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丸子ll
1、利用书中语句简介一下《史记》。《史记》一书,作者司马迁,字数52万,耗时整整18年,内容历史的记载。评价辉煌巨著、前无古人、用生命写成。2读了短文,你想用什么成语来赞美司马迁?(至少写出三个) 鞠躬尽瘁 呕心沥血 举世无双 功高盖世 才高八斗。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夏阳龙门人(今陕西韩城南),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正是汉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十岁时,司马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家学渊源既深,复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大约二十岁,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司马迁三十八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后因为李陵辩护,身体和心灵遭受巨大的折磨。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史记》。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书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出狱后担任中书令,是皇帝的近臣。友人任安给他写信,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想到自己的经历和遭遇,感到很为难,没有回信。待任安触犯刑律下狱,被判处死刑,司马迁写了这封回信。直面自己的遭遇和经历,说明自己忍辱负重地活下来,是要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是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司马迁没有选择去死,而是忍着众人的嘲笑和误解,接受屈辱的宫刑换取活命,赢得修史的时间,这才有流传至今的《史记》。 一个人的慷慨赴死,一时的意气可能更为干脆,但是司马迁对于自己的生、自己的死造成的影响,有着清醒的认识: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假如不受宫刑之辱,按罪服法,自己像一个蝼蚁般自生自灭,名节得不到承认,仍不免受到众人的嘲笑。更重要的是,还有自己和父辈的心愿未了,史书还没有完稿。两代人的未竟事业,终究还是要留下遗憾。 88
史记讲读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一)(一) 填空(总分20分,每空1分):(1)“考信于________________”,“折中于________________”。 (2)《史记》中被称为“秦外纪”的是________,《律书》在司马迁那里实际上是________。 (3)列出《史记》佚文中“本纪”部分的两篇:________、________。(4)除《匈奴列传》之外,为外族立传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白登幸曲逆”的“曲逆”是指________,“二顷”的典故出处见于________ 列传。 (6)举出《吕太后本纪》、《外戚世家》外的三个女性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史记》中两种重要的“史法”是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8)董仲舒的事迹见于________与________。 (二) 多项选择题(总分20分,每题2分):(1)属《循吏列传》中的人物有:A汲黯B郑当时C子产D孙叔敖(2)“附传”有:A《日者列传》B《绛侯周勃世家》C《张丞相列传》D《儒林列传》(3)司马迁明确称赞《春秋》的篇目有:A《太史公自序》B《十二诸侯年表序》C《曹相国世家》D《儒林列传》(4)以下属“十表”的有 A《三代世表》B《秦楚之际月表》C《汉兴以来侯者年表》D《惠景间诸侯王年表》(5)汉武帝改革的币制主要有:A三铢钱B荚钱C皮币D白金(6)被司马迁称为“游侠”的有:A荆轲B聂政C朱家D郭解(7)《史记》中的经济史料集中见于: A《平准书》B《货殖列传》C《封禅书》D《食货书》(8)公孙弘的事迹见于: A《平津侯主父列传》B《儒林列传》C《平准书》D《淮阴侯列传》(9)以下属班固时就已亡佚的篇目有: A《封禅书》B《礼书》C《兵书》D《乐书》(10)批判“交道”的篇目有:A《李斯列传》B《苏秦列传》C《张耳陈余列传》D《汲郑列传》 (三)释典并指出典故出处(总分20分,每题4分): (1)万石之慎 (2)三走 (3)曹丘生 (4)中行 (5)即墨龙文光照耀(三) 简述题(总分20分,每题10分):(1)司马迁对儒学的态度。