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tta
中医毕业论文怎么写?学术堂来告诉你: 一、题目论文 首先要有简明而涵意丰富的题目即题目应概括全文,简短明了,引人注目 (一)内容1、能概括全篇论文主要内容枣全文缩影2、包含有关键词(实词)3、应能反映文章的科学假说4、准确、易懂的学术语言枣避免文艺性、夸张性、广告性语言 (二)要求1、简短:一般不超过25个字,简洁明了,实事求是例如:益智颗粒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2、具体:包括具体研究内容,不能抽象、笼统、含蓄和过大例如:高血压病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3、引人注目,富有创意,使人看到题目,愿意读下去,了解具体内容例如:温运阳气药在急性黄疸肝炎治疗中的作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心绞痛(不稳定、变异、心梗后) (三)注意事项1、动笔前想标题,写完后定标题2、反复推敲,删除无用虚词如,"关于"、"研究"、"观察"、"系统"等3、题目中不使用缩写词、专用词、化学分子式等不易看懂的词4、题目中一般不用标点符号 二、作者和单位 (一)作者资格1、对课题设想、设计、实施、数据处理及论文学术性解释有贡献者;2、起草论文或作重要、严格修改者;3、对论文内容负责,拍板定稿,可以解释问题者 (二)要求1、真名、全名2、按贡献排序3、行政领导、科研管理、投资者、仅做一般辅助工作者不应署名4、单位署名在论文第一面下边,写明联系单位的具体名称和邮编 三、摘要 (一)内容1、背景、研究目的、重要性2、完成了哪些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研究途径、方法步骤、数据处理方法3、主要发现具体结果:主要数据、统计结果及结论性意见4、意义和价值:创新点、学术价值和贡献 (二)要求1、内容精湛为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核心、创造性内容虽然字数少但内容完整、系统、准确、便于收录文摘及检索系统2、写作上要概括性强,文字精炼,字数150个字左右四、关键词和主题词(一)定义关键词:作者采作的能够表达文献内容的未规范化的自然语言主题词:将提出的关键词根据相应的主题词表进行规范化的自然语言 (二)提取方法1、主题分析:剖析、浓缩、提炼能够反映文章主题的关键性词和词组2、分解复合概念:将多个词组构成的复合概念分解成简单概念的词或词组3、提出关键词或词组阿期匹林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老年食管癌性狭窄内镜下五种治疗效果评价 (三)注意事项1、关键词应尽可能表达简单概念,词组应是习惯使用的复合概念对主题的表达应准确,防止过粗或过细例如: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病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缺血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病白细胞介素13/白介素类 四、前言(引言、序言) (一)目的论文正文前面一段短文,目的是向读者介绍本文的背景知识,主题、目的和总纲,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文章内容 (二)内容1、简述研究课题来源及理论依据,包括密切相关的少量文献资料2、该项研究重要价值3、研究目的、范围、方法及特点 (三)写作1、提纲挈领,开门见山,直接切题2、观点鲜明,问题突出,反应本文研究问题,需求迫切,意义重大以引起共鸣3、字数一般150-300字 (四)注意事项1、文章的帽子枣引出文章枣恰到好处2、回顾研究历史应避免繁琐,一言以敝之才好3、不要论文中的数据和结论4、评价水平的用词要科学有依据,慎用国内外未见报道,首次报道创造性等词语 五、材料与方法 (一)受试对象1、实验的受试对象如是病人,应说明来自住院或门诊,同时必须将疾病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病情判断依据、疗效判断标准、性别年龄以及有关情况加经简介,还应说明观察条件正常对照应说明来源、健康含义、性别、年龄及有关情况2、受试对象若是动物,则应说明来源、种系、性别、年龄、体重、健康情况、麻醉与手术方法等等3、中医临床研究还要注意病证结合,对动物要扼要描叙模型复制的方法4、应说明分组原则与样本分配方法(配对、配伍或完全随机) (二)被试因素1、被试因素是药物时,应说明药物来源(包括批号)、剂量、施加途径与手段中草药还应注明学名,说明产地与制剂方法2、倘若以疗法作为被试因素,那么该疗法的出处、施加等级与方法、疗程等等都应加扼要介绍3、被试因素与受试对象如何组合安排,均可以设计方案形式明确地予以表达 (三)反应指标至于反应指标的测定方法,如系通用的常规方法,仅提名称即可;如系较新方法,则应注明出处;如果为了适应本实验的需要,对某方法作了一些小的改良,则应说明修改的根据与内容;倘若本文所使用的方法是作者自己建立的新方法,那么新的方法事先应另行成文,不要将新方法介绍与运用该方法研究的新问题混在一篇文章中;若论文属于报道新的方法,则应详尽具体,特别是试剂配制与实验具体操作步骤应当清楚,便于读者学习与推广应用试剂如系常规试剂,说明名称、来源、规格、批号即可;若系新的试剂,还需写出分子式与(或)结构式;如需要配制,则应将配方与制备方法一并交代清楚所用重要仪器也应注明生产厂家与型号如果在一篇论文中涉及几个不同方法与材料的实验,而且方法与结果关系甚为密切,为了使读者一目了然,必要时可将方法与结果合在一起,标题为"方法与结果" (四)实施或实验路线及步骤1、实验方法的原理及设计2、技术路线、实施过程程序 (五)统计方法在材料与方法项中,还应简要说明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何种统计处理方法与显着性标准,必要时还应说明计算手段与软件名称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 40多年的实践表明,中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不仅成为我国医药科学和卫生事业的一大优势,是中国在20世纪对人类医学发展的一大创举和贡献,而且给人类医学特别是各国各民族传统医学发展带来了深刻启示及深远影响。