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qm1846
[1]高适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月,75000字[2]韩非子札记,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273000字[3]中国文学批评小史,长江文艺出版社,1981年1月,205000字;(台湾)丽文文化公司,1994年7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189000字;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 200000字;(韩国)理论与实践出版社(全弘哲等译),1993年8月;(日本)勉诚出版社(高津孝译),2007年7月[4]韩非,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10月,44000字[5]九歌新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115000字[6]唐语林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7月,536000字[7]文史探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213000字[8]唐诗大辞典(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1月,1490000字[9]当代学术研究思辨,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293000字[10]唐人轶事汇编(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1736000字[11]唐人笔记小说考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230000字[12]诗仙李白之谜,台湾商务印书馆,1996年11月,14000字[13]魏晋南北朝文学论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11月,246000字[14]唐钞文选集注汇存(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7月[15]周勋初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2600000字[16]罗根泽说诸子(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274000字[17]李白研究(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406000字[18]师门问学录(余历雄记),凤凰出版社,2004年12月,230000字[19]李白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350000字;2006年7月第二次印刷[20]《册府元龟》校订本(主编),凤凰出版社,2006年12月,15777000字[21]馀波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365000字[22]胡小石文史论丛(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278000字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9月,列入“参加本书编订工作的主要编写人”[2]马恩列斯文艺论著选读,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增订本,后记中云“曾在一段,时间内参加编写”[3]韩非子校注,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后记中云“全书的文字统一和校勘工作是由周勋初同志负责的”[4]辞海·语词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列入主要编写和修订人,新一版、新二版均参加编写 [1]谈谈汉字简化的历史(中国青年报,1956年3月24日)[2]评汉字笔顺排检法(中国语文,1957年1期)[3]携手并进(小说),(雨花,1958年5月号)[4]评罗根泽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根本观念”(火箭,1959年1期)[5]禹鼎考释(与谭优学合写〉,(南京大学学报,1959年2期)[6]梁代文论三派述要(中华文史论丛第5辑,1964年6月)[7]关于宫体诗的若干问题(新建设,1965年3期)[8]韩非与百国春秋(南京大学学报,1978年3期)[9]《战国策》与《韩非子》(南京大学学报,1979年2期)[10]高适生平若干问题的探讨(文学评论,1979年2期)[11]陈奇猷《韩非子刻本源流考》商兑(群众论丛,1980年第1辑)[12]《韩非子·十过》非韩非作(活页文史丛刊,第1辑,1980年)[13]叙《全唐诗》成书经过(文史第8辑,1980年3月)[14]王充与两汉文风(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2辑,1980年7月)[15]谈“唐十二家诗”(学林漫录2集,1981年3月)[16]魏晋南北朝人对文学形象特点的探索(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4期)[17]刘勰的两个梦(南京大学学报,1982年1期)[18]《文赋》写作年代新探(文学遗产增刊第14辑,1982年2月)[19]阮籍《咏怀》(其二十)诗新解(文史知识1983年1期;《古典诗词名篇鉴赏集》,中华书局1984年)[20]学习古代文论随感(光明日报,1984年1月24日;《文学遗产》622期)[21]皇甫冉《秋夜有怀高三十五兼呈空和尚》诗发微(《全国唐诗讨论会论文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22]胡小石师的教学艺术(学林漫录9集,1984年12月)[23]魏氏“三世立贱”的分析(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