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
摘要】材料是建筑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着重于探索新材料以其结构性能所带来的空间和形式潜力,材料的知觉属性则被有意压抑,当代建筑则呈现了依稀可辨的向着材料知觉性的回归,材料再次被显现与赞美。本文通过对于路斯、风格派、密斯、康、卒姆托等现当代建筑师及其作品的分析解读,呈现了材料显现的多重方式及其在概念和实践上的复杂性,以及材料主题的变更及其内涵的转换。通过对于这些历史片段的考察,作者认为,当代实践应该在材料的表面与结构之间,在材料与空间之间,在知觉与理性之间,寻求一种微妙而诗意的平衡。唯有如此,方能实现对于材料真正的赞美。 【关键词】材料,显现,表面,结构,空间作者:史永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博士 信息技术影响下建筑空间的新发展【摘要】进入信息时代,人的各种社会活动对建筑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传统空间概念的突破与延伸、传统空间与数字空间的共生及超越传统空间的虚拟空间三个方面着手,分析比较了信息技术影响下建筑空间发展的新现象、新特征。【关键词】信息技术 建筑空间 新发展作者:李晓锋、周均清,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化工程中心数字城市与规划设计研究所 地区建筑营建体系的“基因说”诠释 ——黄土高原绿色窑居住区体系的建构与实践【摘要】论文以 “地域基因”概念及方法作为地区建筑营建体系的研究途径,揭示地区建筑生成生长的内在调控机制,并依据可持续发展原则与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地域基因库与适宜性的技术支持体系,以黄土高原窑居住区营建的个案研究,来验证研究路线的可行性。【关键词】地区建筑营建体系 地域基因 绿色窑居 可持续发展作者:王竹,浙江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魏秦,浙江大学建筑系博士研究生、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系教师;贺勇,浙江大学建筑系教师,博士。 ■建筑思想评论画与思——重读密斯·凡·德·罗的建筑表现【摘要】密斯·凡·德·罗早期的建筑探索中,留下了一系列独特的建筑表现作品。它们不仅体现了密斯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也成为解读密斯建筑思想形成的重要材料。本文以密斯在柏林时期的重要建筑表现作品为线索,分析这些表现画在媒介、内容、技巧和细节等方面发展变化的过程,寻找其中透露出的密斯建筑思想的演化轨迹。它使得密斯早期的建筑活动呈现出内在的连贯性与逻辑性,为人们理解密斯日后对建筑的不断约减提供了一种基础。【关键词】密斯 建筑表现 建筑思想 体积 透明 结构 空间作者:曹勇,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教师 ■建筑走廊S-MAO建筑中空间的三维叠合【摘要】西班牙建筑师桑丘和玛德丽德霍斯(S-MAO)作品中空间的三维叠合使得原本规整单一的空间丰富起来,在分析其空间表象的同时,解析其产生的理论根源和操作手法。【关键词】三维叠合 剖面 界面作者:周晓文,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龚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 从密斯的巴塞罗那馆看个案作品的建构分析与西建史教学的关系【摘要】密斯的巴塞罗那馆是现代建筑史中一个经典作品,同时又是一个在建筑形式和结构形式上充满矛盾的作品。本文以巴塞罗那馆为例,说明西建史教学中经典个案作品建构分析的重要性。【关键词】巴塞罗那馆 密斯 建构的个案分析 西建史教学作者:王骏阳,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试论仙台媒体中心建筑师与结构师的合作【摘要】仙台媒体中心是建筑师伊东丰雄与结构师佐佐木睦朗创造性合作的经典。正是基于充满激情又不乏理性的合作,媒体中心才以形式与结构完美融合的姿态呈现。然而,伊东丰雄与佐佐木睦朗在此工程之前均没有这种非传统建筑形式的工程经验。因此,本文着重论述了二人如何处理难题展开合作,并阐述了合作过程中影响建筑形式不断变化的合理因素。【关键词】建筑师 结构师 合作作者:孟宪川,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寻找生态设计的逻辑——杨经文的设计之路【摘要】本文首先对杨经文的人生履历进行了简述,然后对他在生态设计方面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概述和评价,接着通过对其不同阶段的几个设计作品来研讨杨经文从生物气候学设计到生态设计的实践转变过程,指出其标签化和精英化的设计道路。