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清扬1775
还没来覆盖面和经济纠纷就好好看看发可以可以与痛苦 
导弹概论第一章 绪论学习目的:1)认识导弹及其主要组成; 2)了解导弹研制的过程; 3)认识专业内容,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对后续专业课学习的积级性。§1 火箭与导弹 什么是火箭 ? 火箭是依靠自身的动力装置——火箭发动机推进的飞行器。 火箭发动机:自带燃烧剂和氧化剂,属喷气发动机。 用途:运载工具——运载火箭; 武器——火箭弹; 其它——气象火箭、探空火箭、防雹火箭等。 分类:无控火箭; 有控火箭。 什么是导弹? 是一种飞行武器、载有战斗部、自带动力装置、由导引系统引导、控制其飞行轨迹、导向目标。 单独导弹能完成作战使命吗?否。 火箭、导弹的区别与联系 1)发动机 火箭必采用火箭发动机;导弹可能装置火箭发动机,也可能装置空气喷气发动机或组合发动机等。导弹:只能在大气层内飞行;火箭:既可以在大气层内飞行,也可以在大气层飞行。 2)战斗部导弹必带战斗部,火箭用作武器时才带战斗部。3)制导系统导弹:必带制导系统火箭:§2导弹武器系统的组成 导弹武器系统的组成 导弹系统: 火控系统:完成对目标信息的获取和显示、数据处理,发射平台参数测量和处理,计算装定射击诸元,射前检查,战术决策和实施导弹发射任务。该系统主要由目标探测和显示系统、数据处理和计算系统、发射平台参数测量处理系统、射前检查设备、发射装置、发射控制系统等组成。技术保障系统:用于完成导弹的起吊、运输、贮存、维护、检测、供电和技术准备,保障导弹处于完好的技术状况和战斗待发状态。技术保障设备主要有检测设备、各种车辆和电站等组成。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组成有:1)指挥控制车;2)发射车;3)跟踪制导雷达车;4)搜索雷达车;5)导弹。它包括完成作战任务的全套设备,即包括“弹”(导弹)、站(地面制导站及各种辅助设备)、“架”(发射架)。 导弹的五个主要组成部分 1)动力装置 作用:提供飞行中的动力。 2)制导系统 作用:导引系统+控制系统。捕获目标、给出导引规律、控制导弹击中目标。 3)战斗部 作用:是杀伤目标的有效载荷。 4)弹体 作用:外形、体积、承载 5)弹上电源 作用:供电、配电与用电管理。1 动力装置 为导弹提供飞行中的动力。(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时,燃料属动力装置。) 分类:空气喷气发动机(涡轮喷气发动机、涡扇喷气发动机、冲压喷气发动机等); 火箭发动机(固体火箭发动机、液体火箭发动机、固-液混合发动机等)。 组合发动机(固体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液体燃料冲压组合发动机、 固体燃料冲压组合发动机) 布局形式:单台发动机的动力系统; 多台发动机串联; 多台发动机并联(同时工作、顺序工作);2 制导系统 是导引和控制导弹飞向目标的仪器、装置和设备的总称。 导引系统的作用:不断地测量导弹实际运动和所要求弹道的偏差,产生指令。 控制系统的作用:保证导弹按要求的飞行轨迹稳定飞行,改变姿态,控制轨道。 种类:多种多样。自主式(惯性制导系统、程序制导、天文制导系统、地图匹配制导等);遥控式(指令制导(有线制导、无线电指令制导)、波束制导);自动寻的式(无线电、红外、电视制导系统等)。 布局形式:可以在弹上(如自动寻的制导系统),也可以在制导站(车、飞机等)上。3 战斗部 是杀伤目标,完成战斗任务的主体,有时称为弹头。 种类:爆破战斗部; 杀伤战斗部; 聚能战斗部; 化学战斗部; 生物战斗部; 核战斗部等。4 弹体 是导弹的主体,任务是将组成导弹的各个部分牢靠地连接成一个整体,并使导弹形成一个良好的气动力外形。由舱段、翼面、机构、零件等组成。 要求:形(气动力要求、气动热要求、隐身要求等); 体(要求装载各种弹内设备); 重量、强度、刚度等。5 弹上电源 提供各分系统工作用电的装置,含配电、变电。种类:蓄电池,发电机(如小型涡轮发电机),也可以由导线送电(如有些反坦克导弹)。§3火箭、导弹的发展史一、 发明于中国公元682年,炼丹家孙思邈在他所著的“丹经”中已有火药成分的配方,后来发明了火药。 公元969年,冯继升、岳义方等研制火箭,采用黑火药; 11~13世纪:宋、元交兵时,宋使用了火箭,把火药及火箭传至金、元; 之后:传给阿位伯,欧洲。 14~17世纪:火箭技术发展阶段“火箭束”:为了增大火箭武器的威力,一次能装很多支火箭进行齐射,如一次发射32支的叫“一窝蜂”,一次发射100支的叫“百虎齐奔箭”。 “火龙出水”:高出水面1米多点火,在水面上飞行1~5公里; 之后:中国封建统治原因,火箭进展不大。 二、国外继承性发展 14世纪:欧洲将火箭用于战争; 17世纪:在印度、英国、俄国等大发展; 18~19世纪:线膛炮大发展,它具有射程远、射击密集度大、命中精度高等优点,相形之下,火炮占据优势,火箭发展放慢;20世纪20~30年代:由于液体火箭推进剂及新型固体推进剂、高温材料和电子技术等取得了新成就,转入火箭研究(因后坐力问题,线膛炮难提高精度,且比较笨重);二战前特别是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制造一系列的火箭V-1飞航式导弹(方案制导,脉冲空气喷气发动机);V-2弹道式导弹(重13吨,战斗部1吨,射程300公里左右)。 二战后:美、苏投入人力物力加大研究,是导弹大发展时期。三、当今发展特点:速度高,不易被敌方发现和拦截;射程远,能攻击敌方的纵深目标,并有效地保护自己(如防区外发射);精度高,能直接命中目标并具备超低空飞行和航路规划能力;发射后不管,具有高度自主能力等。 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一弹多用; 新的制导方法研究:惯性+GPS组合制导技术,红外成像制导、毫米波制导、光纤制导、电视制导、双模制导、地形匹配; 先进动力系统:冲压发动机,高超声速冲压发动机,多次点火发动机,推力调节; 提高机动性:如空空导弹要求有50~60g的机动能力,可采用大攻角气动力技术,BTT(倾斜转弯)技术、推力矢量控制技术等;全天候,快速反应性;隐身性:减弱飞行器的雷达、红外、可见光、声音和其它可探测信号。新型战斗部:发展多种类型的子母弹头、定向战斗部、新型炸药等。 