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y3519
通货膨胀(Inflation) 通货膨胀的定义 在经济学上,通货膨胀意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上升。一般性通货膨胀为货币之市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为两经济体间之币值相对性降低。前者用于形容全国性的币值,而后者用于形容国际市场上的附加价值。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 通货膨胀之反义为通货紧缩。无通货膨胀或极低度通货膨胀称之为稳定性物价。 在若干场合中,通货膨胀一词意为提高货币供给,此举有时会造成物价上涨。若干(奥地利学派)学者依旧使用通货膨胀一词形容此种情况,而非物价上涨本身。因之,若干观察家将美国1920年代的情况称之为“通货膨胀”,即使当时的物价完全没有上涨。以下所述,除非特别指明,否则“通货膨胀”一词意指一般性的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之反义可为“通货再膨胀”,即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物价上涨,或紧缩的程度降低。也就是说,一般物价水平虽然下降,但幅度缩小。相关词为“通货膨胀率减缓”,即通货膨胀上升速率减缓,但不足以造成通货紧缩。 部份学者认为,中文“通货膨胀”一词字面上容易给人通货本身价值增加的联想,建议改称“物价膨胀”,但并未广获使用。 -------------------------------------------------- 通货膨胀的分类 (一)温和的或爬行的通货膨胀 这是一种使通货膨胀率基本保持在2%-3%,并且始终比较稳定的一种通货膨胀。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如果每年的物价上涨率在5%以下,不能认为是发生了通货膨胀。当物价上涨率达到5%时,叫做不知不觉的通货膨胀。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搞一点温和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因为提高物价可以使厂商多得一点利润,以刺激厂商投资的积极性。同时,温和的通货膨胀不会引起社会太大的动乱。温和的通货膨胀即将物价上涨控制在1%-2%、至多5%以内,则能象润滑油一样刺激经济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润滑油政策”。 (二)疾驰的或飞奔的通货膨胀 疾驰的或飞奔的通货膨胀亦称为奔腾的通货膨胀、急剧的通货膨胀。它是一种不稳定的、迅速恶化的、加速的通货膨胀。在这种通货膨胀发生时,通货膨胀率较高(一般达到两位数以上),所以在这种通货膨胀发生时,人们对货币的信心产生动摇,经济社会产生动荡,所以这是一种较危险的通货膨胀。 (三)恶性的或脱缰的通货膨胀 恶性的或脱缰的通货膨胀也称为极度的通货膨胀、超速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一旦发生,通货膨胀率非常高(一般达到三位数以上),而且完全失去控制,其结果是导致社会物价持续飞速上涨,货币大幅度贬值,人们对货币彻底失去信心。这时整个社会金融体系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正常的社会经济关系遭到破坏,最后容易导致社会崩溃,政府垮台。这种通货膨胀在经济发展史上是很少见的,通常发生于战争或社会大动乱之后。目前公认的恶性通货膨胀在世界范围内只出现过3次。第一次发生在1923年的德国,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德国的物价在一个月内上涨了2500%,一个马克的价值下降到仅及战前价值的一万亿分之一。第二次发生在1946年的匈牙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匈牙利的一个便哥价值只相当于战前的828×1027分之一。第三次发生在中国,从1937年6月到1949年5月,伪法币的发行量增加了1445亿倍,同期物价指数上涨了36807亿倍。 (四)隐蔽的通货膨胀 隐蔽的通货膨胀又称为受抑制的(抑制型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是指社会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的压力或潜在的价格上升危机,但由于政府实施了严格的价格管制政策,使通货膨胀并没有真正发生。但是,一旦政府解除或放松价格管制措施,经济社会就会发生通货膨胀,所以这种通货膨胀并不是不存在,而是一种隐蔽的通货膨胀。 -------------------------------------------------- 测量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之测量由观察一经济体中之大量的劳务所得或物品价格之改变而得,通常是基于由政府所收集的资料,而工会与商业杂志也做过这样的调查。物价与劳务所得两者共同组成物价指数,为整组物品的平均物价水平之测量基准。通货膨胀率为该项指数的上升幅度。物价水平量测整体物价,而通货膨胀是指整体物价的上扬幅度。 对通货膨胀没有单独性的确实量测法,因通货膨胀值取决于物价指数中各特定物品之价格比重,以及受测经济区域的范围。