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评述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战史论文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36

萌小傻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评述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战史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aychangy

已采纳
因为十五大文件指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其实,在这两大任务之间,既存在质的区别,又彼此紧密联系着。前一个任务是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条件,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必然要求和根本目的。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的问题,是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因此可以说,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而斗争的历史。换一种表述亦可以说,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为实现现代化而斗争的历史。扩展资料:中国近代史的主题:反侵略,反帝,反封建,求民主:反侵略、反帝是中华民族和外来侵略者的民族矛盾,这构成了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社会”。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反侵略发展成为反帝。反封建、求民主是中国人民(包括农民、工人、手工业者、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的革命阶级)和封建主义或势力(包括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等)的阶级矛盾,这构成了中国近代的“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中国近代的主要矛盾,通过斗争,将民族矛盾化为民族独立,将阶级矛盾化为人民当家做主。由此形成了新中国。中国近代史分界:此时期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为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此后的近一百年间,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标,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后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在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对象和任务性质。在近代史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两个: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而前者为最主要矛盾。但两大主要矛盾在历史的进程中,呈现出错综复杂关系和起伏状态。两大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就是要推翻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摆脱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说,近代中国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实现国家近代化,改变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近代史 (中国历史)

评述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战史论文

105 评论(15)

龙圭冂

屈辱史:由于统治者的无知,把超过世界1/4人口的大国关在文明世界之外,妨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因此招致了先进文明的冲击。不知道“改革开放”把自己融入文明世界,文明的冲突就是所谓“屈辱史”的本质。  抗争史:以太平天国、义和团为代表的所谓“抗争”其实就是愚昧落后的民族的一次大表演,对社会、民生的破坏力极强,应该受到严厉批判。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变法运动和孙中山领导的驱除鞑虏运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洋务运动没有从制度层面考虑改革因此遭致以甲午战败为标志的彻底失败;最为正确的是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变法运动,但因慈禧为代表的保守势力过于强大而书生康梁考虑欠佳也归于失败;孙中山领导的共和民主运动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达到了终于达到了“驱除鞑虏”的目的,但以三民主义为目标的“恢复中华”则没有实现。后来的历史正如康有为所预言,中国不保留一个虚君“共和”就滑入了军阀混战境地。最后,其中一派借助居心不良的洋人势力,加上善于利用谎言蒙骗民众,终于取得了相对强势的地位,占据了中国的大部分领地,然而,国家并未统一,内斗并未停止。至今还有不少民众在抗争之中。
346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