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00

陆陆1004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国土空间规划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25jin

已采纳
结合我国现有耕地状况浅谈如何切实有效的保护耕地 土地是我们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资产。随着人口的迅猛增长,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总体质量差,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土地利用率低等现实问题日益显著,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当前,我国的耕地保护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全国耕地总面积仅剩27亿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39亩,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每年还有1亿亩左右的耕地不能得到灌溉,有近三分之一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侵害。根据中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末全国耕地面积必须确保不低于18亿亩,这是一条直接关系到13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底线。加强耕地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一、我国耕地的现状 与世界上其他各国相比,我国的耕地具有如下特点: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少。1996年底我国耕地统计数为 14.32亿亩,人均耕地为 117亩,不及世界人均耕地 3 75亩的 1/3,而且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要比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要低。因此,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低。从全国范围来讲,我国的优质耕地少,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耕地中还有近亿亩坡度在25度以上,需逐步退耕。耕地质量差和耕地与水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我国耕地的生产水平较低,与世界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100公斤以上。 耕地退化严重。我国许多耕地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40%的耕地不同程度地退化,全国有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耕地资源贫乏。据统计,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即使全部开发成耕地,人均增加耕地也不足0.1亩,而且建国以来,经过长期开发,剩余的后备耕地资源大多为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的土地。 因而,我国必须要保护耕地。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是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 二、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开展耕地保护我国的确实现了农产品严重短缺到供求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可以高枕无忧。农业仍然是我国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仍然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位置,仍然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在21世纪,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人口与耕地、粮食矛盾是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大障碍。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粮食生产将仍然是农业的主体,农业现代化进程包含着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没有国家粮食安全及其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水平是衡量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严格保护耕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说到粮食,必须以稳定一定数量的耕地为保障。 耕地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基地,维护耕地数量与质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国明确规定“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要求在有限时间内,建立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最基本的依靠。保护耕地最重要的是把基本农田保护好,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基本农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耕地问题的实质是农业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 三、中国耕地资源保护面临的困难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农业最为基本的生产资料。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及健康发展都离不开耕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像我国这样一个典型的对土地高度依赖的农业大国,耕地的地位与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党中央、国务院对耕地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反复强调,要珍惜每一寸土地,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强调保护耕地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基础作用,对亿万农民的生计具有保障作用,对农村乃至全社会具有稳定作用。进入新世纪,中国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经济社会的新变化新要求,使中国耕地资源保护与食物安全保障面临不少难题。” 1.人口增长、耕地消失、粮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问题比较突出 农产品稳定供给的任务越来越艰巨。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后每年中国粮食消费还要增加50亿公斤左右,非粮食食物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食物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但由于粮食生产必需的耕地和水资源数量难以增加,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难度越来越大,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始终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耕地资源急剧流失,最大的影响就是使我国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而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更是雪上加霜。一方面,全国人口每年以1000多万人的速度增长,最高达1700万人。另一方面,全国耕地资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根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估测,我国现有耕地约218亿公顷,绝对数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不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与耕地一增一减,使我国人地矛盾更加严峻。在数量减少的同时,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2.耕地资源保护的难度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但这种高速增长主要有赖于外延扩展而非集约化利用土地,是以占用大量耕地为代价取得的。全国上下的开发区热,是耕地流失的一大缺口。近年来,由于城镇化加快、生态退耕以及部分地方违法违规乱占滥用耕地等原因,2006年土地违法案件数量和涉及的违法用地面积出现反弹。农村建房、修公路、造坟墓等占用大量耕地,我国每年农村土葬占有2000公顷之多,其中半数以上是肥沃的耕地。3.耕地后备资源限制强度较大 国土部门组织的调查表明,当前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0753亿公顷,但各主要耕地后备区域的开发均面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压。能否妥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已成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成败的关键。耕地后备资源生态背景不良。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在31个省、区、市都有分布,但大部分位于北方和西部干旱地区。耕地后备资源丰富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质量较差。其共同特点是存在干旱缺水、盐碱、风沙、低温严寒等一种或多种限制因素,且限制强度较大,生态环境脆弱。 4.我国现有的耕地质量不高 耕地退化是指人类对耕地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耕地地力下降的过程,通常表现为耕地土壤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等方面特性的下降。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全国优质耕地只占21%,土壤有机质低于5%的耕地约占10%。现有的耕地中,缺磷地占59%,缺钾地占23%,缺磷钾地占10%。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沙化的耕地,共计占53%。现有的耕地中,按质量分,一等地占41%,二等地占34%,三等地占20%。按产量分,一等地点41%,二等地占34%,三等地占20%。按产量分,高产田占7%,中产田占3%,低产田占40%。现有的耕地中,缺磷地占59%,缺钾地占23%,缺磷钾地占10%。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沙化的耕地,共计占53%。受工业三废污染和酸雨侵蚀的耕地还有0853亿公顷。不宜继续耕种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65%。 5.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的要求越来越紧迫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低,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较高。目前在中国农业发展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在农业资源的节约和利用上,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还未形成,经济上调动农民节约资源积极性的有效办法和利益补偿机制还不健全。四、如何切实有效的保护耕地1、坚决制止耕地闲置、抛荒。全面清理占而未用、具备耕种条件的耕地,组织乡(镇)、村、户及时复耕,并由土地征用单位支付复耕费用;对闲置一年以上的土地,要依法处以罚款;对闲置两年以上的土地依法收回。对常年和季节性抛荒的承包地,可由种粮大户耕种。县、乡两级政府对制止耕地抛荒承担直接责任,并把此项工作列入干部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对耕地抛荒严重的地方,坚决追究、严肃查处当地领导的责任。2、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促进各类建设特别是城镇建设合理集约用地。严格实施土地规划计划,从严控制用地规模。减少用地报批环节,缩短报批周期,积极主动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提供用地服务。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要坚持依法用地,决不能以用地报批程序慢或缺乏征地资金等各种理由,擅自用地、越权用地、违法用地,决不能以牺牲资源和农民利益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3、严格巡查,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土地动态巡查制度,成立土地巡查小组,坚持定期巡查,巡查到位、不留死角。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大对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对重大违法案件要公开查处,一抓到底,既要处理事,更要处理人,构成刑事犯罪的,要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4、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根据“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数量不少、质量不降和绝不允许擅自将耕地改为非农用地,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的总体目标和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建立县乡村保护基本农田领导小组,形成保护网络,对基本农田管理实行定位、定量、定人,确保每片都有一个责任人,村村都有专职管护员。5、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严格执行“占一补一“,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全面实行建设项目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挂钩制度,严格按项目考核,落实责任,建立和完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管理制度,以重点项目实施为导向,全面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形成补偿耕地的良性循环机制。总之,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我国耕地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消除危害耕地及环境的因素,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维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预防和治理耕地的环境污染,是保证土地得以永续和合理使用,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所以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保护耕地将是我国目前急需着力解决的一大重要问题。资环学院 地理科学 1060900006 贾坤