通用的量测法包括: 生活指数CLI(Cost of Living Index)为个人生活所需费用的理论增幅,以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es)概估之。经济学家对特定的CPI值应估计为高于或低于CLI值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因为CPI值公认具"偏向性"(bias)。CLI可用"购买力平价"(PPP, purchasing power parity)来调整以反应区域性商品与世界物价的广泛差距。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consumer price index)测量由‘典型消费者’所购物品之价格。在许多工业国家中,该指数的年度性变化百分比为最通用的通货膨胀曲线报告。该项测量值通常用于薪资报酬谈判中,因为雇员希望薪资(名目)能相等或高于CPI。有时劳资合约中会包含按生活指数调整条款(cost of living escalators),表示名目薪资会随CPI的升高自动调整,其调整之时机通常于通货膨胀发生之后,幅度较实际通货膨胀率为低。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测量生产者收购物料的价格,与CPI于物价津贴、盈利、与税负上有所不同,导致生产者之所得与消费者之付出产生差距。PPI反应于CPI升高而上升,具有典型的延迟。虽说其具多样化的组合,一般相信这种延迟的特性使得根据今日的PPI通货膨胀粗估(rough-and-ready)明日的CPI通货膨胀成为可能;各种的论述与内容有极重要的不同。 批发物价指数(wholesale price index)测量选择性货品之批发价格变化(特别是销售税),与PPI极为类似。 商品价格指数(commodity price index)测量选择性商品售价之变化。若使用金本位制,则其所选择的商品为黄金。美国使用复本位制,其指数包含黄金与白银两者。 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为基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名目GDP与经通货膨胀修正后的GDP(即不变价格(constant-price)GDP或实质GDP)两者间所使用的金钱之比例。这是对价格水平最宏观测量。本指数也用来计算GDP的组成部分,如个人消费开支。美国联邦储备改用核心个人消费平减指数(personal consumption deflator)及其他平减指数作为制订“反通胀政策”的参考。 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PCEPI(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price index)。2000年2月17日,美国在半年一度的国会金融政策报告(亦即Humphrey-Hawkins报告)中,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声称将主要的通货膨胀测量法自CPI改为连锁式个人消费开支价格指数。 因为每一种测量法都基于他种测量法,并以固定模式结合在一起,经济学家经常争议在各测量法及通货膨胀模式中是否有‘偏差’存在。例如,Boskin委员会于1995年找出美国劳工部统计局(BLS)所计算出的CPI具有偏差。在对其偏差进行定量分析后,他们认为当年度的通货膨胀遭过分夸大。因‘快乐论’(hedonic )所带来的科技创新增加与以平价品取代昂贵的商品,两者都会降低CPI-U的升高率。另一个例子是在1980年代早期,无人居住的出租单位并不计入CPI-U与CPI-W的租金收入部分;在加计此部分后,通货膨胀率实际上是极度的受低估,于是在1982年的CPI计算中加入了这项改变。 现存的争论为应否计入关于快乐论的调整部分,包含人们会在高物价的地区不可企及时搬迁到较便宜的地区。也有人认为指数中的购屋部分极度低估了日常生活费用对房价的冲击,亦极度低估了医疗费用在退休者的日常费用中的重要性。 -------------------------------------------------- 通货膨胀在经济学上的角色 稳定的小幅度通货膨胀一般会被认为对经济有益。其中一个原因是某些价格难以重新谈判降价,特别是对薪资与合约而言更是如此。所以物价若缓步上涨,则相关的价格便较易于调整。有多种物价会‘抗拒降价’,而倾向于不断上涨。所以试图达到零通货膨胀(物价维持平准)的做法会导致其他行业的价格、盈利、与雇员数降低。所以,若干公司的执行部门视温和的通货膨胀为‘润滑商业巨轮’。追求完完全全的价格稳定会带来极具毁灭性的通货紧缩(物价持续降低),将导致破产与经济衰退(甚至经济萧条)。 金融体系视通货膨胀之‘潜在风险’为高于储蓄累积财富的基本投资诱因。换句话说,通货膨胀就是市场对金钱的时间价值之措辞。也就是说,因为今天的一元较明年的一元更具价值,所以未来的资本价值在经济学上有所扣减。此种观点视通货膨胀为对未来资本价值的不确定性。 对低阶层者而言,通货膨胀通常会提高由经济活动之前的贴现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通货膨胀通常导因于政府提高货币供给政策。政府对通货膨胀的所能进行的影响是对停滞的资金课税。通货膨胀升高时,政府提高对停滞的资金的税负以刺激消费与借支,于提高了资金的流动速度,又增强了通货膨胀,形成恶性循环。