1期;《建安文学研究文集》,黄山书社1984年11月)[24]柳珵《刘幽求传》钩沉(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1辑)[25]开拓型的学者罗根泽(光明日报,1985年6月18日;《文学遗产》,683期)[26]程千帆教授的学诗历程(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4年号,1985年)[27]从唐人七律第一之争看文学观念的演变(文学评论,1985年5期)[28]杜甫身后的求全之毁和不虞之誉(草堂,1985年2期)[29]刘勰的主要研究方法──折衷说述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11辑,1985年)[30]罗根泽先生传(《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第8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31]《(唐语林〉原序目》考辨(唐代文学论丛总8辑,1986年12月)[32]论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学术渊源(文学遗产,1987年1期)[33]卢言考(学术月刊,1987年4期)[34]罗根泽传略(《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9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35]韩愈的《永贞行》以及他同刘禹锡的交谊始末(中华文史论丛,1987年2、3期合刊)[36]王堂闲话考(西北师院学报,1988年3期)[37]潘勖《九锡》与刘勰崇儒(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1期)[38]周勋初同志在委员会二届二次会议上的发言(高校古籍整理工作通报20期,1989年)[39]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的特色和人才培养(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9期,1989年)[40]就《唐语林校证》事答客问(书品,1989年2期)[41]《明皇十七事》考(古籍整理与研究4期,1989年)[42]赵璘考(古代文献研究集林第1集,1989年)[43]陈寅恪先生的“中国文化本位论”(南京大学学报,1989年5期;《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44]论谢灵运山水文学的创作经验(文学遗产,1989年5期)[45]开阔视野实中出新(南京大学学报,1990年2期)[46]身在庐山之外的人反易看清庐山真面目(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0年2期)[47]释“赋”(古典文学知识,1990年4期(总31期〉)[48]司马相如赋论质疑(文史哲,1990年5期)[49]李白及其家人名字寓意之推断(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集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9月;(香港〉中华国学2期,1990年5月)[50]“芳林十哲”考(唐代文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51]顺其自然地登攀(文史知识,1991年4期)[52]写作《高适年谱》的机缘与甘苦(古典文学知识,1991年2期(总第35期〉)[53]《隋唐嘉话》“拾补”商兑(书品,1991年2期)[54]中国古籍在大陆(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台湾]国文天地,7卷三期,1991年8月)[55]元和文坛的新风貌(中华文史论丛第47辑,1991年5月)[56]王粲患麻疯病说(学林漫录13集,中华书局1991年5月)[57]宋人发扬前代文化的功绩(《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58]目录学家对文学批评的认识和著录(文学研究第1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59]“三教论衡”与文士心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廿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60]《易》学中的两大流派对刘勰《文心雕龙》的不同影响(《文心雕龙研究荟萃》,上海书店1992年5月)[61]张骘《文士传》(辑本〉(古典文献研究1989年─1990年,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62]韦绚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2年6期)[63]敬业小言(南大书友总3期,1993年4月上旬)[64]李白在诸王分镇问题上遭致失败的内在原因(文学研究第5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65]论李白对唐王朝与边疆民族战事的态度(文学遗产,1993年3期)[66]李白剔骨葬友的文化背景之考察(中国文化,第8辑,1993年6月)[67]张晖《宋代笔记研究》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8月)[68]隋唐嘉话考(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1辑,1993年9月)[69]严杰《欧阳修年谱》序(南京出版社,1993年11月)[70]郭璞诗为晋“中兴第一”说辨析(江海学刊,1993年6期;《魏晋南北朝文学论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1]《唐语林校证》惨淡经营始末(古典文学知识,1994年2期(总53期〉)[72]赋体评议(南京大学学报,1994年2期)[73]唐代笔记小说的校雠问题(古典文献研究1991──1992,1994年6月)[74]李白两