四、当今应用情况1999年科索沃(1500枚巡航导弹),1991年海湾战争、两伊战争等。据统计,截止1996年12月为止,世界各国已装备和在研的导弹817种。能自行研制或生产导弹的国家和地区已达27个,其中导弹种类最全、生产数量最多、出口量最大的四个国家是美、前苏联、法、英。现有导弹78%是它们研制的。 五、中国导弹§4导弹的分类 一、按发射地点和目标 面对面导弹(地-地,岸-舰,舰-舰,舰-地,舰-潜,潜-地,潜-潜); 面对空导弹(地-空,舰-空,潜-空); 空对空导弹(空-地,空-舰,空-潜); 空对面导弹(近距格斗,远距全高度,全向攻击)二、按作战使命分 战略型导弹; 战术型导弹。 三、按结构与弹道特性分有翼导弹:带有弹翼的导弹,面对空导弹、空对面导弹和空对空导弹均属于有翼导弹; 面对面导弹按弹道可分为巡航式和弹道式两种。弹道式导弹:依靠火箭发动机推力的作用,按预定的程序飞行,发动机关机后,导弹按自由抛物体的轨迹飞行。 巡航式导弹:依靠喷气发动机的推力和弹翼的升力飞行,弹道大部分在大气层内呈巡航状态。 四、按射程分(以弹道式导弹为例) 近程(<1000km); 中程(1000~3000km); 远程(3000~8000km); 洲际(>8000km)。 五、按所攻击目标分 攻击固定目标的导弹; 攻击活动目标的导弹(反飞机,反弹道导弹,反舰(潜),反坦克,反卫星)。§5导弹的研制过程一、可行性论证阶段(L阶段)可行性论证是对使用方提出的战术技术要求作综合分析,论证技术上、经济上和研制周期上的可行性,可行性论证必须充分考虑预先研究成果、国家现有的技术与工业水平、经济条件、资源条件和继承性等因素,逐条分析战术技术要求在技术上、经济上和周期上实现的可能性,提出武器系统总体方案设想。战术技术要求的提出:一是由军方;二是由设计单位根据武器系统发展提出。二、方案阶段(F阶段)方案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批准的战术技术指标要求,对型号研制做出全面的规划和部署,通过对多种方案和技术途径的论证比较,优选出性能好、使用方便、成本低、研制周期短的总体方案和分系统技术指标,并提出对分系统(制导系统、动力系统、战斗部系统等)的初步技术要求。三、初样阶段(C阶段)研制初(步)样(机)的阶段的目的是要通过一定模拟条件下的试验,验证分系统和设备的设计方案和可能达到的技术性能,为研制试验样机(简称试样)提供试验依据。主要任务是,用工程样机(初样)对设计、工艺方案进行实态验证,进一步协调技术参数和安装尺寸,完善设计方案,为飞行试验样机(试样)研制提供较准确的技术依据。四、试样阶段(S阶段)试样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修改初样设计和生产的基础上研制试(验)样(机),进行飞行试验,全面鉴定武器系统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主要工作是进行总体和分系统试样设计,进行模样弹(助推弹)、自控弹、自导弹等试样试制,完成各种状态试样的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五、设计定型阶段(D阶段)定型阶段是使用方对型号的设计实施鉴定和验收,全面检验武器系统战术技术指标和维护使用性能的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型号定型的地面试验和靶场飞行试验,根据飞行试验和各种鉴定性结果,全面检验导弹的性能指标,提出型号定型申请报告。六、生产定型阶段(P阶段)通过设计定型之后,武器系统即可转入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阶段。§6本课程的目的使学生了解导弹武器系统的组成,各部分的工作原理,为后续课程打下一定的基础。
同学,你不要这么直接好吧,我也是在那上课的,也是上网搜就行了,唉,,,木有办法。哈哈。。。这个老师应该会让咱们过吧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县。1923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29年9 钱学森月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铁道门,1934年6月考取清华大学第二届公费留学生,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成为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的学生,并很快成为冯·卡门最得意的弟子。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钱学森同志,我国杰出的爱国科学家,是航空领域、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人物——,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同志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 1950年,钱学森同志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自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1956年初,他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任命他为委员。 1956年参加中国第一次5年科学规划的确定,钱学森与钱伟长、钱三强一起,被周恩来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钱学森和国家领导人在一起(13张)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在控制科学领域,1954年,钱学森发表《工程控制论》,引起了控制领域的轰动,并形成了控制科学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研究高潮。