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09

lcxlln2012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文学类论文的研究意义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6666

已采纳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已成为国际人文学科显学之一的新兴学科,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如今,它在全世界的影响正日益扩大,欧美国家的许多大学都早有了十分正规的比较文学系,在我国,包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许多著名大学在内的高等院校,也先后成立了比较文学研究所。这一切,表明了这门学科在世纪之交和21世纪来临之际的勃勃生机。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国家教育部于1998年正式确立了比较文学的学科地位将其列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与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并列的二级学科,定名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无疑更为这门学科注人了生命活力。 世纪之交,比较文学又迎来了它三年一度的全球盛会。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16届年会于2000年8月在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亚隆重召开,来自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学者,欢聚一堂,共同探讨21世纪比较文学的走向与发展。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每三年一次的年会,是国际比较文学界最高级别的学术年会,它要求与会学者必须提供最新的论文,经审核筛选启发出与会邀请。我国这次与会的8位学者,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外外国语大学和我校。他们在会上宣读了各自的论文,并参与了-些专题讨论与圆桌会议发言。 南非会议的中心议题,紧紧围绕着国际比较文学界的学术走向及学科本身的未来发展展开,着重讨论当今及未来多元文化主义时代比较文学如何适应时代与社会条件,向着纵深方向掘进。会议在“多元文化广义时代的比较文学”主题下,包容了多层面、多方位的内容踌越大洋洲界域的文学比较,跨越文化界域的文学比较,跨越性别界域的文学模式,传统与疆域、界限之辨别,文学的过去与未来,文类的越界与转变,越界、转折与信息社会,等等。毫无疑问,这些专题内容不仅涉及了传统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内涵,更包含了与时代发展相吻合的前沿课题,充分体现了比较文学跨学科、跨文化、跨时代的鲜明特征。与会学者比较集中的话题是面对全球化 浪潮的冲击与文化研究的挑战,比较文学学者如何坚持学科定位下的横向开拓与全球视野。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即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学科结构必须打破,代之以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度、跨学科与跨文化,这就要求比较文学学者不仅具备比较的意识与眼光,还要将视野从文学领域拓宽到全球范围的文化界域,从而对整个人文学科及人类文明作出科学的理解与诠释。 南非会议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它乃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成立以来第一次在非洲大陆召开的年会。虽然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本身毫无疑问是面向全世界的国际性学术组织,但长期以来由于西方中心论、欧洲中心主义的严重影响,处于亚、非、拉美的国家和地区,始终是中心圈外的对象,这种现象,到1991年时有了打破,年会第一次在亚洲的日本东京召开,而2000年这一次更有了大的突破,在历来被视为贫穷、落后的非洲大陆召开,这表明,西方中心论及欧洲中心主义将逐步被淘汰,全世界范围的学者可以平等地在同一起跑线上探讨人们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正因此,会议专门安排了“世界与非洲”、“非洲与世界”的专题研讨,前者着重讨论世界文化与文学对非洲的影响,后者专门探讨非洲文化与文学对世界的影响,相辅相成,传播反馈,让人们在比较与鉴别中,深λ地了解非洲的历史、传统、文化与文学,以及它与世界(尤其是欧美)双向交互关系。 中国学者在世纪之交也曾提出过建立中国学派的问题。应该说,这种主张本身,确乎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学科的需要,因为所谓中国学派,首先是冲着代表西方中心论的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而来的,其目的乃在于打破西方中心论,让研究中心由西方转向东方;其次,这个学派的核心主张,是适应新世纪时代条件的跨文化研究,而这正是比较文学发展到今夭所必定要达到的新阶段作异质文化之间的文化与文学比较。但是,我们也实事求是地指出,研究本身是一回事,研究学派的形成义是一回事,前者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达到,而后者则需赢获他人首肯即学派的形成与确立不是自封的,它必须得到学界的承认。 毫无疑问,21 世纪的比较文学,必定是以跨文化研究作为重要内容与努力方向,因为21世纪必定是多元文化的时代,这个多元,预示了文学研究不可能局限于一种文化之中,必定安跨越文化界限,彻底打破历来所谓的西方东方界限。 由此,笔者也就想到了新世纪条件下我校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应该承认,复旦的比较文学学科在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曾经有过位于国内比较文学界前列的历史,那时,中文系与外语系携手并进,有一支比较整齐的队伍,有老、中、青三代学者,在贾植芳先生带领下,为复旦曾赢得过声誉。但如今情况已有所变化,贾植芳先生已86岁高龄,一些中青年学者或出国、或改行,一时间似很难重整旗鼓。不过,笔者相信,只要校、系两级充分重视,重显复且比较文学雄风的时日应该不会太遥远。 希望能帮到您,满意请采纳~

文学类论文的研究意义

330 评论(12)

MiscroSmile

可以从文学意义和现实意义两方面阐述,这样文章结构比较清晰
200 评论(14)

