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ghong
2025-09-07 12:07:51
华为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从企业家驱动转向制度驱动、人才驱动;如何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跨越;如何建立组织理性、确立理性权威,淡化个性权威。方法呢,举个深入浅出的例子——首先,把”坑”和“萝卜”分开,在职位上对这个“坑”进行评价;第二步是评价人,也就是“萝卜”,看看他适合放在哪个坑里,然后把合适的“萝卜”放在合适的坑里;第三步是看萝卜能长多大,就是评估绩效。(用任正非的话说,华为人为什么愿意这么玩儿命干?是“分赃分得好”,利益得到了均衡,这又围绕着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一言以蔽之:以职位价值定工资,以任职资格定晋升,以工作绩效定奖金;关键绩效考核指标与战略分解相一致,劳动态度评估与文化、价值观相一致。这暗含了其人力资源管理的5大战略,以下我们来一一剖析:一、职位价值体系早期,HayGroup帮华为设计了三张表格,用来客观评价正常情况下每个岗位的能力要求、风险和责任度,每一个岗位对应相应的级别,从而建立起了25级的薪酬架构体系。这样就实现了公司内部价值分配的相对公平。二、绩效管理体系华为的绩效考核表的内容跟和工作目标息息相关,学的是IBM的PBC(PersonalBusinessCommitments)。主要分为业绩和行为两部分。业绩部分指的是KPI的各项指标,强调绩效评估;行为部分主要指员工每个阶段所需要做的事和需要改进的内容,强调能力评估,这就是现在华为的价值评价体系。工资、奖金、股权等等应该怎么分,都靠这个体系来提供依据。更具体地说,KPI体系是与战略地图挂钩的。每年公司所制定的战略目标不同,对应的KPI指标也不一样。然后这套KPI指标会由上至下地分解到各个系统、各个岗位,从而成为考核的标准,每个岗位都有所不同。比如同为市场部的销售人员,班组主任的考核指标更侧重高层关系,而客户经理更侧重销售额。三、任职资格体系能力主义工资(或称职能工资制度,相对于职务工资制度、年薪工资制度、年薪制),其考核工具是任职资格体系。华为的专业人员一般分为六个等级,一级最低,六级最高。每个职业都有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且每个级别对应一套技能结构,一个职业大概有四到六项技能结构。(比如作为一个销售人员,应该具备信息收集、产品知识、项目管理和影响力等几项技能,那么从一级向二级晋升时,他会非常明确自己应该在哪些方面学习和提高。这是知识分子自我管理的路径设定。)现在的任职资格体系其实是把最好的经验全部总结提炼,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可复制的模板。从经营人才的企业转向经营知识的企业。尽管借鉴了英国NVQ(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但华为的这套体系是自己开发出来的,因为每一个职业都不一样,当时花了很多时间。(比如说销售人员的任职资格体系,是人力资源部六个人花了半年时间写出来的。三人一组,到各班组里面去呆了三个月,天天和销售人员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把他们的行为全部记录了下来。)四、素质模型体系任职资格体系和素质模型其实是两个概念。任职资格体系更多的是一种对日常工作行为的要求,比如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应该如何去收集信息、和客户的沟通交流、进行项目公关等等,重点在于各类技能。而素质模型更侧重人才的内在特质,譬如个体的成就感、影响力等等,这些特质往往不是靠培养出来的,而是靠选择。所以华为在晋升的时候更多地使用任职资格体系,而在招聘当中会更多地使用素质模型。五、劳动态度评估体系每年年末,都会发一张劳动态度评价表,表上大概有几十个问题,都是非常详细琐碎的,比如“你有没拿公司的纸回家”或“上班时间有没有打过私人电话”。这是一般员工的评估表,对管理层的要求更加严格,比如会有“能不能为了公司的整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这种问题。这张表每个人自己填,没有人会督查你是不是填了真实答案,目的主要是让大家在填写的过程中自我检查。这其实是在潜移默化地不断传递信息、强化观念,让公司统一的文化和价值观深入人心的过程。总而言之,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企业也许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把知识分子老板化,按合伙人的方式进行管理,二是把知识分子工人化,按照流程切割的方式进行两者,而华为做到了“兼得”。