(2)《苏秦列传》中的剪裁技巧与其他艺术手法。(五)论述题(20分):你怎样理解《史记》中的黄老思想?请举例说明。参考答案:一、 填空(总分20分):(1)六艺,夫子。 (2)《李斯列传》,兵书 (3)《孝景本纪》,《今上本纪》(写《孝武本纪》亦可)。(4)《东越列传》,《南越列传》,《西南夷列传》,《朝鲜列传》,《大宛列传》 (5)陈平,苏秦。 (6)缇萦,巴寡妇清,卓文君。 (7)互见法,迭见法。 (8)《儒林列传》,《平津侯主父列传》。(二)多项选择题(20分):(1)CD(2)BC(3)ABD(4)AB(5)ACD(6)CD(7)AB(8)ABC(9)BCD(10)BCD(三)释典并指出典故出处(20分): (1) 万石之慎:万石公石奋以“恭谨”博得功名利禄却无甚政绩,后以“万石之慎”指代为人谨慎,常含贬义。典见《万石张叔列传》。 (2)三走:三走:典出《管晏列传》。管仲曾“三败三走”。后常以“三走”指代失败。 (3) 曹丘生:典出《季布栾布列传》。季布不喜曹丘生,曹丘生找到季布,说自己愿意扬季布之名于天下,季布与他交好。后以曹丘生指代介绍人或举荐者。 (4)中行:中行氏不欲随公主入匈奴,声称一定要他随侍公主的话他将不利于汉。后来,他得到匈奴单于的宠爱,教唆单于侵陵汉境。后以此典指代卖国贼、投降派。典见《匈奴列传》。 (5)即墨龙文光照耀:田单在即墨抗击燕军,大摆火牛阵,火牛身上涂满龙文,燕军疑为鬼神,大败。后以此典称赞文臣的智谋韬略。典见《田单列传》。(四) 简述题(20分):(1)答题要点:1、《史记》在班固父子看来有这样的罪状:“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其是非颇谬于圣人”,也就是说,不以儒学为正统。这种说法影响很大,后世很多人都因此而对《史记》颇有偏见。2、对儒学在汉武帝时的盛行,司马迁其实持批判态度。因为,儒学在得到统治者礼遇、成为官学的同时也沦落为利禄之学、记诵之学,儒学以“道”抗“势”、重视实践的可贵精神被异化了。(要求能适当举例加以分析)3、然而,司马迁对周公孔子这样的圣人、对于“六经”这样的儒家经典其实评价很高:并无侯国、封地的孔子被列入“世家”,而且,孔子摄鲁相事在“迭见法”中多次出现;儒家的经典“六经”是司马迁作史时的重要参照——“考信于六艺”,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还多次提到自已写作《史记》正是效法《春秋》。4、司马迁是有着深刻理性精神的学者,他心中并没有先验地悬搁任何权威,不仅仅秦皇汉武等有着特殊政治地位的人士不是权威,就是在当时已被定为官学的儒学也不是权威。在他看来, 孔子固然值得钦敬,儒学的真精神也傎得称赞,但也没必要全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 ,儒学其实也有着“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孔子世家》)、“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太史公自序》)、“用文乱法”(《老子韩非列传》)、“不知时变”(《叔孙通列传》)、“文多质少”(《万石张叔列传》)、“怀诈饰智”(《汲郑列传》)等缺陷弊病。(不一定全部列举,能适当举例者即可酌情给分)5、总之,司马迁并非不分青红皂白地贬低儒学、指谪儒林,而是对异化、扭曲、堕落了的儒学与儒林人物予以理性化的解剖与批判,对儒学的一些可贵精神则予以充分的肯定与赞颂。 (从别的角度论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者亦可相应得分。)(2)答题要点:1、通过剪裁,司马迁增强了本篇的文学性:苏秦说辞的风格与特色被很好表现出来,叙事结构详略得当,叙事节奏灵动多变等等(要求能适当举例加以分析)。2、通过剪裁,司马迁增强了本篇的思想性:强调人在逆境下的发奋图强,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要求能适当举例加以分析)。3、叙事与记言的有机结合,传奇情节与生活化、日常化细节地有机结合,“小插曲”与“长篇大论”的有机结合。(要求能适当举例加以分析)(从别的角度论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者亦可相应得分。)(五)论述题(20分):答题要点:1、黄老之学最基本的理念在《太史公自序》中被表述为:“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2、“虚无”的内涵之一:分层管理,高层主要负责宏观规划,中下层负责具体事务,各司其职便是很有效的管理机制。(可举《史记•汲郑列传》、《陈丞相世家》中事例,亦可举他例,但一定要能够适当举例加以分析)“虚无”的内涵之二:“无常执,无定形”,“有法无法”,“有度无度”。也就是说反僵化、反固定,是灵活性、弹性、开放性(可举《汲郑列传》、《循吏列传》、《平准书》中事例,亦可举他例,但一定要能够适当举例加以分析) 。