我是麦冬

文学类论文范文 拿走不谢杜甫草堂诗中的“淡”及形成原因摘要: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期生活相对安逸。诗风转向抒情与闲适类型居多,多为记录诗人当时闲淡朴实的生活以及恬淡旷达的心情,将生活哲理及内心感悟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出来。平静超脱,朴素幽雅,处处体现着淡的思想。关键词:杜甫;草唐诗;淡;原因 杜甫一生坎坷,早期的诗风充满着豪情壮志与浪漫情怀,自安史之乱始,杜甫亲眼目睹了人民的苦难和政治的灰暗,并将这种国家衰微、民生疾苦、自身失意表现在诗歌当中,形成一种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也是抱着这种对政治的失望,杜甫入蜀定居。这一时期的诗歌以自然生态与闲适田园生活为题,创作风格也焕然一新,由批判现实诗风转变为恬淡萧散的风格,诗作中处处体现淡的思想。一、杜甫草堂诗中体现的淡的思想(一)恬退归隐之淡上元元年,杜甫卜成都浣花溪以居。《卜居》是他初到浣花溪所作。“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对沉浮。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从这些直抒胸臆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杜甫潇洒乘兴、淡然随心的生活态度,轻快流畅中流露着诗人欢喜雀跃的心情,简单质朴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恬淡自得。整首诗都蕴含着杜甫淡然的思想,这里的淡是潇洒自适的疏淡,是安宁幽雅的清淡,是包容一切万物的自然之淡。诸如此类表达恬退归隐之淡的诗歌在杜甫的草唐诗中尤为常见,如《堂成》、《解嘲》、《为农》等。这是诗人在经历了前期官场浮沉的执着和漂泊流离的疲倦之后心境变化的影响,决意要远离政治斗争,过卜居为农的生活。此时的诗人志在隐逸,对生活的淡泊也渗透到审美追求上,于是诗风也变得平淡洒脱、恬淡萧散。(二)生活情怀之淡杜甫的《遣意二首》分别描绘了草堂的春日之景和春夜之景,写得轻巧明丽。其中“幽居不用名”表达了诗人身居世外、淡泊名利的情怀。《寒食》一诗描叙了诗人与邻里农家的醇厚友谊。“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写出农家关系的融洽,因江村地偏人稀,所以相邻的人家都很熟识。诗人将江村的明丽景致、邻里的醇厚情意与自己的恬淡心境交织在一起,故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它“风致何减桃花源,不作玩世语,故厚”[1]如此浑朴醇厚的民俗与清新雅致的景色,自然熏染出了诗人淡泊宁静的情怀,淡然物外的心境。(三)疏懒闲散之淡成都草堂时期的杜甫由积极入世的儒家诗人变得疏懒闲散起来。《西郊》描写杜甫幽栖草堂的闲适生活,末句“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写出诗人因幽居独处无人往来,致使疏懒成性。又如《漫成二首》中,“近识峨眉老,知余懒是真。”只有新近结实的东山隐者才了解我疏狂懒散、不与俗交是心性纯真的表现啊。诸如此类的诗作在草堂诗中还有很多,诗人一再敷陈阐述自己的疏懒,而实际上这种疏懒与闲散便是淡泊的最好表达。不再追逐仕途,而是隐居江村淡泊明志,全然一副恬淡自得的生活情怀。二、杜甫淡思想的形成及影响(一)杜甫淡思想的形成淡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之一,要求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只有质朴无为、心底超然才能平淡。这里的淡并不是指平直淡寡、枯索无味,而是在平淡中见真情,在质朴中含至味,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宋人吴可在《藏海诗话》中说:“杜诗叙年谱,得以考其辞力,少而锐,壮而肆,老而严,非妙於文章不足以致此。如说华丽平淡,此是造语也。方少则华丽,年加长渐入平淡也”[2]可见杜甫是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诗风的锐、肆、严、淡这样的过程,也就是也就是经过了前期的尝试与沉淀之后,渐渐体悟到生活最纯真自然的乐趣,在回归乡野之后找到了最淡泊宁静的自我,也就是所谓“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平淡。(二)道家对杜甫淡思想的影响 杜甫前期就已经表现出了对道家思想的亲和,当时诗人历尽坎坷、仕途无望,面对国运衰微、民生疾苦,自己又无能为力,于是更加强了他的道家思想及归隐恬退之念。如《过南邻朱山人水亭》一诗,写诗人造访朱山人水亭,与之宴游的情景。杨伦在《杜诗镜铨》中注谓“前半写地,后半写人,想见幽居素心之乐,字字有余味。”[3]道家崇尚自然无为、恬淡虚静。早在老子时期便有了关于道和淡最早的记录“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4]庄子也赋予了道以淡的品质,如“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也”[5]由此可见,在道家思想中道与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淡就是指自然无为,同样,也只有淡泊名利、淡然无极才能够得道。因此杜甫的道家思想也是影响其草堂时期诗歌创作多恬淡萧散的原因之一。草堂时期杜甫的生活归于安逸,远离政治斗争,加上道家思想的影响,诗风偏于优雅淡然。全文意在分析杜甫草堂诗中所蕴含的“淡”思想及其成因,进而展现出这一时期的杜甫诗歌所体现出的个人情操及生活态度,在摒弃一切外在政治因素,经历过人生的起起伏伏之后,平淡成了诗人最高的审美追求,相信恬淡萧散、清新淡雅的草堂诗在杜甫诗歌研究中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1]浦起龙读杜心解[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1[2]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3]清杨伦杜诗镜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陈鼓应 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5]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
148 评论(9)

shengliding

背景就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你要做这个研究。意义就是你这个研究到底有什么样 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33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