的图书进行阅读。但由于学校条件有限,图书数目较少,学生视野得不到很好的拓展。我提议学生在周末或假期,多到市内的书店和图书馆去借阅并摘录,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好习惯。尤其是重视指导学生多读少儿文艺作品,如民间故事、神话、童话、寓言等,这些作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读来十分有趣。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地方摘抄在“采蜜集”中,然后读一读,背一背。并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写下来。而且要鼓励学生在自己的作文用上自己摘抄的词句,让学生尝到多读书的甜头。这样学生的作文、阅读兴趣同时得到提高,岂不是一箭双雕? 二、留心观察,引导学生捕捉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所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教师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鼓励学生去仔细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素材。 1、观察应该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口问、耳听、脑想,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特点,全面、细致、深入地认识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体形象。例如:观察水果荔枝,可发通过视觉了解荔枝的颜色、形状;通过触觉感觉荔枝外表的粗糙;通过味觉品尝荔枝的滋味;通过嗅觉闻一闻荔枝的清香。同样观察人物、动物、事件等,都需要多种感官的参与。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受,捕捉出作文生动形象,内容具体的素材。 2、观察应该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农村的民风民俗地道纯朴。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更注重于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比如:除夕之夜吃团圆饭,正月十五赏花灯、吃元宵,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中秋做月饼……这些场面既喜庆又沿袭了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更是农村孩子喜闻乐见、城镇生活中所欠缺的,如果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将这些身边的民俗生活作为作文的一类素材,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其次,学生对家乡名胜古迹比较感兴趣,教师还可以从这方面来引导学生去收集有关家乡名胜古迹的历史文化。 3、从观察中引发想象。缺少合理联想和想象的文章平淡无味,让人提不起兴趣,必须让孩子们以观察对象为依托,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如,神州七号飞船顺利返航,中国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有什么想法?或想象出与之联系密切的事物,由此及彼,大胆想象。 及时记录观察的结果。观察好比撒网,记录好比收网。坚持写日记是积累素材的最好方式,也是积累素材最好的途径。 三、灵活习作,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儿童对某事物是否喜爱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许多兴趣都是“引”出来的。要先给学生激趣,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1、以教材为点,仿写续写课文。语文教材中安排的课文中不管是讲读或阅读课文,每组课文都是佳作;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篇章结构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从语文教学实践看,学生从读学写,由仿照写到创写效果明显。如:教学《桂林山水》可仿写描写桂林山和水的特点的句式;也可仿写篇章结构“总--分--总”; 也可仿写引用诗句总结课文的写作方法等。再如:教学《凡卡》最后一段后,我安排了一次续写练习,提出假设:“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将会怎样呢?请以‘爷爷收到信后’为开头写一段话。”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 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我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激起灵感的火花,如:为了让学生写好《一件有意义的事》或《记一次 活动》等写真实事例或活动时,在平时的班队课上,我就多安排些农村的趣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能通过亲身体验,写出真实的感受。如:拔河比赛、抽陀螺比赛、夹玻璃珠比赛……让学生写作之前玩自己喜欢的游戏,然后让学生把活动的过程及活动后的感受写下来,在学生情绪高涨中,让学生动笔将这一快乐的场面写下来,结果全班学生没有一个皱眉头的,都能顺利地完成。 在农村生活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劳动场景。