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89

2012302885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评价历史人物论文2000字高考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阿呆想治沙

已采纳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之诸葛亮诸葛亮热情地倡导“立大志”、“修人品”,强调“志当存高远”、“恢弘志士之气”,告诫青年要力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玩物丧志,无所作为。他自己正是实践这样的人生要求。他忠于他的事业,没有个人权力野心,为实现统一大业,他呕尽心血,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遗憾的是,他死后并未后已 对于历史人物,由于立场和角度的不同,后代的评价带有高有低、有好有坏、有正有邪,但数千年来,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却都是正面的,或许有程度的高低,但基本立场则是清一色的赞扬、钦敬及仟念。 但是20世纪以来,这种现象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一种随着后现代解构主义而引发的历史翻案风的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日趋多元化,并且带有一种将历史改写的倾向。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也开始多有微词,开始对他最后没有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经过进行重新评价,在将他从神坛上拉下来的同时,也有了一些并不是那么公正的评价所谓矫枉过正也。这种现象的出现,当然对于历史文化的多元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传统观念的背离,却使很多人开始以一种怀疑的态度来看待历史,人们开始对于自己所接受的长期的历史教育发生了动摇,对史官的春秋笔法进行怀疑,从而产生了另一个极端,就是对历史事物的完全不信任,这种倾向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也是有害处的。我想说这样一句话:我们现在所需要的真实或许应该是一种历史的真实,而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真实。历史的真实是一种理性分析而不是感情引发的真实,我们可以凭着自己的个人好恶来评价一件事情,一个人物。也可以笑谈、戏说和大话历史,但是这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真正的历史。 我不喜欢咬文嚼字去考证历史典籍。但现在有某些人,引用只言片语。例如,看到“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就妄言他独揽大权,有狼子野心,进而怀疑他的鞠躬尽瘁(历史典籍的一句话就引出了长篇大论的主观臆断)。诸葛有隆中对,就创造一个鲁肃的吴中对,来弱化隆中对。三国中,像这样对当时局势的分析何止于十,但是又有哪个能企及隆中对,包括什么吴中对! 晋臣陈寿(其父因罪为诸葛所杀)的《诸葛亮传》对诸葛也是肯定的称颂的,可又为何那些自称学究古今一切从历史出发的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贬低人们心目中的偶像。 当然,历史是苍白的。如果只看历史,轰轰烈烈的三国时代也许和五代十国一样不被人熟悉。幸亏一部三国演义,结合断代史《三国志》和 评书和传说,再艺术加工。要不然我不会喜欢三国,更不会敲这么些字来写这篇文章。 实际上,易中天对诸葛亮的评价,主要还是沿袭许多史学家的“定论”,即,诸葛亮是个伟大的政治家,而非杰出的军事家,当然对三国演义、民间流传的诸葛亮的神话用兵全盘否定,甚至将“锦囊妙计”看成笑话,否定诸葛亮之智,认为是民间的胡编乱造。 诸葛亮究竟是军事家,还是政治家?这确实是个值得商榷的话题,个人以为,诸葛亮首先是个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其次才是杰出的政治家,理由如下:首先,身为乱世的谋士,而且是取得丰硕成果的“军师”,必须要有独特、敏锐、反常的战略眼光,这一点,我们从《隆中对》就足以领略到诸葛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战略眼光;其次,刘备本来是屡败屡战的人物,虽然有刘、关、张、赵,仍然无济于事,直到诸葛亮出山,才扭转乾坤,成为一方霸主,然后三分天下,其中,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其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最后,诸葛亮的政治才华其实远不及军事才能,在后来的治蜀中,如果诸葛亮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要战争不断,而是与民休养生息、使民以时,那么,蜀国是不可能总在战争中不断消耗实力,最后败亡的,“自古兵者非好战,后人治蜀要深思”确实是有道理的。 因此,诸葛亮首先是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其次才是较为优秀的政治家。 那么,历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什么要贬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历史以来,无论演义、民间对诸葛亮赞扬太高了,甚至到了神化的地步,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中国知识分子最自负,通常有舍我其谁的毛病,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别人就更不可能办到,而诸葛亮能做到的事情,简直是神话的奇迹,那些所谓的“知识分子”是根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此,他们是绝对不允许神化的“诸葛亮”存在的;那么,世界上有没有超智慧的人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实际上,今天我们按美国成功学拿破仑希尔的“二八定律”来看,很多所谓的优秀的“知识分子”,确实属于第一层的百分之二十之列,但二八定律再二八分,二八的二八的再二八,再继续,再继续,那么真正杰出、优秀的人就寥寥无几了,历史上真正超凡入神的又有几人?又何必去妒嫉那样伟人呢?否定那些伟大的人能够提高自身的价值吗? 二、历史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最喜欢随波逐流,都爱凑热闹,喜欢名利,能够真正维持知识分子本色的人是相当少的,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耐得住寂寞,真正为求学、求知而孜孜不倦,因此,中国知识分子真正有大成就的很少,而停留于表面的很多,按爱因斯坦的话说,“他们都喜欢在木板上最薄的地方钻个洞”,然而就沉迷于所谓的“成就”,享受所谓的“应该有的待遇”,最后从此不前,暴殄天物,这确实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哀,现实中的知识分子,大都属于此类,当然,也有真正的学问家,但实在太少,而诸葛亮高卧隆中博览群书、云游四方了解世情的作风,更刺痛了那些知识分子; 三、诸葛亮的“不识时务”:在很多知识分子看来,在当时的时代中,曹操既然已经扫平北方,就应该由曹操来统一天下、改造换代,诸葛亮简直太多事,何必为一个四处流窜的刘备卖命?而在今天的许多知识分子来看,美国既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既民主又自由,由美国统一地球,多好?因此,在美国一次又一次在“自由、民主”的外衣下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有那么多中国的所谓精英们的“喝彩”,反而认为那些抵抗侵略者的民族太“愚蠢”;因此,他们喜欢做随波逐流的蠕虫; 四、按生物进化论思想,后人应该比前人聪明,因此,在很多知识分子看来,诸葛亮应该不如他们聪明,应该比他们愚蠢才对,但是,很多人永远也不会明白,生物进化论固然是没错的,但是,聪明并不意味中智慧,而真正的大智慧,更是很难做到的,首先要有不断求知的欲望,其次要真正博览群书、了解世界各种思想,然后才谈得上创造新的、正确的思想思维,引领世界、时代潮流,而这样的人,对于浮华、浮肿、浮夸的知识分子来说,又真正有几人做得到呢? 坦率说,我并非认为诸葛亮是神化、完美的人,正如前言,其也有失误、失策的地方,这也是后人应该借鉴的地方,但总的来说,诸葛亮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之一,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后人可以评说诸葛亮,但应该客观公正,学其成功之道(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慎思之),借鉴其不足的地方,这样,才可能真正地达到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境界。

