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贝多芬议论文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20

某大赵日天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贝多芬议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加油_ing

已采纳
贝多芬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歌手。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没有对家庭和气过一点,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但是当小贝多芬只有四岁时,祖父就去世了。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不久,一个没什么水平的旅行音乐家法伊弗尔来到这个市镇,被带到贝多芬家里。他和老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个小酒馆里喝酒到半夜,然后回家把小路德维希拖下床开始上课,这一课有时要上到天亮才算完。为了使他看上去象一个神童,父亲谎报了他的年龄,在他八岁时,把他带出去当做六岁的孩子开音乐会。但是天下哪有后天培养出来的神童,尽管费了很多事,老贝多芬始终没有能够把他的儿子造就成另一个年轻的莫扎特。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练功时间是愉快而安静的,有着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被钟爱的姐姐;而贝多芬则不然,虽然他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却远未象莫扎特那样引起世人的惊叹。

贝多芬议论文

344 评论(11)

手机用户

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他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在他很早时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他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等。  成为乐圣的贝多芬却一生坎坷,在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这对一位音乐家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耳聪目明是一个音乐家最重要的,然而,贝多芬并没有向厄运低头,他以水滴石穿的坚强意志,在耳聋条件下,全凭记忆和乐感来作曲和演奏,他写成了《第五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等。  伟大导师恩格斯说:从他的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更令我感动而铭心难忘的还是贝多芬以非凡的惊人毅力战胜耳聋。他用“神仙般的手指”弹出了天籁之音,他的音乐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是独一无二的,这种独特的魅力是由努力与心血完成的。我仿佛看到了贝多芬日日练琴的情景,耳边仿佛响起贝多芬手下迸发出的刚劲有力、饱含内在热情的音乐旋律。它时而如惊涛拍岸,气势磅礴;时而悲愤低沉,像在倾诉着人间的不平;时而似细流潺,悠扬流畅。  世人常说:“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这只是上天给他的一种天赋,但谁也没相到,在这份魅力、这种美妙的背后,却是他一天练二十几个小时的坚苦与努力。  每当想起对音乐有着火一般的热情、对音乐有着入魔的痴迷、对音乐有着独特见解的贝多芬时,我就惭愧万分,自己在学小提琴时总是大而化之,没有他那种惊人的毅力,没有他那种对音乐的情感,更没有他那种对音乐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贝多芬的世界是无声的,但他奋发向上的心却是有声的,他的音乐魅力是永恒的。
96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