我们应引导学生在作文前好好地再体验一下劳动生活,那孩子们在作文时还会抓耳挠腮,无法下笔吗? 3、面对突发事件,应现场追击,及时记录。如:有学生掏鸟窝,他把整个鸟窝带到了学校。我发现后,看到窝里还未长毛的、红嫩嫩的鸟雏。立刻对学生进行了爱护鸟类的思想教育;其次,引导他写一篇观察小动物的作文:此时此刻,小鸟雏的妈妈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它是多么着急、伤心、难过啊!你难道不想让他们一家人团聚吗?把你此时此刻的想法告诉大家。 四、开辟园地,让学生施展才能。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评价,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创新的闪光点,及时给与鼓励,树立良好的自信心,激发写作的动机。首先我在每月的教学中,坚持把每位学生认为自己最满意的习作1—2篇通过修改誊抄后,装订在班级的《浪花集》。每学期编印一本《成长果园》班刊,让每个学生互相交流,并记录下自己成长足迹。还可以将这一成果与爸爸妈妈共同分享。同学们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增强了习作的信心。其次, 教师要经常留心各种报刊杂志,如有征文消息,及时把信息传递给学生,鼓励学生去试一试,即使石沉大海,也为成功打下基础。对一些作文立意较新、选材独特的作品,教师可以推荐向《素质教育博览》、《小学生周报》等小学生读物投稿,让学生有施展才华的地方。 总之,我们身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在教学中难免会有困难。只要教者有心,把握时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掌握规律,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我相信学生爱上作文并不难。当他们融入生活中,他们定会以大山一样宽厚的胸怀,以充满泥土气息的质朴语言,在广阔的作文天地里驰骋。

关于乡村教育的议论文

216 评论(14)

lindalinda881

浅谈贫困地区小学作文教学老店镇中心学校 姚孟君 黄德石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它作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载体使之成为语文教学工作的一个核心重要区域。因此,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是历来作文教学的难堪局面。处于贫困地区这一特殊地理区位,由于受自然经济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作文教学难度更大。现就贫困地区作文教学实际困难入手,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吸纳己有经验草拟一文,希望能对从事一线小学教育教学的山区教师走出艰难局面提供一点微陋的粗浅参考。一贫困山区业已存在的作文教学实际困难我国的山区教育教学起步早,经验足,山区教育本身并不存在多少缺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山区教育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这对本就不容乐观的作文教学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1.阅读面缺失处于贫困地区的孩子,阅读量少得可怜。他们唯一见过的书本便是教科书,条件好一点的可能还有家里边遗留的一些孩子根本看不懂的文章宣传报纸什么的。就我所在的学校,我访问学生是否看过报纸,他们的回答是包面条的纸就是报纸,那是私人作坊为节省成本所使用的简易包装。作文教学要取得突破性进展,本身就要求学生尽量增加阅读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1】,这是语文教学不变的宗旨。但处于贫困地区的孩子又如何提高阅读量呢?就是把语文课本翻烂了以达不到应有的阅读量。2.观察面狭窄语文教学讲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意在尽可能的多实践,多注意观察。作文教学的一大桎桔便是观察面的缺乏。要引领孩子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使他们从感性上获得充分的认识,才能有话可写,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贫困地区孩子的生活模式是早上起来上学,中午回家吃饭(有路程远的是早饭午饭一顿吃),晚上回家睡觉,家里没有电视,一黑便上床。家到学校一走就是几里甚至几十里,闲假还要跟父母干农活,在家照看弟弟妹妹。使得这里的孩子一碰上写物就只有家到学校的几亩庄稼,几片树林,几处房子;写人就只有爸爸妈妈兄弟姐妹或几个亲戚,最多加上同学或老师。3.害怕作文的心理定势明显要想让学生喜欢作文,最重要的是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从主观上克服害怕作文的心理定势。所谓心理定势简单的解释便是某种事物所固有的心理认识长期的无意识的保持和延续。比如一个人去开水房拎水,总会使一定的力气提起水壶,可若是空水壶就会被无意定势。进开水房拎水都会认为水是灌满的,初学作文者都会认为作文是无尚难的,这是一个道理,产生这种畏惧心理的直接原因就是害怕作文心理的定势养成。克服作文心理定势的方法多种多样,历来语文教师也总结了不少。诸如写日记、周记,展开讨论,给亲朋好友写信,为别人搞小创作,尽可能放宽作文题目体裁的限制等等。这样别开生面的长期培养学生领悟作文的重要性和趣味性。二.问题症结贫困山区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找到问题症结,就可使难题迎刃而解。1.没有充分运用教材教材是学生最好的阅读材料。虽然教材的编写很有限,光靠教材难以满足学生阅读量的需要,但我们知道古代读书人也不见得读书浩如烟海,可名垂千古的大诗人大文豪不胜枚举。