作者:summer chen链接: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一、职位价值体系早期,Hay Group帮华为设计了三张表格,用来客观评价正常情况下每个岗位的能力要求、风险和责任度,每一个岗位对应相应的级别,从而建立起了25级的薪酬架构体系。这样就实现了公司内部价值分配的相对公平。二、绩效管理体系华为的绩效考核表的内容跟和工作目标息息相关,学的是IBM的PBC(Personal Business Commitments)。主要分为业绩和行为两部分。业绩部分指的是KPI的各项指标,强调绩效评估;行为部分主要指员工每个阶段所需要做的事和需要改进的内容,强调能力评估,这就是现在华为的价值评价体系。工资、奖金、股权等等应该怎么分,都靠这个体系来提供依据。更具体地说,KPI体系是与战略地图挂钩的。每年公司所制定的战略目标不同,对应的KPI指标也不一样。然后这套KPI指标会由上至下地分解到各个系统、各个岗位,从而成为考核的标准,每个岗位都有所不同。比如同为市场部的销售人员,班组主任的考核指标更侧重高层关系,而客户经理更侧重销售额。三、任职资格体系能力主义工资(或称职能工资制度,相对于职务工资制度、年薪工资制度、年薪制),其考核工具是任职资格体系。华为的专业人员一般分为六个等级,一级最低,六级最高。每个职业都有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且每个级别对应一套技能结构,一个职业大概有四到六项技能结构。(比如作为一个销售人员,应该具备信息收集、产品知识、项目管理和影响力等几项技能,那么从一级向二级晋升时,他会非常明确自己应该在哪些方面学习和提高。这是知识分子自我管理的路径设定。)现在的任职资格体系其实是把最好的经验全部总结提炼,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可复制的模板。从经营人才的企业转向经营知识的企业。尽管借鉴了英国NVQ(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但华为的这套体系是自己开发出来的,因为每一个职业都不一样,当时花了很多时间。(比如说销售人员的任职资格体系,是人力资源部六个人花了半年时间写出来的。三人一组,到各班组里面去呆了三个月,天天和销售人员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把他们的行为全部记录了下来。)四、素质模型体系任职资格体系和素质模型其实是两个概念。任职资格体系更多的是一种对日常工作行为的要求,比如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应该如何去收集信息、和客户的沟通交流、进行项目公关等等,重点在于各类技能。而素质模型更侧重人才的内在特质,譬如个体的成就感、影响力等等,这些特质往往不是靠培养出来的,而是靠选择。所以华为在晋升的时候更多地使用任职资格体系,而在招聘当中会更多地使用素质模型。五、劳动态度评估体系每年年末,都会发一张劳动态度评价表,表上大概有几十个问题,都是非常详细琐碎的,比如“你有没拿公司的纸回家”或“上班时间有没有打过私人电话”。这是一般员工的评估表,对管理层的要求更加严格,比如会有“能不能为了公司的整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这种问题。这张表每个人自己填,没有人会督查你是不是填了真实答案,目的主要是让大家在填写的过程中自我检查。这其实是在潜移默化地不断传递信息、强化观念,让公司统一的文化和价值观深入人心的过程。
IT项目中如何进行风险管理规划 风险管理规划是在专案正式启动前或启动初期对专案的一个纵观全局的基于风险角度的考虑、分析、规划,也是专案风险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内容。 一 风险形势评估风险形势评估以专案计划、专案预算、专案进度等基本资讯为依据,着眼于明确专案的目标、战略、战术以及实现专案目标的手段和资源。 从而实现:通过风险的角度审查专案计划认清专案形势,并揭示隐藏的一些专案前提和假设,使专案管理者在专案初期就能识别出一些风险。 尤其是专案建议书、可行性报告或专案计划一般都是在若干假设、前提、预测的基础上完成的,这些假设、前提、预测在专案实施期间有可能成立,也有可能不成立。 而这其中隐藏的风险问题又通常是被忽视的。一旦问题发生,往往造成专案管理方的措手不及和无一应对。 例如专案计划中假设用户实施小组全力支援、脱产或几乎脱产投入IT专案的实施,但在实际过程中,用户方人员却不得不抽出大量时间处理塬有的业务,造成IT专案实施进度的拖延和实施效果不尽人意的风险。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为了找出这些隐藏的专案条件和威胁,就需要对与专案相关的各种计划进行详细审查,如人力资源计划、合同管理计划、专案采购计划等等。