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mao
所谓“原生态”舞蹈,应当是古代先民们“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产生的,是较少受到“现代化”侵入的具有“文化源头”意义的民间舞蹈。 一般认为,原生态舞蹈是广场的而不是剧场的,是自娱自乐的而不是表演性质的,是参与的而不是观赏的,是随机的而不是规范的,是省力的而不是刻意的,是传承的而不是创编的。原生态舞蹈是由普通民众在民俗仪式或民俗活动中传承的民间舞蹈。目前舞蹈界所指称的民间舞,是一个容易引起除舞蹈界以外、国内艺术界和国际同行产生误解的概念。因为民间舞的含义原本是由民众自发兴作,并在民间历代承传发展的舞蹈(比较恰当的名称应该叫“土风舞”)。而今天我们所称的“民间舞”,实际上是舞台上表演的由各专业艺术团体创作和学院派训练体系下的剧场民间舞,这两大板块的“民(本贴来自:零舞网)间舞”已经决然形成了独立于民间文化之外的文化属性和审美属性,成为带着强烈的上层文化性质的舞蹈品种,呈现着鲜明的文化人和艺术家的理性思考、艺术思维和审美情趣。 严格意义上的民间舞(以下称“原生态民间舞”)具有浓郁的农民文化的特征,本色、直白、鲜活、朴实,喜逗乐、少格局,并且渗透着较强的族群意识和来自生命本体的感召力,与剧场民间舞存在着文化性质上的显著差别。下面拟从三个方面简要地对其差别进行舞蹈本质的理性观照: 从舞蹈构成的物质基础一人体着眼。原生态民间舞在体态上习惯于使身体处于平素的自然状态,这一点,从许多采风录像和实地民众的舞蹈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而剧场民(本贴来自:零舞网 )间舞,舞蹈的物质基础储备精良,舞者无一例外地接受过严格、系统的训练,表演时其身体随时处在一种规定状态。 从舞蹈的本体—动作形态审视。原生态民间舞,其动作姿态相对随意,表演中尽管也有一些相应的要求甚至固有的规定,但原生态民间舞毕竟不受太多的约束,自由度较大,即兴性较强。而剧场民间舞则是将某一民族、某一地区舞蹈的风格性因素(包括动作、体势、形态、韵律)提取出来进行改造发展—或留其形、扬其神,或变其形、存其神,招招式式都要求规范化。因(本 贴来自:零舞网)此,与原生态民间舞相比,剧场民间舞是对原生态民间舞动作形态的抽象变形和风格韵律的极致性强化。 从舞蹈的功能和目的剖析。原生态民间舞是各族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具有全民参与性和自发性。像藏、蒙、苗、傣、维等民族,其随时随地即兴舞蹈是司空见惯的事,这也是我国其他少数民族所共有的特点。所以,原生态民间舞对于老百姓来说,主要是一种娱乐手段,一种自发的活动和宣泄方式。因此原生态民间舞中单纯的情感释放或插科打浑的内容占多数,舞蹈所表现的也多是民众日常生活所闻所见,浅显明白,接近人民。此外,原生态民间舞在迎神赛社活动中,担负着迎神祭神的任务,成为民间祭礼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而剧场民间舞除了其非功利的审美(本贴 来自:零舞网)属性外,与原生态民间舞还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使命。也就是说,作为“艺术”,剧场民间舞必须反映现实,反映时代精神,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思考和文化象征,这便决定了它与原生态民间舞的本质区别——一种自觉的理性行为和高层次的艺术创造。因此,它提倡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和文化内涵的挖掘。表现形式上的创新涉及到对不同舞种和创作手法的借鉴,文化内涵的挖掘涉及到对不同地域环境、族类传统和现实生活的了解、学习与研究。正因为这样,才有了把黄土升华为象征民族精神依存之“根”的《黄土黄》;有了寻求秧歌涅之生命境界的《一个扭秧歌的人》;有了感伤时光流逝的《残春》;有了赞美母亲情怀的《摩梭女人》;有了敬畏生命轮回的《阿姐鼓》;有了灵魂与社会冲撞的《好大的风》;有了直面人生沧桑的《扇骨》;有了……毫无疑问,诸如民族精神、生命境界,或者人生、社会、命运、灵魂等深层文化的命题和思考,显然都不是农民文化或者民间文化固有的自觉追寻—尽管这些东西作为文化的积淀会不同程度地从原生态民间舞中折射(本贴来自:零舞网 )出来,但却绝非原生态民间舞自觉表现的内容,而无疑是文化人的种种哲理思考和文化情结,是艺术家对人类历史和社会人生的深层次的探微,充分体现着上层文化的属性。 综上所述,国内舞蹈界之所指称的“民间舞”(实为剧场民间舞),其实并不“民间”。因为正像前文所述,剧场民间舞已经具有了独立于民间文化之外的文化属性和审美属性,是一种取自民间,经过提纯化、高雅化、理性化、规范化、技术化、审美化的产物。在这个改造过程中,原生态民间舞经受了一个文化过滤和异文化输入的过程,过程之后,原生态民间舞实质上已脱胎换骨,变成与民间原始状态有相当距离、纯舞台表演性的一种艺术审美形式—剧场(含学院派)民间舞。可见,中国舞台上的“民间舞”,最终没有将民间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化依靠,而是在“时代精神肖像”的艺术创造使命下有意无意地改变了原有的农民文化从舞蹈品种建立的视角,这种改变无可厚非。 