评价历史人物论文2000字高考

127 评论(8)

偶系PXL

生得其所 死得伟大活,就要活得刚劲有力,死,就要死得无怨无悔。 ——题记 用人生的毛笔书写刚劲有力的生命。 司马迁曾言:“最下腐刑极矣。”然而,惨遭宫刑,他却隐忍苟活,为何?他说:“余之苟活,盖念私心不终也。”于是,拖着虚弱的身躯,他日复一日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旷世奇书。鲁迅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可见,生命虽然痛苦,但太史公却书写了大写的生命,写出了人活着的挺拔有力,铮铮不屈。 活着的屈原是伟大的,因为他“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他用尽了生命的最后一丝力气,去挽救他热爱的楚国;活着的程婴是伟大的,因为他艰苦地抚养着赵氏孤儿,并辅佐他重登王位……活,就要活得伟岸。 用人生的长箫吹响无怨无悔的生命音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忠守臣节,义不投降,为南宋撒下了赤诚的鲜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笑赴刑场,为维新变法献出了生命的热血;“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笑对机枪为抗日战争流出了最后一滴鲜血……他们的死,是无怨无悔的,是“重于泰山”的,是流芳百世的! 精忠报国的岳飞死得无怨,大宋子民永远记着他;决不投降的李大钊死得无悔,中国的百姓永远记着他;奋勇杀敌的占西女生死得其所,印度人民永远记着他……死,就要死的无怨无悔。 畅销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备受青年人喜爱,原因为何?因为它激励了青年一代,要为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地追求,要活得无怨无悔!这部书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曾说:“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这样将其度过,当我们死的时候,我们可以无悔的说:‘我为解放全人类的事业献出了全部精力。” 太史公司马迁曾说:“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所以,青年一代,既然已来到世上一遭,就不能再赤裸裸地回去!为了理想,努力前行吧! 活,就要活得刚劲有利; 死,就要死得无怨无悔。[精要点评] 作者对本次作文的话题理解得很到位,题记准确地提炼出本文的观点——活,就要活得刚劲有力,死,就要死得无怨无悔。然后用诸如司马迁、屈原、岳飞等历史人物来佐证观点,述例精当,而且用例兼顾了古今中外的人物。整篇文章首尾呼应,气势磅礴,格调高格,显示作者良好的作文功底。本文是一篇成功的高考作文习作,望作者再接再厉,写出更好的文章来。(王贞鹏)[附] 作文题目 世界上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但我们只能拥有一次。死亡,又是人们必须要面对的。生,我们要生的有意义,死,我们也要死得其所。那么,生与死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呢?有诗人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请以“生与死”为话题写作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229 评论(13)