最后,阐述了杨经文具有先锋性质的生态设计实践对当代建筑设计的价值和启迪。【关键词】杨经文,生物气候学设计,生态设计,评价和启迪作者:吴向阳,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 ■建筑学札记建筑(学)及其教育的核心价值【摘要】直至今天,中国建筑学缺少核心价值,已经无法面对未来,解答新的问题。然而我们的教育也从未提供这样的视点与角度,大家在既有的框子中并没有想到,甚至不敢越雷池一步,来拓展、更新中国建筑学的内容和语境。此报告在本人博士论文《建造研究批判》对建筑学所进行的本质还原之基础上,继续清扫误区,消除致命软肋,并尝试提出建筑学及其教育的核心价值。【关键词】建筑(学) 教育 核心价值 建造(术) 先进生产力 信息-媒体作者:刘彤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人·身体·建筑【摘要】建筑的本体应是人化的本体,而研究人化的本体要从构成人的基本要素——身体开始研究起。人类在建筑深层心理结构时,在形成建筑形态时,身体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身体安全图式”作为人的心理结构,是人感知外界环境的标尺,人的生存空间只有与这个图式相吻合,人在其中才会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舒适感;而身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理解又是通过知觉实现这个目的。因而,人性化的建筑应成为真正关乎人的身体和知觉的创造。【关键词】人化的本体 身体 原型 身体安全图式 知觉作者:张天宇,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杨艳红,天津城市建设学院规划与建筑系 ■建筑历史与理论从汉代明器看建筑斗■的特征【摘要】斗拱是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是中国建筑的符号。斗拱的演变特征可以看作是古代木构架建筑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建筑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考古发现有大量的汉代明器,其中为数可观的建筑明器都表现有建筑斗拱,样式繁多,用途广泛。本文主要从汉代建筑明器论述斗拱的形制特点及其在建筑中的作用。【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汉代、明器、斗拱、特征、作用作者:刘临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曹云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张旖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于陆路文化与海洋文化双重影响下的闽南“红砖厝”——闽南“红砖厝”-红砖之源考【摘要】在中国,惟独闽南地区是红砖民居,当地人称“红砖厝”,关于“红砖厝”-红砖之源,学界有着不同的说法。近年来,虽偶有相关研究成果问世,但迄今为止,未见有说服力的成果被学界认同,“红砖厝”红砖之源长久以来一直是建筑史学界热衷争论的话题。本文经研究认为:“红砖厝”红砖之源不是源于本土,而是受海洋文化的影响。闽南民居“红砖厝”是异域建筑文化与本土建筑文化结合的产物,是通过结合变异生成的符合地域性及传统习俗的样式。它反映了在社会文明进程中,本土建筑面对纷杂五彩的文化现象所产生的一种漂移、游离、吸纳进取姿态。本研究力图以海上交通史为主要线索,从闽南移民迁徙史、宗教传播史中寻觅踪迹。试用“图像学”的方法,以考古发现作举证,在“海上丝绸之路”[1]的建筑历史遗迹和断壁残垣中,去梳理沉淀的诸多信息碎片,以求抛砖引玉、点石成金。【关键词】“宫墙起” 文化圈 漂移 游离 吸纳 海洋文化 摘要】在明清两代,传统民居的建造一直受到封建住宅制度的影响和制约,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府建筑——作为民居建筑中的较高等级能够保留下来的十分有限,对其研究有着特殊的典型意义。本文以天津市文保单位——李纯祠堂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北京庄王府在天津的重建和现状,阐述了作者对民居整体性搬迁与保护的思考。【关键词】李纯祠堂 王府建筑 住宅等级制度 整体性搬迁作者:梁雪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森佩尔建筑理论述评 摘 要:作为德国19世纪继辛克尔以后最伟大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之一,戈特弗里德·森佩尔对于后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只是这些影响长久以来被严重低估,也未得到充分认识。本文以森佩尔的两个相互影响的理论焦点--材料与面饰--为线索,考察了他的理论著述中与当代建筑学有着密切关联的三个主题,即彩饰理论,建筑四要素理论,以及他后期才明确提出的面饰理论。此外,文章也指出了森佩尔的理论核心以及他的论述中独特的人类学视角,并在最后阐述了他的理论遗产和后续影响,以及他与现代建筑的暧昧关系。