摘 要:可视性、动态性、抒情性、文学性、时代性等构成了舞蹈美的艺术特征。当人类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美的享受。 关键词:舞蹈;特性;艺术关 什么叫舞蹈美?这个问题似乎不需要解释,舞蹈生来就是一门艺术。舞蹈里有诗、有画、有雕塑、有韵律、有情节,这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有人说舞蹈没有语言,是哑巴戏。岂不知当舞蹈美目流盼、纤腰婀娜、举手投足时,那种传情达意的美姿妙态,犹如幅幅流动的雕塑深撼人心,令人神往,足以引起观者的共鸣和遐想,这岂不是一种特有的舞蹈语言在发挥功能。视觉性的形象之美,尽在不言之中,常常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那么,在我们讨论和研究舞蹈美感,有那些特征和功能之时,不得不对舞蹈的美感是如何形成和产生这样的问题追溯到人类的史前社会。 一、舞蹈美的产生 在那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先民过着荒凉的原始生活方式,劳动条件是低劣的,为了生存,他们得和大自然、猛兽搏斗。正是在艰苦卓绝的劳动实践中,人变得越来越聪明,越发有创造性。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创造了艺术。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讲道:“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要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出发表,其中有一个人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鲁迅先生用简单而精辟的语言,阐述了艺术的起源原理——劳动创造了艺术。舞蹈艺术当然也不例外。 一九七三年,在我国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窄墓群,发掘了一件珍贵的文物。这只距今有五千年历史的彩陶盆上,绘有五人一组的原始舞蹈纹饰,全盆共分三组,是十五人的集体舞。他们头上有发辫,身后有尾饰,五人一组的两端之人,还手持羽饰。这种舞态不正是反映了原始社会的舞蹈实况吗?舞者共同转头眼向,动作整齐划一,配合默契和谐,他们用舞蹈歌颂自己的劳动生活。为什么要歌颂?其中包含着祈求丰年的宗教成分,用歌舞交流思想感情,增强氏族族员的意志,模仿劳动生活,发泄剩余精力。 舞蹈起源的看法,还有众多的学派。例如,认为舞蹈起源于情感说;起源于游戏说(过剩精力的发泄);起源于巫术宗教等等。总之,这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舞蹈产生的各种起源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其中也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而且探索舞蹈具体形成的基因,都是对总概念的补充,有益于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 二、舞蹈美的特征 舞蹈是什么?中外舞蹈理论家探讨很久,结论不一。我国舞蹈家吴晓邦先生说:“舞蹈三要素——表情、节奏、构图。”十分概括而洗练地提示了舞蹈的内涵。以人体动作为主,依靠其力度(强弱)、幅度(大小)、速度(快慢),结合音乐节奏的对比,配合舞台画图的变化,组成舞蹈语言,塑造出多种富有表现力的感染力和舞蹈形象。通过它向观众传递思想和感情的艺术,则可以叫作舞蹈。所以,舞蹈又称为时空艺术。舞蹈的造型占有了空间,音乐旋律又占有时间。观众对舞蹈的欣赏,首先要通过视觉来接受。可视性,既成为舞蹈审美的第一个特征。 舞蹈审美的第二个特征,是动态性。舞蹈俗称流动的雕塑、线条性的艺术。舞蹈自古就和绘画、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代画家吴道玄(初名吴道子)作画时,裴曼将军为他舞剑;书法家张旭从公孙大娘剑器舞中,得到了写字用笔的启示。