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43

田甜筒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从哲学中感悟人生论文800字开头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唯我好

已采纳
人生与哲学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欲望里,他感受到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就是想要引退去过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的那种愿望,但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题记《沉思录》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你不一定要立刻去看,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因为近两千年 前有人写下了它,两千年后一定还会有人读懂它,读懂马可·奥勒留,这里面包含了太多太多……如何学习学习,不一定要拿着一本书或资料去学,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你有这样的意愿,都能去学习。就像《沉思录》第一章一样,“我从父亲那里学到。从亚历山大那里学到。从马克西莫斯那里学到。从克特勒斯……”的确, 马可·奥勒留从别人那里学了很多东西,有的是他人的优点,有的是在交谈中得到的启发,有的是朋友给他的建议,有的甚至是从暴君或恶人那里学到的,因为他们的行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之后就不会犯类似的错误。由此可见,无论什么人什么事我们都能学到对自己有益的东西。然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决定于一点,那就是——颗谦逊的心。善待灵魂我所说的灵魂,并非是那些唬弄人的东西,我指的是——一个人的精神和尊严以及他的内心世界。善待灵魂,善待所有的灵魂。这个世界并非只有人类才有灵魂,动物和植物,以及一切有生命的生物都有字的灵魂,如果这个生物一旦丧失了灵魂,那么他就与行尸走肉没区别了。善待别人的灵魂,也可以说是尊重别人,至于它的意义,我想我没必要说了。那么说说说自己的灵魂吧!也许有的人会认为很荒唐,怎么可能有人不善待自己的灵魂呢?那么我要告诉你,在你失去信心的时候就已经丢失了自己的灵魂,在你依赖别人的时候便丧失了自己的灵魂。为什么?哈,理由很简单,当你不相信自己或依赖别人时就已经把指挥字的权利交给了别人,也就是等于把灵魂交给了别人。一个人把灵魂交给了别人又怎么说是善待自己的灵魂呢?

从哲学中感悟人生论文800字开头

291 评论(14)

guyunliang

1、打破信念障碍数千年来,人类便一直认为要四分钟内跑完一英里是件不可能的事,不过在一九五四年,罗杰o班尼斯特就打破了这个信念障碍。他之能创造这项佳绩,一来得归功于体能上的苦练,二来是得力于精神上的突破。在此之前他曾经在脑海中多次模拟以四分钟时间跑完一英里,长久下来便形成极为强烈的信念,因而对神经系统有如下了一道绝对命令,必须全力完成这项使命,果然他做到了大家都认为不可能的事。谁也没想到班尼斯特的破纪录,却给其他的运动员带来无比的影响,在此之前没有一个人打破四分钟跑完一英里的纪录,可是在随后的一年里竟然有三十七个人进榜,而再后面的一年里更高达三百人之多。之所以会有这个现象,乃是他的成就提供了其他人一个新的依据,大家所认为的"不可能"实际上是可能的。人们常常会对自己本身或自己的能力产生"自我设限"的信念,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过去曾经失败过,因而对于未来也不敢寄望会有成功的一日,也有可能是没有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目标,对于愿望能否实现心存疑虑。长久下来他们便开始学得务实,而终于平庸。[轻轻地告诉你]:在学生们都很努力但是却无法取得明显进展的时候,教师可集中力量帮助其中一名学生取得突破。一个人的突破往往会带动一大批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一个班级里,教师往往无法顾及到全体,班级里总有极个别优秀的学生,也会有一些不上进的学生,沉者自沉,浮者自浮,而更广大的是中间一批不沉不浮可沉可浮的学生。这批学生有向上的愿望,但离那些班级里的顶尖高手有较多距离,无法望其项背。反而若是他们之中有一人取得成功,对其他人的促进作用将会是巨大的,大家必将群起而效仿之。如此,教师的工作便可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果。
210 评论(14)