次就婚相府所铸成的家庭悲剧(文学遗产,1994年6期)[75]周明《中国古代散文艺术》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76]《酉阳杂俎》成书考(《选堂文史论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77]中日友谊之树长青(桔颂(日本奈良女子大学文学部),1995年)[78]唐代笔记小说的内涵与特点(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2辑,1995年2月)[79]日本访书散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1、2期,1995年4月)[80]康熙御定《全唐诗》的时代印记与局限(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通讯》,1995年6月)[81]《中国文学批评小史》写作中的点滴心得(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5期(总第62期〉)[82]魏晋南北朝时科技发展对文学的影响(古典文献研究1993—1994,1995年10月;《魏晋南北朝文学论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83]李白思想中的异端因素(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3辑,1995年12月;唐代文学研究,1996年9月)[84]《文选》所载《奏弹刘整》一文诸注本之分析(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文选学新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85]文化同根倍情亲(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4期)[86]“登高能赋”说的演变和刘勰创作论的形成(文心雕龙研究第二辑,1996年9月)[87]读《中国文学批评史》有感(复旦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88]怀念老校长匡亚明同志(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97年第一期(总314期〉;《匡亚明纪念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89]读稿杞忧(文学遗产,1997年第二期)[90]朱东润先生治学的特色(复旦大学学报,1997年第二期)[91]勋初自白(《当代百家话读书》,广东教育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92]周老任职南京大学时的高风亮节(高校古籍工作通报第54期)[93]陈寅恪研究方法之吾见(《中国古典文学学术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94]季振宜《唐诗》的编纂与流传(学术集林11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11月)[95]御定《全唐诗》的疏误与《全唐五代诗》的编纂(文学评论丛刊1卷1期,1997年12月)[96]御定《全唐诗》的疏误与《全唐五代诗》的编纂(《两岸古籍整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97]《社会科学战线》创刊周年纪念有感(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3期)[98]王青《汉朝的本土宗教与神话》序(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8月)[99]文献学与综合研究(《文学遗产纪念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8月)[100]郑杰文《战国策文新论》序(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101]古籍整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程(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2期)[102]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思考(中国政协报,1999年6月2日学术家园总64期)[103]我所了解的胡小石先生(《胡小石研究》,东南文化1999年增刊)[104]我与传统的文史之学(《学林春秋》二编下册,朝华出版社1999年12月)[105]左思《三都赋》成功经验之研讨(《辞赋文学论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106]开湖泊志之先河的《太湖备考》(新华日报,2000年1月15日)[107]评刘勰文学观的双重标准(镇江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论刘勰及其(文心雕龙〉》,文苑出版社2000年2月)[108]李白屡遭挫折与倍受赞誉之两面观(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五辑,中华书局2000,年,2月)[109]文学“一代有一代之所胜”说的重要历史意义(文学遗产,2000年1期)[110]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1,期)[111]胡小石先生与中国文学史研究(《学林往事》上册,朝华出版社2000年3,月)[112]罗根泽先生在学术领域中的多方开拓(《学林往事》中册,朝华出版社2000年3月)[113]胡传志《金代文学研究》序(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114]《唐钞文选集注江存》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7月)[115]纪念程千帆先生(江苏文史研究,2000年3期)[116]李白剡中之恋放谈(中国李白研究1999年集“李白与天姥国际会议专辑”,