“结合医学”(有称“综合医学”或“第三医学”)已为人们普遍接受,成为20世纪人类医学的新概念。 理论层面有:中西医比较研究及发展史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对象;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目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学科职能;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内部结构及学科族结构;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科特征;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科知识构成;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探索;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实践层面有:中西医结合医疗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保健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护理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科研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管理体系研究。 方法论层面有:中西医结合临床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科研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研究;中西医结合技术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管理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思维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领域计算机与信息系统研究;哲学与中西医结合研究;数理统计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应用研究。 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学术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所以,90年代制定的“中西医并重”卫生工作方针,其根本是中医与西医两个医学理论体系应当并重。不可重西轻中,更不可以西代中。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而言,科学是技术的理论依据,技术是科学的实践应用,所以,讲“中西医并重”,核心是中医与西医各自的科学、理论部分必须并重,既不能以技术代替科学,更不能在科学、理论上以西非中。因此在东西方文化与科学多元共存的今天,科学地理解“中西医并重”的战略方针,同样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当前,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管理上的突出难题是两个“西化”,即学术与管理上的“中医西医化”。这两个西化是上述悖论困扰的结果,至今仍是中医面临的首要难题。用西医生理、病理的观念与方法解释中医的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用西药药理、药物化学的观念与方法代替中药、方剂理论,几乎占据了中医科研课题的主导地位。而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中医科学学、软科学研究却仍然一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在一些人的头脑里,“中医西医化”就是“中医现代化”;有的部门甚至“寺院当教堂,神父管和尚”。 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从两者的观念、方法到概念、范畴,各不相同,不可通约。因此,中医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必须符合中医的理论与临床特点。人们常说:有为才能有位。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医,绝非无可作为,关键是“如何为”的问题。若以西代中,则中医错位。如此而为,则为必无为,为更无位。从这个角度看,当前,中医必须彻底摆脱从属于西医的地位,并牢牢站稳自己的科学位置,有位才会有大作为。因此,全面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战略方针,首先要彻底走出“西化”的误区. 面对21世纪,必须使全国上下清楚地认识到:中医正处于一个千载难逢的全面振兴的前夜,这是人类科学发展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惠顾,必须抓住机遇,不可彷徨、蹉跎。 其一:20世纪里,在西医飞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暴露出西医无法克服的自身观念、理论的局限性;西药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2/3以上的内科疾病缺少特异性治疗的现实,迫使西医不得不“回归自然”,希望从传统医学中求得互补与自救。而在世界的传统医学领域,形成相对完整理论体系者,唯独只有中医。其它各国的传统医学,在理论上尚处于粗浅的萌芽水平,实际上只是经验性的传统治疗方法与技术而已。