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yj2020
回答
价值取向方面,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思维方式上方面,西方人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中国人注重直观、整体、经验。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辨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从古希腊时代起,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们都把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作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手段,并把分析学或逻辑学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
提问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选题课题背景
回答
请您耐心等待1分钟,正在编辑整理回答,马上就为您解答,还请不要结束咨询哦。
1、饮食差异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中国则是注重口感和美味,菜肴丰富多彩,烹饪手法多姿多彩,有油炸、黄焖、煸炒、火锅等。2、观念差异西方人认为一个人只有完全脱离社会关系,真正做到“关注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而在中国的文化中,人之所以为人,必须成为社会关系中的一环。儒家文化中定义:“仁者,人也。”强调整体和综合。3、服饰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4、语言差异象形文字强调视觉和闪点,拼音语言强调逻辑和哲学,所以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写意和系统思维,而西方文化则更多注重抽象和数据。写意和写实,前者步入漫长农耕时代,从老子的虚无到阴阳五行,试图解释宇宙万物。后者更接近科学,并与后来工业革命有脉络关系。5、逻辑差异由于逻辑的产生,西方文化是一种求真的文化,也可以说是科学文化,偏向于追求逻辑的完整性。中国文化是不讲究求真的,中国的传统注重现实的功业和修为,强调“学以致用”。含有浓重的实用理性,
可以从这五点其中一点入手可以背景
提问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活动目的
回答
师夷长技以制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提问
这么短
回答
您需要多少字的呢,请您详细描述一下
提问
150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实践活动方法(要与活动的开展相符合)
回答
一、活动主题旳产生与确定语言是文化旳载体,有着丰富旳文化内涵学习英语旳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旳过程对文化背景知识旳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旳英语使用能力,是能否得体地运用语言旳前提因此,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旳同时,也要注意同步地学习与英语有关旳文化于是,我们为了拓展学生旳文化视野,提升他们旳文化素养,我们决定让学生以“中西文化差异旳探索”为题,通过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教学形式,来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旳学习二、活动旳研究计划围绕“中西文化差异旳探索”这一活动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旳爱好讨论选择具体旳小课题,如“日常谈话中旳文化差异”、“中英饮食文化旳差异”、“颜色在东西方语言中旳运用”、“数字在中西方旳不同意义”、“英语手势语拇指上旳学问”等等然后,学生组成小组,制定计划,确定研究方法,利用课外时间,分组进行研究、对比、分析、讨论、整理,然后写出**或总结,最后到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来展示与交流各自旳研究成果三、活动旳目标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旳探索”这一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具体目标:1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资源收集相关资料或信息,并妥善处理,形成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2、自主制定研究活动小课题方案旳能力,包括安排小组研究活动旳时间、过程、基本方法、人员、条件等要素;三。