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mee0823
世界银行关于中国GDP数据的调整及其存在的问题 (内容提要:论文深入研究了世行调整中国GDP数据的原因、方法和结果,系统地阐述了90年代初以来中国统计体系和价格体制改革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以事实为依据,利用大量翔实的资料,对世行的调整方法进行了逐项剖析,揭示出其存在的问题,阐明了这种调整方法已经不符合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世行不应再调整中国GDP数据的基本观点。本文发表在《经济研究》1999年第6期。)90年代初,世界银行派代表团对中国统计体系进行考察之后,发表了一篇考察报告:《转换中的中国统计体系》。报告认为,中国统计体系虽然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但其在基本概念、调查范围、调查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大缺陷:基本概念仍深深扎根于传统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调查范围仍主要限于物质生产领域,调查方法仍以传统的全面行政报表为主;中国价格体制虽然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但仍保留着传统价格体制的许多本质特征,许多产品的价格仍然处于政府控制之中。这些情况导致中国官方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数据的低估和速度的高估。1994年,世行发表了一篇专题报告:《中国人均GNP》。它以上述考察报告为依据,对中国官方1992年GDP数据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向上调整。世行公布的1993-1997年的中国人均GNP数据是在其调整后的中国1992年GDP(注1)总量数据和中国官方公布的经济增长率数据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因此,世行公布的中国1992-1997年人均GNP数据远大于中国官方人均GNP(注2)的美元折算数。本文阐述世行关于中国官方1992年GDP数据的调整及其存在的问题。一、世界银行关于中国官方GDP数据的调整世界银行对中国官方GDP数据的调整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致性调整、范围调整和估价调整,综合调整比率为3%。其中一致性调整和范围调整是关于统计体系的不完善所做的调整,估价调整是关于价格体制的影响所做的调整。世行关于中国官方GDP数据的调整情况简要概括在表1中:表1:世界银行关于中国官方GDP数据的调整调整项目 调整幅度 对GDP的影响(%) 自产自用的粮食 上调20% +8存货增加 下调1/3 -6福利服务 10%企业劳动力从事福利服务 +6亏损补贴 补贴视作政府最终支出 +8 一致性调整合计 +6粮食产出 上调10% +9蔬菜产出 上调30% +3农村工业产出 上调10-15% +6农村服务业产出 上调50-60% +5 住房服务支出 上调40% +5 范围调整合计 7住房服务 8% 5 全部其他行业 -1%-0% 6 估价调整合计 3% 3 总计 3注:1、农村工业包括农村煤炭开采业、纺织业、消费品制造业和其他工业2、农村服务业包括人文服务业、原材料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3、全部其他行业包括粮食作物种植业、其他作物种植业、煤炭开采业、纺织业、消费品制造业、其他工业、人文服务业、原材料供应业、其他服务业(一)一致性调整从表1可以看出,世行关于中国官方1992年GDP数据的一致性调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民自产自用的粮食世行认为,中国统计体系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估价农民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粮食。它假定对这部分粮食进行一致性估价将使其价值增加20%,这种调整使GDP上升8%。2、存货增加世行认为,中国对不能销售或不能按计算产出时所采用的价格销售的产出存货增加的计算存在严重的不一致性。它认为,一般来说,如果这些存货结转另一年,并最终被废弃或按大打折扣的价格销售,中国没有对GDP中的存货增加做相应的调整。因此,存货增加大于采用一致性估价所应有的价值量。世行因此将中国的存货增加调低1/3,导致GDP下降6%。3、福利服务世行认为,中国企业改革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将目前企业对职工提供的诸如住房、医疗等福利性服务市场化。这种改革的结果将导致GDP上升。世行假定有10%的劳动力从事相应的服务,并假定这些服务转向市场化。通过投入产出计算,这种假定使GDP 上升6%。4、企业亏损补贴中国统计规定,企业亏损补贴作为GDP的负项。世行认为,在许多情况下,企业亏损是政府价格政策的结果。从经济观点来看,这种补贴是对以优惠价格提供货物和服务的补偿,统计上应当处理为政府的货物和服务购买和政府对相应接受者的分配,即不应当作为GDP的负项,而应当作为正项包括在政府最终支出中。