“虚无”的内涵之三:少事,保证政策的可持续性发展(可举《齐太公世家》、《循吏列传》、《平准书》中事例,亦可举他例,但一定要能够适当举例加以分析)。3、“因循”的内涵之一:奉职循理,奉法循理,遵循超越权势、地位、武力等外在力量的公正准则(可举《循吏列传》、《张释之列传》中事例,亦可举他例,但一定要能够适当举例加以分析)。“因循”的内涵之二:把握机遇,遵循规律,“因时为业” (可举《齐太公世家》、《平准书》、《货殖列传》中事例,亦可举他例,但一定要能够适当举例加以分析)。“因循”的内涵之三:顺应人性人情,不作硬性规定,诱导式管理。(可举《齐太公世家》、《平准书》、《货殖列传》中事例,亦可举他例,但一定要能够适当举例加以分析)“因循”的内涵之四:改良而非急剧变革,用旧而非守旧。(可举《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循吏列传》、《曹相国世家》中事例,亦可举他例,但一定要能够适当举例加以分析)。“因循”的内涵之五: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可举《齐太公世家》、《管晏列传》中事例,亦可举他例,但一定要能够适当举例加以分析)。(从别的角度论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者亦可相应得分。)史记讲读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二)(一)填充题(总分20分,每空1分):(1) ____________之后,秦国“常雄诸侯。” (2)汉武帝时最著名的游侠是_______________。 (3)《史记》佚文中“世家”部分有________一篇,“十表”中________一表无序。(4)《史记》中“立例”又“破例”的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盗嫂受金” 指的是______________,“拾履结袜”指的是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管鲍之交的典故见于______________。 (6)《绛侯周勃世家》中的条侯是________。 (7)巴寡妇清是________中的人物,专诸是________中的人物。(8)________载有黄老之学的传承关系。________集中载有财经制度。 (9)“________,________,成一家之言。” (10)八书中的律书本是________。(二)多项选择题(总分20分,每题2分):(1)缇萦事迹见于:A《项羽本纪》B《孝文本纪》C《日者列传》D《扁鹊仓公列传》(2):为外族立传的有:A《东夷列传》B《大宛列传》C《西南夷列传》D《朝鲜列传》(3)表现司马迁称赏黄老之学的篇目有:A《太史公自序》B《汲郑列传》C《曹相国世家》D《循吏列传》(4)以下属“十表”的有 A《三代世表》B《秦楚之际年表》C《汉兴以来侯者年表》D《惠景间侯者年表》(5)《儒林列传》中的人物有:A董仲舒B申培C辕固D伏生(6)《游侠列传》中的人物有:A曹沫B朱家C郭解D荆轲(7)《史记》中的经济史料集中见于: A《平准书》B《货殖列传》C《封禅书》D《河渠书》(8)陈平的事迹见于: A《项羽本纪》B《高祖本纪》C《陈丞相世家》D《淮阴侯列传》(9)以下属“八书”的有: A《封禅书》B《货殖书》C《律书》D《河渠书》(10)抨击汉武帝暴政的可靠材料有: A《封禅书》B《今上本纪》C《匈奴列传》D《大宛列传》 (三)释典并指出典故出处(总分20分,每题4分): (1) 二顷 (2) 生甘类原宪 (3) 季札挂剑 (4)羞为尘土伏辕驹(5)李公悲东门(四)简述题(总分20分,每题10分):(1)你认为从先秦到汉武帝时,司马迁描写了几种类型的“儒”?(2)结合表序,谈谈《史记》突显了哪些历史发展之大势?(五)论述题(20分):司马迁对汉武帝时的财经政策表现出怎样的思想倾向?参考答案:(一)填充题(20分):(1)献公 (2)郭解 (3)三王世家,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4)《史记》中“立例”又“破例”的有:《周本纪》,《秦本纪》,《项羽本纪》,《吕太后本纪》, 《孔子世家》,《陈涉世家》(列其中四个即可) (5)陈平,张良,张释之,管晏列传。 (6)周亚夫。 (7)《货殖列传》,《刺客列传》(8)《乐毅列传》,《平准书》 (9)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10)兵书(二)多项选择题(20分):(1)BD(2)BCD(3)ABCD(4)AD(5)ABCD(6)BC(7)AB(8)ABCD(9)ACD三、解释典故1、二顷:典见《苏秦列传》。苏秦获六国相印后,有感于家人的前倨后恭,慨叹说:“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后常以此典指代隐居或家境贫寒。2、生甘类原宪:典出《仲尼弟子列传》。原宪虽贫寒却保有志操。3、季札挂剑:典出《吴世家》,季札途经徐国出使晋国,徐君很喜欢自己所佩的宝剑,但因按当时的礼仪,出使晋国必须佩剑,所以季札没有当即把剑送给徐君。