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儿宣宣
传说中的上古时期,天地一片混沌,万物处于一片蒙昧之中。盘古一斧劈开天地,诞生了日月,世界便有了光。有了光,自然也有了影;有了光影,是非黑白便开始分明。 阳光与阴影是一对相生又相克的矛盾体。阳光热烈、明亮、通透地洒在大地上,于是使隐晦的阴影展现出羞愧的轮廓。阴影怯懦、森然、鬼祟地藏在实体的背后,巧妙地避开了阳光下的透视与灼烧——阳光与阴影的界线明晰而深刻。 选择阳光还是阴影——是人生中重要的课题。 选择站在阳光下,便选择了顶天立地的姿态,更选择了一份沉甸甸的承担与忍受。“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阳光下生活的人们,必须褪去阴腐的气息,活出一份坦荡,不惧怕人性的污点在太阳底下曝光。希图虚伪的修饰,固然能一时保存光鲜的躯壳,但真相和时间迟早会将他推到日光下,将那份光鲜摧毁、剥离。 选择站在阳光下,不仅选择了一种人生态度,更选择了堂堂正正的气节和直面困难的勇气。国运凋敝的明朝末年,是谁一马当先冲出关隘闯入枪林弹雨的战场?袁崇焕扛着那面千疮百孔的大明的旗帜勇敢地面对疮痍的大地和如狼的敌寇,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阴影中敌我双方的暗箭不约而同地向他射来,可他却不愿退后一步,宁愿倒在阳光下的血泊里。越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那勇敢越是执著,越是悲壮——当多数人逃到了阴影中苟延残喘躲避锋芒的时候,荆轲留在了阳光下,岳飞留在了阳光下,秋瑾留在了阳光下……肉体和生命在烈焰中消逝,精神的光辉却在太阳下永生。 然而从古到今,不乏有人将阴影看作人生的温床、生命的港湾。阴影的安逸与暗箱诱惑了太多的人,让他们忘却了同样寄生在阴影里的病毒与虫鼠,甘愿以匍匐的姿态牺牲尊严以换取所谓的成功。蛰伏在阴影里的人们,恐怕心灵的阳光早已所剩无几了吧——欲念就像一座座大山遮蔽了所有的光明,卑屈的姿态也正是他们可悲心灵的缩影。 于是在这时候,我更怀念阳光满地普照众生的情景。我愿更多的阳光照进人们心中,洞穿私欲的屏障,让这世界更坦荡、更光明。 点评:本文的最大特点便是——大气。无论是论点、论据,无不彰显出一种洞穿表象、直视本质的功力。其实,“阳光与阴影”本不算一个新颖的话题,但作者能在深度上下功夫,以一种超越实际年龄的眼光,将此话题向历史的纵深延伸。而这,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希望所在,也正是我们建立美好和谐社会的根基。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提出-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可能不太合用,还是发来让楼主参考一下 特别水彩风景写生,应首先画天空,因为天空的色彩与云雾,是瞬间万变的,有的还须用记忆才能捕捉住,若稍一迟疑,就会时过境迁,只好望天兴叹了。又因为天空的色彩,直接反映在景物上,是构成画面色彩基调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如早、晚的霞光和碧蓝的天空色彩对景物色调的影响是多么强烈与不同。再是因景物中参差不齐的树枝等画上去后,再去补天空,那就费力不讨好了。 再由于天地交界处便是远景,远景较虚,色彩与天空相近,正适宜于在画天的色彩将干末干时画远景,易取得协调与深远感。 当然,如果景物较整体,天空色彩影响不大,又急须抢抓景物的明暗节奏与时光色彩,那么先画景物后画天也无妨。这就要灵活掌握。 1、由远到近,分部进行法 水彩风景画,多从远到近、从浅到深、从虚到实进行渲染、描绘,这样容易掌握干湿与色彩和明暗层次,色阶的衔接过渡较自己然、柔和,对初学者也更便于掌握。不过,须注意掌握时间,否则前后时间差太大,色调与明暗就来统一,容易失调。特别早晚的景,日出日没,首先要定下明与暗色光对比和位置,不然就难于准确表现特定的效果。 这种分部进行法,不能看一点画一点,须有整体观念,切勿孤立地抠局部,要尽量缩短“时光色彩”的差距,并加强色彩记忆,以便于补充与调整。 2、由近及远,层次推移法 在有些特殊情况下,如时间极为勿促,或早晚橙红色的阳光照射在险峻的绝壁与古刹上,出现一种神秘而绝妙的色彩与构图,那当然即应挥笔捉住这瞬间即逝的景象,首先定下光感与色彩在景物上的位置、对比强度及冷暖关系,而后调整形体,再从中景到远景、天空,这样反推移完成。很明显,这方法带有强烈的速写性,也须有一定绘画基础之后,才掌握得住。而这种或其他随心所欲的方法、对抢镜头、抓色彩,是势所必行的,否则按步就班地画过来,偶现的景观就早已景象全非了。 3、全面铺开,统筹兼顾法 这种画法,是先求“共性”,后求形象,要求有很强的整体观念和预见能力;在进行中,看起来画面有些零乱,实则步骤性是最强、最科学,是须有一定能力和经验才能掌握的。 所谓先求“共性”,就是由浅到深地先抓基本调子(包括由浅到深的明暗关系与色彩倾向),即首先用浅色铺出受光面的最亮部分,留出高光,然后用最具有画面调子倾向的浅色由亮到暗,即由高光、亮部、次亮部、次暗部、暗部、最暗,再由浅到深,即次暗、次亮、亮部。又如色彩由淡黄、中黄、桔黄、桔红、大红、紫红、青莲这样循环推移,直到取得统一而丰富,表现出协调而有节奏的色彩与明暗关系为止。这样,画面的大体关系就基本完成了。 所谓后求形象,是避免一开始就把注意力放到具体的形体结构细部上 而冲淡了对色彩的观察与感受,这首先要求集中精力把最突出的色彩感受,用最果断的笔法全面铺开,把握瞬间的微妙色彩效果后,然后才在这色调与节奏的统一下,具体地刻划出主要景物的形体结构与形象特征,最后再经调整而完成。 这种画法要求有一定的基础和画前须胸有成竹,又要有灵活机动的顺应与驾驭色彩变化的能力,和预见到画面深入的效果与难度。否则,在画途中散神失态,丢掉了主宰和信心,就可能半途而废。 全文如下 %5Fwere/blog/ite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