世行对这种处理方法进行了调整,结果使政府支出增加7%,导致GDP上升8%。综合上述结果,世行将中国官方1992年GDP数据上调了6%。(二)范围调整从表1可以看出,世行关于中国官方1992年GDP数据的范围调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粮食世行认为,中国的耕地面积被低估了十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与卫星测量的耕地面积相比);同时,样本产量可能被高估了,综合两方面因素,将中国的粮食产出调高10%,导致GDP上升9%2、蔬菜世行认为,中国蔬菜产出价值的计算没有反映单位面积的蔬菜实物产量随时间和收获周期而变化以及市场力量正在鼓励蔬菜的非旺季生产(此时价格较高)情况,同时,蔬菜耕地面积的测算也是不准确的。考虑以上各方面因素,世行将中国的蔬菜产出价值调高30%,导致GDP上升3%。3、农村工业世行认为,村及村以下工业的产出被低估,因为相应企业通常没有完整的财务报表和不属于国家统计局直接管理的统计调查系统。农村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一定程度的偷漏税情况影响到产出的低估。某些迅速增长的农村工业,如建筑材料工业,高价格和高利润鼓励了产出的低估。利润低的行业,如煤炭开采业,也有低报的刺激,因为煤炭的自由市场价格较高。另外,世行也指出,为了夸大地方官员的政绩,农村工业也出现了高估产出的现象。综合上述因素,世行将中国农村工业产出调高10-15%,导致GDP上升6%。4、农村服务业世行认为,农村服务业,例如农村卡车和拖拉机运输服务业发展的非常迅速,但是中国没有一套系统的测算方案;农村服务业统计基本上没有包括临时生活和工作在城市的农村人从事的服务活动,例如大量的个体维修店的修理人员、小贩、餐馆老板、理发师和家庭佣人,等等。考虑上述因素,世行将农村服务业产出调高50%-60%,导致GDP上升5%。5、居民住房服务世行认为,中国居民住房服务既存在范围方面的低估,也存在价格方面的低估。从范围方面讲,城市和农村住房服务统计都不完整。中国的住房服务价值是通过住房面积、造价和折旧率等资料推算出来的,但住房面积资料不完整,城市住房面积调查资料没有包括居住在城市里的农村居民住房面积,农村住房面积调查范围的不完整性更加突出。世行假定国家统计调查网络覆盖了中国所有住房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进而把中国的住房服务价值调高40%,导致GDP上升5%。综合上述结果,世行将中国官方1992年GDP数据上调了7%。(三)估价调整世行认为,由于扭曲的价格体制和生产率方面的差异,中国工业的土地和资本回报率远高于其他行业,消费品制造业的回报率最高,服务业和煤炭行业的回报率最低,农业的回报率也比较低,中国进一步的价格改革将改变行业的营利状况。世行试图将各行业的土地和资本回报率调整到全国的平均水平。由于纺织行业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很重要,世行在估价调整过程中,保持该行业的价格不变,将住房和其他房地产业的价格提高,纺织业以外的消费者制造业的价格降低。世行利用1987年投入产出表对GDP进行了调整,结果使GDP上调3%。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的调整结果,世行将中国官方1992年GDP数据上调了3%。二、世界银行关于中国GDP数据调整存在的问题世行关于中国GDP数据的调整是建立在它对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统计体系和价格体制的了解和判断基础上的。90年代初以来,中国统计体系和价格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进步。就统计体系来说,随着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的改革,基本概念和基本框架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向国民经济核算最新国际标准--联合国1993年SNA的转换;统计调查范围已经由传统的物质生产领域扩展到非物质生产领域;全面行政报表的统计调查方法已经被以普查为基础,抽样调查为主体的调查方法体系所取代;开展了多项普查,包括农业普查、工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等等;许多专业统计采用了抽样调查方法,例如农产品产量调查、农村和城市住户调查、价格调查,等等。这一系列统计改革,使中国统计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就价格体制来说,中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改革,目前,市场价格已经成为中国价格体系的主体。具体说来,世行关于中国GDP数据的调整至少存在以下若干方面问题:(一)一致性调整问题1、农民自产自用粮食的估价中国农业统计规定,农民自产自用粮食的价值,按出售的综合平均价格计算,这种综合平均价格综合了国家收购价格与市场价格两种因素。近些年来,中国粮食连续获得丰收,为了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国家的粮食收购价格已经高于,而不是低于市场价格,因此,上述综合平均价格不会低于市场价格。