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pic2016
话题: 近年来,我国的泰山、长城、苏州古典园林等已被评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其中蕴藏的巨大价值,并自觉地为保护这些遗产做出种种努力。今年在上海举办的重大国际会议还将周庄等江南古镇介绍给各国来宾,作为"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有效途径。 人类文化遗产不仅有物质的,还精神的,即"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活动和口头文化表述形式,其中包括语言、故事、音乐、游戏、舞蹈、风俗及各种艺术表达手段"。今年5月,我国古老的艺术品种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称号。 我国的文化遗产除了世界级的,还有各级各类的,它们分布于全国各地,有的就在我们身边,你注意过这些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文化遗产吗?请说说你对它们的了解、认识和思考,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导写: 1) 古人留下的浩如烟海的书籍是我们的文化遗产。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而对国情的了解也少不了对书籍的研究;历代的书籍是文明发展的见证,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并能古为今用。 2) 敦煌的莫高窟内的壁画是祖先留下的灿烂的文化遗产,对它的研究已形成了"敦煌学",但研究并没有穷尽,这笔遗产是我国特有的,但不幸的是大量资料流失国外,因此我们要好好珍惜拥有的这笔遗产。 3) 建筑中有我们的文化遗产,文艺中有我们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虽然宝贵,却并不神秘,它们就在我们的身边,甚至就在我们的身上…… 4) 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日渐严重:岁月的冲蚀,盗贼的凯觎,资金的缺乏、管理员的非专业化等等,为此我们要大声疾呼:救救我们的文化遗产…… 5) 文化遗产的命运跟时代的发展变化有关。清末民初人们对京剧的热爱如痴似狂,形成全国性的热潮。如今生活节奏加快,京剧的节奏显得有些慢了,那么再往后京剧的命运如何呢?这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范文:"狂墨"现象的思考关键构思 1、以"狂墨"现象为切入点,批评书法艺术中形似而实非的做派。 2、通过分析"狂墨"现象产生的原因来阐述循古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 近几年,书坛刮起一股"狂墨"之风,血气方刚的青年争相效仿。例如去年由中国书法协会水穿石分会举办的"玉鹤杯"全国青年书法大赛中收到的参赛稿件竟约有40%是"狂墨"式作品,不得不令人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所谓"狂墨",就是"在书法创新上不讲字学,不讲笔法不拘结体,踢开传统,随心所欲涂写"(著名书法家拙庐先生语)。有的甚至还用"大写意"的方法,对字的结体进行夸张变形,并用浓淡墨书写,以致涂出来的字东离西散,翻云滚沙,就像一个人喝醉了酒而神经失控一样,颠三倒四,的狂"得令人望而生畏!若把这些"狂墨文字"当作具有时代气息的高境界艺术作品,笔者确实不敢恭维。斗胆说一句,这简直不属书法范畴!若这样永无止境地"狂"下去,书道前景令人担忧!因此我们应该刹住这股日益吹卷书坛的"疯狂"之风。 显然,"狂草"书法古来就有,唐代张旭、怀素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字如暴雨旋风,飞龙舞凤,然而结体和用笔都颠得有度,醉不失控,狂而不逾矩,不像现代的"狂墨"那样,无法无度,令观者莫名其妙,越看越糊涂! 之所以出现这种"狂墨"现象,究其原因,大概有两点:其一狂墨"是风云滚滚,万法随我意,这大概和新时代的青年人心潮澎湃,思想开放,不愿受古法限制的心理和新时代生活节拍急剧等因素相适合。"狂墨"虽有其一定的"艺术效果",投了某些人之所好,但这是一种以传统古法的否定,甚至背道而驰的"艺术"。传统古法的"九势"、"八法"等规矩法度,是先贤们长期实践的结晶,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而"狂墨"则是靠抛开传统法度,我行我素而投青年人之所好而风行的。从书法角度看,"狂墨"不是瘦骨嶙峋的麻杆架,就是体态臃肿、有气无力的"墨猪",其中虽然的少数处理较顺眼的,但整幅败笔连篇,浓淡墨处更是虚浮松散,犹如风飘败絮。整幅?;狂墨"书法往往艺术格调并不高,结体的过度变形倒给人哗众取宠的感觉,实是书道的一条下坡路。若再按此"狂"下去,将把祖国的书法传统、先贤结晶一"狂"而尽,把将来的书法变成似字非字、似画非画的"四不像"图案! 幸好现在的老一辈书法家们独具慧眼,他们大力提倡师承传统古法,反对"狂墨"。在今年举办的"第四届全国书展"中(该大展系全国性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书展,由中国书法协会主办)收到约12%的"狂墨"作品,但没有一件入选大展,这不是给热衷"狂墨"者敲响了警钟吗? 出现"狂墨"的另一原因是当前有些青年人学书态度不够严谨,对于传统的规矩法度觉得可望而难及,对古法浅尝辄止,但这些人往往却又急功近利,因此传统正道不走,不扎实打基础,而选择了一些所谓"窍门"、捷径",想来个出奇制胜,一鸣惊人。于是随意肢解文字,盲目创新,逐渐地就"狂"了起来。这等人功底差,虚荣心强,"狂"得越高将跌得越惨。 学习任何艺术都必须有认真严谨的态度,学书亦然。面对"狂墨"现象,青年人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一昧随波逐流,华而不实,我们应该尊重古贤,循规蹈矩,认真师承古法,勤勤恳恳,老老实实地打基础。在古法基础上的创新,才能不逾规矩。再者,学书还应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齐白石曾说三思难下笔,一技几成家。"这句话道出了学书的枯燥、艰难,决非一年半载就能学成。"字无百日功",浅尝辄止者是不成大器的。 因此青年人学书法,也不能凭激情而我行我素,信手泼墨,更不能急功近利偷"捷"取"巧"。只有从古人入手,认真打基础,古法熟了,自能生巧;要想创新,必先循古,决不容许有半点"狂"。也只有这样做,"狂墨"之风才能刹住,否则将给书坛造成新一代书法危机! 