诗人李白在《草书歌行》中诗曰:“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诗人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并序中说到,因公孙大娘弟子李十二娘舞剑器,“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观舞蹈之后,书画得以长进,诗兴大发。上述已成流传千古的佳话。今日,各门类的艺术家更是互为吸收、交融,借他,借他之长,补己之短,例子之多则不胜枚举了。 舞蹈审美的第三个特征,是抒情性。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在用诗、歌、音乐都不足以表达感情的时候,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东汉有位学者叫傅毅,他官爵显赫,学识渊博,他写的《舞赋》是我国古代第一篇讲述舞蹈审美的文章,赋曰:“歌以咏言,舞以尽意。是以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其形。”这里明确地阐述了,舞蹈形象可以传达出音乐、诗歌所表达不了的感情。这些舞蹈热情如熊熊烈火,豪情如滔滔海浪,柔情如绵绵春雨,无不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观众会在共鸣起来的情感支配下,去进行自由的遐想。例如,中国古典舞《春江花月夜》,当舞台帷幕启开,一束束柔和姣洁的月光,洒在手持舞扇的少女身上,她观花赏月,顾影自怜,倏忽间,双双春燕穿柳而过,又勾起了无限的春情。看那一颦一笑的神情,轻盈柔曼的舞姿,含蓄而生动地展现了一个深居闺阁、端庄矜持,对爱情、生活、自由又挚着追求的古代少女形象。舞蹈如诗一般的意境,又如一幅色绝绚丽、格调雅致的仕女游春图,多层次地揭示出她纯洁而美好的心灵,使观众沉浸和陶冶在古典艺术的美感之中。再如,《西班牙舞》。这是欧洲西南部伊比利亚半岛的舞蹈,它受吉卜赛歌舞的影响很深,这是一个感情强烈、风格独特的舞蹈。舞者用大滑步、踢跶步、快换步显示了奔放和爽朗的性格,柔悠腿、急下腰、快反身又增加了妩媚、潇洒。演员的激情象被压在地层下的岩浆,一旦迸发即形成一种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有时甚至能使观众也会情不自禁地即席而舞。《西班牙舞》的激情和《春江花月夜》的温情,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抒情方法。总之,舞蹈的抒情是舞蹈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美学特征。 舞蹈审美的第四个特征,是文学性。舞蹈的文学性,我认为主要体现在“舞蹈能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正如普列诺夫说:“艺术既表现人民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舞蹈表现思想,是通过活动着的人体,而人体动作由感情逻辑来贯串,它和诗歌、音乐一样,都具有文学思想的结构法。文章的结构法是:字、词、句、段、章。舞蹈的结构法是:舞动、舞姿、舞汇、舞段、舞蹈。文学是用文字塑造人物形象;舞蹈是用形体动作来塑人物形象。也表现简单的情节、矛盾、冲突等等。 舞蹈审美的第五个特征,是时代性。艺术的模拟能引起人的快感。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模拟的内容的形式也在变化,乃至深化。正如我国由农村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都在变化,舞蹈形式和内容必然也要变化。单纯模拟外形不行了,要求表现人的精神面貌,人的思想感情。目前现代文明生活中,讲究高速度、快效率,信息社会、电子世界是工业时代的标志,对原有的舞蹈形式有了很大的冲击。在这种心理因素的支配下,人们比较喜欢强烈、有力、豪迈、自信的舞姿,在短暂的时间中,完成一连串复杂的舞步,迅速而多姿的旋转,急促的扭动等。从演员热情、奔放的精神状态,富有时代感的脚下节奏,使观众从心理上深深感受到现代生活的脉搏和节奏,把人们的思想带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去唤起人们内心对美好的追求,启发人们对生活、工作、学习强烈的爱。 舞蹈艺术的时代性,无疑使传统舞蹈面临一个严峻的考验,如何使其保持原有的艺术生命力,是值得探讨研究的课题。 三、舞蹈美的功能 揭开舞蹈的历史,会察觉它是和人类历史共存的,而且还和人类的社会发展同步,所以它就很具有群众性。为此,它的功能就带有社会意义的。当前国外,许多国家都已将舞蹈列入学校教育的内容。