在极端的情形下会形成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 增强不确定性可能会打击投资与储蓄。 重新分配 从效果上将收入从固定收入者(收入来源于养老金之类)手中重新分配至非固定收入者(收入来源于薪水或投资回报),因为薪水或投资回报会随通货膨胀而上涨。 同样的,固定金额的放款者,其资产可能会重新分配给贷方(若放款方对通货膨胀预期不足从而利率偏低)。例如,政府通常是贷方,通货膨胀使政府实际负债降低,从而会将资金重新分配回政府手中。这种情况有时被视为通货膨胀税 国际贸易:若国内通货膨胀率较低,遭削减的贸易余额会破坏固定汇率。 鞋底成本:因为现金的价值在通货膨胀时会萎缩,在通货膨胀时期人们因此会倾向持有较少的现金。这种行为会导致成本增高,比如去银行的次数增加。(鞋底成本一词是句玩笑话,意指因走到银行而磨损鞋底所产生的成本。) 菜单成本:商号须更勤于改变产品价格,这导致成本增加。一个例子是餐厅由于改印菜单所增加的成本。 恶性通货膨胀:若通货膨胀升高的程度失去控制,会干扰到正常的经济活动,损害供给能力。 在一经济体中,会有若干部门编入通货膨胀指数,而若干部门没有,通货膨胀行为会自未编入的部门向编入的部门重新分配。在影响幅度小时,这属于一种政策性的选择,不对储蓄而对变现优先权与手头资金课税。若影响超出一定幅度时,则其效应歪曲,成为个人‘对通货膨胀的投资’,也就是鼓励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心理。 因为以上打击通货膨胀的理由都高于打击其预期行为与打击持有大量资金所需的小幅影响,大部分的中央银行顾及物价稳定性,都以可见但极低的通货膨胀为目标。 -------------------------------------------------- 痛苦指数(Misery index) 痛苦指数于1970年代发表,代表令人不快的经济状况,等于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总合。其公式为:痛苦指数 = 通货膨胀百分比 + 失业率百分比,表示一般大众对相同升幅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感受到相同程度的不愉快。现代经济学家不同意以完全负面的‘痛苦’一词来形容上述通货膨胀机转的负面冲击。实际上,经济学家中有许多认为公众对温和通货膨胀的成见是来自其相互影响:群众只记得在高通货膨胀时期相关的经济困难状况。以现代经济学家的观点来说,温和的通货膨胀是较不重要的经济问题,可由对抗滞胀[stagflation](可能由货币主义[monetarist]所刺激)来作部分中止。 许多经济学家(特别是在日本)曾鼓吹以较高的通货膨胀作为经济衰退的一个解决方案。 所有对通货膨胀的调查都显示出新古典经济学派学者与一般大众对温和通货膨胀所造成的损害有岐见:公众仍然认为其损害剧烈,而财政型经济学者视其损害为微不足道,许多学者甚至说一点伤害也没有。 因通货膨胀具重分配之性质,反对承受通货膨胀重负的意见落居下风。因为资本利得税为名目数额,所以通货膨胀被主张为与“富人税”一样重要,而低度通货膨胀的社会会倾向于财富凝结 -------------------------------------------------- 通货膨胀的起因 不同学派对通货膨胀的起因有不同的学说。 货币主义的解释 对于通货膨胀最广为人知也最直接的理论是:通货膨胀导因于货币供给率高于经济规模增长。此说主张以比较GDP平减指数与货币供给增长来作测量,并由中央银行设定利率来维持货币数量。此观点不同于下述之奥地利学派者在于其着重于货币之数量而非实质。在货币主义架构下,货币的聚集是重点所在。 货币数量理论,简单的说,就是经济体所耗货币总量取决于现存货币总量。下列公式创自此说: DC P=-- SC P 为一般消费品物价水平,DC 为消费品总需求量,而SC 为消费品总供给量。公式背后的观念是:在消费品总供应量对消费品总需求量相对下降,或消费品总需求量对消费品总供应量相对上升时,一般消费品物价会随之提高。基于总开销主要基于现存货币总量的观点,经济学者们以货币总量计算消费品总需求量。于是乎,他们断定总开销与消费品总需求量随著货币总量提高。于是相信货币数量理论的学者们同样也相信物价上涨的唯一原因就是经济成长(表示消费品总供给量正提高),以及央行因之以货币政策提高现存货币总量。 以此观点来说,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量多于需求量,于是‘通货膨胀是一定会到处发生的货币现象’,弗里德曼如是说。意指通货膨胀的控制有赖于货币上与财政上的限制。政府不可令借支过于容易,其自身亦不可超额贷款。此观点着重于中央政府预算赤字与利率,以及经济生产力,也就是由生产成本(总供应)所推动的通货膨胀( Cost - Pull Inflation )。 -------------------------------------------------- 新凯恩斯主义(Neo-Keynesian)的解释 依新凯恩斯主义,通货膨胀有三种主要的形式,为Robert J Gordon所说的"三角模型"[1]之一部分: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 通货膨胀发生于因GDP所产生的高需求与低失业,又称菲利普斯曲线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 今称‘供给震荡型通货膨胀’(supply shock inflation),发生于油价突然提高时。 固有型通货膨](Built-in inflation) - 因合理预期所引起,通常与物价/薪资螺旋(price/wage spiral)有关。