当今,西医向传统医学求得互补,其视野已经集中在中医上了,所以“中西医并重”很可能发展为21世纪人类医学的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药要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就是要把国外没有的地地道道、原原本本的中医,传播到世界各国去。尽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计划、分步骤进行,但决不是把中医西化以后再送到国外去。 其二:中国是中医的故乡,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中药材生产大国。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并逐步走向世界,那么中医就很可能发展为我国最大的知识经济产业。比如,全世界每年用在医疗卫生上的总投入大约 5万亿美元,我们12亿人口的大国仅占其中的6%左右。如果中医在不断振兴的同时逐步走向世界,那么,我们在医学传播、药品输出、医疗服务等方面精心组织、科学管理,从全世界医疗卫生总投入中取得10%的份额,并非天方夜谭。果能如此,每年将会拿回2,500亿美元的外汇。到那时,中医就自然成为我国独有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巨大的经济增长点,并造福于全人类。对于中医来说,这就是我们的大政治。所以,中医不但不能“西化”、“不能丢”,而且必须振兴和发展。(详见《关于中医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思考》一文——《中国科技导报》,1999年第7期) 21世纪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将沿着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的“促进中西医结合”方向和目标不断向纵深发展。 (一)在中国已形成的中西医结合(含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认识,必将深化发展。实践将进一步证明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必然性、优越性、规律性和创新性,展示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科学家、医学家、药学家,乃至医药企业等将投入到中西结合研究中,使中西医结合研究朝着多学科、多层次、高层次、综合性研究方向发展,从而吸纳多学科知识成分,提炼出新医学认识,形成新的医学范畴,产生新的医学成果和医学技术,编织新的中西医结合医学新概念框架之网,构建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促进中西医药学理论与实践的融汇贯通。 (三)紧紧围绕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及常见病开展防治研究,以及新药物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等,仍是21世纪中西医结合研究主要方向。中西医药结合必将成为“综合防治”人类疾病的重要途径。 (四)中西医结合医学(包括临床与基础)学科建设将逐步完善,形成中西医结合学科体系。保证我国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居国际领先地位。 (五)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必将迅速发展,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以满足社会发展及医学发展的需求。如中国的“全科医师”必将是中西医结合的全科医师。 (六)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医疗机构建设将迅速发展,愈加显示出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在医疗、预防、康复、保健、护理、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中西医结合的思路方法及研究成果,将在各种类型医疗机构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 (七)中西医结合医学知识将更加普及,进一步形成“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的社会共识。 (八)中西医结合医学将与现代医学、中医药学并驾齐驱,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促进和实现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方向和远大目标,是我国医药卫生工作者以及科技工作者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 21世纪必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也是全人类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的“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 你准备给我加多少分啊
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资格考试可以到博大考神官网下载博大致睿题库之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学习系列软件可以免费试用,用这款软件备考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资格考试非常实用,内含近一万多道经典题目,紧扣考试大纲、提供限时答题等强化训练。为您打造高互动的交流平台,设置考题分享、题目交流等多个讨论区。更开创独特的学员分班制设计,与全国考生一起分享学习经验和心得体会。帮助您轻松实现“系统学习、考试顺利过关”。
我给你个论题,自己好好研究吧!《无头的苍蝇能找到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