引用知道高高手无敌的回答:中国,泱泱大国,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是理所当然的。在理解中国历史的过程中,《中华上下五千年》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中华上下五千年》讲的是五千年来中国——这个大国的改革和变迁,生动有趣地介绍了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盘古开天到三皇五帝,再到中华民国,世事沧桑,历尽了数不胜数的悲凉与欢喜。中华民族已经有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了,我们祖先所缔造的国家,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热爱自由、热爱和平的民族。我们的祖先,经过原始社会后,首先在人烟稠密、物产丰富的黄河一带的中原大地,建立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多民族国家。从此,各族人民共同建造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我最佩服的要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最典型的两个代表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城和秦兵马俑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汇集了人间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当读到越王勾践为过牺牲时我为他的满腔热血所振奋:当读到大禹治水时,我被大禹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当读到夏朝国君暴虐荒淫时,我的心中不禁生起团团怒火,为当时的平民百姓抱不平;当我读到清王朝腐败而签订一条条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时,不时觉得心寒。上下五千年,好汉千千万。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我们的民族孕育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如思想家孔子、民族英雄林则徐、文学家陶渊明、科学家张衡等,他们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华民族添光增彩。曾几何时,巴比伦、古罗马等国家和中国一样,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但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却失去了昔日的光泽,惟独中国——这条东方巨龙还闪耀着光辉,中华浩浩五千年创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世界上最大的皇宫是中国北京的故宫,世界上最高的宫殿是布达拉宫,世界上最早最全的医药书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最早的兵书是春秋孙武的《孙子兵法》,最早的传记文学是西汉的《史记》……这些都凝聚着中华民族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历史是一座取之不竭的知识宝库,蕴藏着人类文明的光辉成果与高深的智慧。“读史使人明智”——这是英国哲学家培根在300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的确,读史能让我头脑变得睿智,让心胸变得开阔,让目光变得敏锐,让志向变得高远,真正成为天地间一个大写的“人”。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不知有过多少奇迹,我真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书中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一位位鲜活的历史人物,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加倍地勤奋。我们在学习现代科技时,也要扎扎实实地学好我国的历史文化,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样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把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代代相传,这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我的答案对您有帮助,请点击下面的“采纳答案”按钮,送咱一朵小红花鼓励下吧!祝您生活愉快!谢谢!
