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川教版《世界历史》英文词汇的建议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马文燕 在川教版《世界历史》教科书上,出现了许多中外文对照词汇,这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这是历史科学求真的需要。历史学的研究和学习都强调第一手史料的重要性。在世界历史的学习中,国内中文资料虽然繁多,但由于翻译水平参差不齐,不少中文资料已经与原文史料的本意相去甚远。在中学世界历史教科书中,适量引用原文词汇,方便师生查找外文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师生直接地、准确地、全面地了解世界历史,避免以讹传讹,显得尤其重要。其次,这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与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的要求。早在上个世纪,一位伟人就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在中学教育阶段就应该为学生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历史教科书中选用适量的英汉对照词汇,在教学中适当应用外语资料,有助于师生开阔国际视野、发展历史思维能力,更好地了解、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多元性和复杂性。第三,这也是迎接新时代挑战的需要。新课标提出,“教科书的内容应体现时代性和适应性,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未来发展和终生学习的需要”。当今世界,网络资源极其丰富,百度、搜狐、谷歌等强大的搜索引擎,都可以方便、迅速地进行中、英文搜索。尤其是英文网站中,蕴含着更为广阔的资源,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教科书提供外文词汇,为师生网上查找英文资料的提供了便利的基础条件。第四,这是学生知识整合的需要。新课标提出,历史教学要注重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在英语课堂及现在的影视节目、时事新闻中,学生经常能接触到有关世界历史的英文词汇,历史教科书中的英文词汇,加强了历史知识与英语、时事、生活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整合。笔者任教于外语类学校,对学生的英文要求整体较高,在课堂教学中,有部分学生对历史课本的外文词汇也认真阅读,并提出了一些问题,这也提高了我对历史课本中外文词汇的关注程度,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特此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川教版《世界历史》更加完善。1、语言不统一的问题川教版《世界历史》中绝大部分外文词汇是英语,也有少数例外。如上册《古代东方与西方的战争》一课中P45的萨拉丁(Salāh-al-Dīn),上册《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P74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都不是英语。下册《伟大的十月革命》P29注解中,对布尔什维克、苏维埃、孟什维克的注解用了俄语。因为目前绝大多数中学生学习的外语是英语,所以建议川教版《世界历史》中只引用英语,不引用其他外语,以提高信息的有效性和利用率。2、人名中的问题川教版《世界历史》中有的历史人物没有附英文原名。上册《中古时代的欧洲》一课中,P33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配有英文全名,P35贵为国王的矮子丕平,却没有配英文名。上册《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课上册P107,凯伊没配英文名,哈格里夫斯、瓦特等人都配有英文名。这些历史人物,同在一课,历史地位、重要程度也相差不多,却在配英文名上有此区别,让人费解。再如,在上册《英国的新生》一课P82中,缺少玛丽的英文及生卒年代, 无独有偶,《殖民扩张与反殖民斗争》一课中P101,章西女王也没有英汉对照及生卒年代。这二人,也是川教版《世界历史》中仅有的两位女性历史人物,一个生活在英国,一个生活在被英国殖民时的印度,查找她们的英文姓名应该不算难事,出此疏漏,希望是巧合,而不是编者重男轻女的倾向。在非英语国家的历史人物中,教科书中提供的英文名就更少了。比如,在上册《俄国农奴制的废除》、《日本明治维新》两课中的历史人物就一个都没有配英文名。同是日本的历史人物,下册《德意日的法西斯化》中P56的广田弘毅没配英文名,而《战争的扩大和转折》一课中P68的近卫文麿又配有英文名。建议教材统一标准,不分国籍、性别,最好为每个历史人物都配英文名。川教版教材中有些历史人物英文姓名不对应。比如,上册《美国的独立》一课P85 George Washington对应的中文全名应为乔治·华盛顿,华盛顿实际只是姓。