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65

呉吴吴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项目成本管理论文3000字方法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srslhb

已采纳
项目成本管理-----------------------------------------------------------------------------------2成本估计 成本估计涉及计算完成项目所需各资源成本的近似值。 当一个项目按合同进行时,应区分成本估计和定价这两不同意义的词。成本估计涉及的是对可能数量结果的估计--执行组织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化费是多少。而定价是一个商业决策--执行组织为它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索取多少费用,而成本估计只是定价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成本估计包括确认和考虑各种不同的成本替代议程。例如,在许多应用领域,在设计阶段增加额外工作量可减少生产阶段的成本。成本估计过程必须考虑增加的设计工作所多化的成本能否被以后的节省所抵消。 1成本过程输入 1.WBS结构 WBS结构图见节1,结构图可用于成本估计以及确保所有工作均一一被估计成本了。 2.资源需求 资源需求见节1。 3.资源单价 做成本估计的个人和小组必须知道每种资料单价(例如:每小时人员费用,单位体积材料价格)以计算项目成本。如果实际单价不知道,那么必须要估计单价本身。 4.活动时间估计 活动时间估计(见节3)会影响项目成本估计,项目预算中包括财务费用(例如由利息引起的财务费用)。 5.历史资料 许多有关资源成本的信息可从以下一些来源获得: -- 项目档案--项目的一个或数个组织可能保留有先前项目的一些记录,这些记录相当详尽可用以成本估计。在一些应用领域,个别小组成员也许保留这样的纪录。 -- 商业性的成本估计数据库--历史数据经常可从市场买得到。 -- 项目团队知识--项目团队的个别成员也许记得先前的实际数或估计数,这样的信息资料也是有用的,但可靠性通常比档案结果要低得多。 6.会计科目表 会计科目表是一个组织机构在总帐系统中使用的用于报告该组织财务状况的一套代码。在项目成本估计中,应把不同成本对应到不同科目上。 7.2.2成本估计的工具和方法 1.类比估计 类比估计是用先前类似项目的实际数据作为估计现在项目的基础。这种估计法适用于早期的成本估计,因为此时有关项目仅有少量消息可供利用。类比估计是专家判断的一种形式(见节1)类比估计是化费较少的一种方法,但精确性也较差。以下情况下类比估计是可靠的:(a)先前的项目不仅在表面上且在实质上和当前项目是类同的(b)作估计的个人或小组具有必要经验。 2.参数建模 参数建模是把项目的些特征作为参数,通过建立一个数学模型预测项目成本。模型可简单(居民住房成本是以每平方尺的居住面积的成本作为参数)也可复杂(软件研制的模型涉及13个独立参数因子,每个因子有5~7子因子)。参数建模的成本和可靠性各不相同,参数建模法在下列情况下是可靠的: (a) 用来建模的历史数据是精确的 (b) 用来建模的参数容易定量化 (c) 模型对大型项目适用,也对小型项目适用。 3.累加估计 该技巧涉及单个工作的逐个估计,然后累加得到项目成本的总计。累加估计的成本和精度取决于单个工作的大小:工作划得小,则成本增加,精确性也增加。项目管理队伍必须在精确性和成本间做权衡。 4.计算工具 有一些项目管理软件被广泛利用于成本控制。这些软件可简化上述几种方法,便于对许多成本方案的迅速考虑。 7.2.3 成本估计的结果 1.成本估计 成本估计是项目各活动所需资源的成本的定量估算,这些估算可以简略或详细形式表示。 对项目所需的所有资源的成本均需加以估计,这包括(但不局限于)劳力、材料和其它内容(如考虑通货膨胀或成本余地) 成本通常以现金单位表达(如元,法朗,美元等),以便进行项目内外的比较,也可用人*天或人*小时这样的单位(除非这样做要混淆项目成本,例不能区分具有不同成本的资源)。为便于成本的管理控制,有时成本估计要用复合单位。 成本估计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随着项目的进展和相关详细资料的不断出现,应该对原有成本估计做相应的修正,在有些应用项目中提出了何时应修正成本估计,估计应达什么样精确度。例如:AACE已经确认在工程建筑成本估计的五个精度等级:数量化、粗略估计、初步估计、精确估计和成本控制。 2.详细说明 成本估计的详细说明应该包括: -- 工作范围的描述 这通常可由参考WBS获得。 -- 对估计的基础作确认,即确认估计是合理的,说明估计是怎样作出的。 -- 确认为成本估计所作的任何假设的合理性 -- 可能结果用一个范围表示。 例如 $10000±$1000表示:估计成本在$9000和$11000之间。不同应用领域细节的总量和种类也不同。留下甚至是粗糙的注释也常被证明是有价值的因为它能提供如何估算成本的一个较好的说明。 3.