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10月)[117]纪念古道热肠的洪诚先生(文教资料,2000年6期)[118]郝润华《(钱注杜诗〉与诗史互证方法》序(黄山书社,2000年12月)[119]楚辞研究的传承与发展(《楚辞研究成功之路——海内外楚辞专家自述》,重庆出版,社2000年12月)[120]《文选集注》上的印章考(《(昭明文选〉与中国传统文化》——第四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6月)[121]有关“选学”珍贵文献的发掘与利用(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4期)[122]梦断黄金台(文史知识,2001年10期)[123]徐国荣《中古感伤文学原论》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2月)[124]先进文化与古典文献研究(《先进文化与建设江苏文化大省——第一期(政协委员论坛〉论文汇编》,2002年3月)[125]我与《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的文字因缘(书品,2002年2期;《我与中华书局》,中华书局2002年5月)[126]李白族系之争的时代背景(古典文献研究总第5辑,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127]张智华《南宋的诗文选本研究》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128]魏晋南北朝时文坛上的摹拟之风(《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129]姚曼波《(春秋〉考论》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130]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序(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年1月;古典文献研究,2003年1月)[131]孙望先生的人格魅力(《诗海扬帆——文学史家孙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132]武秀成《(旧唐书〉辨证》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133]李白奇特的文化背景(《李珍华纪念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134]我与李珍华教授的四次相聚(《李珍华纪念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135]吴正岚《六朝江东士族的家学门风》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136]陈寅恪的治学方法与清代朴学的关系(古典文献研究总第7辑,凤凰出版社2004年7月;《古典文献研究》总第8辑,2006年1月)[137]谈笔记在唐代文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六朝隋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7月)[138]异曲可以同工——评两种研究六朝江东士族家学家风问题的著作[署名古愚](书品,2004年5辑,2004年11月)[139]唐诗之路唐诗总集序(江苏文史研究,2004年4期)[140]党银平《崔致远研究》序(江苏文史研究,2004年4期)[141]探索与困惑——研究宗教与六朝文学的一点思考(《汉魏六朝文学与宗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9月)[142]《永志无谖》(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文集)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143]《翰墨激情》(纪念抗日胜利60周年文集)序(自印本)[144]李白“三拟《文选》”说阐微(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一期;《沧海求珠》——张文勋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纪念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145]西学东渐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艰难处境(社会科学论坛,2006/2〔上半月刊〕;文学评论丛刊第9卷第1期)[146]匡亚明校长在人才问题上的巨大贡献(南京大学报2006年3月28日匡亚明百年诞辰纪念专刊)[147]重视中国古典文学特点的研究(文学遗产,2006年2期)[148]由《九歌新考》所想起的(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3期[总第181期])[149]李白与羌族文化(中华文史论丛2006第一期[总第81辑])[150]赵益《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151]三教论衡的历史发展(古典文献研究总第9辑,2006年1月)[152]文化建设中的一项系统工程(光明日报,2006年8月28日第12版《学术副刊》)[153]李白诗原貌之考索(文学遗产,2007年1期)[154]《百年汉学论集》序(江苏文史研究,2007年1期;台湾学生书局,2007年2月)[155]《唐代乐人考述》序(江苏文史研究,2007年1期,东方出版社,2006年11月)[156]我与傅璇琮先生的文字姻缘(宁波晚报,2007年8月12日;《傅璇琮学术评论》,宁波出版社2007年7月)[157]凤凰出版集团的骄人业绩(《凤凰情缘》,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9月)[158]古籍整理:“考文献而爱旧邦”(光明日报,2007年10月25日《国学副刊》32期[总56期])[159]《文心雕龙》书名辨(江苏文史研究,2007年4期;文学遗产,2008年1期)[160]李白的晋代情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刊200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161]“兴、观、群、怨”古解(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1期)[162]关于《文选集注》第九十八卷的流传(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一辑,2008年4月) 
