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47964212
新疆各民族之间饮食的交融和对外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讲一日三餐,解渴充饥。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在蛮荒时代,人类山居野处,与一般灵长类动物没有什么区别,在饮食上处于“茹毛饮血”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食物丰富了,人们开始讲究饮食的质量、品味。而从氏族社会乃至阶级和国家的形成以及敬鬼神祭祖先的需要上看,饮食更被赋予了社会的功能和宗教的意义,由此构成了人类早期的饮食文化。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饮食不仅在数量、质量上有了极大的飞跃,而且已形成了特有的饮食观念,被赋予了重要的社会职能,升华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一个国家、民族、家庭乃至个人的饮食内容及表现如何,不仅反映出这个国家、民族、家庭和个人的物质能力、经济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反映它的素质、文明程度或精神风貌。 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区,人们由于民族不同,信仰不同,饮食也很不同。过去经济不发达,物质匮乏,处于游牧经济中的少数民族以肉食、奶食为主,米面居于次要地位,很少吃蔬菜。改革开放后,新疆各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同步告别短缺经济时代,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新疆农牧民开始实现了生活水平总体上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的历史性转变,少数民族在和汉族杂居中慢慢习惯并接受耕作农业这一生产与生活方式,开始过上定居的农业生活,各民族的频繁交流使人们的传统的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蔬菜开始在少数民族的食谱中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汉族也开始接受少数民族“食肉饮酪”的饮食习惯。 近些年,受到经济快速发展及外来经营理念的影响,我区餐饮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八大菜系在新疆可谓应有尽有,而且经营特色菜品的餐饮业不断涌现,许多外地有特色的小吃店也争相进入新疆市场。如今新疆餐饮业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在某种意义上讲,特色饮食是地域文化的一种体现。说起“呼啦汤”,人们会想起河南,说起火锅,人们会想起四川,陕西面皮、杭州小笼包、云南过桥米线无不体现着当地的饮食文化特点……当内地各种精美的肴馔和烹饪技艺逐渐被新疆人所接受、喜欢的同时,新疆的饮食、特产先后传入内地,大大地丰富了内地民族的饮食文化生活。饮食文化就像一个窗口,人们透过这个窗口了解了各种各样地域文化,饮食文化也为人们架起一个沟通的桥梁,加速了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认知、认可,使得各种地域文化相互渗透、融合。 饮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物质基础,饮食文化的核心是生存文化,是主体文化首要的、稳定的体现者。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新疆各民族之间饮食的交融和对外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饮食文化。各地的饮食文化如同一股股清流,汇进了新疆饮食的海洋,正因为如此,使得新疆的饮食文化表现出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要绚丽的色彩。饮食生活的开放,反过来也促进了社会的开放。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新疆精神是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集中反映,是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在新疆的地域体现,是新疆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坐标。新疆精神源自于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源自于新疆各族人民在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源自于新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要大力培育和弘扬新疆精神,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把新疆精神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使之内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形成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心和动力。 加强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发活力、凝聚力量。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团结互助、宽容友爱、共同前进的良好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要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深入研究和回答事关新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化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疆实践的研究。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要加强党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领导,形成党委领导、宣传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参与、全社会共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格局。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加强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建设和管理,把宣传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营造积极健康、和谐包容的思想舆论环境。加强大中专院校学生等青少年群体的思想教育引导,提高青少年群体抵御渗透的能力。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始终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