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风险形势评估一般应重视以下内容:专案的起因、目的、专案的范围、组织目标与专案目标的相互关系、专案的贡献、专案条件、制约因素等。 二 风险识别在对专案的基础的风险形势评估之上,就需要对各种显露的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风险识别实际上是对将来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的一种设想和猜测。 因此,一般的风险识别结果应包括风险的分类、来源、表现及其后果、以及引发的相关专案管理要求。 在具体识别风险时,一方面可利用一些常识、经验和判断,通过以前经历的专案中积累起来的资料、资料、经验和教训,或者请教相关的专家和资深从业人员,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分解专案的范围、结构来识别风险,理清专案的组成和各个组成部分的性质、之间的关系、与外因的联系等内容,从而减少专案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一些技术和工具。比如,结合经验和教训,将专案成功和失败的塬因罗列成一张核对表,或者是专案的实施范围、质量控制、专案进度、采购与合同管理、人力资源与沟通等。 以上都是风险识别常用的一些手段和方法,当然还有其他更多的途径,因专案而异,灵活运用。 三 风险分析和评价在进行风险识别并整理之后,必须就各项风险对整个专案的影响程度做一些分析和评价,通常这些评价建立在以特性为依据的判断和以资料统计为依据的研究上。 风险分析的方法非常多,一般采用统计学范畴内的概率、分布频率、平均数众数等方法。 但无论是哪一种工具,都各有长短,而且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分析者的主观影响。可以通过多角度多人员的分析或者采取头脑风暴法等尽可能避免。 此外,我们应当明确,风险是一种变化着的事物,基于这种易变条件上的预测和分析,是不可能做到十分的精确和可靠的。所有的风险分析都只有一个目的,即尽量避免专案的失控和为具体的专案实施中的突发问题预留足够的后备措施和缓冲空间。 风险评价之后,专案面临着两种选择,即面临着不可承受风险和可承受风险。对于前者,或者终止专案,或者采取补救措施,降低风险或改变专案对于后者,则需要在专案之中进行风险控制。 风险管理规划是在专案正式启动前或启动初期对专案的一个纵观全局的基于风险角度的考虑、分析、规划,也是专案风险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内容。 一 风险形势评估风险形势评估以专案计划、专案预算、专案进度等基本资讯为依据,着眼于明确专案的目标、战略、战术以及实现专案目标的手段和资源。 从而实现:通过风险的角度审查专案计划认清专案形势,并揭示隐藏的一些专案前提和假设,使专案管理者在专案初期就能识别出一些风险。 尤其是专案建议书、可行性报告或专案计划一般都是在若干假设、前提、预测的基础上完成的,这些假设、前提、预测在专案实施期间有可能成立,也有可能不成立。 而这其中隐藏的风险问题又通常是被忽视的。一旦问题发生,往往造成专案管理方的措手不及和无一应对。 例如专案计划中假设用户实施小组全力支援、脱产或几乎脱产投入IT专案的实施,但在实际过程中,用户方人员却不得不抽出大量时间处理塬有的业务,造成IT专案实施进度的拖延和实施效果不尽人意的风险。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为了找出这些隐藏的专案条件和威胁,就需要对与专案相关的各种计划进行详细审查,如人力资源计划、合同管理计划、专案采购计划等等。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风险形势评估一般应重视以下内容:专案的起因、目的、专案的范围、组织目标与专案目标的相互关系、专案的贡献、专案条件、制约因素等。 二 风险识别在对专案的基础的风险形势评估之上,就需要对各种显露的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风险识别实际上是对将来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的一种设想和猜测。 因此,一般的风险识别结果应包括风险的分类、来源、表现及其后果、以及引发的相关专案管理要求。 在具体识别风险时,一方面可利用一些常识、经验和判断,通过以前经历的专案中积累起来的资料、资料、经验和教训,或者请教相关的专家和资深从业人员,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分解专案的范围、结构来识别风险,理清专案的组成和各个组成部分的性质、之间的关系、与外因的联系等内容,从而减少专案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一些技术和工具。