不是的,因为诗词大会选的评委一般都是有博学多才,有学识积累的,而百家讲坛的这些人物,正是诗词大会选评委所需要的,只要是学识积累丰富,同样也可以当诗词大会的评委。
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有唐至明十七种类书之大成的〈渊鉴类函〉最浩博的〈佩文韵府〉填空:1世界上最早的书目要推古希腊目录学家、诗人卡里马科斯编的《各科著名学者及其著作一览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书目的国家之一。班固编的《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有文献中记载最早的群书目录。官修书目中最出色的代表要推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宋代产生的三部重要私家书目是晁公武的《群斋读书志》、尤袤的《遂初堂书目》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我国第一部类书《皇览》。它开创了我国类书的编撰体例,被誉为“千古类书的权舆”。宋初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平广记〉〈文苑英华〉。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概念:工具书:是根据一定的查阅需要,系统汇集有关知识材料,并按易于检索的方法排检,以便迅速提供知识信息的图书。文摘:则是摘录有关的报刊论文或图书的主要内容。字典:主要是解释字的形、音、义及其用法。词典:主要说明词语的概念、意义和用法。类书:是辑录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丽词骈语等资料。功能:1)查找词藻典故和诗词文句出处。2)查考史实和事物掌故。3)辑佚和校勘古籍。政书:是专门记载历代或某一朝代的典章制度资料。百科全书:百科全书总汇各个学科或某一学科的知识,提供人类有关知识领域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年鉴:是系统汇集一年内有关事物或学科的进展情况、重要文献及统计资料的连续性出版物。手册:是汇集某方面经常需要查考的基本知识和资料。名录:是汇集机构名、人名、地名等专名的基本情况和资料。统计资料:是系统汇集有关身会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统计数字和资料。数据集和数学用表;则是系统汇集有关科学和生产方面的数据、公式等资料。年表:是汇集历史年代和历史大事资料。历表:是汇集不同历法的年月日资料。书目:也称目录,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并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的揭示与报道文献信息的工具。索引:是著录书刊中的题名、语词、主题、人名、地名、事件及其它事物名称,按照一定的方式编排,并指明出处的一种检索工具。丛书:又称丛刻、丛刊、丛编、汇刻、合刻,是辑汇有关著作,并冠以总名的一种著作集。重要的丛书有〈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诸子集成〉。总集:汇集多人作品为一书,称为总集。重要的总集有<诗经>《楚辞》《先秦魏晋南北朝诗》《全唐诗》《全宋词》《全上古三代秦汉三过六朝文》《昭明文选》《文苑英华》《全唐文》《全宋文》〈全明文〉〈清文汇〉等。18汇编:通常称作资料汇编,是一种围绕某一学科、专题汇辑各种文献资料的著作。重要的汇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汇编〉〈古典文学资料汇编〉〈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中国技术成果大全〉〈实用科技信息汇编〉等。简答;工具书的功能用途:指示读书门径、解释疑难问题、指引资料线索、提供参考资料、辅助辑佚校勘、传播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用途。工具书的排检方法:一字顺排检法(部首法、笔画,笔顺法、四角号码法、汉语拼音字母排列法)。二分类排检法。(学科体系排列法、事物性质排列法)三时、地排检法(时序法、地序法)部首法的优缺点:优点:它把结构形态复杂而又极不规则的庞大数量的汉字分别归纳在一、二百个部首里,基本上符合汉字的结构特点和人们查字的习惯。不认识的字,不能用音序检字时,可以用部首法查出来。缺点:主要是部首位置不固定,或在做或在右,或在上或在下,有的还在中间,难以判定。以“年”字为例,有的字词典将其放在“/”部,有的放入“厂”部,有的放在“干”部。西汉刘歆编撰的《七略》将图书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个类目。书目的功能:检索功能、报道功能、导读功能。古今重要的书目有哪些?《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目录》《书目答问》《贩书偶记》《群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善本书提要》《中国丛书总录》《中国近现代丛书目录》《全国总书目》《中国国家书目》等。索引可分为哪几类?按照索引标引对象可分为篇目索引,内容索引又可分为语词索引、主题索引、关键词索引、人名索引、地名索引、分子式索引、引文索引等。索引的作用:是揭示和检索文献的工具,它是以文献中的某一具体事项和内容作为和检索单元,主要为读者指引其所在位置,起指南、指向、示址的作用,能够提高文献检索的深度和检索效率,因而,为人们所重视。重要的索引有哪些?