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胖的阿财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要有一种精神的。一种能鼓舞人奋发进取的精神。中国奥运精神,正是顺应时代的潮流,应运而生。它是以往精神珍宝的继承和发扬,是溶入进亿万人心血的新力作。 中国奥运精神内涵丰富,首先它是最深厚,最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1932年,在爱国将领张学良的资助下,刘长春只身漂泊海上21天,到达洛杉机。在男子一百米预赛中,一路领先,然而疲惫不堪的刘长春,还是被遗憾淘汰,1936年柏林奥运会,进入撑杆跳决赛的中国运动员竟买不起比赛用杆,1948年,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是参赛团中唯一住不起奥运村的。这不堪回首的一页,已被我们翻过。到了1979年,中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上的合法席位。1984年7月29日,许海峰的一声枪响实现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人民的爱国之情,强国之梦与体育如此密不可分。爱国之情铸就伟大成果,终于2008年奥林匹克盛会选择了中国北京,这也是对深爱着祖国的中华儿女最高的奖赏。 中国奥运精神也是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不能忘记,上个世纪80年代,女排精神带给人们的巨大鼓舞,怎能忘记去年奥运金牌榜上,中国代表团挤身前三甲。五星红旗一次又一次升起,国歌一遍又一遍奏响。我们的体育健儿为了这一刻不知流了多少汗水。而他们的背后有无数的教练,陪练,医生,厨师等在支持着。奖牌和鲜花,属于为国争光的体坛强者,更属于众多的无名英雄。人的能力有大小,社会分工有不同,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彼此帮助,万众一心,那就无愧于民族。 中国奥运精神更是面向世界,博览众长的精神。八年前,北京申奥失利后,就提出了“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这个口号。八年来,从严密有效的管理体系到各体育运动的竞技战术水平提高,再从此次申奥的整体步骤到目前众多现代化场馆的建设,便是源于我们坚持了开放政策,积极吸收了世界先进经验。设想,如果闭关锁国,叶郎自大,那是什么结果呢?事实证明:唯有善于学习,善于拿来的民族才是充满活力,大有希望的民族。 “九州生气恃风雷”这光茫四射的中国奥运精神,显示出巨大的凝聚力,伟大的创造力,已深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这必将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改革开放,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 一定要选我,感谢了 
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新世纪,当代大学生将用青春年华连接祖国和中华民族的今天、明天、及未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过去20世纪的百年中,中华民族和我们党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是与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不断探索,英勇奋斗紧密相连的,他们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谱写了壮丽的青春之歌。当代中国青年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责任。所以,当代大学生需要认真的思考以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和人生追求。 一、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当代中国大学生生活在开放的新时代,愿意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献给祖国和人民。但也有一些大学生认为大学时代是一个难得的轻松、愉快、自由浪漫时代,现在考虑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是否太沉重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不正确的。看看历史上的一代代先人如何自觉地肩负起民族的重任。历史清晰地记载着: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几十位青年学生作为广大民众中觉醒的第一批人,是他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使历史的车轮骤然驶进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时期。在此之后,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其平均年龄只有28岁,最年轻的仅19岁,他们中许多人都成了尔后中国革命的中坚。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大批年轻人在党的召唤下到苏联学习,用所学知识投入百废待兴的祖国建设。由此看出,年轻人往往都站在历史发展的风口浪尖,他们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朝气蓬勃、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具有的年龄、知识、求新等优势。以及这个群体对自身的弱点的认识和克服,使这个群体能够成为顺应历史发展的、最有潜力和活力的、推动社会前进的新生力量。在当代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国家、民族前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大学生群体接受最高层次的教育。因而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创新精神和能力等方面达到相应水准,在社会各个群体中的特殊重要地位更加显现出来。由此,我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是命可概括为: 第一、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正路。 全球化已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跨越民族、国家的地域界限,超越制度、文化的障碍,使人类逐渐形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加入WTO、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使我国的社会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这既获得了加快发展的机遇,又直接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全方位的挑战,对我国的爱国主义传统、民族凝聚力也是个重大的考验。而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也是在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丰富、更新和发展的。在今日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不是随意形成的,是中华民族在社会大变革的近现代,通过艰辛的探索和英勇的斗争进行正确选择的结果。这种同社会主义相一致的爱国主义不是蒙昧的爱国主义,而是科学的爱国主义,是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符合历史历史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的爱国主义;这种爱国主义是代表中华民族共同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受到全国各族人民一致拥护的爱过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国内外、海内外一切爱国者团结起来,把最大多数炎黄子孙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世界上各种优秀的文明成果吸取过来,建设我们伟大祖国并进而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爱国主义。唯有这样的爱国义才真正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革命的精神、恢宏的气度和海纳百川的胸襟,因此,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的当代大学生需要更加加强爱国主义精神,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自觉抵制西方分化和西化的图谋。