Beauty_啦啦啦

《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曹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英雄上百,然而,群雄逐鹿于乱世之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 有人说,孔明算得英雄,他足智多谋,处事果断,上通天文,下晓地理,是千年难遇的一代贤相。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无不体现了这一点。然而,我认为他完全可以有更大作为。刘禅无能,根本扶不起来,他却把自己的一生死死地绑在了蜀国这辆毫无希望的战车上;孙权则不过仰仗父兄基业,建功甚少;周瑜虽年少有为,但气度狭小,意气用事;吕布,一见利忘义之徒也……我认为,三国英雄,曹操莫属。我觉得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尽管书中说他大逆不道,奸诈多疑,还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能者居上,为何偏姓刘者可当帝?曹操的一生,有不少罪过和错误,但正如鲁迅所说的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他是一位有名的政治家,除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还称王不称帝,说“天下为定,不得遵古”。是多么有先见之名!官渡之战之后,曹操缴获了袁绍大量的图书,资料,文件,书信,就发现其中有自己的人写给袁绍的信,按照一般人的反应,这是通敌的证据,这是背叛的证据,应该把它拿出来,一个一个按图索骥,把那些叛徒,把那些二心的,把那些动摇份子都给我揪出来,而曹操没有。曹操发现这些一堆书信,看都不看,立即下令,全部烧毁,曹操做得很漂亮,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就问曹操,为什么把这么重要的证据都毁掉了,因为曹操很清楚,他是以弱胜强,老实说,自己心里都没底,何况大家呢,这勾结袁绍又不是一个二个,三个五个,可能是几十个,上百个,这都清算不过来,何必要清算呢,这个人情,曹操做得很好,曹操当着全部人的面把这些证明全部烧毁,让大家放心,跟着曹某,只要衷诚,以前的事我不知道。可见他的政治才能甚高。曹操很会装糊涂,装糊涂才能宽容人,宽容人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的天下。 他还是军事家,不计前嫌,招贤纳士,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使敌我力量发生了巨大变化。 虽然,火烧赤壁使他元气大伤,但他毫不气馁,真乃帝王之大气也!然而,败仗并不能掩盖他的计谋。也有书说道,空城计乃曹操所设,当时,一个叫郭冲的人十分崇拜诸葛亮,才编是诸葛亮出的空城计。 他又是文学家,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 他还有好多的故事,什么望梅止渴,煮酒论英雄,割须弃袍,割发代首,败走华容道…… 刘备虽有三顾茅庐之故事,曹公却有跣足迎许攸之美谈。“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只有胸怀坦荡,立志高远之人方能明白其中之道理。 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曹操也有自己的缺点。他太多疑,误杀吕伯奢,成为后人反感他的重要原因之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有一点自私。他梦中杀人之事,也足够凶狠。因不信任华佗,将他杀害,自己也因病去世。可是功大于过,曹操无论在那一方面都称得上英雄。 总之,我认为,三国英雄,曹操一人而已!
304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