《十三经索引》《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二十五史索引》《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全国报刊索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主题索引》《中国史学论文索引》《中国古代史论文索引》《中国近代史论文资料索引》《中国现代史论文著作目录索引》《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索引》《古今人物别名索引》《室名别号索引》《中国现代作家笔名索引》我国古代的字典词典大体上可分为哪几类?专就词典而言,又可分为哪几类?我国古代的字典词典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以义为系的字、词典。二是以形体结构为系的字书。三是以韵为系的韵书。词典又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语文性词典(词表)。第二类是百科性词典。第三类是专科性或专门性词典、词表。重要的语文性字、词典有哪些?以收录古代汉语词(字)为主的古汉语字书、词典。如《经籍篆诘》《辞源》(修订本)等;以收录现代汉语词(字)为主的现代汉语词典、词表等,如《现代汉语词典》《方言调查词汇》等,以及兼收古今词(字)的混合型词典,如《汉语大词典》等。查人名、地名重要的词典有哪些?《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词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等。年鉴的分类,各类中重要的年鉴有哪些?:按收录的知识范围分,有综合性年鉴(如〈中国百科年鉴〉〈中国年鉴〉〈世界知识年鉴〉及〈申报年鉴〉)和专门性年鉴(如〈中国哲学年鉴〉〈中国历史学年鉴〉〈中国经济年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中国教育年鉴〉〈唐代文学研究年鉴〉〈自然科学年鉴〉〈中国农业年鉴〉等);按收录的地区范围分,有国际性年鉴(〈世界哲学年鉴〉)、国家性年鉴和地方性年鉴(如〈广东年鉴〉〈上海文化年鉴〉〈北京文艺年鉴〉〈广州经济年鉴〉等);按编撰特点分,有百科全书性年鉴和统计性年鉴等(如〈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等)。重要的年表、历表有哪些?年表部分,万过鼎〈中国历史纪年表〉,荣孟源〈中国历史纪年〉、方诗铭〈中国历史纪念表〉、汤有恩的〈公元干支推算表〉、剪伯赞〈中外历史年表〉、沈起炜〈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中央宣传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等。历表部分,陈垣〈中西回史日历〉、薛仲三〈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方诗铭〈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等。查古书要利用哪些目录?查索古书,可利用史志目录,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等;也可利用官、私目录,如〈崇文总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群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还可以利用丛书目录,如〈中国丛书总录〉〈中国丛书广录〉等。查现代图书要利用哪些目录?查索现代书,可利用〈民国时期总目录〉〈中国近现代丛书目录〉〈全国总书目〉〈中国国家书目〉等。查语言文学方面的论文资料,需要利用哪些索引?查语言学论文资料,利用〈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语文教学篇目索引〉等。查文学论文资料,利用在〈全国报刊文学论文索引〉〈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中国现代当代文学论文索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资料索引〉等。查冷僻字要利用哪些字典?利用收字较多的字典,如〈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中华大字典〉(收字48000个)〈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中华字海〉(收字85568个)等。查语文性词汇的词典有哪些?利用〈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辞源〉〈词诠〉〈古书虚字集释〉〈汉语成语大词典〉等。查诗文句出处要利用那些词典和索引?利用〈诗词名句辞典〉〈历代诗词名句辞典〉〈历代名句赏析辞典〉〈十三经索引〉〈全唐诗索引〉〈万首唐人绝句索引〉〈唐宋明诗索引〉〈唐宋明诗索引〉〈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等。查古典要利用哪些辞典和类书?利用〈古书典故辞典〉〈中国历史典故辞典〉〈中外典故辞典〉〈全唐诗典故辞典〉〈全宋词典故辞典〉等;也可利用类书,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古书图书集成〉〈佩文韵府〉等;一般词典、成语词典也可以查典故。查古人名号利用哪些工具书?利用在,<中国人名大辞典><室名别号索引><古今人物别名索引><历代人物谥号封爵索引><古代名人字号辞典><历代名人室名别号辞典><中国现代作家笔名录>等查古人传记资料应利用哪些工具书?可利用人名辞典,如<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画家人名大辞典><中国音乐舞蹈戏曲人名辞典>等;可利用传记索引,如<二十四史记传人名索引><二十五史人名索引><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索引><宋代传记资料索引><元人传记资料索引><明人传记资料索引><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辽金元传记三十种综合引得><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三十三种清代传记引得>等;可利用年谱,如<中国历代人物年谱集目><中国历代名人年谱综录><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等查近现代人物资料应利用哪些工具书?