1957年,《工程控制论》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同年9月,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成立大会推举钱学森为第一届IFAC理事会常务理事,他成为了该组织第一届理事会中唯一的中国人。 [1]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在应用力学领域,钱学森在空气动力学及固体力学方面做了开拓性研究,揭示了钱学森肖像(18张)可压缩边界层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并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1953年,钱学森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 在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领域,钱学森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在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领域,钱学森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1949年,他提出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1962年,他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在思维科学领域,钱学森在80年代初提出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认为思维科学是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推动思维科学研究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 晚年钱学森他主张发展思维科学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工作结合起来,并将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提出思维的系统观;此外,在人体科学、科学技术体系等方面,钱学森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人体生命科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钱学森同志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等重要职务;他还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在钱学森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老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 。与钱伟长、钱三强被周总理合称为“三钱”。编辑本段学科贡献应用力学 钱学森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近似”方程。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航天与喷气推进方面 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工程控制论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现在这门科学的带头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系统工程 钱学森不仅将中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钱学森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意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相应于三种社会形态应有三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形态)、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应是这三种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从实践角度来看,保证这三种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就是社会系统工程。从改革和开放的现实来看,不仅需要经济系统工程,更需要社会系统工程。系统科学 钱学森对系统科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思维科学 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上的一大热门,但学术思想却处于混乱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钱学森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提出创建思维科学(noeticscience)这一科学技术部门,把30年代中国哲学界曾议论过,有所争论,但在当时条件下没法讲清楚的主张,科学地概括成为思维科学。比较突出的贡献为: (1)钱学森在80年代初提出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认为思维科学是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大部门。推动思维科学研究的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 (2)钱学森主张发展思维科学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工作结合起来。