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cyke
正文:秋天到了,我和阿姨、小姐姐和叔叔一起去到农庄游玩。农庄的景色可真美啊!有高高的大山、青青的小草,还有丰收的果园呢!我和小姐姐来到了养殖小鹿的地方,我发现小鹿的头上都没有角。就问小姐姐:“小鹿怎么都没有角呀?”小姐姐说:“这此小鹿是饲养的,它们的角都被锯掉给人们作营养品了。”我说:“它们真可怜呀!”我们又来到了果园,看见了石榴树、枣树。石榴树上有大大的石榴真可爱,枣树上也有红红的枣子,可是很多红了的枣子都掉在了地上。叔叔说:“红的枣子怎么都掉了?”阿姨说:“现在都在提倡绿色食品,枣树都不打农药了,所以有些枣子熟后,没来及收就坏掉了。”秋天,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啊! 
1990年代以来,在很多场合下,民俗文化不再被权力政治一味地贬损为“落后”、“迷信”、“原始”、“蒙昧”,而是被发明为宏扬民族传统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一时间,中国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民俗村、民俗城、民俗园数不胜数 ,位于边疆地带的少数民族地区打破了昔日的宁静古朴,一批批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穿梭往来,许多已经消失的民俗事项被知识分子挖掘发明出来,策划、包装成为动态性、参与性展示古代民俗生活的旅游产品。 据旅游研究者的说法,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7%。如此看来,民俗风情旅游不仅仅成为政府部门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而且也已经成为满足西方人想像、“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但是,当我们怀抱全球化的语境联想,以此审视中国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民俗旅游的时候,当我们考虑到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所具有的生态性原则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忧虑的是,民俗风情的旅游越来越抛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已经彻底仪式化了。当民俗生活失去其生存土壤,被抛置于戏剧化、仪式化的场景之中,成为观赏和被观赏的对象,不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的生活状态的时候,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民俗文化曾经被现代性话语斥之为“落后”、“迷信”的被改造的对象,曾经代表着现代化的过去,是古老天真、混沌蒙昧的代名词——尽管在当下中国的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在很多情况下依然被想像成为天真蒙昧的代名词——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被如此界定的民俗文化是如何纳入到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话语之中?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俗文化又是如何被编织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兴旺,其背后所支配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与权力?我们不得不承认,民俗文化旅游由于权力政治与资本的原因而注入了意识形态与商业经济的因素,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意蕴与价值的符号体系,越来越成为空留下承载原有意义的形式外壳。不仅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表征,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休闲、摆脱生活压抑的一种方式,民俗风情旅游已经成为发达地区人们寻异猎奇的对象,是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想像之途径,随着民族国家内部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距日益凸显,也已经成为地区间文化想像的文化符号。 