成本管理计划 成本管理计划描述当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发生差异时如何进行管理(差异程度不同则管理力度也不同)。一个成本管理计划可以是高度详细或粗框架的;可以是正规的也可非正规的;这些取决于与项目相关人员的需要。项目管理计划是整个项目计划的一个辅助部分(在节1讨论)。 7.3 成本预算 成本预算是把估算的总成本分配到各个工作细目,建立基准成本以衡量项目执行情况。 7.3.1 成本预算的输入 1. 成本估计 成本估计见节1 2. 工作分析结构 工作分析结构(见节1)确认了项目的细目,而成本要分配到这些工作中去。 3. 项目进度 项目进度(见节1)包括了项目细目的计划开始日期和预计结束日期。为了将成本分配到时间区间,进度信息是不可缺少的。 7.3.2 成本预算的工具和方法 1.成本估计的工具和技巧 在节2项目成本估算中所用的工具和方法同样适用于编制各项工作成本的预算。 7.3.3 成本预算所得输出结果 1.基准成本 基准成本是以时间为自变量的预算,被用于度量和监督项目执行成本。把预计成本按时间累加便为基准成本,可用S曲线表示(见图7-2所示)。许多项目(尤其大项目)可有多重基准成本以衡量成本的不同方面。例如,一个费用计划或现金流量预测是衡量支付的基准成本。 7.4 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与下列内容有关 (a)影响那些会使基准成本发生改变的因素朝有利方向改变 (b) 识别已经偏离基准成本 (c)对实际发生的成本改变进行管理。成本控制包括: -- 监督成本执行情况以及对发现实际成本与计划的偏离。 -- 要把一些合理的改变包括在基准成本中。 -- 防止不正确的、不合理的、未经许可的改变包括在基准成本中。 -- 把合理的改变通知项目的涉及方。 成本控制包括寻找产生正负偏差的原因。成本控制必须和其它控制过程结合(范围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和其它(见节3))。例如,对成本偏离采取不恰当反应常会引起项目的质量或进度问题或增大风险。 7.4.1 成本控制的输出 1.基准成本线 基准成本线见节1 2.执行报告 执行报告(见节1的讨论)提供了项目实施过程中成本方面的信息,例如,超预算的是哪些工作,仍在预算范围内的是哪些工作。执行报告可提醒项目团队将来可能会发生的问题。 3.改变的要求 有关改变的要求可以有多种形式--口头或书面,直接或间接的,组织外部要求的或内部提出的,强制规定的或可选择的。实现这些改变可能要增加或减少预算。 4.成本管理计划 见节3。 7.4.2 成本控制的工具和方法 1.成本改变控制系统 一成本改变控制系统规定了改变基准成本的一些步骤,它包括一些书面工作、跟踪系统和经许可的可改变的成本水平。成本改变控制系统应和整体改变控制系统相结合(见节3讨论)。 2.评估执行情况 评估执行情况技巧(见节2讨论)帮助估计已发生的偏离的程度。盈余量分析(见节4)对成本控制特别有用。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确定什么原因引起偏差以及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纠正措施。 3.原计划的修改 很少项目精确按计划进行,可预见的改变可能需要对原成本估计进行修正或用其它方法估计成本。 4.计算工具 一些管理软件经常被用以成本控制,可进行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间的对比以及预测成本改变的后果。 7.4.3 成本控制的输出 1.原成本估计的修正 修改原有成本数据并通知与项目有关的涉及方。修改成本估计可能要求对整个项目计划进行调整。 2.预算修改 预算修改是一种类形的成本修改。预算修改是对原基准成本的更改,这些数字通常在范围改变时作修改的。有时成本偏差是如些之大以至于重新制订基准成本显得必要,以便对以一步执行提供一个现实的基准成本。 3.纠正措施 指采取措施使项目执行情况回到项目计划。4.完成项目所需成本估计 完成项目所需成本估计(EAC)是根据项目执行的实际执行情况为基础,对整个项目成本的一个预测。最常见的EAC有以下几种: -- EAC=实际已发生成本+对剩余的项目预算(但一般用成本执行因子对原预算进行修正见节4),在项目现在的偏差可视为将来偏差时,这种方法通常被利用。 -- EAC=实际已发生成本+对剩余项目的一个新估计值。当过去的执行情况表明先前的成本假设有根本缺陷或由于条件改变而不再适用新的情况时,这种方法最为常见。 -- EAC=实际已发生成本+剩余原预算。当现有偏差被认为是不正常的(由偶然因素引起)项目管理小组认为类似偏差不会发生时,用这种方法最为常见。 不同的工作可选用上述方法中一种。 5.教训 应记录下产生偏差的原因、采取纠正措施的理由和其它的成本控制方面教训,这样记录下来的教训便成为这个项目和执行组织其他项目历史数据库的一部分。 4 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指:a)对造成成本基准变更的因素施加影响,以保证所有变更均经过有关方面的认可,b)确定成本基准是否发生变更,和c)实际变更发生时对其实行管理。成本控制包括: 监督成本绩效,找出与计划的偏差,并弄清原因。 