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关于岭南建筑艺术特征的探索正从各个层面展开,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日益重视。本文仅就岭南建筑的界定及其人文品格作一管窥蠡测,以期抛砖引玉。 一 岭南建筑的由来与界定 1949年建国以前,直至建国后的头10年,建筑界虽偶有广东建筑的称呼,但尚无岭南建筑的提法。岭南建筑的称呼是伴随着新中国建筑的发展与广东建筑突出成就的取得而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的。建国之初,百业待兴,中国建筑迎来了大发展的良好机遇。50年代中期,当时的建筑界盛行复古主义,刮起一股“大屋顶”之风,产生了“凡建筑须盖大屋顶”的无形规定。面对滚滚而来的复古主义潮流,深受岭南文化熏陶、“敢为天下先”的广东建筑师们并未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他们在行动上表现出灵活的变通性(如由林克明先生设计1956年落成的广东科学馆、由夏昌世先生设计于1954年落成的现华南理工大学二号楼在屋顶形式和斗拱运用上就作了变通处理),在思想上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广东建筑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征。1959年,时任我国建筑工程部部长的刘秀峰同志在全国建筑艺术座谈会上提出“要创造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筑新风格”的要求和倡议。自1960年开始,广东建筑界围绕“新建筑”、“新风格”展开了热烈、认真的讨论。讨论的中心话题是:广东建筑是否应有自己的特色?大家在讨论中一致认为,广东有自己的特点,广东建筑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即应有岭南建筑的特点。与此同时,广东建筑界也开始尝试着对以往建筑实践进行总结和归纳。 从学理层面上说,正式提出“岭南建筑”的时间是在1957年。其标志是时任华南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的夏昌世先生1957年在《建筑学报》上发表了题为《通风、隔热、遮阳》的论文。夏昌世教授指出:岭南建筑应有自己的特点,满足通风、隔热、遮阳的要求。首次论述了岭南建筑(广东新建筑)的特点。这是岭南建筑的学理渊源。此后,岭南建筑渐渐地为人们所知晓、接受和承认,知名于全国建筑界,并成为广东新建筑的代名词。“岭南”本意指地理上的五岭(越城岭、都庞岭、明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之南的广大地区,但“岭南建筑”,从其被提出的学理初衷和被认可的时代背景来看,即指建国以后的广东建筑,或称广东新建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广东古建筑被称为岭南古建筑,1840~1949年的广东近代建筑被称为岭南近代建筑。就广东建筑而言,其重点是广府语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故此,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建筑成为岭南建筑的最主要内容。 由于广东在地理条件、历史条件、经济条件、人文条件等方面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广东建筑在新中国的各个建设时期往往开全国风气之先,如50~60年代的“矿泉别墅”、“广州友谊剧院”,70年代的“广交会”、“白云宾馆”,80年代的“白天鹅宾馆”、“国贸大厦”,几度出现引领全国建筑界的建筑创作的繁荣局面。 随着广东新建筑的创作繁荣和成功实践,国内建筑界一方面对这种实践的成功经验进行学习和总结,另一方面也开始了关于以上述建筑为代表的广东新建筑的地域性、时代性和文化性的理论争鸣和学术探讨。在这场方兴未艾的探讨争鸣中,其中一个最具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关于岭南建筑的学术界定。对此,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地域论”。这种观点从“岭南”的地理概念出发,认为岭南建筑即建在岭南地区的建筑,包括广东、海南、港澳以及福建南部、广西南部、台湾南部等区域的建筑。二是“风格论”。持此论者认为,岭南建筑即具有独特的岭南文化艺术风格的建筑,这种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适合岭南气候地理条件的平立面设计、建筑部件结构与造型以及富于岭南地域文化内涵的建筑装饰。