一部《红楼梦》有读一遍的,有读上百遍的,那些读一两遍的只知故事梗概,观之书不在于多,贵在于精。教材上所节选的篇目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不管是从阅读篇目还是作者的参考价值都毋庸置疑。为此,对语文教师提出更严峻的考验,如何把教材的最大功效发挥出来,成为解决贫困地区作文教学的必备环节。现在很多语文教师对课文的力度不够,仅仅停留在字词句的粗略把握上,叫学生背背词语解释,分分段落,概括一下中心思想以为就是对教材最好的处理了。背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可光靠死记硬背这样的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是很难体现语文教学的多样化特点的。2.观察面的把握不够清晰陶行知在《儿童科学教育》演讲中谈到:“如果我们抱着宇宙既学校的观念,那么野外的池塘便是我们的实验所……这样一来,所观察的也就比较真实可靠。,【2】陶老是中国提倡在做中学的先驱,他的乡村教育理念深受众多教育者的推宗认可。贫困山区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走出作文教学观察面缺失的瓶颈制约,关键就要有宇宙即学校的博大观念,摆脱单一的班级授课制约唯一采纳模式。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美学教育重视不够,有很多教师认为美学不美学的有这个必要吗?再说了讲给他们听又听得懂吗?其实不然,美学思想的培养对作文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并且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的。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或课堂外就能给学生认识美、发现美、感知美,那么学生就会主动并且认真细致的观察了,这对贫困山区作文教学意义非凡。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强调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可很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识模糊,或者对自己坚持了很多年的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割舍这样一来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成为空话。就作文教学而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你的方法有多好都要在乎学生有话可写,之乎者也的时代一去不复反,靠背经典句子篇目搪塞之办法寸步难行。所以,如果一点也不把学生观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要在作文教学特别是贫困山区作文教学上取得多大建树决不可能。贫困山区作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摆脱一言之无物,词不达意的弊端,语言仁把握不要过于苛刻。很多教师就是认为写文章一定要写经典白话文的语言,方言土语就不叫句子了,一旦出现并视为病句大肆批驳,这种做法无疑把作文和学生的生活悬空了起来。3.努力让学生消除害怕作文的不良情绪很多学生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学生一开始学写作文并认为作文难得不得了,老师一叫开始写作文就如上刀山、下火海一般。一叫写作文便拿着笔闷思苦想半天,最后憋出一些流水帐,叫写600字以上决不会超过800字,字数够了作文以就完成了。如果长期保持这样的消极状态,那么作文的质量要想得到提高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而老师呢,左也强调右也强调作文难写,在强调难写的同时不断的说着诸如作文很重要的话。学生听见老师都说作文难写也就认为作文写不了,写一不好作文这无可厚非。三、创设条件,消除贫困地区作文教学各项瓶颈制约其实贫困地区的教育教学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项优势。能把山区的各项优势展于教学之中,这就是一大可观的财富。那么如何开发并应用山区的各项教学资源呢,这是摆在山区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刻不容缓的课题。1.充分认识山区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地处贫困山区,在许多方面都较之城市处于落后阶段,如果还是采取单一的枯燥的简单粉笔加课本的教学模式,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不可能的。如果不能清楚的认识到贫困山区教学资源的开发性,那只能使作文教学离期望值的距离越来越远。前面谈到,要想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定势,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对事物有直观细致的观察、培养学生的阅读爱好,让学生有写的欲望,就能把自己经历的感知的东西有条不紊的抒发出来。作文教学本身也是属于兴趣教学的范畴,要想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全面的提升,就得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喜爱的情绪。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兴趣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突出地位。