工人希望持续提高薪资,其费用传递至产品成本与价格,形成恶性循环。固有型通货膨胀反应已发生的事件,被视为残留型通货膨胀,又称‘惯性通货膨胀’,甚至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这三型的通货膨胀可随时合并解释现行的通货膨胀率。然而,大多时前两种型态的通货膨胀(及其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会影响固有型通货膨胀的大小:持续性的高(或低)通货膨胀带动提高(或降低)固有型通货膨胀。 三角模型中有两项基本元素:沿著菲利普斯曲线移动,如低失业率刺激升高通货膨胀;以及转移其曲线,如通货膨胀升高或降低对失业率的影响。 --------------------------------------------------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或称需求面)通货膨胀说 需求带动理论主要集中于货币供给:通货膨胀可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与经济供应力(其潜在输出)相关。这点在政府(可能于对外战争或内战期间)印行超额的货币引起金融危机时特别鲜明,有时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使得物价飞涨(或达每月上涨一倍的程度)。 货币供给在程度温和的通货膨胀中也扮演主要角色,但其重要性有争议。货币主义经济学家相信其具强力连结;相反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强调总体需求在其中的角色,而货币供给仅只是总体需求的决定性因素。 凯恩斯主义解释法的基本观念为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此模型在物价稳定度与失业率之间权衡(trade off);故为将失业率降至最低,可允许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极佳的描述出美国在1960年代的经历,但不足以诠释其于1970年代所遭遇到的通货膨胀升高与经济停滞结合。现今菲利普斯曲线用以关联薪资总额增长与一般性通货膨胀的关系而非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 参考资料:MBA百科 
一、通货膨胀的界定及其度量(一) 通货膨胀的界定对通货膨胀的界定,学术界主要分为两大派:“货币学派”和“价格学派”。但总的来说,人们都较为认同这样的定义,即通货膨胀是一个价格总水平持续、普遍上升的过程,也就是货币价格持续下降或货币贬值的过程。该定义包括三个方面的特征:1、通货膨胀是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的过程,不是价格总水平的一时或短期的上升,其上升的趋势是不会轻易逆转的。2、通货膨胀反映的是价格总水平的普遍上升,而非个别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变动。3、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发展程度不同,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程度即关于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也因国而异。(二)度量通货膨胀指标的选择度量通货膨胀程度的主要指标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价格指数如批发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等,其中最常用的是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即CPI。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服务价格调查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中国编制价格指数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主要根据全国城乡12万户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构成资料和相关的资料确定。目前共包括八大类,263个基本分类,约700个代表品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是运用抽样调查技术对全国550个样本市县近3万个采价点进行价格调查,加工整理后计算出来的。二、本轮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一)本轮通胀是全面性的而不是结构性的目前,我国的CPI体系是有缺陷的。CPI数据没有及时反映整个居民生活消费价格的变动,没有真正反映居民消费生活模式的改变。如目前中国的CPI体系的样本选择、权重高低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先不讲房价算不算进CPI指标,仅是拿居住类来说,不仅中国居住类权重过低(13%左右,国际惯例是30%以上),而且其基数定得很低。