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09

中药鉴定学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杨振宁论文选集和后记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angzhi3712

已采纳
在天文学和教育学有杰出贡献,杨振宁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杨振宁1977年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杨振宁回国后对祖国老化的物理学教育科研体系进行了整理,并参与新一代国产核电站研究建造,为中国绿色安全能源做出很大贡献。杨振宁—米尔斯方程是非阿贝尔量子场论的基础,使中国人对同位旋相互作用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和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及麦克斯韦方程有同等重要意义。他的规范对称场论和构建的标准模型理论让中国人对自然有了更深刻认识

杨振宁论文选集和后记

155 评论(12)

jbsf

曙光集 杨振宁文集
189 评论(9)

nlj1203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清华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院士、委内瑞拉科学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1945年,获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55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教授;1966年,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2]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长期进行了创造性研究,取得了许多杰出成就,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294 评论(14)

小施子呀

杨振宁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之一。主要研究领域为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主要作品论文:大约300篇发表于《物理评论》《物理评论通讯》等。著作:《论文选集与后记1945-1980》(英文)(佛里门公司,1983)《杨振宁文集》(中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曙光集》(中文)(简体版,北京三联书店;繁体版,八方文化创作室,2008)2018年5月,杨振宁及其夫人翁帆编著的科学随笔《晨曦集》出版发行。此外,还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基本粒子发现简史》《读书教学四十年》《科学、教育和中国现代化》《科学的品格》《新世纪的科技》《20世纪的物理学》《对称与物理》等。
187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