小组成员能独立读写简单的研究报告;4通过小组活动,学生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问题;5、通过与其他学生旳交流,报告研究过程旳体会和心得,大胆地向他人汇报自己旳研究成果,养成交流、分享旳良好态度和能力;6通过本此活动,学生可以体验**性学习的乐趣,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些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四、活动旳实施1、通过书本或各种**查阅资料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可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与课题有关旳资料2面试外教。让学生利用外教的机会来我校讲课。让他们与外教进行一次访谈,学习一些与本课题相关的知识3、分组采访或咨询全校旳英语教师,看看他们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了解多少,学生认真听取并作好笔记4学生小组研究、比较、分析、讨论、整理5最后,写一个总结。全班同学将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6、教师把学生研究成果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里,拓展学生旳文化视野,提升学生旳文化素养,增长学习英语旳兴趣,
五、活动研究成果旳展示与交流1第一组小报告:中英饮食文化差异中国饮食被认为是健康食物,它包括fruit, green, vegetables, 具有丰富旳纤维素、低糖脂中国人吃旳食物含糖比世界其它国家少英国人吃旳食物为含有丰富脂肪旳油炸土豆片、奶油、干乳酪和巧克力他们吃蛋糕、软饮料、糖等等此外,中国人午餐食物较丰富,而英国人由于午休时间短,工作地点与家里相距较远,来不及回家吃饭,午餐简单英国家庭中晚餐则是他们旳正餐,可能有开胃酒、主菜及饭后甜点三道菜第二组的简短报告:东西方语言中颜色的不同用法ⅰ、colour(颜色)chinese(中文)english(英语)red(红)革命、喜庆愤怒、危险blue(蓝)肃穆、庄严沮丧、消沉green(绿)春天、希望幼稚、缺乏经验white(白)恐怖、死亡、纯洁纯洁、天真无邪ⅱ、带有颜色旳一些习语如“红茶”为“blacktea”而非“redtea”;“清咖啡”为“blackcoffee”;“brownrice”为“糙米”;“brownsugar”为“红糖”;“brownbread”为“黑面包”;“红眼病”是“green-eyed”而非“red-eyed”;“yellowpages ”是“**载公司、厂商等名称及**号码旳)黄页**号簿”而非“黄色书刊”小组3旳小报告数字在中西方旳不同意义我们中国人都喜欢“6”(顺)、“8”(发)、“9”(长久),不喜欢“4”、“7”,认为这两个数字不吉利;西方人却不同,他们不喜欢“5”、“13”,因为它们与**教旳救世主——耶稣被害有关,同时又与英国从前旳星期五为“绞刑日”有关
小组4旳小报告ⅰ、日常谈话中旳文化差异我们汉语中常用职业、职务来尊称某人如:韩教师、李校长,而英语中不能说hanteacher,也不能说teacherhan,应称为mr/miss/ms han,英文中旳姓和名排列顺序与汉语相反,即名在前姓在后,如jim green;而中国人旳姓名即使用汉语拼音书写,也应姓在前名在后,如song dan(宋丹)此外,因为西方人强调以“个人为中心”,许多我们中国人认为可以公开于关心和友好旳询问,如“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had your meal?等,会引起西方人旳不快,他们会认为这是触犯了个人隐私因为外国人忌问年龄、婚姻等等ⅱ、感谢与赞扬由于各国人民旳风俗、礼节、交流都受特定环境旳影响,都具有鲜明旳特色中国人在交往时,更注重委婉、含蓄,而美国人却注重直来直去,“坦率”就能体现他旳价值观和交流方式当中国人听到赞扬后会谦虚地说“不”尽管内心极度高兴,但也绝不喜形于色,因为谦虚是中国人旳美德而美国人听到赞扬后会说:“thank you”在餐桌上,面对美味佳肴,中国人不会轻易地随便吃,因为这是不礼貌旳表现,而美国人会大口品尝主人旳手艺,这是对主人旳尊重和礼貌旳表现对别人送来旳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查看,显得不礼貌;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所送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并称赞一番,然后欣然道谢
小组5旳小报告英美“手势语”拇指上旳学问在英美国家旳手势中,拇指旳不同指向可表示不同旳意思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对着他人“咬拇指”和冲着他人“用拇指按鼻子”这都是很无礼旳,都是对他人旳极大侮辱,谁见了也不会轻易罢休(二)、“拇指朝上”表示赞成和支持;“拇指朝下”表示强烈旳反对这两个短语表示旳动作**于古罗马那时,斗士们要在公共竞技场上拼死搏斗,败阵旳斗士垂下双臂表示投降如果公众翘起拇指,就饶了他;如果公众不同意,他将被当场杀死(三)、我们中国人要求搭便车,就向司机招手,而英美人则是向司机“竖起拇指”六、学生旳自我评价学生1: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生2: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查找资料,如何使用英语词典和其他学习工具,这对我的一生都是有用的学生3:通过小组合作**,我体会到了相互合作旳重要性,以前旳学习过程中,老师只是一味地灌输文化知识,但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老师是指导者,我们体会到了探索和获得成功旳喜悦
提问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活动过程(结合开题报告的“时间安排表”书写)
回答
同学,您问了这么多,建议论文还是要从自身出发自己来写,毕竟这样才能学有所成,学以致用的呢
更多15条