可利用人物传,如<民国人物传><中共党史人物传><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评传><中国现代哲学人物评传><中国现代作家评传><中国现代戏剧电影艺术家传>等;可利用人名辞典,如<当代国际人物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家辞典><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二十世纪中国名人辞典><中国共产党人名大辞典><中国革命史人物辞典><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中国现代作家大辞典><中国当代画家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电影演员辞典>等;可利用人名索引和传记资料索引,如<民国以来人名别号索引><中国现代作家笔名索引><中近现代人物传记资料索引><辛亥以来人物传记资料索引>等查古代法规制度应利用哪些类型的工具书?利用辞典,如<中国古代法学辞典><中国政治制度辞典><中国历代官制辞典><二十六史大辞典>(典章制度卷)等;利用职官表,如<历代职官表><清代职官表><历代管制/兵制/科学制度表释>等;利用法律汇编,如<九朝律考><历代刑法考><唐明律合编><大清律辑注>等;利用政书,如<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查现代法规条约利用哪些工具书?利用<中华人民政府法令汇编><中华民国法规汇编><中华民国法规辑要><外交法规汇编><教育法令汇编><财政法规汇编><国际条约集><中外旧约章汇编>等新中国法规条约的查找利用哪些工具书?;利用<中央人民政府法令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法规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友好条约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多边条约集>等地名辞典的查找:利用地名辞典,如<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中国市县大辞典><中国名山大川辞典><世界地名辞典><世界历史地名辞典>等;利用<中国历史地图集><历代地理沿革表>以及各种地方志等论述:以《古今图书集成》为例,谈谈类书是按什么分类的?清代编的《古今图书集成》按分类排检法中的事物性质排列法分类的。它分为6汇编(即历象汇编、方舆汇编、明伦汇编、博物汇编、理学汇编、经济汇编),下分32典(如经济汇编中分选举典、诠衡典、食货典、礼仪典、乐律典、戎政典、祥刑典、考工典),再下分为6109部。同一部中,大体上就是同一性质的资料。修订本《词源》与《词海》比较,二者在收词范围和用途上有何不同?主要收录古汉语词汇和有关古代文物、典章制度等知识性条目,,收词一般止于鸦片战争。收单字12890个。所收字按214部首排列。每字下首先用汉语拼音、注音字母注音,并加注《广韵》的反切、声调、韵部、声纽,《广韵》不收的字,采用《集韵》或其他的韵书、字书的反切。字下按笔画多少依次排列复词,共收词84134条。字、词的解释,用浅近的文言,并尽可能地征引最早的书证。引例注明书名、篇目或卷次,便于读者复案。书前有《部首目录》、《难检字表》,书末有四角号码《索引》。《辞海》收词有十万多条,包括单音词和复音词。全书按部首排列,略同《词源》。首字下注音反切、直音及韵部,复词不注音。释文先解意义,再引古书例句,都较《词源》有所改进。如《词源》引书不注篇名,常为论者所病,此书即加注篇名。另如增加新式标点,增收不少新词,这些都有益于读者。唐宋明清四代各产生了那些重要类书?唐代以〈艺文类聚〉(欧阳询等奉编)〈文思博要〉(高士廉奉明编)〈三教珠英〉(张宗昌等编)〈初学记〉(徐坚等编)等较著名宋代类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但出现了宋初的四大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文苑英华》而且出现了各种仿唐、续唐的类书,如祝穆的《事文类聚》、潘自牧的〈〈记纂渊海〉〉、刘应李的〈翰墨大全〉孙传的〈后六贴〉等各种具有专门用途的类书,如有为科举应试而编的〈玉海〉、(王应麟)〈文选双字类要〉(苏易简)、也有供乡塾诵习之用的〈两汉蒙求〉(刘班)和供民间充当顾问的〈事林广记〉(陈元倩)记载古农艺资料的〈全芳备祖〉(陈景沂),专门收录史令史实典故的〈岁时广记〉,专门供查考事物起源的〈事物纪原〉(高承),又有用书目分隶故实的〈小学绀珠〉(王应麟)。明代类书又有性的发展。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永乐大典〉,仿唐宋的〈类隽〉(郑若庸)、〈经济类编〉(冯琦、冯理)、〈群书备数〉(张九韶)集唐宋的〈唐类函〉(俞安期),〈文选锦字〉,专门纪录图谱资料的〈三才图会〉〈图书编〉,专门辑考事物称谓的〈艺林汇考〉和〈事物异名录〉。清代有我国现存及姐妹篇〈骈字类编〉等。〈中国大百科全书〉收词多少条?按学科分了哪些卷?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百科全书。全书约7万多条目,2亿字共74卷,1993年出齐。该书包括66个学科,分卷有:《天文学》《外国文学Ⅰ、Ⅱ》《体育》《戏曲艺术》《纺织》《环境文学》《法学》《教育》《矿治》《力学》《交通》《考古》《大气科学 海洋科学 水文科学》《民族》《电子与计算机Ⅰ、Ⅱ》《哲学》《航空 航天》《土木工程》《数学》《宗教》《中国文学Ⅰ、Ⅱ》《固体地球物理 测绘学 空间科学》《语言文学》《机械工程Ⅰ、Ⅱ》《化工》《音乐 舞蹈》《军事》《戏剧》《中国历史Ⅰ、Ⅱ、Ⅲ》《外国历史》《农业》《地理学》《新闻 出版》《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电影》《美术》《心理学》《生物学》《轻工》等和总索引。四角号码查字方法:取角法。例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