实际上,民俗文化旅游体现了后现代时期文化的诸多特点,真实的实在转化为各种影象,时间碎化为一系列永恒的当下片断,用一种典型化的或者缩微的方式展示某一族群或者社区具有深厚历史意蕴的民俗文化,真实的生活物化为一堆了无生气的建筑、戏剧化地想像为一套千篇一律的仪式,这本身就已经将一个族群或者社区的历史与文化凝聚于当下的时空当中,历史与文化平面化、瞬间化了。旅游部门一再强调,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体验异文化情调,而且是活生生的、真实的生活展现,旅游者将看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体验一次充满异域情调的旅游探险,种种煽情的语言激起旅游者的无限遐想。但是,民俗文化旅游从策划、设计规划、投资建设、推向市场等等一系列步骤都表明,旅游部门向大众推出的是一种可供消费的文化产品。在这一文化的再生产过程中,无论是采用主题公园、博物馆的形式,抑或原生自然式的民俗生态旅游,都首先着眼于文化再生产与市场的逻辑,民俗文化在当下市场境遇中所具有的交换价值主宰着旅游者对民俗文化的接受。因此,无论民俗文化村展示的各族群的民俗文化如何逼真,甚至让你感受一种所谓的真实体验,从其作为一种文化工业的再生产过程而言,它与许多地方为了获得文化的交换价值蜂拥而上拙劣地展示的地方民俗文化之间没有多大区别,都是在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文化复制。民俗文化实际上已经沦为一种仪式的展演,失去了民俗生活所具有的历史感与当下性,貌似展示了无限丰富的地方民俗文化生活,民俗文化旅游的市场化实质却分明戳穿了民俗文化旅游的个性化、地方化的谎言。作为一种文化工业,它威胁着文化的丰富个性与创造性,其实是一种同质化的大众文化。民俗文化的主题公园试图以奢华浮靡的宏大排场来展示、汇集不同族群民俗文化的典型场景,这种民俗博物馆的形式只不过就是对世界的仿真物,人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并不探求一个可靠的、仿真之前的实在,而只需要投入当下的情感去体验现实的游戏。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实际上是一个消费、娱乐、休闲的场所,在中国当下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它是社会性与工具性的产物,主题公园遵循的是消费主义的市场逻辑,它是大众欲望、权力政治与大众媒介等等诸多社会关系的产物,消费主义的逻辑渗透到主题公园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旅行的作文一般是记叙文,很难写成议论文或者说明文。记叙形式可以有两种,一种是用时间串起整个游览过程,还有一种是以游踪的形式描写每到一个景点的所见所闻所感。注意旅行作文不能什么都写,一定要有详有略。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都是可以用到的表达方式。文字中流露出旅行过程的你的真情实感,更能打动人。
我要带上我心爱的机械相机,带上十卷胶卷,国为我坚信沿途的风景一定美得撩人心魄。我还要带上纸和笔,记录下我所经过的第一个目的地,我要将这些经历绘成图画,我要在以后仍然可以随时看到各地的风景。 紧接着我出发了。 我是乘火车出发的,我听着隆隆的声响,从脚下传来,我认真注视着飞驶而过的山与草木,我看见了潺潺的流水,看见了河岸边林立的房屋,黑白相交的墙壁与房檐,悠然吐出缕缕?雾的老人家,还有全力拍打衣物的妇女,多么和谐的小桥流水人家!我来不及停留,又随着火车的隆隆声向前驶去。 下一站是北京。我沿着长安街从头步行到尾,身旁飞逝着汽车与行人,人看着流动的长街,我向每一位司机打招呼。向每一位行人问好,然后我找到了北京的中轴线,我到了故宫,我看到了金碧辉煌的绿瓦红墙,我抚摸看它,手指碰到碰到了墙角,我就这样一直向前走,你们猜我看到了什么,那是鸟巢,承载了13亿炎黄子孙心血的伟大建筑,还有水立方,银灰色的建筑显示了无们的刚强,我向前走看,我看见了胡同,我听见了叫卖声:冰糖葫芦……,我看见许多孩子在胡同中踢着键子,翻着皮筋快乐地玩闹。这将我带回了儿时,我感动着。 哦,我已经在北京呆得太久了,我得向前出发。 我穿过黄土高原,我听见雄浑的信天游,我看到震耳欲聋的安塞腰鼓,我被深深感染着。 接着我到了伊犁,我看到了大片的薰衣草,紫色的花瓣炫耀着它们的姿色,我轻轻摘下几朵藏在衣服里,我要将这美好的回忆带去。 我看到了天山了,我欢呼着,汽车驶进蜿蜒的山路,那皑皑的雪峰莹莹冰川,我仿佛看到细君公主低吟着思乡,仿佛看到汉乐府中唱着天马歌.近了近了,天山越来越近了,听,那是西王母与周穆王互诉衷情,看,那是喀丝丽翩然起舞,天池到了,碧蓝的湖水,碧翠的山,皎白的雪,青青的麦田.天造地设的美景啊,我陶醉了。 我将要回去了,不过在这之前我还要想到云南看看。 看看西双版纳,看看香格里拉。 我接受纳西人献上洁白的哈达,我与他们一起饮尽青稞酒,我们一起烤全羊,一起跳舞。 这下,我可真得回去了。 我要坐飞机里俯视祖国的山山水水,那田野,草原,海洋,大河,古镇——我所期盼的,我所怀念的。 我的程行结束了。可我还要走更多的地方,去更加美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