文化差异进行论述: 一、物质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物质文化上的差异主要是指由于中国与西方生产生活习性的不同,中国人吃饭用的餐具是"筷子",西方人则用"刀子和叉子",且中西方饮食中的主食构成不
在思维方式方面上,西方人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几乎大部分人都会辩论;中国人注重直观、整体、经验;在价值取向方面上,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在伦理道德方面上,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中国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成就而自豪,从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成就后的狂喜。在行为规范方面上,西方人“重利”、“重法”,中国人“重义”、“重情”。中西方文化的感性与理性趋向差异很有趣。西方文化发展的感性趋向,造就了西方现代文化的外在领域—娱乐业和竞赛也的不断发达;西方文化发展的理性趋向,推动了现代文化的内在领域—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中国文化中的感性和理性两极都不像西方那样发达,缺少感性冲动和理性追索,因而会造成传统的体育与科学发育不良。缺少感性冲动的文化,就很难有文化理性的突破与发展。在感性生命方面,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知足常乐、能忍自安、不为人先、不耻人后的观念。在理性生命方面,中国文化有一种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精神。这种只注重过去的实践经验而忽视未来的发展变化的思维传统,有助于防止我们的民族陷入各种精神误区,但却同时限制了我们知识想象的自由空间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热情。扩展资料:中国文化下的民主与人权:一、中国不是没有民主,而是,它的“立体民主”与西方不一样。何况,在朝廷之内,有诸如祖制与御史对皇权的实际约束,以及皇帝通常必须有臣子之奏折方有机会批示以表达皇室“谕旨”之传统惯例,这等于是现代政治学中的一种横面之分权与牵制。而这种种形式上的差异,正好是由于文化与历史背景不同所致。而其民主实质与精神,不应因形式有异而否定它的存在。二、同样,中国不是不注重人权,而是将人权概括于民族权之中。在这点上与西方人权相比,我们不妨将民族权称之为“宏观的人权”。这个与西方的差异,也是出于文化与历史差异所致。这不但是意义上的差异,而且是在形式上的表现不同。三、西方人将他们微观的人权以及横面的民主政治定为“普世价值”,至少在中国的民族权(即宏观的人权)以及“立体民主”的对照下,他们的普世性出了严重问题。我们必须对他们这些所谓的“普世价值”的来踪去路严加审视,以鉴别它们是否可以移植到另一文化而具有同样的意义以及同样的表现方式。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西文化相对比较之启示
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为地缘关系,其二为语言文字。中国古代是一个发达的农耕社会,从而发展起与此相适应的思想、伦理、政治、经济、艺术和哲学。农耕社会憧憬安居乐业,与静态特点相关的一切就更容易得到鼓励而蓬勃发展起来。长时期地居住在同一个地方使得家族发展得很快,自然而然地形成家族观念。和为贵、中庸的思想逐渐形成,天下太平是我们一种理想追求。古希腊(现代西方文明的前身)是以航海、商贸为主的社会,发展起来的是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商贸、航海的条件,促成对个人行为的自决能力的强化,冒险的精神容易被激发、熏陶出来。从而导致个人主义的兴起,导致家庭、家族纽带关系功能的相对松弛,也就不会产生强有力的、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中心概念之一——“孝”的观念。在语言文字方面,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直接表意功能非常强大,无须借助语法系统直接就可以一下明白它要表达的含意。同时这种语言文字容易在我们的大脑当中熏陶出一种象形定势思维,理解事物时,就容易侧重从形象方面去了解它,从宏观整体方面去把握一个事物。而西方欧语系语言文字则是拼音文字,它的文字都是符号化的,跟所表达的实物已经割断了联系,就是它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看起来缺乏有机联系。正是直接表意功能的这一缺陷,导致西方人的表意系统发展了一个庞大的语法系统来弥补,从而发展成为一种精细的语文。如英语就有性、数、格,主、谓、宾、定、状、补和数、形、量、代一大套分类。西方的儿童从小就学习这类语言,容易培养一种条分缕析的思维能力。而中国的语言文字,语法形态比较隐晦。在《马氏文通》出现之前,中国数千年来没有一本语法书。中国人不注重语法教育,所以条分缕析的概念应用不像西方人那么系统,从而影响了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综合性强,而西方人更倾向于分析性。由于思维方式和生存环境的不同,进而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长治久安 ,静态的文化,就落实到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问题上,于是产生宗法制,。流动性的文化,促使西方人的家庭观念相对薄弱,促使他们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发展得非常的充分。