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关于双循环经济的论文800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54

yisihagai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双循环经济的论文800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lg2018

已采纳
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影响直接影响节约能源资源,缓解能源和资源的紧张局面 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为经济建设开辟新的资源。如推动余热、可燃气体等利用,一个年产800万-1 000万吨钢的钢铁联合企业,如全部回收余热、可燃气体等,按热值计算可满足一个80万千瓦时发电厂所需的能源,如全部回收生产期间的固体废物,可满足生产300万吨水泥所需的主要原料。利于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往往是资源利用不合理或不充分造成的。据国家发改委测算,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如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50万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如能提高1%,每年可减少约1 000万吨固体废物的排放。总体上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钢铁、电力、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节约的潜力。只要适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水平,就能较大程度地提高这些行业的经济效益。在钢铁、化工等工业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其经济效益尤其明显。解决一定的就业问题 循环经济是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领域,可以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目前利用秸秆发电、炼制各种工业产品,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如果我国2020年达到美国2005年再制造的水平,则可以创造超过100万人的就业机会。改善农村环境和偏远地区的人民生活 例如沼气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方便了农民的生活。目前,我国8亿多农村居民的60%左右仍然主要依靠直接燃烧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能获取生活用能,不仅造成严重的室内外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还造成植被破坏,危害生态环境。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有助于实现农村发展生产和改善环境的双重目标,改善和提高农村和偏远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对外贸易 以电子电器为例,在各国加强电子废弃物管理的背景下,我国出口到欧洲各国的电子电器将会受到进口国法律的约束,并接受进口国有关部门对我国电子电器的资源回收利用性的评价。达不到要求的电子电器将不被允许在包括欧盟在内的发达国家中销售。如果我国法律不对电子电器等产品的回收利用作出相应规范,很有可能会造成电子电器的出口受阻。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改善出口,并有效克服“非关税的绿色贸易壁垒”。对重点企业实行严格管理制度,有助于发挥重点企业在全社会的带动作用 重点企业是我国的资源能源消耗大户,对重点企业实行严格管理,对于缓解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能源和环境约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通过立法的方式强化重点企业不断加强能耗管理,也必将会对其他企业产生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潜在影响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建设生态文明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现在,几乎所有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都离不开循环经济,这是循环经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贡献。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 发展循环经济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它们的协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环境保护“只投入不产出”的状况,因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和支持。完善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无论是从国际上循环经济发展比较成功的德国和日本的实践,还是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都可以看出,循环经济是一种基于国家战略思考的宏观决策,是带有强烈政策性和政府行为的概念。将循环经济作为一种长远的战略安排,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无论是节约资源,还是开发新的资源,都会大大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以包装废弃物为例,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包装废弃物在1 600万吨左右,同时每年还在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按目前的回收水平计算:全国一年回收纸箱14万吨,循环利用可节约生产同量纸的煤8万吨、电4 900万千瓦小时、木浆和稻草8吨、烧碱1万吨;一年回收药用玻璃瓶10亿只,循环利用可节约生产同量药用玻璃瓶所需的煤9万吨、电3 850万千瓦小时、石英石9万吨、纯碱57万吨;回收各种铁桶4 000万只,可节约钢材8万吨;一年回收包装布1亿米,可节约棉花5万吨。以上几项的总价值就达数亿元。发展循环经济,重视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不仅能够节约资源,而且还能降低我国资源

关于双循环经济的论文800

286 评论(10)