确保所有恰当的变更都准确的记载于成本基准之中。 阻止不正确、不恰当或未经批准的变更纳入成本基准中。 将经核准的变更通知利害关系者。 采取措施将预期成本限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成本控制包括查找正、负偏差的原因。它必须与其它控制过程(范围变更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等,参看第3节介绍的其它控制 )紧密地结合起来。 例如,若对成本偏差采取不恰当的应对措施,就可能造成质量或进度问题,或在项目的今后阶段产生无法接受的巨大风险。 1 成本控制的投入 1 成本基准。成本基准在第1节中描述。 2 绩效报告。绩效报告(在第1节中介绍)提供有关项目范围与成本绩效的情况,例如哪些预算达到要求,哪些还没有。绩效报告还提醒项目班子注意将来可能出现麻烦的问题。 3 变更申请。变更申请具有多种形式——口头或者书面,直接或者间接,外来或者内部,具有法律强制性或者留有选择余地。变更可能要求增加预算,也可能允许将其削减。 4 成本管理计划。成本管理计划已在第3节中介绍。 2 成本控制的工具与技术 1 成本变更控制系统。成本变更控制系统规定成本基准变更所应遵循的程序,包括书面申请、追踪系统以及核准变更的审批级别。成本变更控制系统应与第3节描述的综合变更控制系统紧密结合起来。 2 绩效量度。第2节所描述的绩效量度技术有助于评估已出现偏差的大小。第3节和第4节介绍的实现价值管理(EVM)则对成本控制极其有用。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确定何种原因造成了偏差,并决定偏差是否需要采取纠正行动。 3 实现价值管理(EVM)。所有实现价值管理(EVM)控制帐目计划(CAPs),均应以下列三个独立变量的相互关系为手段,来连续的量度项目的绩效:1)计划价值,已安排要完成的实际工作,包括该项工作的估算价值(原来称为计划工作预算成本(BCWS)和2)实现价值,已完成的实际工作,包括该项工作的估算价值(原来称为完成工作预算成本BCWP),以及3)为完成实现价值而付出的实际成本。实现价值(2)减去计划价值(1)就是进度偏差(SV)。实现价值(2)减去实际成本(3)就是项目的成本偏差(CV)。另请参看第4节。 4 补充规划。很少有项目能一丝不苟的按计划执行。预期的变更或可能要求制订新成本估算、修改现有成本估算、或者分析替代方案。 5 电脑化工具。项目管理软件、棋盘式电子表格程序等电脑化工具常被用来对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跟踪,并预报成本变更的后果。 3 成本控制的产出 1 经修改的成本估算。经修改的成本估算指对用于管理项目的成本资料所做的修改。必要时,必须通知有关的利害关系者。经修改的成本估算可能要求,也可能不要求对项目计划的其它方面进行调整。 2 预算更新。预算更新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经修改的成本估算。预算更新是对经批准成本基准所做的变更。这些数字一般只在范围变更之后才作修改。在某些情况下,成本偏差有可能极其严重,需要重新调整基准,才能对绩效进行现实的量度。 3 纠正措施。纠正措施指为把项目未来期望绩效达到项目计划规定而采取的任何行动。 4 竣工估算。竣工估算(EAC)是根据项目的绩效和第3节描述的风险量化对项目最可能的总成本所做的一种预测。最常用的预测技术为以下三种方法的某种变种: EAC = 迄今为止的实际成本 + 对所有尚未完成工作的新估算。此种方法最通常用于以往绩效表明原有估算假设有重大缺陷,或者由于情况改变,原有假设不再适用时。公式为:EAC=AC+ETC。 EAC = 迄今为止的实际成本 + 剩余预算(BAC - EV)。此种方法通常用于当前出现的偏差被视为非典型特例。而且项目管理班子预计将来不至于出现类似偏差时。公式为:EAC= AC + BAC –EV。 EAC =迄今为止的实际成本 + 剩余的项目预算( BAC – EV)乘上一个绩效系数,通常是累计成本绩效指数(CPI)。此种方法最通常用于当前出现的偏差被视为具有典型性,可以代表未来偏差时。公式为:EAC = (AC + (BAC –EV)/CPI)——此处的CPI为累计CPI。 对于任何特定项目来说,上述方法中无论哪一种都可以是正确方法,都能为项目管理班子提供EAC预测是否超过可接受容差的信号。 5 项目收尾。应当制订结束或取消项目的过程和程序。例如,状况报表(美国注册公共会计师协会——AICPA——颁发的SOP 98-1表)要求失败的IT项目的所有成本都在项目取消的当季度全部销帐。 6 汲取的教训。造成偏差的原因、 所采取纠正措施的依据以及从成本控制中应汲取的其它教训都应形成文字记载 ,留做本项目和实施组织其它项目历史数据库的组成部分(参看第3节)。

项目成本管理论文3000字方法

316 评论(12)

lyy19890108