但他打定主意,待从晋国返回途经徐国时,把剑送给徐君。季札完成使命归国又经过徐国时,徐君已逝。于是,季札便将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方才离开徐国。后以此典指代为人诚信。4、辕下驹:典出《魏其武安侯列传》。汉武帝怒责内史们“公平生数言魏其、武安长短,今日廷论,局趣效辕下驹”。辕下驹指畏首畏尾的的平庸之辈。5、李公悲东门:典见《李斯列传》。李斯贪图功名利禄,终为赵高所陷,与儿子一起腰斩。行刑前,李斯对儿子悲叹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后以此典仕表达对仕途险恶、人生无常的感叹。(四)简述题(20分):(1)答题要点:1、先秦时的真儒。既有以“道”抗“势”、重视实践的可贵精神,又有“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孔子世家》)、“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太史公自序》)、“用文乱法”(《老子韩非列传》)、“不知时变”(《叔孙通列传》)、“文多质少”(《万石张叔列传》)、“怀诈饰智”(《汲郑列传》)等缺陷弊病。(不一定全部列举,能适当举例者即可酌情给分)2、秦汉的迂儒。不知时变,泥古不化(要求能适当举例加以分析)。3、秦汉的小人儒。儒学在得到统治者礼遇、成为官学的同时也沦落为利禄之学、记诵之学,儒学被异化了(要求能适当举例加以分析)4、秦汉的“变态儒”。披着儒家外衣,行法家、阴阳家之实(要求能适当举例加以分析)(从别的角度论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者亦可相应得分。)(2)答题要点:1、因夏、商、周三代年代久远,文献资料较少,对这三代的历史事件只能作粗线条勾勒,司马迁本着“疑则传疑”的审慎态度写了《三代世表》,此表上溯黄帝,下至共和元年,对上古直到三代的“帝王授受之正统”及周王朝封建的诸侯世系作了梳理。2、司马迁又参照《春秋》、《左传》与《国语》、《铎氏微》等前代史书谱出《十二诸侯年表》,以周王朝为主线,按年列出“自共和讫孔子”时期周王朝所封主要诸侯国的历史事件,欲以此体现出周王室的“盛衰大旨”,弘扬“王道”,并突显出各诸侯国相互侵伐、违礼逾制、德义渐衰、谋诈日盛的种种趋势,勾勒出政治模式由“王道”陵迟为“霸道”的变迁轨迹。3、秦焚书坑儒,致使各国史书毁弃,仅存《秦记》。司马迁便以《秦记》为主要资料,上起周元王,下至秦二世,以秦国为主线,按年列出赵、魏、韩、楚、燕、齐六国的重要历史事件,作《六国年表》。因秦“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史公以秦国为主线来呈现历史之真实。同时,又对秦的尚“力”而不尚“德”提出批评,不以成败论英雄。4、《秦楚之际月表》是“十表”当中的唯一“月表”,司马迁敏锐地感觉到,从秦亡到汉兴的短短五年是历史巨大变迁的关键时期,所以以“月表”的方式细致深入地描绘出历史风云。在这五年中,政治的主体是楚而非汉,故虽身在汉王朝,司马迁仍本着历史的良心编排了此篇。5、《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间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皆是从高祖立国到武帝时期政治生活的集中表现,可以看出司马迁对政治史的重视及“法后王”的史学动机。(从别的角度论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者亦可相应得分。)五、论述题(20分):答题要点1、对武帝的财经政策,司马迁以黄老之学的思想立场表示了许多反对。2、针对武帝时对币制的改革、算缗、告缗与盐铁的官营官卖,司马迁强调自由贸易,强调对人性物情的顺应,反对国家的过度干预与特权阶层的“与民争利”。3、针对卖官鬻爵、财货抵罪的政策,司马迁强调奉职循理,奉法循理4、针对财经政策的朝令夕改,司马迁强调“无所变更”,强调改良而非急剧变革,用旧而非守旧。5、均输法改变了僵化的税制,降低了赋税的运费,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豪族与奸商对财物的垄断与囤积居奇,在一定程度上缩减、阻止了两极分化、也为国家增加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对此,司马迁予以充分肯定,称赞均输法“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要求能适当举例加以论证)。(从别的角度论述,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者亦可相应得分。)
以下摘自 太史公自序,全手打,望采纳,谢谢。迁生于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使公书。见照片呕心沥血,承蔽通变,扶义俶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