世行关于中国统计体系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估价农民自产自用的粮食的判断,已经不符合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2、存货增加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只考虑生产不考虑市场需求和赢利情况。这些企业生产出来的部分产品可能销售不了,只能被废弃或按大打折扣的价格处理。因此,就当时的情况来说,世行把中国的存货增加调低三分之一,可能是不过分的。但是,自从党的十四大把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确定为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需求和赢利状况已经逐步成为企业生产决策的主要考虑。因此,企业生产的产品被废弃或按打折扣的价格处理的情况明显减少。所以,世行的调整比率不再适合中国目前的存货产品销售的实际情况。3、福利服务近些年来,中国进行的一系列企业制度改革,正在推动企业的福利性服务逐步走向市场化,企业从事福利性服务人员的比例正在逐步下降。因此,至少对于中国目前的企业情况来说,世行假定企业有10%的劳动力从事福利性服务的比例太高了,相应地对GDP的调整比例也就不合适了。(二)范围调整问题1、粮食中国官方统计的耕地面积数据确实低于卫星测量数据,但是,卫星测量出来的耕地面积包括25度以上的坡地、河滩地、轮休地、沟渠和田间道路等等。这些地不能视同正常的耕地。所以,中国官方的耕地面积数据与实际耕地面积之间的差距不像世行估计的那么大。另外,除了农业统计包括粮食产量调查外,农村住户调查还编制农村住户农业生产情况表和农村住户粮食收支平衡表,分别反映农村住户粮食生产情况和年初粮食结存、年内粮食收入、年内粮食支出、年末粮食结存情况。这些不同类型调查能够对粮食产量统计起到校对作用。根据以上情况,中国的粮食产出数据与实际情况应当是比较吻合的,世行将其调高10%,必将导致GDP数据的高估。2、牧业世行断定中国统计数据低估了农业产出,事实上,中国的经常性农业统计还存在高估的成分。全国农业普查结果表明,1996年统计年报中的肉类产量高估了22%,猪、牛、羊存栏头数分别高估了7%,、1%和8%。因此农业总产出和农业增加值被高估了。针对这种情况, GDP应当相应地向下调整。这是世行所没有料到的。3、农村工业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结果表明:由农业部乡镇企业管理部门统计的农村工业总产值数据高估了18000亿元(1995年),占全部农村工业总产值的40%。显然,与世行的判断恰好相反,农村工业产出应当向下调整,而不应当向上调整。4、农村服务业世行关于中国农村服务业统计不完善的判断和数据调整对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统计状况来说,是不过分的。但是,中国在1993至1995年开展了首次第三产业普查,对包括农村服务业在内的全部服务行业进行了全面调查,同时,根据普查资料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表2:第三产业普查关于服务业增加值和GDP数据的调整比率(%)年度 GDP 第三产业 运输邮电通信业 商业 非物质服务业1978 0 4 0 0 3 1980 1 2 0 0 6 1985 1 6 0 2 9 1986 3 2 0 1 4 1987 8 0 0 3 2 1988 1 4 0 1 7 1989 7 3 0 7 8 1990 8 2 7 6 5 1991 1 7 4 6 9 1992 3 1 5 7 7 1993 0 0 7 4 8注:本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4》和《中国统计年鉴,1995》计算。事实上,这种调整已经大大超过世行对农村服务业的调整。例如,世行对农村服务业数据的调整导致1992年 GDP数据上升5%,而第三产业普查之后,中国对同年GDP数据的上调比例达3%。因此世行对中国农村服务业统计的判断和数据调整已经不再适合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三)估价调整问题90年代初以来,中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的目标模式,价格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严重扭曲的价格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例如,从1990年到1997年,世行认为土地和资本回报率最低的服务业和煤炭工业价格分别上涨了222%和206%,而属于土地和资本回报率最高的消费品制造业的食品工业和纺织工业价格仅分别上涨8%和3%。特别重要的是,目前,市场机制在中国货物和服务价格形成中已经起了主导作用。货物的价格基本上由市场决定,除部分服务业,如居民福利性住房服务业仍偏离市场价格外,绝大多数服务业的价格也由市场决定。即使那些偏离市场价格的服务业也正在迅速向市场价格过渡。例如,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住房服务将市场化,福利性住房服务不久将不复存在。