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julia
1,邓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缚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中共第12届中央委员。1986年逝世。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钱学森(1911~)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3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火箭研究.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一位美国海军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3~5个师的兵力,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因此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5年10月冲破种种阻力回国后,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6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钱学森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后,受到了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高度的重视。一种盼望新中国早日强大起来的愿望,促使他上书周总理,提出了发展中国导弹技术的规划设想。1956年4月,由周恩来总理主持,在解放军总参谋部的大楼里,召开了一次不寻常的中央军委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由钱学森介绍在我国发展导弹技术的规划设想。望着那么多共和国最高军事领导人的亲切目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宣告成立,钱学森任研究院院长。从此,在周总理、聂荣臻元帅的直接领导下,钱学森开始了作为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技术领导人的生涯。这一天,秋日明丽,秋风怡人。精神抖擞的钱学森面对156名大学毕业生首次主讲《导弹概论》课。能够亲自培养我国搞导弹的专门技术人才,这是钱学森多年的梦想。今天,梦想成真,他怎么能不激动、不自豪呢?若干年后,这批受训的大学生,将成为我国火箭、导弹与航天技术队伍的骨干。1960年11月5日,我国第一枚国产近程导弹发射成功。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科学研究的道路并不平坦。1962年3月,我国自行设计的一种中近程导弹起飞不久就掉在发射阵地前300米处,把地面炸了一个大坑。钱学森深入到控制系统第一钱,与同志们一起寻找失败原因,改进方案。1964年6月29日,我国第一颗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进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1966年10月27日,遵照周恩来总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指示,钱学森协助聂帅,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飞行试验,导弹飞行正常,原子弹在预定的距离和高度实现核爆炸。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枚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美国用了13年,我国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这一成功震惊了世界。1965年1月8日,钱学森正式向国家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1965年4月29日,国防科委在邀请钱学森等专家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向中央专门委员会提出了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规划设想。中央专门委员会原则批准了这个规划方案。在实施人造卫星研制计划中钱学森在许多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上贡献了智慧。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长征一号”试车无法进行。钱学森协助周总理,为领导人造卫星研制计划的正常进行,发挥了特殊的作用,“长征一号”在1969年8月22日试车成功。1970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钱学森等一批专家在卫星发射基地组织实施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工作。1970年4月24日,重量为173千克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响彻全球。钱学森对科学技术的重大贡献是多方面的,截至目前,已发表专着7部、论文300余篇。他以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计算机、质量控制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979年钱学森的母校加州理工学院授予他“杰出校友”的称号。1986年6月南加州华人科学家工程师协会给他授奖。1989年国际技术与技术交流大会授予钱学森“威拉德W·F·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的称号。在国内,他更是受到中央嘉奖和人民敬重的杰出科学家,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战斧式巡航导弹“战斧”式巡航导弹简称战斧导弹,是一个系列的导弹名称。其外型尺寸、重量、助推器、发射平台都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是弹头、发动机和制导系统。其最大时速891公里,最大高度30公里,陆上平坦地区为60米以下,山地为150米,具有很强的低空突防能力。弹头命中精确度10米(后经改进精确度为1米)。因发射的母体不同,发射方式也有所区别。美国“战斧”巡航导弹是美国海军最先进的全天候、亚音速、多用途巡航导弹,1972年开始研制,1983年装备部队。“战斧”巡航导弹主要有3个型号:陆上发射巡航导弹(GLCM);空中发射巡航导弹(ALCM);海上发射巡航导弹BGM-109。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战斧”巡航导弹,它的外型尺寸、重量、助推器、发射平台都相同。不同之处主要是弹头、发动机和制导系统。“战斧”巡航导弹身长17米,直径7公分,水平翼长62米,发射时重量(包括250公斤的推进器)为1452公斤。因发射的母体不同,发射方式也有所区别,舰艇上用的是箱式发射器,或垂直发射器。在潜艇上既可用鱼雷发射管发射,也可用垂直发射器发射。导弹在航行中,采用惯性制导加地形匹配或卫星全球定位修正制导,射程在450-2500公里,飞行时速约800公里。据称,其命中精度可达到在2000公里以内误差不超过10米的程度。“战斧”巡航导弹巡航高度,海上为7-15米,陆上平坦地区为60米以下,山地150米,有很强的低空突防能力。美国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首次使用“战斧”巡航导弹,此后又在多次战争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