中国人注重原则,西方人注重细节;中国人喜欢在看重一般原则,西方人看重具体问题。在一件事情的“责、权、利”上面,中国人在利益和责任上重集体轻个人,在权力上重个人轻集体,表现为“集权”;西方人在权力上重集体轻个人,在利益和责任上重个人轻集体,表现为“分权”。这种差异在谈判场合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西方人表面看来是一两个人出场,但他们身后却往往有一个高效而灵活的智囊群体或决策机构,决策机构赋予谈判者个体以相应的权限,智囊群体辅助其应对谈判中的复杂问题;中方则是众人谈判,一人拍板。中国人有“无讼”思想和“伦理至上”的观念——讼,就是争是非曲直于官府——回避从法律上考虑问题,不愿面对“是非曲直”的判断,一旦发生纠纷,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赢得周围舆论的支持,崇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西方人却恰恰相反,他们更多的是从法律上考虑问题。他们对于纠纷的处置,惯用法律的手段,而不是靠良心和道德的作用。中国人有“不患贫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倾向,“官本位”思想严重,藐视制度和法律,习惯于依靠当官的“后台”来做交易。在情、理、法三者之中,中国人先情、次理、后法,西方人先法、次理、后情。中国人重面子,西方人重利益。在研究学问方面,中西方也有显著差异。中国人形象思维能力强,在特别需要形象思维的领域,非常发达,如写诗,填词。在实践性强的技术方面,中国人超前于西方。如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建造了都江堰、赵州桥。而对抽象思维领域,人们没有多大的热情。庄子与芝诺年代相当,他的著作里面探讨的几个与芝诺悖论相似的问题,没有得到后人的研究与发展。就是在数学领域,中国古代也没有从计数和测量的实用中脱离出来。中国人的学问围绕着人来展开,伦理道德方面的学问非常发达。中国的工艺品、艺术品闻名于世。西方人由于语法体系的原因,造就了他们较发达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抽象的东西抱有强烈的兴趣。语法体系中的各种分类方法,其实就是现代的科学方法。科学理论就是一种分类的条分缕析的理论体系,一种概念体系。形式逻辑也已经包含在他们的语言成分里面。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有两样东西至关重要,一是分类方法,二是形式逻辑。我们研究事物,不外乎对事物做出新的分类或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以生物学为例,先用“界”作标准进行分类,把生物分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然后用“门”作分类标准,分别把动物、植物进行分类;依次用纲、目、科、属、种对上一级分类结果进行分类,这样构成的一个概念体系,寻找它们的过去、现在、未来,就是生物学。物理学也是这样,宏观、宇观、微观,恒星、行星、卫星,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光子,质量、能量、动量,力、速度、距离等等这些概念,就是把事物用某一标准进行分类,并找出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西方语言蕴含着分类方法和形式逻辑这两样东西,科学理论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得到发展。而在我们中国的语文中,分类方法和形式逻辑这两样东西都没有,这大大限制了我们对事物背后的理论的研究,削弱了我们对理论研究的兴趣。因此,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史往往表现出技术超前、理论滞后的现象。四大发明之中,火药,来自于道士炼丹,发现一定比例的木炭、硫磺等东西弄点火就爆炸,然后就把火药应用于制造鞭炮,以及后来简单的大炮。对于这木炭是什么?这硫磺是什么?为什么会爆炸?没有人对此感兴趣。后来西方人研究出因为他们之间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反应,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了大量的能量,从而发生了爆炸。指南针是因为我们的老祖宗发现不管怎么样去摆那块磁针,他老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从而发明了指南针,然后它变成了我们用来看风水的工具,但没有人去研究那磁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西方人把这些问题搞明白了,我们才知道磁和电是同时产生的。科学没有产生于文明一系没有中断过的中国,我想这应该是最根本的原因吧。陈寅恪在论中国传统思想时认为:“中国古人,素擅长政治及实践伦理学,与罗马人最相似。其言道德,唯重实用,不究虚理,其长处短处均在此。长处,即修齐治平之旨。短处,即实事之利害得失观察过明,而乏精深远大之思。故昔则士子群习八股以得功名富贵,而学德之士终属极少数。今则凡留学生皆学工程、实业,其希慕富贵,不肯用力学问之意则一,而不知实业以科学为根本。不揣其本、而治其末,充其极只或下等之工匠,境遇学理略有变迁,则其技不复能用,所谓最实用者乃适成为最不实用。至若天理人事之学,精深博奥者,亘万古、横九核而不变,凡时凡地均可用之,而救国经世尤必以精神之学问(谓形而上之学)为根基。乃吾国留学生不知研究,且鄙弃之。不自伤其愚陋,皆由偏重实用积习未改之故。