再如,上册《古代罗马》一课P30中,Julius Caesar,中文应为朱里斯·恺撒。类似的还有,下册《大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一课中,P60英国首相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中文名仅有张伯伦,P65页Charles De Gaulle中文名仅有夏尔·戴高乐,都没和英文姓名完整对应。川教版《世界历史》中还有些历史人物英文姓名不完整。如,上册《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课中的爱迪生,马可尼,贝尔,法拉第等科学家都没有名,只有姓。上册《英国的新生》中P80的克伦威尔,上册《美国南北战争》中P123的林肯,中英文都是只有姓,没有名。当然,这些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其知名度较高,中文译名具有唯一性,然而,在西方世界,重名重姓的较多,如果查找英文原文的资料,尤其是网上搜索,只输入姓,就会无关条目过多,大大影响影响查找结果和速度。考虑到中文不习惯用很长的人名,为避免篇幅过长,建议川教版教材中历史人物中文译名不易重名者只用姓,易重名者姓、名均用,配英文名时加上名的缩写字母,以利查找原文。3、国名、地名中的问题川教版《世界历史》中,同为古代文明发源地,埃及、印度就有英文名,而巴比伦、希腊就没有英文名。著名城市如罗马、雅典、斯巴达、巴比伦等,也没有配英文名。同为国家名,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配了英文名,却无英国、法国、俄国等国的英文国名。上册讲古代、近代的日本,没有配英文国名,下册讲到二战后经济时才配了英文国名,显得相对滞后。上册P33有英国前身英格兰的英文名England,后来讲到英国的新生、殖民扩张等,教材都没有详细说明英国国名的变化,也没有再配新的英文,容易让人误解为英国就是England。建议重要地名、国名,都在教材首次出现时就配英文名,在其国名发生变化时所配英文名也应相应变化。4、历史专用名词的问题,在历史名词中,事件、制度、文献等名称都有其特殊性,不可随意更改,中文如此,英文也如此。英汉互译中,一词多意、多词一意等情况都会出现,不熟悉情况随意直译往往会出错误。如二战后期的四个著名国际会议,川教版《世界历史》中只提供了会议召开城市的英文名,如果用meeting而不是conference加上地名去查找相关会议资料,结果会大相径庭。因此,教材中会议、战役等仅配英文地名是不够的,还是应配完整的英文专用历史名词词组。阅读历史文献是进行历史研究的重要手段。川教版《世界历史》中只有《凡尔赛和约》、《慕尼黑协定》等少数几个文献配了英文名,非常不利于师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还有许多重要历史文献如:《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共产党宣言》、《九国公约》、《蒙巴顿方案》等都需要配英文原名。此外,还有许多文学名著,艺术瑰宝,宗教经典,建议也配上英文名。川教版《世界历史》教材中,有文艺复兴、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历史事件的英文名称,缺少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希波战争、南北战争、明治维新、普法战争等历史事件的英文名称。在制度方面,上册P34小字中提到的臣服礼配了英文,相比之下,大字课文中更重要的采邑制、封建社会、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词汇都还没有配英文。除此之外,教材提到的三大宗教名称,也缺少相关英文。建议增加。5、英文词汇的位置问题人教版的英文词汇都集中在教材后的附录,虽然方便集中查找英文词汇,但不认真看书的学生往往不翻附录,造成英文词汇形同虚设。川教版的英文词汇分散在课文当中,学新课时每个学生都能看到,但不便单独查找英文词汇。建议川教版教材既在课文中提供英汉对照的词汇,也在书后附录集中提供英汉对照词汇表,这就结合了两种模式的优点。 当今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世界历史学习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和丰富的信息来源。在引进的海外影视、流行歌曲、电脑游戏中,都会接触许多有关世界历史的内容,也会出现不少外文词汇。如果教材提供的英文不够准确、系统、完整,就不利于学生查找相关英文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也就降低了教科书的利用率和使用价值。当然,目前能用英文进行探究学习的师生并不多,但在目前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安排下,绝大多数学生,只有这一次机会系统学习世界历史,我们的教科书和历史课堂,应该力求为学生今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如果,在学生离开校园后,还留着历史书舍不得扔掉,时时翻阅,以备查找,那不是教科书编著者和历史教师梦寐以求的境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