2003-2006年城市居民居住类年消费总额仅为699元、733元、808元、904元,看上去这个数字每年增长幅度不小,但实际上由于基数太低及权重小,居住类消费不管如何增长对整体CPI的影响都十分有限。而食品类占CPI权重为6%,只要食品价格上涨,CPI上升也就必然。就目前中国的情况来看,一般认为目前CPI上涨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导致的结果,如果扣除食品价格上涨的因素,目前CPI上涨幅度其实并不高。但是,日常生活中人们会明显感觉到,不止是食品涨价了,而是几乎所有商品都涨价了,而且目前我国涨价最厉害的商品也不是食品。所以,我国目前CPI指数并未能准确反映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的真实变动,我国本轮通货膨胀并非只是农产品与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结构性的通货膨胀,而是进入全面的物价上涨,故高企的CPI指数能说明我国通胀较高,但也并不能完全反映我国目前真实的通胀状况。(二)本轮通胀是成本推动与需求拉动共同作用的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实际导致全球经济的一轮调整。我国坚持货币不贬值,但实际面临着经济需求的减少。为增加需求,国家将带动能力强的房地产行业作为拉动需求的重点,到2002年,我国又开始进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由于我国各部门各行业加快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我国经济又出现了投资过快增长,近年以来,尽管国家加强了宏观调控的力度,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的局面仍然未变,工业和投资的高速增长刺激了对钢铁、水泥、橡胶等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加上全球经济近几年的快速增长,对资源供给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全球性的资源供给开始紧张,主要原材料(如铁矿石等)和能源(煤炭石油等)价格开始快速上涨。(三)本轮通胀是输入性通胀和内生性通胀共同叠加推动的本轮通胀和1993年、1988年不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输入性通胀的影响很大。在1993年和1988年的两次通胀中,输入性的通货膨胀占的比重很小,主要是内生性因素引起的。本轮通胀除了内生性供需失衡外,输入性通胀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而且,输入性通胀是我们目前难以控制的,铁矿石涨价我们没有话语权,我们谈判的能力很弱。同样,石油中国虽然购买很多,但是没有定价的话语权。这种输入性通货膨胀我们是解决不了的。美元在贬值,以美元计价的进口成本的提高是中国不能控制的。所以这次通货膨胀中有目前难以控制的输入性通胀因素。三、本轮通胀成因分析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很多,有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和体制等环境变化因素,也有供给瓶颈和需求增长以及货币供应量等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资源供给瓶颈制约引起生产生活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我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初步形成的国家,经济结构中还存在大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方面,突出表现在经济结构重型化趋势明显,在投资和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农业、能源、重要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部门不堪重负,形成了新的“瓶颈”制约,从而引起这些领域价格水平的迅速上涨,并最终推动全社会价格总水平的上涨。1、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供给瓶颈,导致相关领域价格迅速上涨。近年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投资膨胀造成国内经济活动对于能源、原材料的需求量明显超过供给能力,而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等受自然资源、资金投入和建设周期较长等因素的影响,供给能力在短期内很难有较快增长,从而导致价格急剧上涨。2、粮食供求缺口逐年扩大导致粮食价格上涨。经济快速发展中对于农业生产的忽视,与农村资金和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加上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严重,导致粮食产量逐年下降我国农业部门的弱势导致农民种粮积极不高,而2008年南方暴雪的影响更是加剧了这一供需失衡,导致粮食供给缺口,推动食品价格上涨。