另外,有关部门在对33种具有代表性的商品进行国内外价格比较时发现,1998年11月,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的有22种,占69%,其中包括小麦、玉米、大豆、豆油等农产品,硫酸、盐酸、尿素等化工产品,汽油、柴油等能源产品,铝锭、生铁等冶金产品,等等。总之,在中国的价格形成机制、价格规模和价格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如果世行仍然依据1987年投入产出表对各行业进行价格方面的调整,也势必导致GDP数据的高估。注1: 由于中国官方GDP和GNP数据差距不大,世界银行在计算中国官方人均GNP时是以中国官方GDP数据,而不是以GNP数据为基础。由于同样的原因,本文对GDP和GNP不加区别。注2:中国官方人均GNP是按人民币计算的。参考文献——Document of the World Bank N13580-CHA:China GNP per Capita,December15,世界银行文件:《转换中的中国统计体系》,国家统计局内部翻译件。国家统计局1998年制定:《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国家统计局1998年制定:《农村住户调查方案》。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4,1995 ,1997,1998)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4、1995、1997和1998年出版。许宪春著:《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价格监测与分析》1998年第22期 
统计学专业认识实习报告心得体会本人系福州大学统计学专业的一名学生,于2005年6月27日——7月8日到福建省统计局科研所认识实习,在两周的时间里,我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在领导和同事的耐心帮助下,我学习到了很多实用的、有价值的东西,在积累了一些实际工作经验的同时也更深刻的理解到了统计理论知识体系,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认识实习期里,我所做的工作内容比较具体、感受和体会也比较多。下面,我仅把实习期里的主要情况做一下汇报。如有不妥之处,欢迎给予批评和指正。 一、 福建省统计局科研所介绍科研所是统计局内部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而统计科研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阔,包括统计基础理论研究、统计应用研究和统计信息技术研究。同时在政府统计工作中,对政府和社会关心的有关经济、社会、科技、资源与环境等重大问题,都需要从统计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提出建议。“十五”期间,国家统计科技研究的重点是统计观念的创新、统计方法的创新、统计手段的创新以及统计体制的创新。要积极组织、指导重大课题研究,统计科研所每年要完成一项以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课题。统计杂志是展示优秀科技成果的重要窗口,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媒介。要加强对统计杂志的领导和支持,不断提高杂志的质量,增加发行量,扩大影响力,努力创办一流杂志。科研所的主要职能有五点,具体包括:拟订全省统计科研计划和科研制度,并组织实施;组织协调本局及全省各地区、各部门的统计科研工作;承担统计科研课题,负责向国家统计局和省直有关部门进行统计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及管理工作;承担全省统计科研成果的评审、选优、奖励工作,并推荐优秀成果参加国家和省级评奖;拟订省统计学会章程,负责省统计学会日常工作,履行省统计学会秘书处的职责。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国家和各地统计科研所作为非营利性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统计科研所担负着从事统计科学研究、进行科研管理(组织统计科技交流、发布课题指南、课题立项、成果评奖等)、编辑出版统计杂志等重要职能。统计局要为科研人员配备先进的计算机设备、统计分析软件、通讯工具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要建设内容丰富的统计科研网站等。 二、 科研所认识实习的具体内容第一天到科研所报到时,一进门,就看到书柜上排列着诸多奖章,象年度科研先进单位、统计学会先进单位等等,都是国家统计局给予福建省统计局科研所的表彰,也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我为自己能有幸到这里认识实习而感到骄傲。俞明所长和所内同事对我们的到来也表示了欢迎。俞所长对我们今后几天实习的具体工作做了安排,具体包括《福建统计》杂志的出版,统计科研网站的建设,如《国际经济信息摘编》,统计论文出版的校对及统计学会的一些工作。在次,我也就这几个工作做汇报。首先,是关于论文集的校对工作,也是此次实习中的重点工作,由于这本论文集的重要性,更要求我们校对工作的严格,在次之前,科研所的同事已经对该论文集校对过三遍,但为了确保论文集的正确无误,我们又进行了第四次校对工作。