三是“过程论”。与前面两种观点不同,过程论者着眼于建筑艺术的创作主体及其创作实践活动,认为岭南建筑是指在岭南地区这块特定的土地上所开展和进行的求新、求变、不断探索的建筑创作实践活动。换言之,岭南建筑即岭南建筑创作实践活动的简称。 我们认为,上述三种观点都有其相对的合理性和借鉴意义,但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说明岭南建筑丰富的本质内涵。“地域论”强调建筑的地域性,有助于揭示岭南建筑的地域特征和某些方面的技术个性。但是,“岭南建筑,是一个有自己追求和风格的建筑创作流派。正如并不是所有岭南的绘画都可归于‘岭南画派’一样,并不是所有建在岭南地区的建筑都可以称之为‘岭南建筑’”。“风格论”更接近于对岭南建筑的艺术特征的揭示,强调建筑的文化性,有助于把握岭南建筑的文化和艺术本质。然而,为了强调建筑的艺术性而否定建筑的技术个性,不但有悖于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这样一个客观事实,而且也难以真正阐释建筑的风格问题。因为建筑的艺术风格有赖于对建筑材料的技术处理,甚至,建筑的技术水平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风格的形成与演变。“过程论”强调建筑是一种纯粹的创作实践活动,无视建筑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的理论探索和经验总结,流露出一种“建筑创作无需理论指导”的非理性倾向,无益于岭南建筑创作及发展,不利于岭南建筑的理论研究。鉴此,我们提出“文化地域性格”的新观点来界定岭南建筑,以表示对目前关于岭南建筑“地域论”、“风格论”、“过程论”的学术借鉴和理性鉴别。建筑审美属性的最高标准在于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三者统一。“文化地域性格”论的意义在于对岭南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这三者的综合揭示。“文化地域性格”论诠释了岭南建筑的三大层面的内涵,即岭南建筑的地域技术特征、文化时代精神、人文艺术品格。岭南建筑,作为审美对象而激起人们的审美情思、赋予人们审美享受,往往是以其地域技术特征为表、文化时代精神为里、人文艺术品格为核的。夏昌世和莫伯治二位前辈,作为岭南建筑的先驱者,在论述岭南庭园时指出,岭南地区包括了“广东、闽南和广西南部� 这些地区不但地理环境相近,人民生活习惯也有很多共同之处”。正是岭南地区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环境,影响着岭南建筑的形成和发展�铸塑了岭南建筑的技术个性与人文品格。 二 岭南建筑的人文品格 建筑的人文品格主要是指通过建筑布局、风格造型、空间组合和细部处理等建筑形象要素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哲理、设计思维、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建筑的人文品格是以建筑的技术个性为基础的。建筑的技术个性指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造型、空间组织、细部处理等方面的技艺表现手法和特征。而建筑的技艺表现,从建筑的平面布局到立面造型,抑或空间组织和细部处理,都必须遵循建筑的客观适应性原理①。建筑是人为且为人的居住环境,所以,在“人为”即进行建筑的设计建造时,一方面要认真思考当地的气候特点、地形地势来考虑建筑的布局和造型,另一方面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始终不忘建筑为人所用,满足人们的实用和审美需要的双重目的,从而实现“回归自然、回归环境、回归人性”的建筑设计理想,以便显露建筑的技术个性和人文品格。岭南建筑于此有其独到之长,涌现出无数建筑佳作,赢得人们的普遍赞誉。建筑的人文品格是隐性的、间接的、抽象的,而建筑的技术个性是显性的、直观的、形象的。建筑的人文品格和技术个性的有机结合,共同构成建筑美生成的客观条件。 建筑的人文品格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岭南建筑的人文品格也反映了岭南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精神。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兼容并蓄的开放品格。岭南建筑兼容并蓄的开放品格是岭南文化融通性和开放性的一种外在表现。岭南文化本身就是许多不同特质的文化融汇而成的,开放、融通性是其重要的文化机制。岭南文化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交融、一种综合、一种凝炼。