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bk0115
这个看你的水平了。自己对着白族服饰去琢磨吧! 
白族是最喜欢热闹的民族之一,一年中各种节日不断,数量之多,不亚于中西节并重的香港。著名的节日有三白街、绕三灵、石宝山歌会、蝴蝶会、浴佛节等。这些节日代代相传,历史远久、民族风情浓郁,热闹异常。 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汉族一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过春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祭祖节。逢年过节白族有许多礼仪禁忌。 元江县的白族每年的三月会或天子庙会期间,禁止杀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准动刀、挑水、泼水、扫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忌讳外人在常大年三十,要把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回 来,否则来年找钱不顺,粮信不丰。因而借了别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大年三十之前还给别人。大年初七为女人节,妇女不做饭,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劳动,而是尽情地玩耍;大年初九为男人节 ,男人休息。云龙县的白族,七月半这一天不准人们到处乱走。 历史上白族崇拜本主,如今作为一种习俗保留下来,表现为: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个本主庙,庙内 供奉泥塑或木雕本主神像。进入白族的本主庙,必须虔诚、肃穆,禁止大声喧哗,禁止触摸本主神像。白族也崇拜各种神灵。怒江州一带的白族,如果有人生病,必须以牛、猪等做牺牲,进行祭天活动 。活动一般在村子附近山顶上的一棵大树下进行,全寨人参加。这棵大树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禁止砍伐。 白族大理三月街 白族大理三月街是云南省遐迩闻名的物资交流大会和白族人民的传统盛大节日,每年农历三目十日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古城举行。从佛教讲经庙会演变而来,已 有1000多年历史,届时除商贸盛会外还伴有赛马和歌舞等活动,每年参加者数以十万计。1991年起,被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徐霞客在他的记述中赞道:“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千骑交集,男女杂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无不至。”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人口一百五十九万人。善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白族服饰非常好看,因为是“白”族,所以衣服是白色的,有几朵粉色的小花绣在白衣服上,显得格外漂亮;头饰也很有特色,头冠以风、花、雪、月为题,冠左边有一缕穗,代表“雪”,他的长短就是代表人的大小(年龄)。白族人称女士为“金花”,称男士为“阿鹏哥”(不包括小孩)。 白族人待客用“三道茶”来代表对客人的尊敬、热情。三道茶是白族
白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人口2万,主要居住于大理白族自治州,素有“文献名邦”之称。白族人民的传统服装色调是偏白色,以白色为尊贵。大理地区的男子通常穿白色的对襟上衣,外面套一件黑领褂;海东地区男子则外套皮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小”,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已婚妇女的头饰一般是蓝色的。妇女是白上衣,再套一件蓝色、红色或黑色的坎肩、腰上系着绣花的小围裙。姑娘是把辩子和一根红绳结在一起,然后把一块五颜六色的手贴缠在头上,雪白的缨穗在头右边飘飘洒洒,很能显出姑娘的妩媚。“风花雪月”是白族姑娘的帽子,垂下的穗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白族姑娘的左侧有一束长长的白绒线,垂挂在胸前,人一走动,就前后左右摆动,使姑娘们显得格外俊逸。若有微风吹来,白绒线就被轻轻撩起,尽显姑娘们的青春风采。天生爱美的姑娘离不开花,她们用五彩的丝线,把山茶花,杜鹃花绣在自己的头饰上。走的时候,艳丽的鲜花把姑娘们红扑扑的脸单衬托地更加俏丽。白族服饰主要配以红、粉红、黄、兰、绿等颜色丝线绣制的花鸟鱼虫,一眼望去,便给人们美观大方,色彩分明,线条突出的感受,那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给人过目不忘的印象和美感。令人爱不释手、人人赞誉。白族服饰体现了白族人民勤劳智慧的民族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