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语文美育教育论文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02

伊K云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语文美育教育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hangxinren

已采纳
一、导入———创造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教《春》一课,在舒缓的音乐中,多媒体展示几幅色彩艳丽的大自然的画面,老师导入:"看,百花争艳,嫩柳抽枝,冰雪消融,百鸟争鸣……奇妙的大自然千姿百态,万紫千红。如果我们在用双眼观赏的同时,能用耳甚至用心去聆听的话,一定会进入一个更加奇妙的世界。听,你能听到什么------"(同时播放一段含有几种声音的音乐,让学生说一说)当然,学生只能说出有哪几种声音,而不能进行形象的描述,但很明显,精彩的画面,扣人心弦的导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他们争先恐后,积极性高涨,这种美的氛围不仅是一种教学情景,也是对美的呼唤。《春》一文,作者以生动形象传神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自然界及生活中用心所听到的种种声音,并用简洁的语言告诉读者应有选择的去用心聆听,你就会感到世界的美好。我通过以下美育的方式,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二、朗读———进入教材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好的朗读具有移情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愫,激发美感可以使作品中的生动情景跃出纸面,使学生进入角色,与作品中的角色一起去感受,直接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春》前几自然段是描述大自然中的一些美景。例如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所以先由老师范读,学生直接看大屏幕,丰富多彩的画面,配上轻松明快的音乐,更主要的是加上了老师传情达意的朗读,虽说不上“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舒卷风云之声”却也如汩汩清泉,流进学生的心田,从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字的韵味和气势,得到心灵的共鸣和美的享受,并且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章的意境中去,既受到感染又受到教育。于是,我便不失时机地把“接力棒”传到学生手中,让学生自己再接着往下读,对美的追求与渴望,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教材所反映的意境美。无论是教师的范读,还是学生的自读,即是审美判断,也是朗读者对作品形式与内容深刻理解的外化,是一种美的创造。三、想象——提高学生对美的创造力中国画讲究意境之美,构图用“S”线将画面分割,大胆留白而决不填鸭,总能使观者产生无尽美好的遐想。一堂课也一样,要讲究这种“留白”艺术,留给学生想像和创造的空间。我在教《你一定会听到的》这堂课上,在学生整体掌握了文章主旨之后,最后留下5分钟时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中去寻找:“你还听到那些声音?”“春天来了,我听到冰雪消融的声音,春风抚摸大地的声音,小草破土而出的声音……”“下雨了我听到禾苗欣喜的欢呼声,蚂蚁搬家时急促的脚步声……”。至此,由课前只用耳朵去听到现在用心去“聆听”,深入到本质,正是通过美育,凭借教学美、教师美、教材美为学生们创造了一个美的世界,唤起了学生心灵的共鸣,才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地发展。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目如《济南的冬天》《山中访友》等等,都可充分发挥这些审美教育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因为这种审美教育它不带有一般教育所具有的强制性,能使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美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高尚的审美情操,获得精神地满足与愉悦,从而水到渠成地达到教育目的。我想,这也是新课程标准重视人文教育的新理念在语文学科中的最好反映。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语文教师自己要充满爱心,有激情,有向上的情感,才能把课文中体现出来的情感,吸收过来再传达给学生。其次,教师要处处体现自己情感的体现与发挥。再次,教师不但要产生感情,还要把握感情,使之建立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

语文美育教育论文

345 评论(15)

xiguatailan

美育为话题的作文,美育是一种刚需“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是久别重逢之美;“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是典雅含蓄之美;“生命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求真理之美。而我们要能体会这种美,就要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不美,这就需要美的教育。换句话说,美育是一种刚需。美育是一种刚需,它能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经历了美的教育,我们就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种种美好。春天的花,夏天的雨,秋天的月亮,冬天的雪,自然万物,无一不美。东晋的谢安一日在雪际举行家庭聚会,便问子侄:“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哥哥的儿子胡儿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而哥哥的女儿回答:“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个女子就是后来著名的女诗人谢道韫。试想,由漫天白雪而想到春日飞絮,若非经历了美育的熏陶,又怎会如此诗意盎然呢。因而,我们需要美育,美育可以让我们在未来庸俗的生活中留一点浪漫想象。美育是一种刚需,它能给我们更加健康的人生和健全的人格。与美相对的是丑。一个人如果能从小接受关于美的教育,那么它大概率会成为一个正直、善良、有责任心的人,成为一个心怀理想和理想主义的人。相反,一个人如果生长在诸如自私、野蛮、剥夺遍地的环境里,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那么他大概率会成为一个坏人,给社会的安宁和谐带来隐患。孟子的母亲就知道学人哭丧是不美的,学人做生意是不优雅的,而学人读书是美的。所以她在学堂边定居,让孟子学习礼义教化,经历美育的熏陶。在这种过程中,孟子慢慢成为一个具有高贵人格的大丈夫,“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美育是一种刚需,它有利于社会正能量的积聚与传播。当今社会,相比于“正能量”,人们似乎更加喜欢“毒鸡汤”。但我仍然要诚恳地说,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美育。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我们需要知道,用地沟油是丑,卖假药是丑,给孩子打毒疫苗是丑,官员贪腐是丑;我们需要知道助人为乐是美,恪尽职守是美,为正义呼喊是美,为人民服务是美……有这样一个结论:坏人不觉得自己是坏人。经过美育,让人得以知是非善恶,真假美丑是当今社会的刚需。于个人,美育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命,留恋这个世间的美好。培养我们健全的人格,有独立的精神;于社会国家,美育能够让社会正气安然,安定祥和。因而,美育是对人进行的一切关于美好的教育,是一种刚需,于人于己,于国于家
278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