比如,结合经验和教训,将专案成功和失败的塬因罗列成一张核对表,或者是专案的实施范围、质量控制、专案进度、采购与合同管理、人力资源与沟通等。 以上都是风险识别常用的一些手段和方法,当然还有其他更多的途径,因专案而异,灵活运用。 三 风险分析和评价在进行风险识别并整理之后,必须就各项风险对整个专案的影响程度做一些分析和评价,通常这些评价建立在以特性为依据的判断和以资料统计为依据的研究上。 风险分析的方法非常多,一般采用统计学范畴内的概率、分布频率、平均数众数等方法。 但无论是哪一种工具,都各有长短,而且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分析者的主观影响。可以通过多角度多人员的分析或者采取头脑风暴法等尽可能避免。 此外,我们应当明确,风险是一种变化着的事物,基于这种易变条件上的预测和分析,是不可能做到十分的精确和可靠的。所有的风险分析都只有一个目的,即尽量避免专案的失控和为具体的专案实施中的突发问题预留足够的后备措施和缓冲空间。 风险评价之后,专案面临着两种选择,即面临着不可承受风险和可承受风险。对于前者,或者终止专案,或者采取补救措施,降低风险或改变专案对于后者,则需要在专案之中进行风险控制。
企业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表现在下几个方面:1、是应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全球性的竞争变得异常惨烈。在发布环境领域发生着所谓3C的变化,第一个C,顾客(customer)在变化,顾客对企业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第二个C,竞争(compete)在变化,竞争频率加快、竞争的规则在改变、年轻企业战胜年老的企业,小企业战胜大企业;第三个C,变化(change)的本身也在变化,内容在变化、周期在缩短、变化的突然性增加了。这是战略风险管理非常值得注意的。2、是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企业在研究和开发上的投资面临着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技术的不确定性来自于研究开发的实际进展和产品投入市场的实际要求的预见的准确性,市场的风险来自于难以了解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在什么时候通过对技术的变革及新技术的推出对企业研究项目价值的影响。深圳华为技术公司主要从事通信设备制业,是典型的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属于高风险行业,而通过加大战略风险管理,规避了技术创新风险,保持了持续较快的增长,成为了国内电信市场的主要供应商,并成功进入全球电信市场。3、是进行资本经营的需要那就是企业的兼并、收购、控股、参股等等。麦肯锡曾经做过统计,兼并收购的成功率大概不到50%,存在着较大风险。上世纪90 年代中期,三九集团便通过兼并开始多元化经营。在1999年7月赵新先与韦尔奇对话中,首次提出“500强”理想。当时三九已经完成了以低成本为主题的第一轮扩张,依靠政策开始大规模兼并,先后收购企业近50家。其中,承债式收购几乎占了一半。然而,在多元化战略实施过程,由于风险管理缺失,在非药业领域的扩张结果几乎无一成功,还造成了巨额损失。这是一个失败的经典案例,盲目地兼并、收购,没有规避或转移其中的战略风险,兼并收购的目的做大做强,反而把自己拖垮了。4、是走向国际化的需要中国加入WTO,对实物经济中的许多行业和企业会带来重大冲击并加大风险,同时,外国企业和商品的进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分割一部分中国企业的内需份额。那时,外企和外国商品虽然大量增加,但都是按WTO规则运行的,大多数是化隐形为显形,化中间商为直接进入,外国企业将和中国企业开展全方体的竞争。这更需要有战略的指导,更需要注意战略的风险,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不败。5、是企业内部发展的需要通用公司为什么永远不落伍?因为80年代初韦尔奇就预料到将来的市场将没有国家的界限了,做企业不光要在美国市场上数一数二,还要在全世界范围内数一数二。全球化使企业各种决策面临内部、外部,客观、主观,方方面面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在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尽管很多企业拥有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和优异的生产技术,并在营销上付出巨大努力,但有时还是无法回避环境带来的威胁。而有些企业通过系统的战略风险管理则能将威胁变成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