(二)体制因素和结构性因素造成的需求过旺1、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目标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价格上涨随着经济的逐步转轨,我国的经济体制从高度集权转向不断分权。应该说这种向地方政府放权让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中央政府的经济发展压力,又使各级地方政府具有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但由于中央政府一方面将收入分配权部分地下放给地方政府,另一方面又没有在现有的经济体制中形成对非国家主体的内在需求约束机制,也就是说,各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与经济约束相脱离或不对称。这样就导致了作为另一经济主体的地方政府可以在缺乏有效的需求约束的情况下,形成过度需求扩张。地方政府利益扩张的内在动因是本地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外在动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而使地方政府存在追求高速增长的倾向。而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客观上又形成了一种攀比机制,加上按行政隶属关系来分配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这种攀比机制的作用。因此,为加快本地区的发展,地方政府的领导人会竭力争取扩大本地的投资,这种争投资行为成为投资膨胀的主要推动力量,进而带来了需求增加和供给不足,引起物价上涨。2、我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不容忽视无疑,通货膨胀货币相对过多,但并非过多的货币会平均式地同时流向各个行业导致各种商品的物价同时地等幅度地全面的价格上涨,而是过多的货币先流入强势部门或行业(比如房地产),然后由这些行业去投资或消费来推高商品或服务的物价水平。于是,关联行业价格上涨,收入增加,从而使这些关联行业又增加投资或消费,再对这些行业需要的产品价格产生影响。在这一条价格上涨链中,价格上涨时间与幅度往往是与接近权力的远近来区分的,离权力越近的行业或企业,其上涨时间越早及上涨幅度就越大;而离政府的权力越远的行业或企业,其上涨时间越晚及上涨幅度越小。可以看到,中国这一轮通货膨胀最早是由房地产市场开始,国内房地产价格不仅上涨时间早,而且上涨幅度大。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必然带动与房地产相关几十个行业的产品价格、工资及服务价格上涨。然后是股市价格的快速飚升。最后价格上涨才传到整个经济薄弱的环节农产品及食品的价格上。正如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罗斯巴德所说的,一旦这些最弱势部门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也就标志着全面的通货膨胀开始形成。(三)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重要原因1、外汇占款导致基础货币供应增加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之间存在的两难选择,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两难选择,是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矛盾所在,国际收支失衡则是中国经济出现通胀的深层次原因。由于我国存在要素价格扭曲等因素,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优势长期存在,而在同时存在币值低估的情况下,导致中国出口持续高速增长,并远远大于进口的增长速度,这也刺激了外资的大量涌入,而外资的大量涌入又加大了我国的出口量。由此出现了中国经济近年来持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的局面,直接导致了中国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与此同时,由于外汇占款而投放的基础货币迅速扩张,基础货币的增加又通过乘数效应来作用经济,使流动性持续走高。2、流动性过剩,导致信贷投放居高不下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于1999年底到2008年8月从12多万亿增长到44万亿多;各项贷款1999年底到2008年8月从9多万亿增长到29万亿;还有外汇储备1999年底到2007年三季度末从1546多亿增长到超过18000亿美元。可以说,在这7年多的时间里,银行贷款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在央行进行对冲操作的情况下,金融市场上货币仍显充足,直到最近,货币供应才有所减缓。究其原因,由于我国银行业以利差为主导的盈利模式限制,流行性过剩带来的是银行系统的高放贷积极性。固定资产投资在信贷的支持下有了更强劲的增长,这就直接表现为中国总需求的快速增长。总需求的长期持续高位增长,最终导致中国CPI及楼市、股市等资产价格的上涨。