我也不得不为科研所里同事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感到钦佩。首先我们学习了校对工作的基本常识,要求我们对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也不能放过。校对了《区域R&D投入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从资金流量和流向的变化看福建经济运行》九篇学术论文。在校对过程中,印象较深的是关于统计报表的校对,统计报表就严格的编制规则,如规定表号采用一位英文字母或罗马字母和三位数码表示。英文字母或罗马字母表示全局统计报表制度的排列顺序,三位数码分为两段,第一位数码为第一段表示统计报表的报告期别,或报表的性质,即是年报还是定报,是综合表还是基层表;是经常性调查还是一次性调查或是普查、试行表。第二、三位数码为第二段表示统计报表的顺序。还学习了统计报表的性质代码:1、基层年报;2、基层定报;3、综合年报;4、综合定报;5、一次性调查;6、普查。从中不仅学习了如何查找错误遗漏还懂得了如何制表。其次,是关于科研所网站的建设,也是本次实习过程中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作。我的主要工作是学会网站建设的一些基本知识,并单独处理网站的文章录入,信息搜集等任务。我负责的主要是“国际经济信息摘编”的编制工作,这个项目主要包括观点聚焦、经济综述]经济比较、热点追踪、市场动态、行业发展动向、统计数据等七个主要项目。搜集了当今国际上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的50余篇文章,并录入入网,以供统计相关部门采编并出版成书。再次,在实习期间,利用科研所书籍多的优点,阅读了大量关于统计方面的书,如《中国统计》、《福建统计》以及诸多统计专业论文,充实了自己的理论知识,收益非浅,还了解统计学会工作的大致流程。 三、 认识实习的收获与感想在此之先,我想向所有为我的实习提供帮助和指导的老师和科研所的领导和同事致谢,感谢你们为我的顺利实习所作的努力和帮助。 通过实习,我在统计学方面获得了一些实际的工作经验,巩固并检验了自己三年来本科学习的知识水平。实习期间,我了解并参与了统计论文集的校对工作,并且对统计科研的网站寻找了资料,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在此期间,我进一步学习了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对统计有了更深的理解,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我的工作得到了实习单位充分的肯定和较好的评价。本次认识实习是我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经历,其收获和意义可见一斑。首先,我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理论和实际是不可分的,在实践中我的知识得到了巩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受到了锻炼;其次,本次实习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对统计在现实中的运作有所了解,也对统计也有了进一步的掌握;此外,我还学习了统计科研网站的制作及为网站建设搜集材,可以和同事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在实习过程中还有些其它方面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在两个星期的实习时间里,我基本上掌握了统计科研工作的一些具体操作细节,知道统计科技工作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要出一流成果,就必须要有专业的统计人才和认真严肃的工作态度。在实践的校对工作中,知道一丝不苟的真正内涵。 认识实习期间,我利用此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领导和同事求教,每天按时报到,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认真学习统计专业知识,阅读了大量统计方面的各种杂志,论文集,书籍等,进一步掌握了统计技能,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但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我也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我感到非常的难过。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应更加努力,让自己掌握好更多的专业知识,更好的运用统计这门科学。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再一次向为我的实习提供帮助和指导的老师和科研所的领导和同事以及在实习过程中帮助我的朋友、我的同学致以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