坚持党的领导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坚持以祖国利益为首位的价值取向。增强忧患意识。具有博采众长的理性态度。并发扬爱国主义,以身作则和创造爱国的气氛,要关心周围的人,关注国家大事。 第二、要努力学习,全面发展。 大学生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把为祖国更好的服务当作自己的责任感。所以,平时好好学习理论,把责任感提高到思想高度,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身处21世纪,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是困于“象牙塔”之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了。当代大学生已经逐渐把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加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作为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最高目标。因此,随之而来的是,在校大学生自己创业或参与各种勤工助学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毋庸置疑,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我们云南农业大学的学生们,面临着2008年的评估的成功,我们要努力学习,全面发展,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同时,也要为所在学校作出贡献。而面向21世纪的教育要求培养出各方面综合发展的人才。也就是说,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要有完善的人格。要关心环境、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具有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感,积极迎接科技和知识经济的挑战。 第三、要有可持续的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也是人类发展的根基。当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迫切任务。我们生存在里面,保护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所谓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大到全球、全国,小到学校。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如三下乡活动等。通过对乡村环境问题的调查,切实反映一些农民的实际问题,锻炼学生调查问题的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当地存在的实际问题,分析并做出解决方案。宣传环保,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的队伍中来。我们农业大学更是贴近农林。“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观点更是我们发扬的。 二、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得有所追求,人生才有意义和价值。而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一、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 通过对<毛,邓,三>的学习,我们大学生进一步提高了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深刻地体会到它的内涵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更加自觉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把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起来,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积极作出贡献;才能够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尽力摆正党和人民的利益同个人利益的关系,逐步培养和树立起甘愿“吃亏”、不怕“吃苦”、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生价值观;才能够正确对待争取入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当周围的同学比自己先入党的时候,不会因此而沮丧和急躁,而是加倍努力。最后,我深深的感到,作为新时期的先进青年,先进大学生,我们应该在生活里克勤克俭,严格要求;在工作中身先士卒,勤勤恳恳,不断增强贯彻党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在学习上,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的精神,不断增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我政治理论修养,努力争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建功立业。这不仅是一种政治责任,也是一种精神追求,是实现个人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最高理想。 第二,要是自己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 加倍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新世纪,新发展,要求我们这一代人要有新的知识结构。只有多掌握一些科学知识,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不被时代所摒弃,做时代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的强大尽一份力量。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只有努力做到学一科,爱一科,精通一科,勤勤肯肯,踏踏实实,才能不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才能更好地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历史把重大责任赋予我们党,人民对我们党寄予厚望。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人生追求的正确选择。热爱祖国的年轻的大学生应当思考与领悟:在充满挑战和大有希望的新世纪,坚顶信仰,执着追求,努力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而不懈奋斗,是我们人生中的正确选择。早日到党旗下集合,争取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经过认真的学习和思考,把加入党的组织作为自己在大学期间的政治选择和前进目标。这样的选择和目标是正确的,也是崇高的。加入党组织会为我们平凡的生活带来了庄严与神圣,使我们年轻的生命征程有了旗帜和明灯。让我们执着于这样的选择追求,坚定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磨练意志,增强党性锻炼,争取早日加入了党组织中来。实现字的历史使命和人生追求。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站在百年后的中国,回想百年前的中国,我不由感慨万千。 如今的中国,国家和谐统一,各民族和谐相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突飞猛进之发展,经济实力更是跃居全球第二。如今的中国,中山先生未了的梦想一一得到实现,中国变得从来没有今天这样强盛团结。 而当我们津津乐道于今天辉煌的发展成就时,可曾想过,如果没有百年前以孙中山为核心的中国革命先驱,不怕牺牲,不怕艰辛,推翻了腐朽的封建王朝,中国怎会有今天之繁荣。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教科书。从1911年秋天武昌城头震惊世界的一声枪响,到今天中国大地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图景,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巨变,蕴含丰富历史启示,具有深刻现实意义,标明了走向未来的前进方向。