四、本轮通胀的对策研究本轮通胀既有成本推动又有需求拉动,既有历史因素、又有当期因素,而且存在潜在的全面通胀的压力,并且是暂时不可控的输入性和内生性叠加出来的,我们面临的压力也不仅仅是结构性的而是全面的通货膨胀,通胀的压力也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应付通胀的政策设计也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必然是多项政策的组合。所以,目前我们应准备应对全面通胀的压力,不能因为今年前几个月的通胀是因为食品和农产品造成结构性的通涨,就仅仅针对食品、农产品采取对策。这样的对策可能会在应对政策的设计上出现偏差。应该说,过去整个国民经济中很多深层次的矛盾都集中表现在通货膨胀这一个经济现象上,它的引发因素里面有很多我们没有解决好的经济深层次的矛盾。与之相匹配,我们也主要从我国经济的供需总量、结构和货币供应的深层次原因出发,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得出应该采取的调整措施。(一)理顺要素价格,适度增加供给1、应该理顺要素价格。着力缓解煤、电、油、运、水对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在促进经济增长、供给增加过程中抑制价格总水平的过快上涨。加强引导能源合理消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建立节能社会,增加对运输和电力建设的投入,使铁路运输运力和电力供应能力适度超前增长。调整资源性产品价格,推出相关资源税改措施;规范地价形成机制,落实土地出让金的使用;适度提高劳动力成本和资金的使用成本;加大对环境成本的收费管理等。2、坚定不移地继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立足国内解决粮食供给问题,促进农民增加粮食和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的生产,保持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3、加强对垄断行业、公共服务部门价格的监管,制定定价成本监审办法,完善成本监审制度,控制垄断行业价格上涨对价格总水平的推动程度。(二)有增有减,有效引导需求宏观调控应加大力度,合理引导。对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等进行严格控制,逐步对固定资产投资热潮降温,减少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出口方面,应大力扶持科技创新,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层次和竞争力,减少高耗能高污染以及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在扩大内需方面,应该调整收入分配大格局,增加对于养老、医疗、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支出等,以此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三)综合运用货币、财政等宏观政策1、首先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运用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是以提高利率为主要政策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即通过货币价格的措施来抑制货币需求量;另一种则是运用控制货币规模的措施。提高利率的措施和控制规模的措施在货币政策组合里都要使用。 2、从财政政策上说,财政政策在应对通货膨胀中应该说作用也是很大的,必须要很好的设计。一个是税制上还是要贯彻“整体增长,结构有增有减”这一个改革的方针,理顺企业成本利润机制。如资源税环保税等应适时开征,以确保企业成本显性化、内部化,真正对高资源和能源消耗的企业起到硬约束的作用。3、有效促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相机提高利率,改变负利率的局面,进一步发挥利率政策的作用。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得不到遏制,问题出在现行的信贷政策上,一是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利率水平过低,甚至于真实利率为负的情况十分严重,从而使得银行信贷需求无限放大;二是通过利率管制的方式扩大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水平,从而使得国内商业从事信贷业务就大获其利。因此,要逐步改变目前居民储蓄存款为负的现状,提高国内银行的利率水平,同时尽快缩小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利差水平。另外,还要完善汇率的形成机制,宏观调控不能只在利率上做文章,不能一条腿走路,否则可能适得其反。应加大汇率波动的弹性,与此同时,作为配套改革措施,要稳定当前的宏观经济,必须实行总量调控与结构性调控相结合,来控制中国经济的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