他以自己亲身参予应用力学发展的深刻体会,指明研究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应以应用力学为借鉴,走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要理论指导的道路。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就是思维科学中的基础科学思维学。研究思维学的途径是从哲学的成果中去寻找,思维学实际上是从哲学中演化出来的。他还认为形象思维学的建立是当前思维科学研究的突破口,也是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核心问题。 (3)钱学森把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提出思维的系统观,即首先以逻辑单元思维过程为微观基础,逐步构筑单一思维类型的一阶思维系统,也就是构筑抽象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社会思维以及特异思维(灵感思维)等;其次是解决二阶思维开放大系统的课题;最后是决策咨询高阶思维开放巨系统。 ⑧科学技术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钱学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高概括,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科学的社会科学)的最高概括,钱学森将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归纳为十个紧密相联的科学技术部门。这十大科学技术部门的划分方法,正是钱学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系统论对科学分类方法的又一创新。编辑本段科学思想 学龄提前,学制缩短,人人皆可早成才。 按照“大成智慧教育”的构想,儿童可以4岁入学,12岁初中毕业;12至17岁上高中及大学,完成“大成智慧”知识学习,再加一年“实习”,学成一个行业的专家,写出毕业论文,成为大成智慧教育硕士。钱老设想:到21世纪中叶,全中国的青年都可以18岁读完达到硕士水平的大学,成为社会有用的通才。这种学制的设计,以早出人才为旨归,适应了信息时代世界竞争形势的需要。 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培养理工文艺结合的“全才”。 钱老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包括所有通过人类实践认知的学问。按照目前知识体系的认识,可以暂分为11大部门,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地理科学、建筑科学以及文艺理论等。“这是个活的体系,是在全人类不断认识并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发展变化的体系”。相应地,教育要培养的人才应当:1.熟悉科学技术的体系,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2.理、工、文、艺结合,有智慧;3.熟悉信息网络,善于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知识。这样的人是全才。”在钱老看来,“21世纪的全才并不否定专家,只是他,这位全才,大约只需一个星期的学习和锻炼就可以从一个专业转入另一个不同的专业。这是全与专的辩证统一。这样的大成智慧硕士,可以进入任何一项工作。以后如工作需要,改行也毫无困难。当然,他也可以再深造为博士,那主要是搞科学技术研究,开拓知识领域。”同时,在纵向结构上,人类知识体系又可以区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技术三个层次(文艺理论的层次的划分略有不同)。三个层次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科学技术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与影响是双向的、统一的。又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中谁也离不开谁。而“哲学作为科学技术的最高概括,它是扎根于科学技术中的,是以人的社会实践为基础的;哲学不能反对、也不能否定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科学技术与哲学的统一结合,品德情感与智慧能力并重,培养高尚品德和科学精神。 钱老一贯坚持把基础理论、技术科学、应用技术统一起来的考虑专业教学的内容。他提出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人—机结合优势互补的长处。而大成智慧人才培养的关键,还在于学生的品德与精神。因此要靠伟大的科学精神和崇高品德的教育与熏陶,要靠自觉地追求真理的兴趣与激情,要靠人在与计算机优势互补中对知识的有效集成与积累,要靠在社会实践中长期的锻炼,才可能培养出真正高端的智慧人才。钱老高度重视了哲学的意义:“一个科学家,他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观、宇宙观,必须掌握一个研究科学的科学方法!这样,他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致迷失道路;这样,他在科学研究上的一切辛勤劳动,才不会白费,才能真正对人类、对自己的祖国做出有益的贡献。” 有一年,近代力学系的学生毕业考试,钱学森出了一题“从地球上发射一枚火箭,绕过太阳,再返回到地球上来,请列出方程求出解”。时至中午无人答出,“还晕倒了几个学生”,他说:“先吃饭吧,回头接着考。”饭后学生们重返考场,时至傍晚,全班只有几个学生及格。一场考试表明学生数学基础不牢,钱老当时决定,全班推迟毕业,再学半年,主攻数学,打好数学基础。如今这个班里的很多学生成了院士,忆及当年,都觉得那半年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