尤其是岭南近代文化,“经过对爱国的情感和追求进步的理性之间的冲突进行合理的调适之后,岭南地区的文化精英以开放而健全的心态,在融汇中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仅实现了创造性的文化转换和文化重构,而且也完成了由‘得风气之先’向‘开风气之先’的飞跃,孕育了推动中国文化向近代形态转变的岭南近代文化精神。”岭南建筑的兼容并蓄的开放品格在岭南近代的园林、民居等多种建筑类型中得到鲜明的表现。如建于1926年的开平立园,“是旅美华侨谢维立以西洋建筑的特点,结合中国园林优美雅致的风格,按照《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的布局兴建的。”又如1934年建成的广东梅县白宫镇的联芳楼,是一座中西合璧、富丽堂皇的客家民居建筑。该建筑的平面布局基本维系客家民居“三堂四横”的传统模式,但立面造型则洋气十足,正立面在柱头、柱顶处采用西方的巴洛克、洛可可等风格的浮雕。在装饰内容题材中,既有中国式大鹏展翅、狮子滚绣球之类的题材,又有透露出西方文化气息的内容。现当代岭南建筑以更强的自觉意识融贯中西,以求继承创新,综合发展。 二是整体和合的系统思维。设计思维是建筑观的重要内容。岭南建筑在设计思维上追求建筑与环境、与自然、园林的亲和及结合,表现出整体和合的系统思维取向。如著名岭南建筑师林克明先生设计并于1934年10月竣工的广州市府合署(现市府大楼),“为了配合中山纪念堂建筑的周围环境和风格,合署大楼在建筑形象艺术处理中采用宫殿式,屋顶铺置黄色琉璃瓦,内部装修天花图案并采用中国式纹样。”在1956年设计广东省科学馆时,他详细分析了建筑环境条件,重点解决了建筑与环境配合及建筑形象问题。他说:“科学馆位于中山纪念堂西侧,根据周围的环境,应起陪衬烘托作用,它与纪念堂、市府合署等形成一个完整和谐的建筑组群。”佘畯南大师曾以友谊剧院的设计为例专门论述过剧院建筑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在友谊剧院的设计中,我们特别强调统一性。因为缺乏统一性,就会使人感到杂乱。整体性是统一性的高度表现。我们的构思力求体现剧院建筑的整体性。首先,剧院建筑是它周围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要为增添美景而出现于大自然环境之中,它要同四周绿化环境结合成整体,充分表达南方花园剧院的特点。其次,剧院建筑是由无数的极其平凡的局部有机构成的。这些局部之间存在着主次关系。而每个局部必须为其整体的统一性服务。”莫伯治先生对整体和合的设计思维有着自己的更具体的说明:“在我的建筑创作过程中,往往涉及一个重要的思维领域,就是遵从客观因素的科学分析,如基地环境的处理(包括地势、地质、气象、建筑环境)、现代功能的满足、新材料性质的体现、新技术发展的运用等等。透过这些分析,从建筑的体形、空间、构造以至构图的处理,与上述客观因素固有的内在本质之间,达到形神相通,表里统一。”莫伯治先生主持设计的广州北园酒家、广州泮溪酒家、广州矿泉别墅、广东深圳银湖宾馆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岭南建筑佳作。置身其中,便可强烈地感受到建筑对自然的复归感和建筑与环境的亲和感。 三是勇于创新的创作精神。创新是建筑创作的共同追求和奋斗目标,在岭南建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林克明先生在谈及建筑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时说到,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如果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盲目搬用木结构的处理手法,而不去充分利用新建筑材料的特性,就无助于建筑形式的创新。因此,他在设计原中山大学第二期教学楼工程时,有意作了改进和创新,采用了简化仿木结构形式,取消了檐下斗拱而代之用简洁的仿木挑檐构件。又如广州友谊剧院,在门厅的处理上,是国内首先打破惯用的双梯对称手法的实例。 岭南建筑的创新精神不仅表现在建筑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创新上,而且还表现在对建筑文化内涵的深层求索和建筑意境的美学追求上。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岭南画派纪念馆就是很好的例证。齐康先生曾这样评说:“岭南画派纪念馆是莫老(莫伯治先生)在建筑艺术创作上大胆地从具象的建筑形象到抽象与具象相结合的作品,使建筑造型与画派的画意相吻合。这是一座新作,使人仰慕。它反映了展览建筑的性格又反映了抽象建筑造型的诗意。从艺术上讲做到了源于岭南画派的创作生涯又高于这生涯。” 注释 ① 建筑的适应性原理是建筑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它包括建筑的客观适应性和建筑的主观适应性两个基本层面,前者关涉建筑美的生成和创造,后者关涉建筑美的欣赏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