中小型企业产品成本控制一、 产品成本的概述 (一)、产品成本,成本控制概念 1.产品成本 工业的生产过程,既是产品的生产过程,又是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过程,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如一月、一季、一年)为进行生产活动所发生的全部费用,即用货币形式表现的生产耗费就是该时期的生产费用。为生产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所支出的生产费用总和,就是产品成本。工业企业产品生产成本(或制造成本)的构成,包括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他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和组织经营活动所发生的各项管理费用、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财务费用、为销售产品而发生的销售费用等都作为期间费用,由当期收入中得到补偿,不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 中小企业产品成本特征。原材料,中小企业选用原材料价格较为适中,并且同类型企业原材料差不多相同,由于不能形成规模经济,对原材料价格的变动比较敏感。人工成本,中小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率不高,人员较多,素质不高,福利待遇一般。制造费用,由于企业规模较小,组织机构单一,制造费用一般不高。 成本控制:广义的成本控制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只有广义的成本控制,才能达到对产品全过程的控制,才能真正的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 (三)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特点 中小型企业一般指资产规模较小、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及所用原材料大部分相同的、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少)相对精简的企业,管理结构通常是垂直管理体系。由于中小型企业的这些特征,从而在成本控制上也存在着独有的一些特点。 Abstract: Rohlin's Lemma which was originally (cf [18]) proved for bi-measurable aperiodic automorphisms T of a Polish space X is a basic tool in ergodic It states that for an automorphism of the above type which is invariant with respect to a Borel probability measure /& any r~ c N+ and any e > O, one can find a measurable set R ( a so called (r;,e) Rohlin set) such that, for ] 0, 1, , r; 1, the sets T JR are pairwise disjoint and exhaust X with exception of A TER。 。TERremainder set whose mass is smaller than In particular, Rohlin's Lemma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canonical construction of Since the classical proof (cf [11]) quoted in the standard textbooks on ergodic theory ( , [7], [9], [17]) uses a Kakutani tower type construction and thus needs forward measurability, we feel obliged to provide an elementary proof which doesn't rely on this Moreover, the setting is generalised from Polish space to separable Here we improve 二、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一)缺乏健全的成本控制制度体系 企业的成本控制停留在事后控制,忽略了企业的战略成本控制。成本控制尚未与外部经济环境相适应,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生产性比重下降,流通成本比重不断上升,可是当前许多中小企业只注重产品的生产成本控制,而忽视产品的设计过程和销售过程的控制,缺乏整个生命周期控制的体系。由于企业事前控制意识薄弱,在事中控制,事后控制显得无力。中小企业领导成本意识不强,没有充分意识到经济效益与成本管理,市场竞争的关系,因此成本管理松弛,预算约束弱化。