处于贫困山区的学生不凡诸多爱好,对许多事物,操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知,要想在作文中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就要创设条件激发兴趣让学生把自己见到的感悟到的事物、事件大胆的说出来写出来使之跃然纸上。2.充分把握,全面挖掘山区教育各项有利资源山区副员辽阔、自然生态良好,这是城市环境无法比拟的极大优势。这里生物众多,民风淳朴,许多城市孩子只能在课本电视、实验室、动物园才能看到的东西这里比比皆是,许多方言正是文学语言提炼的精品。所有这些都是贫困山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千万不要被形式上的经济落后吓倒,更不要不切实际的和城市现代化教学设施、孩子多样化生活模式进行盲目攀比,这样只能使自己陷于更加悲观的境地,缺乏创新意识,对改进提高作文教学将十分不利。一定要看到自己的独特优势,充分灵活组织教学,千方百计克服种种困难方能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在平时的养成教育中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兴趣,观察面千万不可限得过死,只要是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各类事物各种事件,只要是健康的积极的都有价值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观察。在学月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多积累,有意识有组织的在教学中展开交流评比。积累是多方面的,有语言的积累、字词句的积累、充分挖掘学生潜能,通过广泛的积累在作文中竞相并发。另外,对教材的灵活有效处理是解决贫困地区作文教学不利制约的一大关键,如何使教材的最大功效得以发挥,就我个人认为须从以下几方面充分把握:对整个教材的体系把握。教材编写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内在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对此有充分的把握和处理,课文与课文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如果能让学生通过学习加以联系把握,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灵活多样化的处理教材。“教无定法”,【3】这是教育的基本理念,对教材的处理千万不可形成死板机械模式,对具体内容具体篇目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灵活有效的处理。比如在教授《望庐山瀑布》【4】一文的时候就可以用对话交流式,问答式等多种有效方式展开,以期望学生领悟庐山瀑布之美,感知作者神奇的笔触,修辞手法的巧夺天工,动静皆美的构图奇思。只有从资源的可供开发性上大做文章,才能对贫困山区阅读量严重不足起到有益补充。尝试向教材要语言。教材是学生最好的阅读资料,面对贫困地区阅读量不足的问题,教师在处理教材上就只能充分挖屈教材,大力应用教材。作文是语言的艺术,教师在授课中一定要有意识的让学生感悟每篇课文的语言美,对那些很有意味的句子词语可以灵活的加以再三强调处理。比如《拉萨的天空》【5】有一句是这样说的:“掬一把蓝天可以洗脸,这句话真是太妙了”。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却充分道出了拉萨天空的纯净气息。对这样的句子教师就一定要加以重点处理,让学生通过有效感知铭记于心。一段时间的培训后力争让学生看到每篇课文都能找到那么一两句传神的话语,久而久之,无形中便锤炼了自己的语言,作文也就不再干瘪无力了。四.从主观上饱含激情打造作文新气息贫困山区教学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本,地处山区一线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有信心有决心,走出多年的传统栓桔。近年从贫困山区走出来的作家艺术家引起世人关注,昭通文学现象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经济落后不是作文艰难的决定因素,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若能把学生带到副员辽阔,自然生态良好的大自然中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兴趣,引导学生发现大自然、之大自然的美,使学生对大自然中的花、鸟、虫、鱼产生浓厚兴趣。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季节的更替,使大自然显得千姿百态,变化万千,这给我们的写景作文提供了取之不不尽的写作素材。那么,我们该怎样描写四季的景色呢?关键的一点是,要抓住四季的特点来写,写出春、夏、秋、冬各自的景物特色。春天是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季节;夏天是生机勃勃的季节;秋天是金色的收获季节;冬天是万物休养孕育的季节。在不同的季节里,一草一木都有它不同的特色。抓住各自不同的特点,就抓住了各自独有的美。另外,要寓情于景。单纯的描景只能是一幅死板的图画,如果将你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融入其中,景物才会生动起来。许多城市孩子见不到的东西,山村比比皆是,许多城市孩子分不清的东西,如韭菜和麦子,稻谷和穗子等,但山区孩子即不然,说明山区孩子观察细致,对形状相近的事物能分辨清楚。这些事例足以证明,山区作文教学并非艰难而不可行,只要贫困山区教师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坚信是会创出一片新天地的。
278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