国土空间规划论文

91 评论(9)

wurongli666

学习“十二五”规划刚要的体会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拉开了未来5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战的序幕。  《建议》在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后,深刻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为此,《建议》明确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并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城乡居民收入、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发展的主要目标。毫无疑问,《建议》的主题、主线和目标,是未来5年我们做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涉及国土资源领域,《建议》提出的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项项具体任务,更指明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未来5年的工作重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肩负重任。  《建议》提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这就要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积极参与国家宏观调控工作。《建议》提出,要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国土空间高效利用”这一新提法,为我国本轮国土规划的编制指出了新的目标与方向。我们要科学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能源和矿产资源规划、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各专项国土资源规划,以及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坚持海陆统筹,增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各相关规划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国土空间的高效利用。譬如,我们要像《建议》中指出的那样,通过加强土地政策调节,科学合理安排用地,实施有保有控的差别化供地政策,制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土地政策,做好房地产用地供应管理和调控,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建议》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一五”期间,国土资源领域涌现出了众多顺民心、为民意的“惠民工程”和“民生项目”,大大凸显了国土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坚持以保障农民权益作为出发点,加快城乡土地一体化进程,为实现《建议》提出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任务而奋斗。《建议》强调要严格保护耕地,这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我们要积极主动做好服务,推进耕地保护政府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扩大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建设试点,优化城乡用地布局和结构,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推进农业现代化,还必须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促进土地增值收益主要用于农业与农村。  《建议》提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这就要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议》将“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作为一节单独提出,强调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加强能源和矿产资源地质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形成能源和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严格用途管制,健全节约土地标准,加强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高度重视水安全,建设节水型社会,健全水资源配置体系,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有偿使用,鼓励海水淡化,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  要认真落实节约优先战略。节约能否出实效,关键在于落实,落实就是战斗力。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我们要全面实行土地、矿产、海洋资源利用总量控制,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此,我们要解决好包括能源资源在内的矿产资源供给和管理的深层次矛盾,在保障资源供给的同时,认真做好资源战略储备工作;在加强新能源勘查开发的同时,向资源综合利用和节约集约利用要效益,促进资源开发管理方式的全面升级;坚持土地供需双向调节,实行有保有控的差别化供地政策;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格用途管制,健全资源节约使用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  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中,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无疑是重中之重。从“十一五”到“十二五”,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有增无减。“十一五”期间,国土资源系统有力应对了汶川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但要建设“两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我们还要从“应对”走向“主动出击”,增强服务保障。为了落实《建议》提出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要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编制好“十二五”地灾防治规划事不宜迟,构建地灾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刻不容缓,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容有误。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任务更加艰巨。  《建议》提出,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十一五”期间,我们始终坚持改革与开放的方针,推进了土地管理与利用制度的改革,推进了地矿管理与地质工作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初步建立起地质找矿新机制,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实施与国际互利共赢的矿产资源开发战略,一系列联系国土资源管理实际的“顶层设计”,解决了国土资源领域中的突出问题。学习《建议》,我们要继续结合实际,把握好中央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在理解中央精神的同时,注重研究体制、机制性障碍等根本性的问题,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解决好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问题,从而在“十二五”期间更好地发挥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积极保障促进作用。  《建议》提出,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国土资源管理利用高科技手段推出的“一张图”监管平台,充分发挥了在土地和矿产领域的实时监督作用;科技进步,大大推进了土地整治和矿产综合利用水平;新的找矿理论和方法,推动了深部找矿工作的开展;国内天然气水合物样品的捕获,开创了我国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前景。“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支撑,为土地、矿产、地质、海洋、测绘等各项工作,插上科技的翅膀,飞向新的高峰。  我国正发生着经济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我国国土资源事业正处于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土资源事业大有可为。面对已经绘就的“十二五”规划蓝图,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国土资源保障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为全面实现“十二五”各项任务,努力奋斗!
215 评论(10)

li-caf

关于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概念,楼上的回答已经很清楚了,三区就是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空间,三线分别是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我是关注了深规院的官方公众号,拜读了他们家很多论文才弄清楚了三区三线、多规合一等概念。不得不说,作为规划行业大佬,深规院发表的每篇文章都干货满满,而且深入浅出,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够看得津津有味,收获不少专业知识。
106 评论(15)

shx316

深规院一直有做国土空间规划方面的课题研究,还派出技术骨干力量持续服务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法和相关部门的规章起草工作
115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