传统文化内容浩如烟海,要想在一篇文章中把所有内容都涵盖是不可能的,所以,写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化虚为实,以“具体”诠释“抽象” “传统文化”是较抽象的概念,写作时,化概念为万象,用具体的文化形态——诗歌、绘画、书法、文房四宝、茶艺、京剧、刺绣、民俗节日、剪纸、皮影戏等去诠释抽象概念的内涵,化抽象为具体,就拓宽了自己的思维空间,也拓宽了发挥自己优势的天地。2.以小见大,用“细节”点染万种“风情” 语言于文章,就如同衣服于人体一样,不但有表情达意、张扬个性的作用,还有点缀、修饰的功能,衣服的一个花边,一粒纽扣,一处镂空设计,一挂饰物点缀,都可以使你风情万钟,独特妩媚。“小”处的设计显现出了“大”智慧。文章的细节同样可以显示作者独运的匠心。3.九九归一,点题、扣题彰显敏锐思维此话题,学生的写作范围非常广,写作思路也比较开阔,但是无论是写剪纸的精巧、川剧变脸的神奇、琴棋书画的高雅,还是写民俗节日的深入人心、诗歌艺术的源远流长等等,最后都要归结到话题“传统文化”上,要从中挖掘出传统文化的一些“共性”的东西,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4.写作体裁多种多样——贵在与话题相联系。可以写散文,重在创设优美的意境:如写民俗节日,要写出它的欢快喜庆,亦雅亦俗,在热闹、欢乐、锣鼓喧天、举国同庆的美好氛围中,让人体会到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包容性。当然,不能用干瘪的语言。可以写议论文,如谈传统文化如何代代传承、永不消逝;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和碰撞;谈传统文化的世界地位与影响等等。也可以写记叙文或构思小小说,如①故事新编,赋予古老的神话、传说鲜明的现代意义,去表现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体现出老百姓传统的朴素的人生追求。②老外学艺,通过一个外国人历尽“千辛万苦”,闹了无数笑话,也要学习那对他来说魂牵梦绕的东方文化的故事,来表现传统文化的对外影响。③百姓生活:剪窗花,扭秧歌,划旱船,踩高跷,变戏法,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等传统文化、习俗已经深入老百姓的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学生问题] 1.只笼统地“介绍”一些传统节令,缺乏自己对这些节令文化意义的“认识”。选写一个节令,重点记述节日有关“活动”,始终未在节日的“魅力”或“文化意义”上“表态”。选写“诗词”类,未将古典诗词的“共性”特点归纳出来,只是一种“内容介绍”或“手法说明”,有的连“感受性”的文字也没有——古典诗词的格律美自然是与外国诗歌不同的,唐代“送别诗”、“边塞诗”有何特点?这特点里又具有怎样的文化意义?2. “传统的”应是有“特点”的:选材上不典型,不具“特点”,自然难以与传统文化相联系;有的选材较为典型,但没有抓住节令“特点”,挖掘不出某节令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寒食”、“端午”等节令其实是一种祭奠文化,之所以延续至今,中华民族怀宗追远、崇节尚义的品质因素可窥一斑;“中秋”则突出一个“圆”字,圆圆的月亮、圆圆的月饼里,饱蕴了中华民族安定平静、雍乐和美的审美情趣与追求。3.“传统的”应是与外民族、外国有“不同”之处的。这其实已告诉我们可以通过“对比”的手法来构思,反映中外有别,以体现民族特色。作文中运用这种办法的几乎没有。4.音乐、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属于艺术,不具备对相关方面一定的了解尽量不要选写,否则欲求“大气”与“厚重”,结果却难逃“笼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