半截烟灰

哲学:“使人作为人而能够成为人”  学科学,我不说,你糊涂;我一说,你明白。而学哲学,我不说,你明白;我一说,你糊涂。  哲学就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在这个命题中,包含几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说,哲学是对于人生的一种反思。这种反思活动,应当说人人都会有。另一层意思是说,作为哲学的这样一种人类活动,它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也就是说,能够系统地反思人生的活动叫哲学活动;而进行这种活动的人呢,就是哲学家了。   系统地反思人生的哲学,它同其他科学的区别在什么地方?除了哲学之外的其他科学,使你成为“某种人”,也就是使你掌握某种具体的专业,掌握某种特殊的技能,扮演某种特定的角色,将来你可以从事某种特定的职业。我们把这称为科学,使你成为“某种人”。   与此不同,哲学使你“作为人而成为人”。这句话的含义是极为深刻的。虽然说你是人,但是在真正人的意义上,缺少一种哲学的修养,还不是冯先生所指认的那种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他作了这样的一种区别,其他学科使你成为某种特殊的人,用我们现在的通俗说法,就是成为一种“专门人才”;而学习哲学,使你作为人能够成为人,做一个有教养的现代人。这是哲学与科学的区别,也就是哲学的特殊的意义与价值。   这种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哲学,怎样才能够获得?   冯先生说是“觉解”。我曾经写过《哲学修养十五讲》一书,在国内算一本畅销书吧。前几天这本书的编辑给我说,最近在台湾重新出版这本书,更名为《哲学修养的十五堂课》。   在书里,我说学习科学和学习哲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学科学是什么感觉呢?我不说,你糊涂;我一说,你明白。而学哲学则是,我不说,你明白;我一说,你糊涂。大家会觉得很怪,怎么会是这样呢?大家想一想,科学是把一些个别的现象,单称命题和观察名词,经过归纳推理,上升为理论名词和全称命题,然后再通过演绎推理,做出解释和预见。例如,我一说,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180度,再一说边角关系,你就会作相关的几何题了。这就叫作我不说你糊涂,我一说你明白了。   而哲学恰好相反,它是把人们当作不言而喻的、毋庸置疑的东西作为批判反思的对象。我不说的时候,你清清楚楚的;我一说,你却可能糊涂了。例如,这里有一张桌子,我不说,它就是一张桌子,清清楚楚的;可是我一旦问你,你如果没有桌子的观念,为什么会把如此这般的一个东西把握为桌子呢?糊涂没?这就是哲学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个世界是极为复杂的!哲学就是要把这个世界的复杂性,特别是人生的复杂性揭示出来。我不说的时候,你很清楚;我一说的时候,你可能更糊涂了,这就需要冯先生所说的那个“觉解”。如果没有一种哲学的辩证智慧,你很容易走向极端,你今天是理想主义,明天可能是现实主义,最后可能是绝对主义,相对主义了,荣辱呀,祸福呀,你就不好把握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就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使人作为人而能够成为人,是一种“觉解”的活动。   哲学的这种“觉解”活动,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冯先生说是“境界”。他讲人生四境界:使人超越自然的境界、功利的境界、道德的境界,最后达到一种天地的境界。所以,中国哲学最讲究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养吾浩然之气。这是一种冯先生所理解的哲学,也就是哲学与人生的关系。   上面是谈了冯友兰先生对哲学的理解。下面,我就想从哲学与人生出发,从哲学层面上对人生有一个大体的解说,谈一下自己的体会。我想分成三个问题具体地来谈,一是人的存在;二是人的人化;三是人的世界。人的存在,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人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无法忍受凝固的时空、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和无法忍受彻底的空白。人的这五种无法忍受,意味着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怎么样来理解人的存在呢?我的说法是,人是一种超越性的、理想性的、创造性的存在。我还有一本书《超越意识》。这本书开篇的第一句话:人是世界上最奇异的存在——超越性的存在。怎么理解呢?我首先是使用反证法:人无法忍受什么?尤其是青年人,我概括为五个方面: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无法忍受凝固的时空、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和无法忍受彻底的空白。人的这五种无法忍受,意味着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现在哲学有一个说法,说所谓现代病就是“形象大于存在”,就是“包装”,方方面面的“包装”。可是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一首歌里就有这样的歌词:“你不用涂红又沫绿,只要你不断充实自己,人人都会喜欢你。”充实自己,就是获得存在的意义。人生的存在是大于它的形象的。它的存在的意义是最重要的。人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   正因为如此,人又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大家都知道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最终升华为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   我想,
167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