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站在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回顾百年波澜壮阔历程,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和崇高精神,高度评价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深刻阐述辛亥革命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大意义,深情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必将极大地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百年回眸,我们更加真切地认识到,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永远是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100年来的沧桑巨变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和最忠实的继承者,是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辛亥革命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正是在辛亥革命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中国共产党人承担起先辈们未能完成的伟业,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大力弘扬辛亥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继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山先生道:“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其价值之重可知”,“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中山先生用火一般的革命热情,激发了无数爱国青年革命的热情,使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轰然倒下,使妄图瓜分我中华的帝国主义噤若寒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是这位中国现代革命第一人留给继承者的一句话。而正是他的这句话,激励了无数中华优秀儿女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豪情。 百年来的探索与奋斗、苦难与辉煌,无不向我们昭示着这些基本历史结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沿着正确道路顺利前进;必须坚定不移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巩固和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才能广泛凝聚中华民族一切智慧和力量共同奋斗;必须坚定不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才能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站在辛亥革命百年的历史新起点上,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距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然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现代化事业。 回首百年历程,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两岸中国人面临着共同繁荣发展、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根本利益,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 历经百年奋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不可逆转、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面向未来,全体中华儿女应当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汇聚在民族复兴旗帜下,砥砺奋斗精神,共绘发展蓝图,共襄振兴大业,努力作出无愧于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无愧于我们伟大民族的历史贡献。
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一种形式,为了进一步探讨和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毕业论文进行分类。由于毕业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毕业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后三种论文主要是理工科大学生可以选择的论文形式,这里不作介绍。文科大学生一般写的是理论性论文。理论性论文具体又可分成两种:一种是以纯粹的抽象理论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严密的理论推导和数学的运算,有的也涉及实验与观测,用以验证论点的正确性。另一种是以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调查、考察所得观测资料以及有关文献资料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是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通过归纳、演绎、类比,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新的见解。按议论的性质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性的毕业论文是指从正面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一篇论文侧重于以立论为主,就属于立论性论文。立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以理和事实服人。驳论性毕业论文是指通过反驳别人的论点来树立自己的论点和主张。如果毕业论文侧重于以驳论为主,批驳某些错误的观点、见解、理论,就属于驳论性毕业论文。驳论文除按立论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要求以外,还要求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按研究问题的大小不同可以把毕业论文分为宏观论文和微观论文。凡届国家全局性、带有普遍性并对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论文,称为宏观论文。它研究的面比较宽广,具有较大范围的影响。反之,研究局部性、具体问题的论文,是微观论文。它对具体工作有指导意义,影响的面窄一些。另外还有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毕业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1.专题型论文。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如本书第十二章例文中的《浅析领导者突出工作重点的方法与艺术》一文,从正面论述了突出重点的工作方法的意义、方法和原则,它表明了作者对突出工作重点方法的肯定和理解。2.论辩型论文。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吗?》一文,是针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集体所有制性质”的观点,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斥和分析,以论辩的形式阐发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农村集体所有制”的观点。另外,针对几种不同意见或社会普遍流行的错误看法,以正面理由加以辩驳的论文,也属于论辩型论文。3.综述型论文。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4.综合型论文。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如《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一文既介绍了研究民族关系史的现状,又提出了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它是一篇综合型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