此后若中国之实业发达,生计优裕,财源浚辞、则中国人经商营业之长技可得其用,而中国人当可为世界之富商,然若冀中国人以学问、美术等之造诣胜人,则决难必也。夫国家如个人然,苟其性专重实事,则处世一切必周备,而研究人群中关系之学必发达。故中国孔孟之教悉人事之学,而佛教则未能大行于中国。尤有说者,专趋实用者则乏远虑,利己营私,而难以团结,谋长久之公益,即人事一方亦有不足。今人误谓中国过重虚理,专谋以功利机械之事输入,而不图精神之救药,势必至人欲横流,道义沦丧,即求其输诚爱国且不能得。” 真是异常精彩,堪称不易之论。前面讲中国古汉语缺少分类方法和形式逻辑,当然不是说中国古代没有分类方法和形式逻辑,而是讲分类方法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和形式逻辑作为一种思维工具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中国古人没有把分类方法和形式逻辑作为一种独立的对象进行研究。这跟古希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创立了分类的方法,并把形式逻辑确立为一门专门研究思维的学科,成为西方教育的重要类容。中国古代对分类方法和形式逻辑运用最好的是历史学。司马迁编写《史记》,创制纪传体,成为历代正史的标准。在《史记》里面,我们会发现,几千年的事情,组织得有条不紊,得益于本纪、列传、和志、表等为标准的分类;在探讨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和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时,言之有据、立论中肯,令人信服,其中运用逻辑不可或缺。 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至为允当。中国古人在伦理学方面,分类方法和形式逻辑也运用得很好。西方人叔、伯、舅不分,祖父母、外祖父母无别,中国人在人伦方面的研究超前西方数千年。老子相传是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历览前朝兴亡事,提出抱朴守真、君子不器。赵高演绎的“指鹿为马”两千年来反复上演。“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刘邦封异姓王、赵匡义“杯酒释兵权”、朱元璋诛杀功臣给出了最好的解读。前面讲的是中国古代的情况。自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元1911年,清王朝最后一个皇帝宣统退位,还统治权于人民,建立中华民国,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四”运动以来,西方的科学和民主政治被介绍到中国,并得到了自上而下的认同。语文由文言文改造为白话文,传统的农耕社会逐步向工业化发展。中国社会在二十世纪发生的变化,较之于之前的五个甚至十个世纪还要大。但是我们看到,在我们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方面,还有许多我们祖先的印迹。当然,如果没有这些印迹,那我们就不成其为我们了。在这些印迹当中,有一些是超越时代的,有一些是仅仅适应古代农耕社会的。我们现代的许多社会问题,源于我们没有很好地发展我们祖先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中超越时代的部分,源于我们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中残留的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印迹,源于适应现代社会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没有很好地发展、树立起来。”研究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在于获得两种文化的真髓。思维方式上抽象和具体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表现为西方人更重实用,而中国人则更偏重精神感受;反映到艺术上,如绘画,欧洲人往往不能理解我们过于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们有时也会认为欧洲人的艺术技巧过于写实本分,缺乏灵气。欧洲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国人在感叹其技法写实细腻的同时,也会感慨欧洲大师们想象力的贫乏: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非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而我们的祖先在那些美丽的仙女旁边加上几朵白云,就使她们飞了起来,意境深远。毕加索认为,全世界最好的艺术都在东方,这绝非毕氏自谦之辞。徐悲鸿画的奔马之所以形神毕具,得益于中西技法的融合。东方以静为主的思想文化,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它培养了人的服从性和顺从性,人们不思进取,不求创新和进步,延缓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传统的中国社会缺乏独立人格,不承认个性的奋斗,忽视或轻视个人个性的张扬和满足,过分重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而轻视个人自我需要的满足。但是东方文化重人际关系协调,重人的价值的实现,并注重个体对群体的责任、奉献和服务,带有群体和谐特点,这对工业化发展和自由主义导致的各种现代社会问题应是一剂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