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在部分大学选修课程中已开设舞蹈课程,并倍受青年学生的欢迎。足见舞蹈的社会功能,在人们心目中大大地增强。 首先,舞蹈有着道德、情操的教化作用。在赏心悦目的舞蹈形象中,蕴藏着编舞者和舞蹈者真实、善良、美好的感情、愿望和理想。它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陶冶着人们的性情,唤起人们高尚的情操,振奋情绪,激励斗志等等。 其二,舞蹈能使形体健美,有着健身的作用。舞蹈者的体型和体育者的体型,既有相同又有不同。运动员的健美是和他的运动项目,需要的肌肉负荷量相应,而舞蹈者却需要有一个线条纤秀、肌肉匀称的身体。过瘦或过胖的舞者都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国外说他们的古典美人,只重面部面貌,不注重身体线条的美,其实我国古代也重视身材。就说“容”字吧,(古字“容”即“颂”),不仅仅指容貌,而是指人的整体。只是每个时代对美的理解不尽相同,会加上时代美的要求。总之,适当的舞蹈能减少疾病,增进人们的身体健康。 其三,舞蹈能加强艺术修养,有审美作用。舞蹈在进行外部形体动作的同时,也训练着内在修养,如音乐、文学、品格等方面。只有这样综合地表演舞蹈,才能使外在美和内在美相结合,才能有外表美和心灵美的和谐,才能够产生真正的艺术美。一个好的舞蹈者,应该是艺术修养比较全面的。当前在姊妹艺术中,借鉴舞蹈作为发展手段的很多,如冰上芭蕾、杂技舞蹈、艺术体操、戏曲、话剧、电影、乃至服装模特儿,这些专业都用舞蹈技艺来丰富,才能增加艺术色彩。 看来舞蹈对美化生活,确实有着更为广泛的实用价值。 其四,舞蹈的娱乐功能,能起到调剂精神的作用。奴隶社会的《周礼》,曾用舞蹈培养有风度的统治者,这是为了统治人民。封建社会的统治者,用舞蹈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这是为了巩固统治地位。那么,在形势大好的今天,舞蹈有无功利呢?当然是有的。舞蹈要为国俗民情所接受,对人民身心健康有利。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舞蹈的娱乐性会加强,不仅舞台表演性舞蹈如此,群众自娱性舞蹈也是如此。我国传统悠久的民族民间舞和西方交谊舞,已使群众亲身尝到跳舞的乐趣——娱乐,它可以使人消除疲劳,生活节奏得到调剂。 总之,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当人类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美的享受,人类不仅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也在努力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身,缺少美的文明是畸形的文明。 我们深信,舞蹈艺术将随着日新月异的生活而变化、发展、提高,并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让绚丽多姿的舞蹈美,绽放出更加灿烂的艺术光彩。
我学习得是这套舞蹈教材1-6级的内容,研究得是关于一系列多种族舞蹈动作得精华,但是未来我期望教授对象主要是幼儿儿童。怎么样让幼儿儿童接受这样一套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因由自然环境的差异,从而形成的不同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舞蹈呢?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考级的学员和教师也有过类似这样话题的讨论,每个学员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我 相信老师们只要对于幼儿真正有着言传身教,用多方面的教学手段一定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热爱民族舞蹈的优秀学员,首先我觉得教师本身应该领悟到民间舞蹈它对于幼儿各方面的素质是有着非常积极重要的意义:首先,幼儿通过学习民族舞蹈可以更好领悟民族精神,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看了前几天在电视上播放的全国小模特大赛,非常感叹现在家长们非常重视对幼儿情商和整体素质的培养,那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本身就是集合多民族人民情感和生活主题意义的舞系,它本身是最直观体现以人为本,深刻体现各民族人们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及人们的思想感情的最好教育题材。