hzy0919

二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首先,随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由大战前的军事争夺,转向全方位的竞争、协调与合作。从而使资本主义世界呈现相当稳定的状态。尽管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依然存在,但这种发展不平衡所引起的矛盾和斗争不再表现在军事领域,而是集中在经济领域。因此,战争可以避免。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出现了相对缓和的状态。二战后,新科技的重大发明与发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上资产阶级实行了某些改良措施,增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所有这些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相对缓和,无产阶级革命在段时期内难以实现。再次,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随着前者的独立和解放而出现了新的变化,两者之间的矛盾已转化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的政治、经济矛盾。世界基本矛盾和国际形势的这种巨大而深刻变化使得时代主题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战后世界矛盾的发展变化。二战后,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等两种制度、三种类型的国家。他们之间关系的问题构成了当今世界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这三类不同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东西南北”四个字,国家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是“东西矛盾”和“南北矛盾”。第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均势和全球战略部署没有完成,制约了世界大战的爆发。二战后,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竞相发展核武器和常规武器。从总体上看,双方势均力敌,并且都大到了足以毁灭对方多次的杀伤力水平,从而形成了“核恐怖均势”状态。美苏两家打不起来,就不会有世界大战。第三、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世界各国人民再也不愿看到世界上任何地区战争,渴望世界永久和平。因此,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和强烈愿望。二战后出现的一大批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第四、科学技术已取代战争成为获取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二战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另外,科技革命还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创造了大量新产业。二战后的国家现实表明,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所获取的经济利益远远超过通过战争获取的经济利益。第五、经济全球化使发展问题上升为全球性的问题。一方面,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使得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共同的利益的存在推动着国际协调与国际合作机制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使发展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深,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经济困难已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自身的问题,它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发达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首先,随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由大战前的军事争夺,转向全方位的竞争、协调与合作。从而使资本主义世界呈现相当稳定的状态。尽管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依然存在,但这种发展不平衡所引起的矛盾和斗争不再表现在军事领域,而是集中在经济领域。因此,战争可以避免。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出现了相对缓和的状态。二战后,新科技的重大发明与发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上资产阶级实行了某些改良措施,增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所有这些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相对缓和,无产阶级革命在段时期内难以实现。再次,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随着前者的独立和解放而出现了新的变化,两者之间的矛盾已转化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的政治、经济矛盾。世界基本矛盾和国际形势的这种巨大而深刻变化使得时代主题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战后世界矛盾的发展变化。二战后,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等两种制度、三种类型的国家。他们之间关系的问题构成了当今世界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这三类不同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东西南北”四个字,国家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是“东西矛盾”和“南北矛盾”。第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均势和全球战略部署没有完成,制约了世界大战的爆发。二战后,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竞相发展核武器和常规武器。从总体上看,双方势均力敌,并且都大到了足以毁灭对方多次的杀伤力水平,从而形成了“核恐怖均势”状态。美苏两家打不起来,就不会有世界大战。第三、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世界各国人民再也不愿看到世界上任何地区战争,渴望世界永久和平。因此,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和强烈愿望。二战后出现的一大批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第四、科学技术已取代战争成为获取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二战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另外,科技革命还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创造了大量新产业。二战后的国家现实表明,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所获取的经济利益远远超过通过战争获取的经济利益。第五、经济全球化使发展问题上升为全球性的问题。一方面,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使得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共同的利益的存在推动着国际协调与国际合作机制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使发展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深,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经济困难已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自身的问题,它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发达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57 评论(15)

dyscarol

现在大家都在谈全球化,我想今天的讲座从一个问题开始。为什么说是全球化阴影呢?因为大家都在谈阳光,所以说阴影是对全球化的反思。 我有一个基本的观点,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弊大于利,风险大于机会。全球化的主导是美国,中美的战略利益对立的,基于利益上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冲突形式可以多样。对于美国来说,中国是红黄两祸,红指意识形态的,黄是说把中国西化,分化,有根据就把中国分成五块,这便是中国的未来,而这所有的都是美国的策略与总趋势。 西方战后获得了很大发展,很大部分归于第三世界工业大开发,以中美为例,每年美国都从中国进口大量廉价商品,每年中国出口额为300多亿美元,如果当然商品按从别国输入的价格计算,将多 140亿美元,而美国从1979年到1996直接,对华投资才142亿美元,中美长期存在着不平等交换,就拿NIKE鞋来例,在美国市场售价200美元,其制造是在中国福建,出场价是20美元,工资含量2美元,还有2美元是用于支付购买气垫专利的费用。 经济全球化从表面上看是INTERNET的扩展,从生产需要上看是缩小,而生产是生产关系的统一,从生产关系看,是资本全球化,西方资本占领第三世界工业空间,形成资本的逻辑循环,在新殖民主义时代,美国人口17亿,消耗了石油的36%,以13种主要工业原材料为例,美国的依赖程度60%,欧盟90%,日本92%。现今按我的解释,全球面临着后殖民主义,再殖民化。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代的两大主题,其将来的意思也是为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和平是相对于战略而言,战略的根源是争夺殖民地,现在经济殖民化解决了这一问题,要争取第三世界市场需要和平。 1995年联合国会议上,加利致辞到全球一体化和全球分裂化是21世纪面临的两大挑战,一个新的辩证关系开始了。 对第三世界来说,经济全球化初期确定有过很多有利条件,主要有:西方资本注入了传统农业,二、三产一发展空间极其大;廉价劳动力。和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差距大,经济的互补性强,下面一组数据就可以说明这种发展,1956-1960年平均GDP增长9%。61年到66年1%,66年-70年6%,71年-75年6%,其中61年到75年持续保持在5%以上,这在经济学上称为经济奇迹,到70年代后期,80年代,这种强劲的局势被抑制,1976到1980年为5%-80年代是“失去的十年”,为6%,1990年到1994年就是 fu ta o 1%,最近几年东欧经济萎靡,东南亚金融危机,形势也不好,其原因有: 工业衰退和农村衰败,在资本全球化运动中,资本纷纷集中到工、商业,70%发展中国家粮食不能自给,发展中国家靠农业积累资本的方式是发展经济作物,致使结构单一在,而商业行情不断变化,农业节奏跟不上商业节奏,农村的农业制约工业、制约消费。 韩国以出口型工业结构为主的产业结构在出口受阻时遭遇了严重的危机,韩国以精体汽车业出口为主的工业是现代化的,而内需的产业是半现代化的,所以出口萎缩采取的直接结果是生产 ,这是因为没有带来国内产业链的建立。
312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