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主体也存在着偏差。把成本管理看做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的专利,认为成本控制和经济效益都应该由财务人员负责。而企业基层职员和车间生产者的成本意识淡薄,企业的成本控制缺乏如此大的管理全体,自然难以取得成效,这就要求全民参与企业的成本控制。由于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思想,没有严谨的管理制度,缺乏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控制,所以在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上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无法有法可依,影响职工积极性。 (二)产品设计成本意识缺位 我国许多企业,只注意投产后的成本控制,忽视投入前产品设计以及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本控制,可是现代企业产品设计成本在整个成本控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有的企业尽管采取措施强化成本统计,如分车间独立进行成本核算,严格控制材料和工时消耗等等,但效果有限,成本依然上升。其原因在于没有把好产品的设计关,忽视了产品设计阶段各零部件成本的估算统计工作,致使产品一投产就出师不利。产品成本的决定,一般产品成本的70%以上由设计阶段决定,因为产品的设计阶段要全面的确定产品的市场需求,功能,质量,从而确定整个生产的统一布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作用,此外创造效率的70%-80%是在设计和工艺阶段决定的,质量的40%也归于低劣的设计和工艺,企业的设计活动影响着产品的成本,质量和制造效率,尤其是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在产品开发中作用重大,决定了80%的成本,因此对于此阶段的成本控制显得非常重要。(三)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过高由于生产材料的价格不断上涨,造成中小企业资产价值的流失严重,这是因为中小企业的生产规模比较小,不能像大企业那样享受规模经济的效益,从而只要生产资料的价格出现上涨,中小企业就反应很敏捷,在保持现在的市场占有率的情况下,不能提高价格,利润就减少了。加上中小企业本身管理水平不高,在生产中的材料消耗没有约束性的管理,导致能源的严重流失。据有关数据显示:国家GDP,CPI的增长,我国的工资保持稳步上升趋势,增幅在13%上下,我国整体薪酬水平在上涨,上涨的幅度超过了GDP,CPI和全球平均薪酬的增幅水平。这表示企业的人工成本在逐步上升,这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中小型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员较多,单位的人工成本上涨,势必影响整体人工成本的增加。中小企业大多生产设备陈旧,工艺技术水平落后,所用原材料普遍质量不高,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次品,废品,从而使成本损失进一步扩大。企业生产成本缺乏市场观念 ,成本反映的是内部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低投入高产出意味着高效率,但未必是高效益。我国多中小企业通过大幅度提高产量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这样,产量越高,单位成本就越低。可是没有注意到如果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自认为这样简单的降低了成本,就增加了效益。而忽视了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多生产出来的产品就造成存货的积压,也是造成损失成本的增加。在生产产品没有以市场需求量来约束企业的生产量,而是用高产量分摊成本,这样的做法的确有事去偏颇。(四)当前众多企业的成本管理范畴狭窄中小企业成本中市场营销费用过高。中小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较短,并且市场占有率不高,可替代性比较大,从而要想在市场有一席之地,扩大营销是占有市场的一个快速方法。可是由于营销活动比较频繁,人员费用比较大,单位产品的营销费用比较大。其次中小企业的在销售时形成的客户欠款,有些形成的呆账坏账,严重影响着企业的资金流,中小企业资金流本来就不是很充裕,一旦在销售中形成比较大的欠款,势必对企业的发展起着比较大的限制。
262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