他们本身就有着强烈的欲望,他们更愿意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我几年的幼儿园代班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幼儿是非常热衷于情景性表演的,而恰恰民族舞蹈中包含的人们生活情景和情感通过动作,表情和节奏正是符合幼儿的善于模仿,用动作和表情来表达情感的年龄特征。其次,幼儿通过学习这套民族民间舞的教材的确可以更好增强自身平衡协调能力,使幼儿肢体动作灵活具有控制能力。在幼儿专业学习理论中将到5岁儿童的走路速度基本与成人相同,平衡能力明显增强,可以用比较复杂的运动技巧进行活动,并且还能伴随音乐进行律动与舞蹈。手指小肌肉快速发展,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运用手指活动,而民族舞蹈中讲求舞蹈肢体动作的表达,进行了细分化,充分调动幼儿的感知系统,为培养高情商高素质的幼儿做出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幼儿通过学习民族民间舞蹈,自身的合作意识逐渐增强。在学习舞蹈过程中幼儿们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与自己一起开展合作性舞蹈的幼儿们培养良好的社会关系。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理解舞蹈动作的规则。比如,在舞蹈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们怎样一起分配角色,怎样用语言、动作来进行表现,直接体现幼儿们的合作水平。而了解了学习民族民间舞蹈对孩子们的重要意义,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孩子们是否能掌握,学习好民族民间舞蹈至关重要的环节。 我很赞同前面几期有的学员讲述的“以情带舞”。先让孩子们感受音乐,体会音乐是怎样的一种情绪,配合教师的启发,结合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从而让孩子们对这段音乐产生想要表达的感情,配合教师规范,感情投入的表演(注意一定是表演)使孩子们在这种氛围下进行学习。在初步掌握后,教师再把重点难点以及孩子们还没有掌握的地方加以纠正巩固。以前在我教授音乐课时,就深有体会,音乐课堂上的每一个动作、眼神,每一个坐姿、站姿都要求是美的。而要求幼儿头要正、肩要平、背要直、两眼平视、面带微笑、双手自然地放在腿上。这样的要求看似简单,幼儿做起来却总不是很好。于是,我让幼儿随音乐进教室,坐下后听到小猫的音乐来安定情绪,听进行曲的音乐起立上课,用对歌的形式进行师生相互问好等。这样生活性,情境性的训练,把幼儿进入音乐室的所有活动都放在了音乐内容中进行,体现了语言的音乐性,动作的音乐性以及课堂活动的音乐性。我认为这样的教授方式也适用于舞蹈教学,首先让孩子们领会到舞蹈中表现的主题和情感,才真正可以让孩子们热衷于舞蹈学习,我的老师也给我讲过“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么的重要。其次,老师们需要传授幼儿们更为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能将自己的亲身感受表达出来。让孩子们在舞蹈音乐中感受舞蹈内容,在语言中理解舞蹈动作,感受情节真正理解整节舞蹈内容的含义。而考级中的《小熊舞》、《花手帕,过家家》、《小蜜蜂》等一系列舞蹈题材是绝对可以能有效地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的。我有信心让每个孩子一定可以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领悟到民族民间舞蹈的精华,在舞蹈考级中感受中国民族文化的特色,领略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语言,增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思想品德和社会情感。以上是我这次通过学习民族民间舞考级课程,对民族民间舞考级课程教学一点浅显认知,我更希望自己在以后的舞蹈教学事业为传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尽一份微薄之力,让更多家长和孩子们感受和了解丰富多彩独具文化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