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26

我就不捡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国道路发展史论文题目大全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你好,sh

已采纳
找几本书抄抄就可以了

中国道路发展史论文题目大全

303 评论(8)

秉正诺安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如同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就会失去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历史也警示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信仰垮了,就会导致红旗变色、江山易主。苏联和东欧国家共产党执政地位丧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共产党自身信仰的坍塌。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理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崇高理想信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党从它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这是因为这个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邓小平同志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事实正是如此。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就是因为无数革命先辈用忠诚、鲜血、生命坚守着“只要主义真”的崇高追求。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本身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是迄今为止人类思想史上最科学最严密最有生命力的一整套世界观方法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和真理性而言,还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没有一种学说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历史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中国共产党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偶然的,而是在中国人民经历了在黑暗中长期探索和徘徊、对各种主义和思潮反复比较之后的历史选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越是情况复杂、任务艰巨、挑战严峻,越是需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191 评论(8)

slimny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和长远角度,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党的十九大报告是我们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的工业文明乃至知识文明转变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理性追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的发展之路。在1949年3月召开的党的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就提出了“现代化”这一概念,他说:“我们已经或者即将区别于古代,取得了或者即将取得使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着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词中,毛泽东向世人宣告:要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1956年9月,党的八大将建设现代化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任务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1957年,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9年底,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进一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这是四个现代化目标的第一次完整表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为中国发展树立了具体、明确的战略目标,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964年12月,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75年,在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再次提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步设想:第一步,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一时期,中国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再次吹响了现代化建设的号角。之后,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并指出:“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时,确定20世纪末中国只能达到“小康水平”,而基本实现现代化要推迟到21世纪中叶。也就是说,作为小康社会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是由邓小平提出并推动的。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新的规划,即: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三步走”战略,为我们描绘了现代化建设的美好前景。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7年,党的十七大指出,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强调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走向。正如俄罗斯国际问题专家亚历山大·萨利茨基所说: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中国,“现代化”的概念才在全世界普及开来。在短短的时间里,中国让现代化具有了最全面和最丰富的形式。鉴往知来,今天我们回顾和反思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是为了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从而让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走得更好、更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294 评论(13)

xiao默

这篇论文要从中国道路的发展历史来论述,而不是像这篇仅仅论述现代交通状况。同学,希望你自己独立完成这三篇论文,抄袭是不可能通过这门课,我不希望在作业中发现这三篇论文中的任何一篇
126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