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96

lanxun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汽车的发展与应用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怎么写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SS111

已采纳
(一)论文名称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五)论文写作的目标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汽车的发展与应用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怎么写

280 评论(13)

932434703

你这是写什么类的呢?我给不了你范文,不过可以推荐你去看看几篇参考文献,如:1、施一敏 轻量化在汽车线束技术中的应用[J] 交通技术, 2013, 2(3): 190- 2、孙志诚, 陈光, 戴天禄, 朱凯, 贺可勋, 黎苏 实际道路工况对电动汽车能耗的影响[J] 交通技术, 2019, 8(6): 403-3、王永红, 武志斐, 梅军豪 电动汽车悬架动态特性仿真[J] 仪器与设备, 2019, 7(2): 106-4、陈光, 孙志诚, 戴天禄, 王晓兵, 朱凯 基于实际道路的电动汽车能耗分析[J] 交通技术, 2019, 8(6): 376-
352 评论(12)

Schuck.J

在100余年的汽车工业发展史中,世界汽车工业经历了3重巨大变革第一次变革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推出T型车,发明了汽车装配流水线,使世界汽车工业的重心从欧洲转向美国第二次变革是欧洲通过多品种的生产方式,打破了美国汽车公司在世界车坛上的长期垄断地位,使世界汽车工业的重心从美国又转回欧洲第三次变革是日本通过完善生产管理体制,形成精益生产方式,全力发展物美价廉的经济型轿车,日本成了继美国、欧洲之后世界第三个汽车工业发展中心  一、第一次变革——流水线大批量生产  1892年,美国查尔斯杜里埃和弗兰科杜里埃兄弟制造出美国第一辆以汽油机为动力的器车。  1903年,福特汽车公司成立;1908年,通用汽车公司成立,推动了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  提到福特汽车公司,自然想到T形车。由于这种汽车的外形像T字,责成职位T形车。T形车可说是将家庭轿车神化变为现实的第一种车型。  在T型车出现以前,汽车是为少数人生产的奢侈品。为制造理想的大众化汽车,1908年福特公司推出T型车。T型车的出现,是汽车从有钱人的专利品以变而成为大众化的商品,在长达20年的T型车生产期间,T型车被称为“运载整个世界的工具”。  1913年,福特公司在汽车城底特律市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装配流水线,使T型车成为大批量生产的开端,汽车装配时间从5h缩短到5h。从1908年到1927年,T型车共生产了1500多万辆,这一车型累计产量记录直到1972年才被德国甲壳虫型汽车打破。售价从开始的一辆850美元,最后降到360美元。1915年,福特一个公司的汽车年产量就占美国汽车公司总产量的70%,而当时生产汽车历史较长的德、英、法等欧洲各国的汽车总产量也不过是美国产量的5%。  由于亨利福特仅注重生产成本,不重视产品改进,十多年生产的T型车显得单调、简陋。到1927年,带有豪华饰件的通用公司的雪佛兰型汽车赢得了用户普遍欢迎,终于击败了垄断汽车市场20年的福特T型车,使他最终退出了汽车舞台。  二、第二次变革——汽车产品多样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欧洲人就已经开始对美国汽车的一统天下不满。但是,由于当时欧洲的汽车公司尚不能一大批量生产、降低售价与美国汽车公司竞争。于是,以新颖的汽车产品,例如发动机前置前驱动、发动机后置后驱动、承载式车身、微载式车身、微型节油车等,尽量适应不同的道路条件、国民爱好等要求,与美国汽车公司抗衡。因此,形成了有汽车产品单一到多样化的变革。针对美国车型单一、体积庞大、油耗高等弱点,欧洲开发了多姿多彩的新型车。例如:严谨规范的奔驰、宝马;轻盈典雅的法拉力、雪铁龙;雍容华贵的劳斯莱斯、美洲虎、神奇的甲壳虫、风靡全球的“米尼”等车形纷纷亮相。多样化的产品成为最大优势,规模效益也得以实现。  到1966年,欧洲汽车产量突破1000万辆,比1955年产量增长5倍,年均增长率为6%,超过北美汽车产量,成为世界第二个汽车工业发展中心。到1973年,欧洲汽车产量有提高到1500万辆。世界汽车工业有由美国转回欧洲。  三、第三次变革——精益的生产方式  世界汽车工业的第三次变革发生在日本。日本汽车工业起步较晚,日本第一大汽车公司及丰田汽车公司和第二大汽车公司即日产汽车公司均创建于193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日本政府颁布了《汽车制造业企业法》,表明对发展汽车工业给与支持。二战中,日本政府关闭了美国在日本所建立的汽车制造厂。二战后,日本不允许外国到日本建厂造车。尽管如此,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汽车工业仍然发展缓慢。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经济型轿车的生产在日本逐年增加。1960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500美元,1966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了1000美元,为汽车普及创造了条件。同时,日本各汽车公司及时推出物美价廉的器车,其售价与20世纪50年代中期相比下降了30%~50%,于是日本出现了普及汽车的高潮。日本称1966年为普及私人汽车的元年。  同时,以丰田汽车公司公司为代表的几家汽车公司,将“全面质量管理”和“及时生产系统两种新型的管理机制应用于汽车生产。前者要求工人承担更多的责任,把产品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后者要求做好技术服务,推行精益生产方式。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推动了日本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  1973年,日本汽车出口量达到200万辆;1977年,日本汽车出口量达到400万辆;1980年,日本汽车出口量猛增到600万辆。  由于日本实现了汽车国内销售量和出口量双高速增长,迎来了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创造了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奇迹。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车道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和日产汽车公司“古有千里马,今有日产车”的广告实现了美好的愿望。1960年,日本汽车产量仅为16万辆,远远低于当时美国和西欧各主要汽车生产国的水平。但到1967年,汽车产量达到1100万辆,超过美国汽车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日本成为继美国、欧洲置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汽车工业发展中心,即世界汽车工业有发生了从欧洲到日本的第三次转移。
223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